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合集下载

战国四君子及其典故

战国四君子及其典故

《战国四君子及其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战国四君子的故事。

战国四君子分别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孟尝君叫田文,他特别喜欢招揽有才能的人。

有一次,他的一个门客晚上觉得灯光太暗,就把孟尝君的白狐皮袍偷去换酒喝了。

孟尝君知道后,没有生气,反而很大方。

平原君赵胜呢,有个很有名的故事。

他家的一个小妾嘲笑一个瘸腿的门客,平原君知道后,就把小妾赶走了,因为他觉得要尊重别人。

信陵君魏无忌特别讲义气。

有一次,他听说赵国被秦国攻打,情况很危险,就想办法偷了兵符去救赵国。

春申君黄歇也很厉害。

他曾经帮助楚国的太子回国,立了大功。

小朋友们,战国四君子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
《说说战国四君子及其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说说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田文,家里有好多好多的门客。

有个门客把他的皮袍拿走了,他都不生气,是不是很大度?
平原君赵胜,因为小妾不尊重人,就把小妾赶走啦,他知道要对人好。

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赵国,可勇敢啦,偷兵符去帮忙。

春申君黄歇帮助太子,做了大好事。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他们吗?
《讲讲战国四君子及其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对门客可好啦。

有个门客偷他东西,他都不怪人家。

平原君,不能让人受欺负。

小妾做错事,他就把小妾赶走。

信陵君,勇敢去救赵国。

春申君,帮太子回国。

小朋友们,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

关于战国四君子的历史典故

关于战国四君子的历史典故

战国四君子的历史典故关于战国四君子的历史典故导语: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以德才论,愚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战国四君子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齐国孟尝君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

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

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战国四公子典故

战国四公子典故

战国四公子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而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其中,四位公子被誉为当时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燕国的春申君韩非、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贤明的君主。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谋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约,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齐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还重视教育,注重文化建设,为齐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勇猛善战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多次出征,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他善于运筹帷幄,善于用兵,赢得了士兵和将领的尊重和爱戴。

他还重视治国之道,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赵国不断壮大,成为当时的强国。

春申君韩非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为后世的法律制定和法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注重军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为燕国的军事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注重法治和廉政建设,使魏国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多次领兵征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重视军事训练,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魏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这四位公子各自有着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他们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物,需要具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君主的多重才能。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韩非、信陵君魏无忌,这四位战国时期的公子,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才智和贡献,成为了当时的佼佼者。

他们的典故至今流传,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成为了我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春申君列传主要内容

春申君列传主要内容

春申君列传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该传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

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

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亦归楚,任为楚相。

曾率兵救赵,又率六国诸侯军攻秦,败归。

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谋杀。

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

”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

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

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

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

至于他的上秦王书,不过是嫁祸于人,求得苟安罢了。

从长远的观点看,它等于是献给秦王灭楚的大计,实在不算“明智”。

明凌稚隆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

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

”(《史记评林》)从行文看,本传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点写其“智”,后期重点写其“昏”,并各选择一件事情作具体的描述,两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而前后两期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性格变化,给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作品原文: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

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

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

[精华]战国四公子

[精华]战国四公子

[精华]战国四公子孟尝君是个知错能改、貌似宽厚的大叔,所以手下海纳百川,冯弹剑也有,鸡鸣狗盗也有;但他手下的人大多是才巧之辈,可见他是生活型的,收集一批士来保证自己生活得比较有趣——事实也是如此。

当然,他被人嘲笑了就灭一县,说明本性有点儿偏狭。

平原君是常存好心但手腕子软那种。

毛遂自荐得靠毛遂。

薛公事件被信陵君比下去了。

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

有许多细节,与其说他是伪君子吧,不如说他真不太知道该怎么办了那种。

春申君很有才智,私认为心眼儿之多,是四君子之首,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

这种招式太妖孽,但临了玩脱了。

魏无忌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但说实话,性格上有血气,但欠考虑。

魏齐事件就没处理好。

但手下收的人比如朱亥、侯公,那都是壮士侠客型,就比孟尝家那些五彩缤纷的要更血气些。

当然,他的圆滑度比其他三位差很多。

大体上,搁到现代,孟尝就是个很有品位、收藏丰富、偶尔急眼的大叔;平原就是个人缘挺好,但急起来得跟人到处要主意的青年;春申就是个鬼主意一肚子的花花大少;魏无忌就是跟平民一起坐着喝酒的急脾气阔少爷。

大致如此。

昨天 08:31 3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赞同26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杨帅,媒体新人侯聪、田悦、张子琛等人赞同《史记》中四公子主要事迹:(载于四人列传及四国世家,魏齐事件见《范雎列传》,熟悉史记的少年可以直接跳去看重大减分项)孟尝君田文:善遇宾客(+)、相秦(-)、鸡鸣狗盗(0)、受讥灭县(-)、冯谖弹剑烧券狡兔三窟诸事(+)、劝秦伐齐助燕破齐直至中立于诸侯(--); 平原君赵胜:美人笑躄(-)、请赵王受上党(-)、庇护魏齐(+)、毛遂自荐(0)、邯郸之战及请封事(0); 信陵君魏无忌:仁而下士(侯朱毛薛)(+)、劝阻魏王伐韩(+)、魏齐自刭(-)、窃符救赵(+)、返魏拒秦(0)、忧谗自毁(0);春申君黄歇:说秦止战(+)、救楚太子(+)、复兴楚国(+)、绿了楚王还作死啥的(-)。

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

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

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在战国时期,有四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后人将他们称为战国四公子,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战国四公子是指哪些人,欢迎大家阅读。

说到战国四公子,首先让人才想到的就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衍生出的政治活动家。

不仅对于后代影响深远,同样在那个时期也是勇气与智商并存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通常这样的军事家最终的归期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隆重,甚至有的可能到最后都找不见遗体。

那么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谁,他们都有着什么故事呢?战国四公子的由来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四个人集贤、才、富贵于一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公子具体是谁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之弟。

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

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魏无忌的威名,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不敢举兵侵犯魏国。

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魏昭王去世之后,他的哥哥魏圉继承王位,是为魏安厘王,把他封于信,因而称为信陵君。

有一次,信陵君正跟魏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

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魏无忌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又接着跟魏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

可是魏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

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公子与魏王博,人言“赵寇至,且入界”。

战国四公子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战国四公子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战国四公子,是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以下是与他们相关的一些成语故事及典故:
- 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出使秦国被囚,他的食客们用“鸡鸣”、“狗盗”的方式解救了他。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后来“鸡鸣狗盗”成了微不足道的技能或行为的代名词。

- 毛遂自荐:平原君赵胜的食客毛遂,自告奋勇请求跟着去楚国游说。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使得楚王心悦诚服地同意出兵救赵。

后来“毛遂自荐”用来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

- 窃符救赵: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援赵国,通过如姬窃取了兵符,从而调动魏军打败了秦军,解救了赵国。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后来“窃符救赵”成了采取某种手段以解救危难的代名词。

- 移花接木:春申君黄歇将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之妹献给楚王,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李园得以掌权。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移花接木”用来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这些成语故事及典故展现了战国四公子的智慧、勇气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黄歇,楚国江夏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春申君,本名叫黄歇,是战国时期楚国江夏人,他曾经在楚国陷于秦军的威胁之时以出众的辩论之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陈述了秦楚结盟的优势,最终说服了秦王,挽救了楚国的命运。

之后又在楚王病重之时,用计让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熊完假扮成车夫顺利回到了出国。

有了这样两件显赫的功绩之后,黄歇自然深得太子熊完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器重,册封他为丞相,黄歇可以说是走到了人生的顶峰。

在《春申君烈传》中对于这一部分的描写还是着重在表现他的智谋和胆识,一个说是很肯定他对楚国所做的贡献的。

在担任丞相之后,黄歇开始变得专横跋扈,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整日沉迷于女色,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处理国事。

最终导致了他被自己的门客李园陷害至死。

在这一阶段,《春申君列传》重点表现他“昏”的一面,说他权力达到顶峰之后变得昏庸无能,骄傲自满。

总得来说,本传用前后之间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黄歇从才智卓绝到昏聩的全过程,让人看到了一个完整又清楚的黄歇的形象,不愧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史诗巨著。

春申君黄歇典故传说当时有个叫汗明的人,他为了见春申君一面足足等了三个月,可见当时的春申君是多么的繁忙,两人相见之后交谈甚欢,两人都很高兴,汗明还想继续谈下去,但是春申君就说:“我已经了解你了,就到这儿吧。

”汗明因此感到很不安,所以就问到:“您看您和尧比水更加英明呢?”春申君自然是不敢自比于尧,于是汗明又问:“那您看我和舜比起来怎么样呢?”春申君就恭维了一句说:“您简直就是舜啊!”于是汗明接着说道:“但是当年以舜的才能去辅助尧,两人也是花了三年的时间才相互了解,现在您这样就了解我了,就是说你要比尧贤明甚多,我比起舜来也要出色很多。

”春申君本来只是想到此为止的,但是经过汗明这么一说当即醒悟,就决定以后要常常接见汗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族,人称“四公子”。

下面是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春申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著名的英雄豪杰。

他们要么是才智卓绝的谋士,要么是驰骋战场的将领,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一直被我们所传颂和讴歌。

而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四位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既有突出的才能,又能够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是楚国江夏人氏,他曾经四处游学,见识非常广博,因为出众的口辩才能而受到楚顷襄王的器重。

在当时的局势下,位于西北方的秦国和位于中部的楚国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彼此都对方虎视眈眈,随时都会爆发大战。

终于在公元前298年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军攻打楚国,一路连战连捷,直接打到了当时楚国的都城鄢郢,迫使楚王不得不迁抖到陈县。

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楚王派出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求和。

在当时,韩国和魏国两国已经被秦军打得连连求饶,秦王就命令大将白起和韩,魏一起进攻楚国。

黄歇便上书对秦王说道:秦国如果继续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楚国的激烈反抗,秦国到时也会损失惨重。

倒不如秦楚结盟,联合攻打其他国家。

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便派使者与楚国结盟,但是要求楚国的太子和黄歇留在秦国作为人质。

等到楚顷襄王病重的时候,秦国不允许太子回去继位,黄歇心生一计,让太子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而自己则留在这里。

秦王发现之后,自然是非常恼怒要赐死黄歇。

幸亏秦相范睢劝阻了秦王,才使得黄歇保住了一命。

春申君墓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各国出于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的目的,纷纷招募天下有才能的人,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因此在这个养“士”之风盛行的时期,出现了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呼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而在这四个都有出众才能的人中,楚国的春申君是被后世之人评价最高但是也是结局最悲惨的一位。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出生在楚国江夏。

年轻时曾四处游历,因此见多识广,又拥有雄辩之才,因此深得当时的楚顷襄王器重。

公元前298年,强大的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很快就把楚军打得丢盔弃甲,楚王甚至落荒而逃。

为了挽救出楚国的命运,春申君黄歇被派到秦国求和。

春申君不负众望,说服了秦王与楚国结盟的策略,楚国因此逃过一劫。

后来当楚顷襄王病危之时,黄歇智献一计让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装扮成车夫安全返回了楚国继位。

因为这两件功绩,太子熊完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拜黄歇为相,黄歇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在当上丞相之后,黄歇开始变得骄傲,跋扈,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最终被自己的门客李园陷害至死。

他为自己的昏聩和目中无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关于黄歇死后被葬在了何地也成为了一个谜
题。

第一种说法是他被安葬在现今的安徽淮南谢家集区里郢孜镇,这里现在有春申君陵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被葬在了现在湖南常德地区。

总之要想确定他到底被葬在何处,只能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发掘了。

春申君的一生,是功绩显赫的一生,他为楚国立下的功劳无可比拟,但是他也是令人惋惜的一生,如果他能够听取身边人的意见,或许不会落的这么悲惨的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