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

合集下载

屈原爱国的故事12则

屈原爱国的故事12则

屈原爱国的故事12则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屈原爱国的故事12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屈原爱国的故事篇1早年经历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秭归。

次年,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

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时间。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

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

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

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

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变法改革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

秦国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秦国,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

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屈原的故事(一): 有关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3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二): 关于屈原的故事的作文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故事(三): 屈原的故事读后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四): 屈原的爱国故事,用20 字来概括不忍看到楚国被吞并的未来,跳河自尽屈原的故事(五): 关于史记屈原的故事;的读后感800字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这篇传记对屈原一生事迹的描述,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楚怀王的信任,24岁任次于宰相的官职:“左徒”,在朝廷内,国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宾客,他主张改革内政,任用贤才,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小人离间,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不但疏远了屈原,而且转而亲秦,使屈原的联齐政策终告失败,光明正大,正直无私的屈原,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怀着满腔义愤,写出了《离骚》这部着作,他的志向高洁,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正直,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作了一篇《怀沙赋》,怀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自杀,他对楚国热爱,他洁身自好的志趣,也他对楚国朝廷抗议到底.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六):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七): 跪求屈原跳江前后的故事情节文言文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我国历史人物屈原的故事最新7篇

我国历史人物屈原的故事最新7篇

我国历史人物屈原的故事最新7篇屈原的故事篇一屈氏家族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

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

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

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

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

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

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生辰八字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

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

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

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

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惟庚寅吾以降”则说明屈原出生那一天是寅日。

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

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

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屈原取名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的伟人事迹素材

屈原的伟人事迹素材

屈原的伟人事迹素材(精选篇1)楚地二玉,一谓和氏,一谓屈平。

君且观:眉不语,铗凝霜;步履踌躇,影堪惊钢;型崩昆山玉,质轻幽水湘;歌苦云梦左右,纹伤寰宇之虚;扶纤离而佩杜若,怠昏熹以纳流笙:此所谓无弦瑟,盖亦蓝如火。

尝朝以长车游扶桑,夜归崦嵫;上行白水阆风而穿灵琐,饮马咸池;下匆阰及芳洲而点江蓠,芬泽道至。

君之所见者,古来四千春秋,六合穹渊无穷,如是灵化不知尘侵淖浊者独一耳。

君且闻:鄢郢楚鄙,巫台乡陌,或歌舞偃蹇,或击髀吼呜,非灵均者何?《九歌》既出,上皇欣乐,司命安顺,湘水不鸣,江河南至云梦泽,剑舞乐明而宁绥,非灵均者何?巫山幽峡,江且锵锵,搏壁荡音,隐猿相和,此自然声发,振古之所述“道”者,非灵均者何?君之所闻者,曲词缀连:岚雾山空,江寒水长,芷白蕙良;月离乌金,又及星之银冷,直指八纮——灵均成也夫!灵均成也夫!噫乎!此玉既成,此玉何没!忆昔出郢,发披目焚,白衣缠乱,骐骥不速,泪涕细干;既离骚,惜诵此:涉江哀郢,步马兰皋,彳彳亍亍,乎中雾,乎中梦,乎奚处?左徒之佐荃兮年积,今四顾而延伫兮有时。

既替以蕙纕兮又申以茝,伤灵修不一兮将归去日栖。

怀沙抽思,不日见崦嵫——二千载前其过处兮,芳菲幽幽犹似。

湘君哀正则失之兮,山鬼泣而凰迷。

正则哀正则矢至兮,以《楚辞》传心冰。

心既冰雪固易摧逝兮,魂动万古之思。

落蕊之华烬,此魂归来兮!屈原的伟人事迹素材(精选篇2)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精选屈原的故事【篇一】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

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

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

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

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

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

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屈原的故事【篇二】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我给你讲个屈原的小故事。

屈原啊,那可是个超级有才华的人。

他在楚国的时候,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又美好。

可是呢,楚国的那些当官的,有好多都是些小心眼儿又自私的家伙。

屈原就老是给楚王提各种好建议,像什么要好好治理国家啊,要多选拔贤能的人当官啊之类的。

但是楚王这人耳根子软,听了那些奸臣的坏话,就开始疏远屈原了。

有一次啊,楚国要和秦国做个什么交易,屈原心里明白秦国那是没安好心,就拼命劝阻楚王。

可楚王就跟被灌了迷魂汤似的,根本不听。

结果呢,楚国就吃了大亏,被秦国坑得很惨。

屈原心里这个气啊,又难过又无奈。

他看到楚国一天天衰败下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而且那些奸臣还老是在背后使坏,想把屈原彻底赶出楚国的政治舞台。

最后啊,屈原实在是太失望了。

他怀着对楚国满满的热爱和对那些坏蛋的愤恨,在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汨罗江。

老百姓们可喜欢屈原了,都知道他是个大好人,就划着船去江里找他,还往江里扔粽子,想让那些鱼啊虾啊别伤害屈原的身体呢。

这也就是咱们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啦。

屈原作文素材

屈原作文素材

屈原作文素材屈原作文素材(通用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作文素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作文素材篇1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作文素材篇2一位老者巍然于烈烈风中,岁月的沧桑在他的脸上流下道道屐痕,数载的沥血使他早生华发。

他,就是屈原。

残浊的衣襟遮掩不了他伟岸的体躯,滚逝的江水更挡不住他无尽的思绪是啊,怎能阻挡呢!深谙治国之道的他,何尝不想振兴楚国,使其崛立于七雄、一统天下。

可是一腔报国心,怎敌得小人谗言诽谤?楚王疏信,满腹良言又向何处谏?楚王被邀至秦会晤,屈原深知秦王阴险,于是朝堂力谏:秦乃虎豹,此战时,必图谋不轨;陛下乃一国之君,闪失不得,此行决不可矣!前日秦变卦,骗得楚与齐断交;秦之诈,孰不知焉?谁料想,怀王次子子兰却无心父亲安危,只为篡逆之谋,竟怂王定赴此行,此虎穴之行啊!怀王疏信屈原,却听信子兰,终客死他乡,而子兰如愿当上令尹。

关于屈原的故事(精选10篇)

关于屈原的故事(精选10篇)

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精选10篇)屈原的故事篇1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

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

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

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十分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

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状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

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

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

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

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忙他们促成秦楚联盟。

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屈原的故事篇1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怀王被扣后,襄王继位,子兰被任命为灵隐(相当于丞相),楚秦外交关系一度断绝。

然而,在他继位的第七年,项王为了暂时和平相处,娶了秦。

屈原反对他们可耻的立场,并指责子兰要对王怀屈辱的死亡负责。

子兰还指使上官大夫在襄王面前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在襄王前后约十三年再次被流放到袁、项。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

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

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屈原的故事篇2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

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

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

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

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

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

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江边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屈原的故事篇3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

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

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

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

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

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

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

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屈原的故事篇4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虽然他的家庭不比全盛时期,但他也过着舒适的生活。

家中长辈学识渊博,非常重视屈原的家教。

屈原知道自己身上流着楚国皇室的血液,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

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

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

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

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

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

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

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

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远多于别人。

屈原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与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相关,值得现代人学习。

屈原的故事篇5有一个儿童故事说屈原小时候帮助了一位老奶奶。

屈原小时候很调皮。

他在路边玩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背着一袋米走着。

屈原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就背着米送奶奶回家。

从这件事情上,既能看出屈原很尊重长辈,又能看出屈原的宅心仁厚。

虽然说,故事本身的可信度是有待考证的。

屈原和大米很有缘,除了背米之外,用来纪念他的粽子也是由大米做成的。

也有一个传说,是他接济乡民的故事。

大旱年间,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突然有一天,屈原门口家的一块石头里面满满的全部都是粮食。

百姓特别开心,觉得那是上天的恩赐,把那块石头叫做“神石”。

屈原的父亲很奇怪,暗中调查之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屈原做的。

屈原不忍心看到人们吃不饱饭,看到人们挨饿,于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粮食偷偷的放进了石头里面。

屈原爸爸虽然觉得自己的儿子心地善良,但是同时也给儿子讲了一番人生道理。

你可以帮人一时,却不能够帮助他们一辈子。

如果你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帮助他们,那你就应该坐到一个能够替他们说话的位子上面,处处为他们着想,处处为他们做事。

屈原听到父亲的话之后很受触动,从此之后好好学习,终于做了楚国的大夫,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屈原的故事篇6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