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质子理论简介
简述质子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1、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简言之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
2、质子理论强调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相应的碱,而碱结合质子后生成相应的酸。
酸与碱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称为共轭关系,相应的一对酸和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的碱为这种酸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后所生成的酸称为这种碱的共轭酸。
3、酸碱解离反应是质子转移的反应。
在水溶液中酸碱的电离时质子转移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盐类水解反应实际上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
4、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5、酸碱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其次与溶剂的性质等有关。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和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是强酸,接受质子能力强的碱是强碱;反之,就是弱酸和弱碱。
6、溶剂的碱性越强溶质表现出来的酸性就越强,溶剂的酸性越强溶质表现出来的碱性就越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用于解释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电子理论是一种早期的理论,它认为酸是能够捐赠电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获得电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离子浓度,因为它们捐赠了电子,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离子浓度,因为它们获得了电子。
然而,酸碱电子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酸碱反应,因此已经被更加精确的酸碱质子理论所取代。
酸碱质子理论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理论,它认为酸是能够捐赠质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质子浓度,因为它们捐赠了质子,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质子浓度,因为它们接受了质子。
酸碱质子理论能够解释许多酸碱反应,因此被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酸碱电子理论是一种粗略的理论,而酸碱质子理论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是用来解释物质的酸碱性的两种不同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捐赠电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获得电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离子浓度,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离子浓度。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是能够捐赠质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这个理论,酸在溶液中具有高质子浓度,而碱在溶液中具有低质子浓度。
酸碱质子理论能够更加精确地解释酸碱反应,因此被广泛使用。
4.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4.1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一、酸碱理论:
1、S.Arrhenius 酸碱理论(经典酸碱理论)
28岁的瑞典科学家S.Arrhenius于1887年提出。
2、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
第三列
[Fe(OH2)6]3+ [Cu(NH3)4]2+ H3O+ F3BNH3 [AlCl4]– [SiF6]2– HCO3– (CH3)2COI2
配合物)
2. 路易斯酸的分类
★ 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
[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
Cu2+ + 4 [NH3]
2+ NH3
NH3
Cu
NH3
NH3
★ 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
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 SiF4 是 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 [SiF6]2–。
F
Si
+
F
F F
2 ( F–)
F
F
F
S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
F
F
酸碱理论小结:
3种酸碱理论各有所长、所短,侧重的应用范围不同: 1、Arrhenius酸碱理论 无机化学,尤其是 水溶液体
溶液酸性 溶液中性 溶液碱性
pH标度
为了方便指示水溶液的酸碱性,丹麦科 学家S.P.L.Sörensen在1909年提出pH标度。
定义: pH = -lg [H+]
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碱
化学式
名称
ClO4HSO4SO42H2O
OH-
高氯酸根 硫酸氢根
硫酸根 水
氢氧根
NH3 NH2Br -
氨 氨基离子
溴离子
酸碱质子理论
从表中的共轭酸碱对可以看出:
①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②有的离子在某个共轭酸碱对中是碱,但在另 一个共轭酸碱对中却是酸,如HSO4-等;
碱的强度:用接受质子的能力来量度。
强碱具有高度接受质子的能力。如OH-、PO43离子等。
• 讨论: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 么?
酸碱质子理论
3、酸碱反应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两个 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的反应。例如:
HCl 酸1
+
N碱H2 3
===
N酸H24+
+Cl碱1
NH3和HCl的反应,无论在水溶液中或气相中,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即HCl是酸,放出质子给NH3,然后转变为它的 共轭碱Cl-;NH3是碱,接受质子后转变为它的共轭酸 NH4+。
强酸和强碱之间质子转移,转化为较弱的共轭碱 和共轭酸的过程。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不仅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还可 以把电离理论中的电离作用、中和作用及水解作用, 统统包括在酸碱反应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看作是 质子传递的酸碱中和反应。
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如HPO42-等。
酸和碱可以是分子或离子。
主要内容
二、酸碱质子理论
2、共轭酸碱的定义
如:HCl→ H+ + Cl-
这样的一对酸碱,它们依赖获得或给出质子互相 依存这样的酸碱对叫做共轭酸碱对,这里Cl-离子是 HCl的共轭碱,而HCl是Cl-离子的共轭酸。即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由法国化学家约里奥-居里夫人提出的。
约里奥-居里夫人年轻时曾认真研究过酸碱质子理论。
有一天,她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突然从她面前的废纸篓里掉出来一本旧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讲化学史的书。
她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上面写着:“科学是在自己不断战胜自己中发展的,要取得进步就必须与自己作斗争。
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失败了,只能说明他在另一方面还没有成功。
”她读完这段话以后深受启发,并且还结合自身的体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你在科学研究上所花的力气越大,你取得的成绩就会越多,就像一个人如果在物理研究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在化学研究上也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因此,她就把自己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写成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的标题就是:《论酸碱质子理论》。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认为“酸性体质”是不好的,容易使人得各种疾病,而“碱性体质”却能够使人健康长寿,百毒不侵。
于是,许多人就想尽办法去改变自己的体质,想让自己的身体成为碱性体质。
但事实上,改变自己的体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虽然想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保持充足睡眠等方式达到“碱性体质”的目的,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知识,对“酸碱质子理论”没有足够的重视。
“酸性体质”的人,容易引发身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退化;“碱性体质”的人,往往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当人的身体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以期解除身体上的痛苦。
可是医院里又有几个是“碱性体质”的呢?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体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造成的。
因此,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预防疾病,除了加强营养,注意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运动之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纠正偏颇的体液环境,即酸性或碱性的体质。
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居里夫人指出:“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使人类更加接近梦寐以求的真理,而每一次的错误都会使人类离真理更远些。
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的定义
酸: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酸和碱可以是分子或离子。如HCl、NH4+、HSO4-是酸; Cl-、NH3、HSO4-是碱。
如:HCl H+ + Cl-
酸 质子 + 碱
这样的一对酸碱,它们依赖获得或给出质子互相依存这样
的酸碱对叫做共轭酸碱对,这里Cl-离子是HCl的共轭碱,而
(1)电离作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的观点,电离作用就是水与分 子酸碱的质子传递反应。 在水溶液中,酸电离时放出质子给水,并产生共 轭碱。
酸碱质子理论
强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强,其共轭碱则较弱,几 乎不能结合质子,因此反应几乎完全进行(相当于 电离理论的全部电离)。
HCl + H2O H3O++Cl-
纯水有微弱的导电能力
H2O + H2O H3O++OHor H2O H++OH-
实验测得295K时1升纯水仅有10-7mol水分子电离, 所以[H+]=[OH-]=10-7mol/L
由平衡原理
Kw=[H+][OH-]=10-14 Kw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的意义为:一定温度时,水溶液中[H+]和[OH-] 之积为一常数。
HCl + NH3 === NH4+ +Cl-
酸1 碱2
酸2 碱1
NH3和HCl的反应,无论在水溶液中或气相中,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即HCl是酸,放出质子给NH3,然后转变为它的 共轭碱Cl-;
NH3是碱,接受质子后转变为它的共轭酸NH4+。 强酸放出的质子,转化为较弱的共轭碱。
酸碱质子理论

电离理论(1887年Arrhenius)
酸碱理论
质子理论(1923年Brö nsted J N )
一、酸碱的定义
Arrhenius的电离理论把酸碱反应只限于 水溶液中,把酸碱范围也限制在能解离出 H+或OH-r 的物质。这种局限性就必然产 生 许多与化学事实相矛盾的现象。
有些物质如NH4C1水溶液呈酸性, Na2CO3、Na3PO4等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 但前者自身并不含H+,后者也不含有OH-, 为此,又提出了许多酸碱理论。酸碱的质 子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二、酸 Nhomakorabea 反 应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 是质子的传递,酸碱反应是两对共轭 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HAc溶 液呈酸性是由于HAc与H2O分子之间 发生了质子的传递;NH3的水溶液呈 碱性是由于NH3与H2O分子之间发生 了质子的传递。
HAc H2O⇌H3O Ac
酸1 碱2 酸2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 酸: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 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酸和碱既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阴离子或阳 离子。当一种酸给出1个质子后则变成了碱, 而碱得到1个质子则变成了酸,酸和碱之间 的关系可表示为:
酸
H 2 CO 3 ⇌ H HCO3 HCO3
H ⇌ 碱
⇌ H CO3 HCI ⇌ H CI H 3 P O4 ⇌ H H 2 P O4 H 2 P O4 ⇌ H HP O42 HAc ⇌ H Ac
碱1
NH3 H2O ⇌OH NH4
碱1 酸2 碱2 碱1
反应方向:总是由较强的酸或是较强的碱 作用向着生成较弱的酸或较弱 的碱的方向进行。
酸碱质子理论

子,因此酸和碱会成对出现。
酸碱质子理论可以用以下反应式说明:酸 + 碱
共轭碱 + 共轭酸
酸在失去一个氢离子后,变成共轭碱;而碱得到失去的一个氢离子后,变成共轭酸。
以上反应可能以正反应或逆反应的方式来进行,不过不论是正反应或逆反应,均维持以下的原则:酸将一个氢离子转移给碱。
目录
而在水和氨的反应中,水扮演酸的角色,其反应式如下:H2O + NH3
Al(H2O)63+ + H2O
易士酸,可和六个水分子结合为水合镁离子
B(OH)4− + H3O+
硼酸在反应中为路易士酸,从一个水分子接收电子对,再提供一个氢离子给另一个水分子,因此也是布朗斯特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HSO
4
,
[Al(OH)(H
2O)5
]2+,
HCO 3-,H 2O,HS -等。
4.1.2 质子转移反应
① 酸碱解离反应是质子转移反应。
HF(aq) H+ + F-(aq)
H+ + H2O(l) H3O+(aq)
HF(aq) + H2O(l) 酸(1) 碱(2)
§ 4.1 酸碱质子理论简介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4.1.2 质子转移反应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 分子或离子。
(质子的给予体) 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 或离子。 (质子的接受体)
酸
HAc
H
2
PO
4
HPO
24
NH
+ 4
[Al(H 2O) 6] 3+
H3O+(aq) + F-(aq) 酸(2) 碱(1)
② 水是两性物质,它的自身解离反应 也是质子转移反应。
H+
H2O(l)+H2O(l) 酸(1) 碱(2)
H3O+(aq) +OH-(aq) 酸(2) 碱(1)
③ 盐类水解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 转移反应。例如NaAc水解:
H+
Ac-+H2O OH- + HAc 碱(1) 酸(2) 碱(2) 酸(1)
[Al(OH)(H 2O) 5 ]2+
H+ +碱
H + + Ac -
H+
+
HPO
24
H+
+
PO
34
H + + NH 3
H + + [Al(OH)(H 2O) 5]2+
H + + [Al(OH) 2 (H 2O) 4]+
酸
H+ + 碱
例:HAc的共轭碱是Ac- ,
Ac-的共轭酸是HAc,
HAc和Ac-为一对共轭酸碱。 两性物质:
水对强酸起不到区分作用,水能够同 等程度地将HClO4,HCl,HNO3等强酸的 质子全部夺取过来。
选取比水的碱性弱的碱,如冰醋酸为 溶剂对水中的强酸可体现出区分效应。例 如上述强酸在冰醋酸中不完全解离,酸性 强度依次为:
HI>HClO4>HCl>H2SO4>HNO3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NH4Cl水解:
H+
NH
+ 4
+
H2O
H3O+ + NH3
酸(1) 碱(2) 酸(2) 碱(1)
④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也是离子 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例如NH4Cl的生成: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Cl + NH 3
酸(1) 碱(2)
NH
+ 4
+
Cl -
酸(2) 碱(1)
液氨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H+
NH 4Cl + NaNH 2
2NH 3 + NaCl
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 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HCl > HAc >HCN
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 对强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区分效应”。 例如:H2O可以区分HAc,HCN酸性的强弱。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 作用,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
酸性:HClO 4 H2SO4 H3PO4
HAc
H 2 CO 3
NH
+ 4
H2O
碱性:ClO
4
HSO
4
H
2
PO
4
Ac -
HCO
3
NH3
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