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检测规范讲义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检测规范讲义
工作场所空气中 化学有害因素检验规范
讲述内容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
粉尘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
无机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无机含氮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氧化物(臭氧) 硫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 氯化物(氯气) 金属及其化合物(铬、铅、锰) 醇类化合物(甲醇) 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系物)
3. 滤膜的准备 称量前干燥器2h以上 滤膜经除静电器除去静电 安装时滤膜毛面朝进气方向
4.采样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并参照本部分附录A。
气密性检查: ①将滤膜夹上装有塑料薄膜的采样头放于盛水的烧杯中, 向采样头内送气加压,当压差达到1000Pa时,水中应无 气泡产生; ②或用手掌完全堵住采样头的进气口,转子应迅速下降 到流量计底部;自动控制流量的采样器,则进入停止运 转状态。
采样位置选择在接近操作岗位的呼吸带高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
1. 原理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 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 样后的滤膜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 粉尘的浓度。
2.仪器 滤膜:过氯乙烯滤膜 、醋酸纤维酯滤膜 预分离器: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7.07
名词术语
1.工作场所: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所有地点。 2.职业性有害因素: 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存在的、可
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 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3.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按粉尘性质分为无机粉尘 (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含动物性粉尘、植物学粉尘、人工合成的有 机粉尘);混合型粉尘(混合存在的各类粉尘)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遵守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对工作场所进行空气有毒 物质测定,确保企业合规 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有毒物质浓度,减少 员工健康问题,提高员工 出勤率和生产效率。
测定范围与对象
涉及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
01
对生产过程中涉及有毒物质的环节进行测定,如化工、制药、
电镀等行业。
高风险岗位
02
对高风险岗位的员工进行个人暴露监测,如接触有毒物质的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法规要求
各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雇主采取措施降低工作 场所的有毒物质浓度,提供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健康监测等 。在中国,相关的法规包括《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
03 采样与样品处理
采样点选择与布局原则
选择原则
根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和岗位 设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测定成果
本次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成功检测出了多种有毒物质,包括 甲醛、苯、氨等,为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测定方法
采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确保了测定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测定范围
覆盖了多个行业的工作场所,包括工厂、办公室、医院等,为全面了 解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污染情况提供了参考。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布局要求
采样点应覆盖整个工作场所,重点 关注有毒物质散发源、人员活动密 集区域和通风不良区域。
高度设置
采样点的高度应根据员工实际工作 时的呼吸带高度进行设置,通常为 1.5m左右。
采样时间与频率安排
采样时间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采样,确保监测数据能够 真实反映员工实际接触有毒物质的情况。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GBZ/T160.50-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T160.50-2004【发布日期】2004-05-2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烷氧基乙醇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和2-丁氧基乙醇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3.1原理空气中的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和2-丁氧基乙醇用活性碳管采集,二硫化碳和水两相溶剂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3.2.1活性碳管,溶剂解吸型,100mg/50mg活性碳。

进气端用硅烷化玻璃棉固定。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具塞离心管,10ml。

3.2.4液体快速混合器。

3.2.5微量注射器:10ml。

3.2.6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色谱柱:2m×4mm,FFAP:ChromosorbWAW=10:100;柱温:105℃;汽化室温度:160℃;检测室温度:160℃;载气(氮气)流量:60ml/min。

3.3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3.3.1二硫化碳,经色谱鉴定无杂质峰。

3.3.2FFAP,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色谱担体,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少量水,准确称量后,加入3滴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或2-丁氧基乙醇(色谱纯),再准确称量,用水稀释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或2-丁氧基乙醇标准贮备液。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公共安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公共安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公共安全C52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 for hazardous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 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 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 (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60.44-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T160.44-2004【发布日期】2004-05-2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烃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萘、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3.1原理空气中的萘、萘烷和四氢化萘用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3.2.1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ml。

3.2.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色谱柱1(用于萘的测定):2m×4mm,聚乙二醇20M:阿皮松L:ChromosorbWAWDMCS =5:10:100;色谱柱2(用于萘烷和四氢化萘的测定):2m×4mm,阿皮松L:6201担体=15:100;柱温:150℃;汽化室温度:180℃;检测室温度:200℃;载气(氮气)流量:35ml/min。

3.3试剂3.3.1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色谱峰。

3.3.2聚乙二醇20M和阿皮松L,色谱固定液。

3.3.36201担体和ChromosorbWAWDMCS,色谱担体,60~80目。

3.3.4标准溶液:准确称量0.0100g萘、萘烷或四氢化萘,溶于二硫化碳中,定量转移入1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1.0mg/ml标准贮备液。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精)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GBZ/T160.78-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T160.78-2004【发布日期】2004-05-2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有机氮农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氮农药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3.1原理空气中的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用聚氨酯泡沫塑料采集,正己烷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3.2.1采样管,在长60mm,内径10mm的玻璃管内,装两段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其间间隔2mm。

聚氨酯泡沫塑料圆柱高20mm,直径12mm;使用前,先用洗净剂洗净,再用正己烷浸泡过夜,并洗涤至无干扰色谱峰,干燥后装入玻璃管内待用。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l。

3.2.5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63Ni源)。

仪器操作条件色谱柱:1.5m×4mm,OV-101:ChromosorbWAWDMCS=3:100;柱温:240℃;汽化室温度:250℃;检测室温度:310℃;载气(氮气)流量:50ml/min。

3.3试剂3.3.1正己烷。

3.3.2OV-101,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DMCS,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少量正己烷,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再准确称量,加正己烷至刻度;由两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GBZ/T160.43-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T160.43-2004【发布日期】2004-05-2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多苯类化合物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苯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联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3.1原理空气中的联苯用活性碳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仪器3.2.1活性碳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碳。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溶剂解吸瓶,5ml。

3.2.4微量注射器,10ml。

3.2.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条件色谱柱:2m×4mm,FFAP:ChromosorbWAW=10:100。

柱温:210℃;汽化室温度:270℃;检测室温度:270℃;载气(氮气)流量:45ml/min。

3.3试剂3.3.1解吸液: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色谱峰。

3.3.2FFAP,色谱固定液。

3.3.3ChromosorbWAW,色谱担体,60~80目。

3.3.4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一定量的联苯,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此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

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0.50mg/ml联苯标准溶液。

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温度 气压
.
32
最高容许浓度(MAC)
概念: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任何一次采样均 不得超过的浓度。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 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 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限值。最高浓度的检测应在 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操 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再 进行检测。
.
5
无泵型采样器、滤样器(Air sampler)指以一定的流量 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 流量调节装置等组成
.
7
术语
6、无泵型采样器(Passive sampler)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 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 采样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 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
.
说明
历史沿革:两个标准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 1. 《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 2. 《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
1996) 相互配套: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 (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 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 (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
3
术语
1、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 的全部地点。
2、工作地点(Work 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 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换算公式为
293
P
V0 = Vt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是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对于保护员工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的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为了准确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需要考虑被检测物质的特性、浓度范围、检测灵敏度等因素,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进行有毒物质测定时,需要注意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在采集样品时,应
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并确保采样设备的清洁和校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有毒物质,采样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气态物质可以采用吸附管或活性炭管进行采样,液态物质则可以采用吸附罐或吸附棉进行采样。

在采样后,样品的处理也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以避免外界污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另外,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维护也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实验室应保持干
净整洁,避免杂质对测定结果的干扰,同时设备的校准和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确保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才能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对于测定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也是至关重要的。

测定结果应当与相关的国
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超出安全范围。

如果测定结果超出安全范围,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在选择
检测方法、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维护、测定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方面都要做到严谨细致,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员工的健康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的测定工作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