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定价从长协到指数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铁矿石定价机制

铁矿石定价机制

铁矿石定价机制铁矿石是钢铁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其价格的波动对于钢铁生产和市场供需有着重要的影响。

铁矿石定价机制是指确定铁矿石价格的规则和方法,它直接关系到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就铁矿石定价机制的背景、国内外现行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探讨。

一、背景铁矿石是钢铁行业的基础原材料,铁矿石价格的变动对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

然而,由于铁矿石市场的特殊性,供需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化的竞争格局,铁矿石价格的形成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因此,建立合理、公正、透明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钢铁企业的利益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现行机制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定价机制有集中定价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两种形式。

1. 集中定价机制集中定价机制是由铁矿石生产和消费国家联合组织,通过协商或政府指导的方式,确定铁矿石价格。

这种机制主要适用于一些铁矿石资源相对集中,供给相对稳定的国家或地区。

例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价格就是由澳大利亚矿业公司与中国等主要进口国进行协商确定的。

2. 市场定价机制市场定价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供需关系和竞争力来决定铁矿石价格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铁矿石价格由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通过供需关系的平衡来决定。

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铁矿石价格指标是中国的铁矿石期货价格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指数价格。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较为完善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1. 价格波动大铁矿石价格受到全球经济形势、产能过剩、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价格波动较大。

这给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2. 定价机制不透明有些铁矿石定价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把握价格变动的原因和趋势,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3. 市场竞争受限一些铁矿石主要供应国通过垄断或垄断倾向的方式控制市场,限制了其他国家和企业的参与和竞争,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铁矿石谈判的背后

铁矿石谈判的背后
据 部 分合约 的条 款 ,力拓将 终 止合 约。 专家认 为 ,
国 钢 铁产 能过 剩 也 表 示 担忧 :鉴 于 持 续 的产 量 过 剩 ,2 0 “ 09 年 中 国钢 铁 行 业 可 能 面 临 亏 损 。 ” 由于 2 0 0 8年 高 价 铁 矿 石 的 成 本 压 力 ,国 内大 型 钢 铁 企 业 经 营 成 本 居 高 不 下 ,附 加值 高 的 产 品 出 口困难 , 亏 损 仍 在 继 续 。 中国 钢 铁 工 业 协 会 常 务 副 会 长 罗冰 生在 中 国钢
存 货物 ,只收装卸费。所 以对 这 些 国外 矿 商 来 说 ,他 们 所 需
长 期 以 来 长协 价 一 般都 低 于 现 货 价 ,然 而 确定 的 “ 首 发价 ” ,使 得 长 协 价 比 现 货 价 还 高 。 以该 “ 发 价 ”来 核 首 算 ,按 照 目前 我 国 钢 铁 市 场 的 价 格 行 情 ,只 有 线 材 还 能 保 持 微 薄 盈 利 ,其他 产 品 ,尤 其 是 高 附 加值 产 品 都 将 面 临 亏 损 。如 果接 受 这 一 价 格 ,中 国 钢 厂 将 无 法 预 测 成 本 风 险 , 生 存 将 更 为 困 难 。 以 目前 的 钢 材 价 格 水 平 参 照 核 算 ,铁 矿 石 价 格 只 有 下 降 4 % 以 上 ,钢 厂 才 能 正 常运 营 ,钢 铁 行 0 业 才能 健 康 发 展 。 中 国 冶 金 工 业 规 划 研 究 院 副 院 长 李 新 创
幅 ,则 会 让 钢 企 亏 得 更 多 。 ” 此 前 , 中 钢 协 表 示 中方 在 铁 矿 石 谈 判 中 不 会 让 步 ,
而 另 一 边 作 为 外 方谈 判 先 锋 的 力 拓 也 放 言 :如 果 在 6月

国际主要铁矿石 价格指数简介

国际主要铁矿石 价格指数简介

国际主要铁矿石价格指数简介目前国际市场拥有影响力的铁矿石现货指数有:美国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英国的环球钢讯(SBB)的TSI指数以及英国金属导报(MB)的MBIO指数,三家定价方式各不相同。

目前TSI指数成为新交所和芝加哥交易所进行铁矿石掉期交易结算的依据,而普氏指数则占据季度定价以及铁矿石现货市场,2011年6月28日普氏宣布收购环球钢讯。

普氏(Platts)指数:2008年6月,普氏能源资讯向全球市场推出了世界首款针对海运铁矿石的每日价格评估服务。

一年后此项服务被BHP公司采用,成为其全球铁矿石定价指数的依据。

普氏指数来源于中国市场的现货价格,最初以62%品位的铁矿石交易价格作为基础制定。

普氏能源推出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作为国际三大矿商季度和现货贸易结算的定价基础,俨然成为决定铁矿石价格的官方指数,尤其是2010年4月份以后几乎所有的澳矿、巴西矿均参考这一指数。

然而普氏指数自诞生以来就非议不断,普氏指数的形成过程为该公司在伦敦、新加坡等地的分析师通过电话和即时通讯工具,与市场参与者交流关于交易、询价和报价的信息。

在每个工作日结束时(对于大多数亚洲现货市场而言,是中国时间18时30分),普氏的分析师将在该时间之前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从而形成当天的指数价格。

而普氏指数的形成方法一直不被中国方面认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认为其采集信息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采集过程并不透明。

而更为重要的是普氏指数的核心理念是寻找可成交的市场价位,普氏指数每天都在寻找最高的买方询价和最低的卖方报价来评估当天的指数价格,所以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普氏估价而非指数。

这就意味着每日的普氏估价并非当天所有采集信息的加权平均,而是价格发现。

即使市场收市前有成交,但如果在成交之后至18时30分前出现更有竞争力的询价或报价,那么这个价格也将会是普氏评估当天估价的主要依据。

因此如果一天中没有任何现货交易成交,普氏的估价将会是基于当天最有竞争力的询价或报价。

氧化铝长协定价模式的变迁

氧化铝长协定价模式的变迁

氧化铝长协定价模式的变迁——迈向指数定价的氧化铝长协定价模式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上海)童长征在动力煤和铁矿石的长单定价模式发生改变之后,氧化铝的长协定价也在酝酿着发生改变和调整。

2010年,铁矿石谈判价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

通行了接近4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谈判机制由三大铁矿石巨头强行推倒,改成了每季度和钢厂确定下一个季度的协议矿的价格,但是这个新生的季度矿价格刚刚执行了一个季度,力拓的执行官艾博年在6月29日就表示季度定价很可能要被现货价格取代。

季度定价宣告结束反映了矿业巨头们实际上是想结束固定期限合同的定价模式,而要采用现货定价或者指数定价的方式来完成铁矿石贸易,以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

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变换之后,必和必拓是最早提出改变氧化铝定价模式的。

2010年3月,在迈阿密举行的第16届国际铝土矿和铝研讨会上,必和必拓集团总裁就表达了改变氧化铝长协定价体系的强烈愿望。

必和必拓认为氧化铝行业需要和动力煤以及铁矿石行业一样,将定价模式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这几个行业发展表现出类似的趋势,需求飙升、现货市场发展壮大,现货价格与合约价格出现背离。

其后有美铝、澳大利亚氧化铝公司等国际著名氧化铝生产企业表达了相同的愿望。

而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吕友清表示,该公司支持传统的氧化铝定价机制。

中铝是全球第三大氧化铝供应商,其2009年的产量为856.9万吨,但同时中铝也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厂商之一。

中铝大部分的氧化铝都供应给了自己的电解铝生产。

奥纬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Bryn在6月22日CRU举办的第15届世界电解铝年会上指出:氧化铝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长协定价方式却还是维持原来的传统模式,没有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氧化铝的长协定价模式是指氧化铝的长协价格随LME电解铝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一般为三个月期铝价格的15%-17.5%。

这种盯住LME铝价的定价模式忽视氧化铝本身的供求状况,并且不能反映氧化铝的生产成本。

浅谈中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变化趋势

浅谈中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变化趋势

行业视角浅谈中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变化趋势侯永丰(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安阳 455004)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矿石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但我国在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方面却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历程,第二部分介绍全球主要的铁矿石定价指数,第三部分介绍普氏指数定价的制约因素及不足,第四部分提出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未来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价格指数;普氏指数中图分类号:F7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921/ki.1009-2994.2021-07- 0010-005202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0%以上。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但并没有赢得相应的市场主导权,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完全由世界三大铁矿石贸易商控制。

即使前几年在我国钢铁企业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世界主要矿石供应商仍然利用其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垄断低位,获得高额利润,已经影响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我国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世界范围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最早开始于1981年,铁矿石主要供应商和主要进口国钢厂进行协商谈判,双方确定一个年度进口铁矿石价格,该价格为FOB价格,铁矿石供应商以FOB价格进行交货,运费由进口方负责。

根据谈判传统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并分别确定亚洲价格和欧洲价格。

亚洲市场以日本为用户代表,欧洲则以德国为用户代表。

铁矿石供应商主要有3家:澳大利亚两大巨头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

不过,在2008年,一股新兴力量——澳大利亚第三大矿石供应商FMG公司也积极参与到铁矿石谈判中。

由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起,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代表,开始参与亚洲市场的铁矿石价格谈判。

2010年开始,巴西铁矿石供应商开始推出普氏指数定价,澳大利亚巨头力拓公司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开始逐渐采用普氏指数作为铁矿石定价基础,最终,指数定价机制为我国大多数钢厂接受。

钢铁行业周期规律演变分析及企业应对举措建议

钢铁行业周期规律演变分析及企业应对举措建议

钢铁行业周期规律演变分析及企业应对举措建议从2000年至今,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历了五次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波动整体呈现出一定规律性。

文章回顾了钢铁周期波动下的产业链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周期与钢铁周期关系,探讨钢铁周期成因。

钢铁周期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多样,机会与挑战并存,部分钢铁企业在洞察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成功开展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主动驾驭行业周期的行为值得广大钢铁企业学习借鉴。

最后,结合历史周期的相关规律与研判,对钢铁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长期以来钢铁周期演变规律1、钢铁周期波动情况总结从2000年至今,中国钢铁行业已经经历了五次周期性波动。

2000年至2005年是第一次周期性波动。

2000年至2002年是此轮波动的下行周期,2002年至2006年是此轮波动的上行周期。

2002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了此轮周期上行的节点;200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钢铁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旨在推动钢铁行业结构调整;2005年国家开始取消出口退税并加强了对钢铁产能的调控,此轮上行周期结束。

2005年至2008年是第二次周期性波动。

2005年至2006年是此轮波动的下行周期,2006年国家出台了价格调控政策。

2006年至2008年是此轮波动的上行周期,2007年政府发布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政策》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目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此轮上行周期结束。

2008年至2011年是第三次周期性波动。

2008年至2009年是此轮波动的下行周期,此轮下行核心受国际贸易萎缩、国内外需求下降的影响。

2009年至2011年是此轮波动的上行周期,2009年政府发布了《新一轮钢铁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周期为2009年至2011年;同时2009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生效,需求开始回升。

2011年,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下游需求疲软,此轮上行周期结束。

2011年至2018年是第四次周期性波动。

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变动与走势

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变动与走势

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变动与走势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初国际铁矿石价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日本是国际铁矿石贸易的最大买家,在从1980-2001年期间长达20多年时间里一直主导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制定。

从2004年开始,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国际铁矿石贸易的最大买家,“中国特需”开始成为影响铁矿石价格变动的主导因素,国际铁矿石价格也由此开始出现大幅上涨。

参见下图:
2010年铁矿石长协谈判破裂,沿袭了多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方式被终止,取而代之的是与现货市场价格紧密挂钩的季度定价。

举例来说,2012年一季度价格是以2011年9月、10月、11月三个月的普氏指数均价为基准,其中普氏指数的制定标准是以品位62%的铁矿石到达青岛港的价格为依据。

自从三大矿山选择以季度定价为标准后,铁矿石协议价格和现货价格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变得更加灵活,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远大于年度定价。

发表主题演讲

发表主题演讲

董朝宾总裁出席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发表主题演讲2012年5月8日,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总裁董朝宾出席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应邀作《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的主题演讲,全面介绍中国铁矿石现货平台设计思路、发展愿景,并回答现场提问。

尊敬的吴溪淳顾问、朱继民会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组委会,邀请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就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今天我给各位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铁矿石进入交易所定价时代,二是交易所的业态逻辑,三是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愿景。

铁矿石进入交易所定价时代我们首先回顾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历史。

1950年代以前,铁矿石资源供应充足,交易方式是以现货为主;到了1 960年代,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铁矿石需求快速增长,而日本国内资源贫乏,铁矿石完全依赖进口,主要购买澳大利亚的矿石;1970年代,欧美借鉴日本经验,大量利用进口铁矿石和签订长期合约,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供需日趋紧张,铁矿石出口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 1975 年开始增强了谈判力量,并改签长期合约为短期合约;1980 年,铁矿石的谈判机制逐步稳定下来,一直延续到 2007 年。

谈判主要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和亚洲、欧洲各大钢铁企业之间举行。

2004 年,宝钢作为中国钢企代表加入谈判。

这一阶段谈判的特点是,只要供需任一对谈判双方率先达成协议,其他各方均无条件接受,即“首发-跟进”模式,且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同一类型各品质铁矿石涨幅一致,即业界通称的“离岸、同涨幅”。

2008年以来,随着海运费大幅上涨,且现货价高于长协价等因素,矿山纷纷谋求更为灵活的定价模式。

2010年,原有年度基准定价机制改变为以到岸价为准的季度定价。

至此,延续30年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发生剧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矿石定价从长协到指数的前世今生铁矿石长协价格年度谈判的背景及发展历程铁矿石长协谈判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铁矿石国际贸易是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而日渐成熟的,并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即年度定价长协机制。

在1950年以前全球铁矿石资源供应充足,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20世纪60年代,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日本由于国内资源贫乏而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的主要买方,双方为了加强合作开始签订短期合同,并在6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为长期合同,铁矿石量和价都锁定10-20年; 20世纪70年代,欧美借鉴日本经验大量利用进口铁矿石和签订长期合约,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供需日趋紧张,铁矿石出口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1975年成立了铁矿石输出国组织,增强了谈判力量并改签长期合为短期合约。

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决定年度铁矿石价格的谈判开始于1980年(1981财年),此后谈判机制逐步稳定并延续了接近30年。

其框架是:铁矿石供需双方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确定首发价”后,其他矿山公司和钢厂进行确认跟随。

在长协合同中定死了供货的数量或采购的数量,期限一般达到5〜10年,甚至达到20〜30年。

根据惯例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则依照谈定的价格在一年内执行。

铁矿石消费商中的任意一方与铁矿石供应商中的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后则谈判结束,国际铁矿石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格为新财年的价格。

这一谈判模式即首发-跟风”模式;且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同一类型各品质铁矿石涨幅一致,即离岸价、同涨幅”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机制的出现与变革都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年度定价机制对双方都有利,对主要买方日本来说年度定价合同有利于稳定货源与钢厂的生产计划;而处于发展阶段三大矿山而言,年度合同能够使其在年初就获得银行的贷款,有利于其快速发展。

而最终形成年度长协价格谈判机制的理由如下:其一,铁矿石用途的唯一性(只能用于钢铁厂)使得矿山致力于与钢厂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二,双方的长期合同对于矿山项目投资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稳定的销售市场让矿山投资方面确信其投资能获得良好回报;其三,对于钢厂来说,钢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得到了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而且长期稳定的数量、价格有利于保持铁矿石库存水平的最优化;其四,比较稳定的钢材生产成本,也便于钢厂制定钢材的出厂价格,保持比较稳定的利润水平。

在中国没有参与长协谈判以前,世界铁矿石供需情况总体上比较稳定,矿山的供应和钢厂的需求变化不会过大,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就相对较为平缓,因此这一模式受到了钢铁企业和矿企的双双青睐。

传统的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主要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和全球各大钢铁企业之间举行。

在中国采购崛起之前,世界铁矿石长协谈判是三大矿山和日韩美欧几家大钢厂之间势均力敌的垄断博弈,这些钢厂和矿山之间彼此还有交叉持股。

根据传统的谈判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

其中亚洲以日本的新日铁和韩国的浦项为代表,在欧洲以德国阿赛洛为代表与世界铁矿石主要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分别确定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铁矿石产品价格。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底(2004财年度谈判)宝钢作为中国钢企代表加入到了铁矿石谈判的队伍中来,而宝钢的加入以及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量逐渐成为改变铁矿石长协谈判格局的因素之一,这一内容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分析。

但纵观中国参与铁矿石长协谈判后这几年的谈判结果可以发现,不论中方如何辗转腾挪,都很难将三大矿商逼退一步,换来的只是铁矿石价格的一涨再涨。

2008年由于海运费的大幅上涨,以及现货价远高于长协价等因素,各大巨头纷纷显露出对现行定价机制的不满,积极谋求对自身有利的定价方式。

最终首发-跟风”和同涨幅”的规则被打破,在淡水河谷谈定首发价后,力拓单独争取到了更大的涨幅;原有的铁矿石谈判机制面临再一次变革。

2009年度的谈判是空前的马拉松”在日韩钢厂与三大矿确认了首发价” 后,中国方面没有执行跟风”的规则,不承认日韩接受的33%的跌幅,并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达成了价格略低的协议。

但实际上,中国协议钢企大多按照日韩协议价购买长协矿,但长协的执行比例大幅下降,有一部分资源不得不以现货价购买,铁矿石长协谈判就此破裂。

表1:铁矿石历年谈判结果一览表2005 2005-2-22CVRD-新日铁71.5 2005-3-3 CVRD-Arcelor 71.5 2006 2005-6-17 CVRD-JFE 19 2006-5-15 CVRD-TKS 1920072006-12-21 CVRD-宝钢9.5 2006-12-27 CVRD-Riva 9.52008 2008-2-18VALE-新日铁65 2008-2-19 VALE-TKS 652009 2009-5-26 力拓-新日铁-32.95数据来源:联合金属网在2010年3月,全球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率先宣布改变原有的销售政策,执行更为灵活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原有年度基准定价机制改变为季度定价。

之后全球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RioTinto)和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BHPBilliton)紧随淡水河谷宣布与多数亚洲客户以到岸价并在更为短期的价格基础上达成了铁矿石价格协议,从而取代以往的年度价格合同。

至此延续了近3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也随之瓦解,转而代之的是季度定价机制。

当然季度定价协议的改变并非没有先兆,早在2009年铁矿石谈判最焦灼时,就有相关人士预计未来中国市场的矿价合同可能半年一签,或每季一签”。

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谈判(澳洲矿企与日韩钢企谈判)首次引入季度定价协议,给随后的铁矿石谈判带来强烈的变化预期。

经过这一年矿石市场价格形成新秩序建立,虽然表面上大家还保留着协议矿,但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协议矿占主导位臵的面貌。

在此期间,就在季度定价协议墨迹未干,仅仅试水两个季度之后,全球三大矿商之一的必和必拓又开始游说我国钢厂采取更新的定价方法?D?D月度定价。

2011年6月23日,力拓方面也表示放弃季度定价,将转向更为灵活的铁矿石定价策略,包括按季度、月度甚至每天进行定价。

至此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机制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铁矿石定价周期短期化渐成趋势。

表2:铁矿石价格与定价机制变迁时间事件1950年以前现货交易为主20世纪60年代早期供给短期合同出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长期合同为主1975年铁矿石输出组织成立,改签长期合同为短期合同1980年年度合同谈判机制形成2003年底宝钢代表中国企业加入年度长协谈判2008年首发?D?D跟风”模式被打破?D?D力拓单独定价首发?D?D跟风”模式再度打破?D?D中国没有接受33%跌2009年幅2010年三大矿山改为季度定价,指数定价模式随之产生2011 年月度定价渐成趋势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010年4月三大矿山公司打破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模式之后,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指数定价。

所谓指数定价就是钢厂和矿山约定以前3个月指数平均价格,确定下一季度长期合同铁矿石价格,指数由第三方咨询机构公布。

从2010年起,三大矿山开始通过指数定价的方式,对每个季度或每个月的铁矿石价格进行调整,所使用的指数主要参考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

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机构率先推出了铁矿石价格指数,并且得到了实际运用,包括有TSI 指数、普氏指数、金属导报MBIO指数等。

尤其是普氏指数,已经被矿业巨头纷纷引用,成为主流定价标准。

不久前普氏指数收购了在铁矿石套期保值业务上领先于其他同类服务商的TSI指数,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铁矿石定价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

实际上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的形成是金融财团完成坐庄”的第一步。

只要保证铁矿石指数波动性足够大,且有足够的钢厂、贸易商参与到掉期市场中来,金融财团便可坦然坐庄,在钢厂与矿商之间低买高卖掉期合约,从而获得稳定的价差收益。

中国加入铁矿石长协谈判及带来的影响中国钢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在悄然发展壮大过程中,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达到了一个高潮,截至2009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比重达到了47%,占据了全球钢产量的半壁江山;生铁产量更是占到全球的60%以上,全球钢铁业格局的这一巨大变化埋下了铁矿石年度定价体系瓦解的种子。

中国钢铁工业进入超速发展期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铁矿石的大量需求,并导致了对进口矿的依存度逐年攀升,这也成为中国加入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的原因。

据海关统计,1990年国内铁矿石进口量仅为1419万吨,1995年进口铁矿石为4115万吨,至2002年增长为11149万吨,年均递增18.7%; 2003年我国矿石进口量达到1.4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矿石进口国,铁矿石也成为中国外贸进口数量最多的货种;到了2009年国内进口铁矿石的数量达到了6.28亿吨的历史峰值。

2000年国内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16%;2009年国内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达到了68%,占国际干散货海运贸易总量的13%。

不过中国铁矿石需求市场与欧美和日本市场相比有一个很大不同之处,即存在两个市场?D?D协议矿市场和现货矿市场。

由于国内中小钢厂拿不到全球主要矿山的长协矿份额,所以滋生出一个中国独有的现货矿市场,而且越长越大”而现货矿市场的大规模发展成为影响到长协谈判机制破裂的诱因之一。

在2004年以前,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虽存在但规模较小,而且价格低于长协价;而在2004年之后现货市场规模逐渐膨胀,到2009年交易量已超过3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60%,同时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逐步凸显。

这也使得国内铁矿石倒卖渔利的现象严重,大量协议矿成为被倒卖的对象,三大矿山作为供应方当然垂涎于现货市场所获得的高利润,因此也一直在寻找打破长协框架的方法。

在2005年度的谈判中,必和必拓就已基于到岸优势”提出运费加价”的问题,虽然该要求最终没有达成协议,但在共同声明中有一个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商讨完善矿价定价机制。

在2008年度的谈判中,澳矿终于实现了运费加价”的要求,这次谈判虽然尚在传统机制框架内,但被业内视作撕开了定价机制改变的一个口子”。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终于给予了三大矿山期盼已久的打破长协议体制的机会(或者说是借口)。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钢铁业需求萎缩,中国钢铁企业当然也在劫难逃,钢铁产品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了铁矿石需求量的大幅下降,而铁矿石现货价格更是因此一落千丈,远远低于当年协议矿的价格。

现货矿与长协矿价差的翻转使得不少中国钢铁企业开始拖延进口长协矿,转而购买价格更低的现货矿,也即三大矿山所指责的中国钢厂违约”国内钢厂与三大矿山之间的价格矛盾逐渐开始显性化,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日照钢铁被诉违约”而遭遇1.14 亿美元天价罚单”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