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爱国故事的故事
屈原爱国事迹

屈原爱国事迹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屈原爱国事迹5篇,希望大家喜欢!屈原爱国事迹1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主要作品有《离_》《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中的《国风》与《离_》并称“风_”,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屈原爱国事迹2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1. 投江自杀:
屈原生于楚国,是楚怀王的大臣。
因为主张反对秦国,屈原受到了宫廷内外的排挤和陷害。
公元前278年,楚国发生政变,屈原被贬为江南郡守。
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深重痛苦下,他感到无法容身于世,于是在江汉之畔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楚辞《离骚》:
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楚辞》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离骚》。
这篇诗歌通过虚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离骚》以其豪放、激昂、辞藻华美的文学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3. 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深爱着楚国,他的反秦主张和爱国情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在《离骚》中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感情。
4. 屈原祭楚怀王:
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怀王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派人撒
下粽子,以防鱼虫欺侮屈原的尸体。
后来,端午节就成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日子。
5. 屈原文化的传承:
屈原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爱国精神、豪放豁达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成为爱国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离骚》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传颂千古。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屈原的故事简介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政治成就政治理想一、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二、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
“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
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
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
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他的爱国故事感人至深,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屈原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他是楚怀王的大臣,为人正直,忠心耿耿。
楚怀王对他很是器重,但是因为宠信奸臣,楚怀王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对百姓进行残暴的压迫。
屈原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正错误,挽救国家危亡。
可是楚怀王却不听劝告,反而对屈原心生嫉妒之情,将他贬斥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离开京城后,屈原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挽救,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伟大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爱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他还四处奔走,游说各国君主,希望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保卫祖国的疆土。
然而,屈原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秦军依然强大,各国君主也没有联合起来。
最终,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楚怀王选择了投降。
面对国家的沦陷,面对自己的国家再也无法挽回的事实,屈原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的爱国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需要实际行动来践行的。
正如屈原所说,“人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安之所至同。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为国家的兴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爱国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情怀。
无论我们处在何种环境,都应该牢记屈原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屈原的爱国故事,让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永远燃烧。
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

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导语: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屈原爱国事迹故事简要事迹五篇800字

屈原爱国事迹故事简要事迹五篇800字屈原爱国事迹故事简要事迹1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
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
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
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
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
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
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与懦怯。
屈原爱国事迹故事简要事迹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来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足惜。
屈原高尚的精神为后入所追求,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齐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在后世人眼中可谓是一大伟人。
屈原儿童故事

屈原儿童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故事也深受儿童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屈原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人。
他是楚国的大臣,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
可是,他却因为忠言直谏,得罪了一些贵族,
被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屈原在江边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始终忘不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他常常站在江边,望着远方的楚国,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
国家的忧虑。
一天,屈原看到了江中的鲤鱼,它们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屈原忽然想到,如果自己死后,也能化为一条鲤鱼,游到楚国王宫
的汨罗江中,就能够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了。
于是,屈原写下了《离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自己
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之情。
可是,楚国的国君却不明白屈原的
苦心,反而被一些奸臣所蒙蔽,导致国家走向了衰亡。
屈原在汨罗江边悲痛欲绝,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化为了一条
鲤鱼,游到了楚国王宫的汨罗江中。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
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牢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
福而努力奋斗。
就像屈原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守护家园,让爱国
之情永远传承下去。
屈原的故事结束了,你是否也被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所感动呢?让我们一起铭记屈原,传承爱国之情,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而努力奋斗吧!。
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以下是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1.屈原投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非常爱国,但因为
主张改革而受到朝廷中的保守派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得知国家陷入其他国家的控制后,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2.楚国复国:在屈原的故乡秭归,有一个传说称屈原并没有死
去,而是通过一个神秘的方式重新回到了楚国。
他带领楚国的人们打败了敌人,最终实现了复国。
3.写《离骚》: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离骚》这首
诗。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
怀,也表现了他个人的感情和思想。
4.神鱼救屈:据传说,屈原在投江后被一条神鱼救起,这条鱼带
着他游遍了楚国的各个河流和湖泊,最终将他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爱国故事的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
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
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