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

关于屈原的故事(通用7篇)屈原的故事篇1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1. 投江自杀:
屈原生于楚国,是楚怀王的大臣。
因为主张反对秦国,屈原受到了宫廷内外的排挤和陷害。
公元前278年,楚国发生政变,屈原被贬为江南郡守。
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深重痛苦下,他感到无法容身于世,于是在江汉之畔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楚辞《离骚》:
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楚辞》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离骚》。
这篇诗歌通过虚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离骚》以其豪放、激昂、辞藻华美的文学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3. 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深爱着楚国,他的反秦主张和爱国情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在《离骚》中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感情。
4. 屈原祭楚怀王:
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怀王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派人撒
下粽子,以防鱼虫欺侮屈原的尸体。
后来,端午节就成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日子。
5. 屈原文化的传承:
屈原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爱国精神、豪放豁达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成为爱国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离骚》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传颂千古。
屈原故事简短的

屈原故事简短的1.屈原的小故事,要短|屈原投江|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2.将屈原的故事简短,最好5分钟就能表演完.屈原自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非常乐于助人。
以下是我编的一个小故事:小屈原的为人非常善良,周围的邻居村民都非常喜欢他、赞誉他。
话说楚国年代战事连连,硝烟弥漫,个个诸侯国的纷争不断。
他自小就有为国效力雄心壮志,他饱读诗书,学到书本上待人需善等等很多的道理。
他说只要善待每一个国民,就能兴国也。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
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
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屈原我们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屈原的故事吗?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详细的内容!欢迎阅读!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无私奉献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

无私奉献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关于他投汨罗江的传说。
据传说,屈原为了表达不满和抗议,最终不顾一切,投身江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屈原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启示着人们要勇敢地面对逆境和困难,坚守信念并奉献自己。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政治上一直秉持忠君爱国的立场,却多次遭受排挤和陷害。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屈原因忠言谏诤不被秦昭王接受,被流放到汨罗江。
在流放期间,他深受困苦,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最终,在秦国灭亡之时,他感到绝望和无奈,决心以自己的死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当屈原投身汨罗江时,他并不是在逃避现实或者沮丧无助,而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告诉世人,对于他而言,自由和尊严比任何东西都更重要。
在他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一刻,他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成为后人传诵的楷模。
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勇敢地奉献和牺牲,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汲取屈原的精神,坚守初心,守护理想,无私奉献,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像屈原一样,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心怀爱国之情,勇敢奋斗,成就更加美好的明天。
【字数:529】。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1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向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残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但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样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
个性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但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悲哀的诗歌。
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精选12篇)

屈原的历史典故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精选12篇)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屈原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屈原的历史典故篇1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
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
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
《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
“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
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
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
请大神帮帮忙吧。
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屈原的历史典故篇2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
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
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
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
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
关于屈原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一):有关屈原的故事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1]。
出生于楚国丹阳[1-2](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为河南南阳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之后由于楚王不理解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用心影响。
生平事迹: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十分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十分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明白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是怎样的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的故事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
屈原的故事简介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政治成就
政治理想
一、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二、造为宪令的改革精神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
“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
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
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
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
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
”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三、大一统的最终目的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
《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
……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
……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
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改革措施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现人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
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
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
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
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
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
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
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
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也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了。
《离骚》作品介绍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
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