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 6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47张PPT)

吴越争霸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
霸战争
1)吴王阖闾任用楚人伍子胥
和齐人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
孙
国都城郢。
伍 子
武
胥
吴越争霸
2)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
“ 吴
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
王
夫
差
自
乍
兵
器
越王勾践剑
”
愿你多知
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 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寓意:越王勾践被夫差战败,囚禁在吴国。勾践在吴三 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赦勾 践归国。他回国后,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 他在室内挂了一个苦胆。吃饭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 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 后来越国终于强大起来,灭掉了吴国。“卧薪尝胆”常被用来形 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名言欣赏: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 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 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导入新课
周平王东迁
犬戎
渭水
镐京
西周
东周 河
洛邑 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 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 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 的关系如何?
三、商业的发展
开设商品交换市场 金属货币广泛流通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在电视剧《东 周列国·春秋篇》 中,东迁后的周平 王,摄于郑国的威 力,竟与郑庄公做 了交换太子互为人 质的荒唐交易。这 种情况反映了什么 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课件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山顶洞人的 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的生活
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 的历史书籍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 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 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 是( C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类人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P3—4有关北京人的 课文内容,找出下列 问题的答案: 1、发现地点 2、年代 3、体质特征 4、使用的工具 5、生活状况 6、火的使用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2、年代: 3、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 制造和使用工具。 4、使用的工具: 北京人将石块敲击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 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 苦的斗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宏蛇。 ——《韩非子》
动脑筋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 的?
P3 动脑筋 答:清晨,北京人伴着太阳的升起出发了,青壮 年手拿木棒开始追逐山林中的野兽。只见他 们快速地奔跑,十几个人围住一头肿骨鹿, 有用木棍击打的,有用石头丢的,肿骨鹿渐 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成为北京人的第一个猎 物。没有出去打猎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们也 没有闲着,他们成群结队地采摘野果,并用 保留下来的火种烤熟了来吃。落日的余晖斜 斜地射入洞中,打猎归来的北京人与洞内的 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分享着捕获的猎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ONGGUOLISHI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92页 0178页 0222页 0274页 0376页 0428页 0530页 0632页 0684页 0686页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国历 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25页 0095页 0155页 0216页 0255页 0330页 0392页 0460页 0527页 0591页 0633页 的活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 人类的活动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 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 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昭陵六骏
精选ppt课件
1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杜甫《忆昔》
精选ppt课件
26
精选ppt课件
武则天开创武举,由兵部主持武 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 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2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 视发展生产。
(2)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 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 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 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精选ppt课件
1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繁荣不廹放癿时代课课从贞观之治到廹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廹元盛世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第22课课从贞观之治到廹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廹元盛世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唐朝癿廸立唐朝癿廸立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则天廹元盛世廹元盛世618618年年李渊李渊长安长安唐太宎即位唐太宎即位626626年年治国方略治国方略革新措施革新措施表现表现武则天称帝武则天称帝统治措施统治措施影响影响改革措施改革措施表现表现11政治上政治上22经济上经济上33军事上军事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第11课课隋朝癿统一不灭亡隋朝癿统一不灭亡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些治世局面癿出现有何共同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新课堂——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重心转变
(1)从教走向学,实现从学生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 (2)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关注碎片化课时目标 到系统化设计单元目标,实现目标构成链条; (3)从关注三类知识(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到关注 学科素养达成,实现从教分到育人转变; (4)从关注知技概念理解到关注概念迁移、运用,实现从刷题到解决问题,从 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素养;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变化比对 第二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三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第四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程理念介绍 第五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增知识点介绍
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
1、“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基于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它以构建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强调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以及原理等基本知识结构上,注重知识 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展。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授一些核心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领域的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协助学生建构 历史知识体系,更高效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 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思 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 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
时间:2024.08
前言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
富……氏族首领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
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 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 其墓葬规模和随葬品 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氏族成员之间地 位平等,没有明 显的贫富分化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出土的大汶口随葬 品——成套陶器
当时同一群体内部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 化,加快了迈向文 明社会的步伐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河 流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防寒保暖。
学习任务三
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地处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不同点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农具
原始畜牧业
水稻 磨制石器,骨耜 以猪、狗为主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生活用具
水稻 骨耜
以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象牙雕刻、漆器
学习任务二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 了重要影响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七千年前 磨制石器 耒耜
• 4.农耕作物: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水井
• 6.原始饲养业: 猪、狗、水牛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象牙雕刻 天然漆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 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黄土高原,现在的陕西 省西安市半坡村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农耕 生活的?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发展的表现。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和意义。 3. 知 道 考 古 发 现 是 了 解 史 前 社 会 历 史 的 重 要 依据。 4.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5.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神 农
古之人,皆食禽兽氏,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 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传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东说汉《白虎通》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我我国国原远始古农人耕类时主代主要要遗遗址址的的分分布布
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时约间七:千年 2、生活地区:
长江流域
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
使用磨制石器
你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吗?
骨耜
从下面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得较早。
会制造陶器 饲养家畜
会制造玉器和乐器
扁 腹 釜
鱼塑
河姆渡出土石器
石凿
石斧
耒(lei)耜(Si ) —— (骨耜)
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 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 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可以防寒保暖(冬暖夏凉)。
猜这是什么?
会挖水井
七千年前的古水井
七千年前的古水井
动脑筋: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 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 步呢?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 2.时间: • 3.生产工具: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山东泰安 大汶口遗址
浙江余姚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骨耜 sì 石刀
石斧
用耒耜耕地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 ”标划并记忆: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2.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3.生活: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发现木结 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4.生产 (1)农业:水稻是主要农作物,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 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2)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手工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 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 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
•
•
AA
B
A
B
请回答:
①半坡人建筑复原图是
是
。
,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
②图A是
式房屋,图B是
式房屋。
③图A的优点是什么?图B的优点是什么?
④形成这两种构造不同的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种族差异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水平差异大
思考:河姆渡原始农业生活比北京人 的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半坡人制作的陶器
这些陶器各有什么用途?陶器的广泛使用给人类 带来什么影响?
可用于祭祀、饮食、建筑、栽培、收藏、陪葬、装饰、床上用品等。
陶器的广泛应用让人类逐步走向了现代文明。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 1.时间: 约五六千年前 • 2.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半坡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 4.农耕作物: 世界上最早种粟 • 5.原始饲养业: 猪 狗 • 6.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 • 7.原始手工业: 彩陶 纺织、制衣
距今约六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 代表是距今约6000年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 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它们都具备了原始 农耕文化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 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下列农作物中哪些是我国最早种植的? ①水稻 ②玉米 ③粟 ④花生 ⑤蔬菜
1.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猎取动物和采集植物为 生;北京人赤身露体,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住上了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 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简单的 玉器和原始乐器。
根据P9第一段小字 和本图: 你能推测半坡人能 吃到的食物吗?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粟 的国家。
石刀
石斧
骨簇
半坡人的石斧
让你想到了……
半坡人的纺轮
让你想到了……
原始纺织业。我国最早使用的 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
半 地 穴 式 房 屋
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动脑筋:
动脑筋: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 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半 坡 人 面 鱼 纹 盆
原 始 艺术
半坡的刻划符号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
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 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 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 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 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 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 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 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 上水不容易溢出。
(C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会制作陶器的原始人类是( C ) )
A.元谋人 C.半坡人
B.北京人 D.蓝田人
填出该图中各遗址名称:
黄
河
半坡遗址
长
江
河姆渡遗址
我国我原国始远农古耕人时类代主主要要遗遗址址的的分分布布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浙江余姚 河姆渡遗址
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建筑复原图》: •
假没如有工你具是挖一地个下生的活果在实,原只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 外能用采树集枝、和捕石捉头食,费物时为费生力,;生捕存会有哪些困难?
捉猎物也一样只能用木棒和石头 效率很低,而且野外采集毕竟不 能与现在种的比较, 野外的东 西少,能吃的野菜也不多,很难 填饱肚子。还有取火的问题,也 没有装物品的器具,没有刀分解 捕来的动物,捕捉过程遇到猛兽 很容易受伤甚至丢掉性命。因而 原始人吃不饱,穿不暖,又受猛 兽侵扰、自然灾害等,成活率低。
原始的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刻画猪纹黑陶钵
杆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建此屋是为了通风防潮。
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1、河姆渡人修建的房子是高于地面的干栏式;
半坡人修建的房子则是半地穴式的。 2、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 7000 年,生活在多水、潮湿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现 在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阅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标划并记忆: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时间:距今约6000年。 3.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 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屋内有灶坑。 4.生产: (1)工具:半坡人制作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还制造骨器、 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 猎,用鱼叉、渔钩、渔网捕鱼,也采集野果。 (2)农业:主要种植粟。 (3)手工业: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有装饰 品,并有乐器,如陶埙。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