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

(4)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
(5)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 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知识归纳】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干栏式房屋 房屋类型
原因
半坡人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居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河姆渡人
干栏式房屋
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居住 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通风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 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 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 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 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时期走向了文明时期。
劳动工具
骨耜
手工业
制作陶器、玉器、骨哨
半坡人 距今约6 000年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课后活动”(教材第12—13页)
1. 参考答案: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
2. 参考答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 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 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将土掀起来。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发展概况 (1)大约20 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植物更好地 生长。 (2)距今10_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 始栽培粟和黍。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单元)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2单元)新人教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梳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梳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

2、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

3、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

4、半坡人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

5、半坡人会纺织和制衣。

6、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距今7000年左右。

7、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

8、农业工具是骨耜。

会雕刻技术。

9、河姆渡人的木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11、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12、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流域:黄河流域。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

居住环境: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超值陶器的窑场。

房屋特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制造骨器、角器等。

生产活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

用渔叉、鱼钩、渔网捕鱼。

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为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鱼纹、鹿纹较多。

还有装饰品和少量的乐器,如陶埙。

还有纺织、制衣用的骨针、骨锥、纺轮。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

距今时间:距今约7000年。

房屋特点:干栏式房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主要作物:水稻,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农业工具: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是骨耜。

主要家畜:猪、狗和水牛。

其他器具: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艺术品: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将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懂得使用天然漆。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
富……氏族首领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
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 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 其墓葬规模和随葬品 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氏族成员之间地 位平等,没有明 显的贫富分化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出土的大汶口随葬 品——成套陶器
当时同一群体内部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 化,加快了迈向文 明社会的步伐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河 流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防寒保暖。
学习任务三
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地处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不同点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农具
原始畜牧业
水稻 磨制石器,骨耜 以猪、狗为主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生活用具
水稻 骨耜
以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象牙雕刻、漆器
学习任务二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 了重要影响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史料二图中两种房屋的 样式为什么不同。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姆渡人生活的地区高温、多雨、潮湿,干栏式房屋既可防 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 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人类走出洞 穴盖房定居,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 了活动范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3)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 原始居民的异同。
【答案】不同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 渡居民种植水稻;房屋结构不同,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陶器种类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 河姆渡居民制作陶器。相同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 居住在房子里,过着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学会了制作陶器和乐 器。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延伸
我国原始农耕文明出现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1)在农业出现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 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 (2)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粮食。这时, 聚落、畜牧业、手工业出现,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 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要点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点一 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一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阅读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图(a)、图(b)、图(c)包 含了什么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9张PPT
问题二: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
考古镜头二:农作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及陶罐
粟性喜高温,耐旱
考古镜头三:家畜
结论: 半坡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畜; 猪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考古镜头四:生活工具 飞石索是怎么操作的?
②飞石索 ③陶球、石球
①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
考古镜头五:陶器
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对比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情况,你能得 出哪些共同的特征?
聚落
饲养家畜
种植农作物
使用磨制工具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长江
黄河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 今5000年,长江淋雨和黄河流域 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请同学们 课后查询资料谈谈你对“中华五 千年文明”的认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结论:
陶猪
河姆渡居民 已经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狗头骨
猪下颌骨
考古镜头四:房屋
请问这种房屋有什么优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 蛇、虫、洪水、等的侵害;
➢ 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 房多用的效能。
考古镜头四:房屋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结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水稻遗存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考古镜头二:农业工具
石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以下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1. 夏朝:大禹治水的故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国家分为九州,实行分封制。

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麦子等农作物。

2. 商朝: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他推翻了暴政的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国家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3. 周朝: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周朝的建立者,他们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世袭制,国家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

周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周朝的文化以礼乐制度为核心,强调礼仪和音乐的重要性。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和政治斗争。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各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5. 总结: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以及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一名即

农之神,是

主管农业的 神人。神农
氏教人类播
种五谷。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 原始居 民
距今约 七千年
生活
地区 长江流 域的浙 江余姚 市
生产 粮食 房屋 饲养 工具 作物 样式 家畜
磨制石 器,耒 水稻 干栏式 猪 耜耕地
陶器 其 他
D 知道挖井取水
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
情节是( C )
A 种植水稻
B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食用磨制石器
?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
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 B )
A 生活习惯
B 地理与气候
C 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 历史传统
? 假如你来到原古居民家中做客,下面这个房
子住的是( C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 的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 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蒸食物
半坡出土鱼纹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绘有这类 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出土的纺轮
动脑筋: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
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 步呢?
从食物来源看: 采集、渔猎
农耕
从生产工具看: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从居住条件看: 山洞里,不断迁移 定居
世 界 上 种 植


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
半坡出土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
西双版纳竹楼
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思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 造干栏式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 湿温热,可以防潮、通 风;可以防蛇虫鼠蚁; 可以防洪水猛兽。
制作 会制作 玉器 陶器 和乐

半坡原 距今约 始居民 五六千

黄河流 域的陕 西西安
磨制石 器,木 制耒耜

半地 穴式
猪狗
彩陶, 纺线
出现刻 画符号
织布 制衣
原始农业
原始饲 原始手 养业 工业
原 始 农 耕 分 布 图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半坡原始居民石刀



的 国 家 。
练一练
?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D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C )
A 小麦和玉米
B 小麦和水稻
C 水稻和粟
D 水稻和玉米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B
A 学会建造房屋
B 原始农业的发展
C 氏族公社的形成
从产业分工看: 没有
原始农业、饲养 业、手工业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 间: 距今约四五千
?2.地 点: 黄河流域的山东泰安 ?3.生产农具: 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
贫富分化出现。
大汶口陶器
大汶口晚期的墓 葬里,为什么有 随葬品多少悬殊 的现象出现?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 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 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猎 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 之处?
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 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 要经常迁徙。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伏羲氏又叫“庖 羲”、“炮牺”、 “包牺”。关于伏 羲氏的传说较多, 据说伏羲氏最大的 成就是发明鱼网, 教民捕 鱼,即创造 了最早的渔业。第 二大贡献是发明畜 牧业。第三大贡献 是采天然火,发明 熟食。
动脑筋: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 地穴式房屋?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 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 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因为区域不同,自然条件 不同,所以房屋样式不同
这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陶缽,是河姆渡人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具
河姆渡出土陶猪
看图分析
右边是河姆渡 原始居民制作 的陶器,你能 说出它的用途 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