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婚姻礼仪食俗
北京婚礼习俗礼仪有哪些_北京婚礼习俗注意事项

北京婚礼习俗礼仪有哪些_北京婚礼习俗注意事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不同导致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人也有很多自己的讲究。
在结婚方面,北京人有自己的婚嫁习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婚礼习俗礼仪,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北京结婚习俗1:择婚择婚指的是男生和女生在考虑结婚之前,需要选择一下。
北京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男女双方的差距不能太大。
无论是家庭经济实力还是个人能力学历,都是需要一定的平衡的。
如果两个人差别太大,很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摩擦,婚姻生活可能不太幸福。
除此以外,北京的结婚习俗还表现在外婚制和内婚制上。
意思就是不许云血亲之间结婚,这个习俗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2:属相属相婚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嫁习俗,不少地方都传承下来了。
在十二生肖里面,每个人根据出生年份的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生肖。
属相婚配是八字合婚的一部分,很多人是比较相信的。
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属相婚配的作用,但很多人依然比较相信。
有些生肖的人不合适,结婚之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有的人生肖相合,婚后生活会更加顺遂。
3:聘礼送聘礼是每个地方结婚前都有的习俗,但是聘礼的东西却不太一样。
北京的聘礼当中,需要有彩礼钱。
彩礼钱的数字不一定,有的是几万,有的是十几万。
这个是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来看的,不是强制性的。
除了彩礼钱以外,男方上门送聘礼,还需要带上一些小礼物。
礼品必须是双数,最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
而女方家长也会给出一定的回礼,可能是小红包,也可能是小礼品。
4:嫁妆嫁妆是女方在结婚的时候给出的陪嫁,每个地方的女方陪嫁都略有不同。
出去常见的女方礼服、吉祥物品和常用物品以外,还有一些大件的陪嫁。
如果男方还没有买结婚的房子,可以女方出一部分的钱,共同买新房。
这部分金额就是女方的嫁妆,一般不会太低,毕竟北京的房价挺高。
如果男方已经买了房子,女方可以选择陪嫁一辆比较好一点的车子,30万左右。
或者是为新房装修、添置家具等。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
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
“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
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
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
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
立子,早生”。
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
也有的人家吃大
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
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
食上床。
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
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可少出门上厕所。
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
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
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
酒席毕,新娘与新郎一起回娘家。
“回门”当天再回男家。
近些年来,之后,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了。
旧时,结婚后一个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得月”。
每年二月初二是接出嫁女儿的日子,娘家人要说:“二月二,搬宝贝”。
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看父母,娘家要做面条、烙薄饼卷豆芽
菜等各种好吃的招待女儿。
老北京民俗

老北京民俗——京城旧事北京建都八百多年来,以皇城为背景,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遍布京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咱北京的百姓。
展览中的老北京民俗,定形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
您要了解这百年间胡同里老北京人家的故事,就请您跟我一起走进胡同人家,听我慢慢道来。
八抬大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常用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
花轿,也称喜轿。
是传统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装饰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花轿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后,套上木轿即成。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不过这时候的轿子并非后来普遍存在的轿子)。
晋六朝盛行肩舆。
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
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
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
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
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
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主要表现就是分良贱、重等级。
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有‚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
而表现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用的是‚龙凤喜轿‛,满人用的是‚满堂红轿‛,有些富人用‚星星冠喜轿‛,而一般汉人用‚富贵牡丹喜轿‛,小门小户就用‚软面轿‛。
旧时娶亲多用轿抬,似乎不坐轿就不能称为是明媒正娶。
如果新娘子没坐过花轿,还会遭别人的嘲笑。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方可坐花轿,寡妇再嫁顶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些彩布或纸,这种轿称为‚彩轿‛。
图说老北京婚嫁的迎亲全过程

图说老北京婚嫁的迎亲全过程
迎娶:也叫“迎亲”。
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仪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取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
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
正如一首早年童谣中所说:“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捎个信儿。
搭大棚,帖喜字儿。
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拉翅儿。
八团褂子大开禊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
老北京人娶亲讲究排场,一切的气派都要在迎娶上体现出来,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
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干涉。
娶亲不论贫富贵贱必须要用花轿迎娶新人,如果用花车接新娘子那就是娶寡妇或是姨太太了。
吹鼓手之唢呐者
等候出发的执事们
随行人员乘坐的马车
迎娶仪仗所需礼器
响器执事们等待出发
吹鼓手在前,座伞与筛镜随后
迎娶仪仗中部
座伞前面的成对筛镜
座伞后面是新郎坐的绿帏轿
新郎坐的绿帏轿
迎娶仪仗
开道执事
收起座伞只有当经过坟地、庙宇、丧葬地时才会收起座伞,以示避讳
吹鼓手(包括八面喜鼓)
照片右侧的轿子是迎娶新娘用的红缎绣花八抬大轿
迎娶仪仗浩浩荡荡
图说老北京的婚嫁全程筛镜执事
八面喜鼓威风凛凛
图说老北京的婚嫁全程。
讲述北京老北京婚礼习俗文化

讲述北京老北京婚礼习俗文化讲述北京 | 老北京婚礼习俗文化在咱们老北京的婚礼习俗中,从择婚、议婚、定婚到嫁娶等方面都有繁多博杂的禁忌事项。
在古代总祖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婚姻的缔结直接关系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繁荣。
对于咱老北京人来说,结婚虽属吉事,但顾忌也有很多。
首先第一步:择婚在择婚上,禁忌表现在外婚制和内婚制上。
说白了,就是在择婚上禁止血亲间发生性关系,而同时又要表现出一种维护血统、属性稳定且纯正的意向。
在中国,整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差别。
这种等级制度,在礼制上和法律上都对婚姻产生了种种限制作用,使“门当户对”成为中国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标准,等级限制成为人们婚姻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等级限制主要表现为良贱不婚和士庶不婚的禁忌,“家之婚姻必由于谱乐”,门不当,户不对,便不可能缔结婚姻。
在择婚上尤其禁忌血亲婚。
在旧时有“骨血不倒流”的说法,民间是指单向舅表婚。
舅表婚又称中表婚,中表即内外,舅为中、为内,姑为表、为外,俗以为姑母和父亲的血脉相同,娶姑家的姑娘为媳妇便是“回头婚”。
因此,“骨血不倒流”的说法是仅对姑家的女儿给舅家的儿子的。
汉、满都有此忌讳。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上也有明确的规定,近亲不能结婚。
当然这是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的。
第二步:议婚在议婚禁忌上,我们先谈媒人禁忌。
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却反映了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虽说自由恋爱历代均有,但毕竟许许多多的婚姻是经人牵线搭桥后缔结的。
这牵线搭桥者,便是媒人。
媒人的产生,在中国的婚姻舞台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媒人成为“合法婚姻”的主要标志。
没有媒人撮合的婚姻,要遭到道德、礼教及世俗的谴责和否定,被视为“大逆不道”。
因此,在沟通两性联系、促成婚姻缔结方面,媒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媒人,一般说来,忌讳四处张扬,在说媒开始,往往尽量避人耳目,否则可能婚事不成,却弄得满城风雨。
北京结婚风俗

北京结婚风俗
1.在北京结婚习俗中,首先是男女双方的家长一起商量两个人的婚事,订婚之后,男方将彩礼送往女方的家中,在北京人看来,聘礼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聘”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等,也可以送水果、保健品、金器等等。
2.男方需要带4个苹果去女方家,则女方需要还8个苹果,寓意着四平八稳,男方带2个点心盒,
3.结婚接亲的人数一定要是双数6、8、10、都可以,最好是长辈去接亲,而女方家送亲的辈分是要根据男方家一样的。
4.在接亲时,从一边进,另一边出,北京人结婚不走重复的路,寓意着新人不走回头路,新郎新娘下喜车后,喜车花立即拆除寓意着这辈子只做一次喜,但不要抓净,寓意着把福根留下,陪嫁的彩礼用红色的纸包好。
5.新娘对窗外飞红手帕,寓意着喜上加喜的意思、典礼前、斧子、去时为单数、不能掉井里。
6.新郎新娘相互扎红腰带,扎腰带时切忌不打死结,寓意着夫妻感情和顺、新娘抓福时尽量多抓,不结疙瘩。
7.在北京结婚习俗中,北京人迎亲的人员和迎亲时,返回的途中如果遇到秤砣,要用红布包好,等到了女方的家,和返回新房时,返回时迎送的亲人人数和送新娘的车辆都要是双数,这寓意着好事成双
8.在接亲的过程中,新房附近的井盖要用红布遮盖起来,把井盖上了,行车往里拐,寓意着不往外去,不被吹散,生生死死一辈子在一起,不离不弃。
9.北京人结婚随份子的数字一般都是600、800元这样吉利的数字,寓意着六六
大顺,婚后大发。
老北京结婚风俗

老北京结婚风俗老北京结婚风俗北平昔称北京,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置北平特别市,十九年又改称北平市,直属行政院管辖,简称院辖市,位币河北省的北部。
因有”文化故都”之称,其习俗对社会生活之影响,当更深远。
按北平婚礼,一般常见者有四种,所谓北礼、南礼、旗礼、回礼;不过自民国以来,”南礼”似乎融会于”北礼”之中,进而统称”北平婚礼”了。
一、合婚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全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北平也不例外。
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议婚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
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
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
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
羊配兔,马配狗。
”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
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
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
”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
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二、相亲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
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
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老北京旧时的嫁妆--常人春

老北京旧时的嫁妆--常人春吃了吗您呐写在前面看了大家谈“化蜡扦儿”里的娘家陪送,发一篇转贴文章,这是常人春先生《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一书中的一章,如欲进一步阅读,敬请购买常先生著作。
我未对此转贴文章进行校对,亦请诸位阅读时辨识。
第四章陪奁妆奁,俗称嫁妆,是娘家陪送自己出嫁于他姓的女儿的故谓之陪奁。
此举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礼仪性的。
陪奁包括添箱、送妆两个内容。
此为女家聘姑娘办喜事的开始。
按礼仪程序,有条件的都要治筵招待亲友一天至五天不等。
讲究的富户往往做前三后二五的安排:第一天为添箱;第二天为送妆;第三天为聘女(即男家迎娶);第四、五两天为庆祝。
等而下之的安排三天:即添箱、送妆、聘女。
一般仅安排聘女正日子一天。
贫户只有聘女之事实,而无治筵庆贺的各种举动。
旧时,嫁女普遍重视陪奁,满、汉皆然,满、蒙旗人尤甚。
满族旗人家庭,多钟爱女孩,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较轻。
例如:平时女孩与父母同桌吃饭,排列坐次总是先女后男,妹居兄上,弟弟更须让姐姐占先。
父、母亡故后,女孩虽不能像男孩一样地分一份家中的不动产,但在她未出嫁时,动产中的家具、摆设、衣物等项,在使用上多是女孩优先,故谚语有云男有家当女有份。
一旦出嫁,父、母必须为她精心办上一份体面的嫁妆,使她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走向新的生活。
北平俗曲《鸳鸯扣》所反映出的妆奁已很丰富,阿妈还说委屈了姑娘,日后阿妈再补等语。
足见做父、母的对女儿的关怀心情。
另一方面,妆奁如果体面、阔绰,也能让婆家人和婆家的亲友高看一眼,在某种程度上能高抬姑娘的身价。
有利于婚后妯娌之间的地位平等、和睦。
故富户办嫁妆往往不惜代价,要求好上加好,多多益善。
就是贫苦人家也要想方设法尽到自家经济上的力所能及,给出嫁的女儿办些嫁妆,哪怕是象征性办一些,也得盖盖大面,否则就会被对方亲友指责为不尽情理。
第一节添箱与攒妆旧时,嫁女的妆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聘女者自家采办,谓之攒妆;二是近亲至友赠送,谓之添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婚姻礼仪食俗
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
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早生”。
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
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
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可少出门上厕所。
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
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
酒席毕,新娘与新郎一起回娘家。
“回门”当天再回男家。
近些年来,之后,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了。
旧时,结婚后一个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得月”。
每年二月初二是接出嫁女儿的日子,娘家人要说:“二月二,搬宝贝”。
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看父母,娘家要做面条、烙薄饼卷豆芽菜等各种好吃的招待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