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礼仪.doc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介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些基本规则和相关俗。
婚姻的目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家族连续和延续血脉。
因此,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
配偶的选择和安排在中国古代,一般是通过媒人或家族之间的联姻来选择配偶。
这种安排往往是基于家族的地位、财富、血统和其他社会因素而进行的。
个人的意愿和偏好在选择中通常是次要考虑因素。
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朝代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订婚:双方家族正式达成婚姻协议,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
2. 迎亲:新郎一方组织成队的人马前往新娘家,将新娘接回新郎家。
3. 酒宴:举行婚礼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4. 洞房: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共度婚姻之夜。
婚姻责任和角色中国古代婚姻中,丈夫在家庭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负责赚钱养家、管理家庭和继承家族产业。
而妻子则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分工相对固定,男性为主导。
婚姻的终止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终止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离婚往往需要特殊的情况或者家族同意才能实现。
而丈夫有相对更大的权力来决定婚姻的继续或结束。
结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受到传统观念和家族利益影响的制度。
这份文档提供了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介绍,包括配偶选择和安排、婚礼仪式、婚姻责任和角色以及婚姻的终止。
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婚嫁礼仪

画屏隔断防人听,唧唧微传私语声。
撒帐冬,冬气寒,客路初逢吴彩鸾。
绣襦迎风霜露滴,彩烛摇曳红光冉。
金翡翠,玉栏杆,红袖挑灯带笑看。
关雎一夜偕琴瑟,上苑千秋瓜瓞绵。
星斗移时酒兴酣,霓裳闲唱杨柳岸。
抛残郭璞三升豆,偿还子孙十万钱。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戏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撒帐前,沉沉非雾亦非烟,香里金虬相隐快,文箫金遇彩鸾仙。
撒帐后,夫妇和谐长保守,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半夜明烛人是玉,一窗皓月客如仙。
名花万朵争探看,共赏溪头并蒂莲。
撒帐已毕,万事大吉。
百子千孙,万代富贵!
陈沆 撒帐歌
天上初停织锦梭,鹊桥搭就渡银河。
七香车上笙箫发,百宝欄边笑语多。
两姓姻缘偕凤卜,一宵和意订鸾歌。
金钱抛入红罗帐,共拥蟾宫瞧月娥。
撒帐春,春色浓,状元走马趁花风。
千家旧苑杨烟绿,十里长堤杏蕊红。
疲鹤驾,打鸾封,彩楼高起五云中。
双双共对菱花镜,疑是同来珠蕊宫。
撒帐夏,夏风和,西湖堤上听笙歌。
吴姬荡桨翻红袖,越女采莲弄碧波。
人影散,夕阳过,月下相逢欢更多。
闲情莫叙陶朱事,云雨巫山神仙乐。
撒帐秋,秋景清,蓝桥有路会云英。
人来福地三分喜,月到中元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姮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乡带佩宜男。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古代婚礼礼仪

七、敬 茶
婚礼敬茶前期准备 茶壶、茶杯:茶杯数量根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 盖碗杯:盖杯数量根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事前告诉长辈盖碗杯 的使用方法,千万不要把杯托掉了。 花色:避免寿字、独龙、青松翠柏等图案,最好是素雅或喜庆的单色。 婚礼敬茶的姿势 一般由新郎先呈起第一杯清茶,向岳父敬茶,改口。再敬岳母,改口。然 后新娘敬茶。新人敬茶要双手持杯,上半身成鞠躬状,双手向前将茶杯伸到父 母胸前40公分的距离,以便父母身体不用动就可以双手接到茶杯。当父母喝茶 后,新人双手接过茶杯,交给礼仪人员。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有回礼送给新人, 新人应双手接过,表示感谢。 婚礼敬茶时注意事项 民间茶待客要注意“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也就是斟茶时不 能过满,以七分满为佳。不要单手上茶,切忌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 是将其浸入茶水,这些动作都是不礼貌的。
古代婚礼礼仪
古代婚礼礼仪
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 托,成人之美。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 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又 要尽可能扬长避短。 •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 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 • 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 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发媒”。
•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 好,称为“红包”。
2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 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如果女命克 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 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三日内,如家中平 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 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 必定富等等。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 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婚嫁礼仪

家礼集前言:昔文公作家礼以利世凡冠婚、丧、祭之与书啟称呼之礼,上通郡下达僻、坏靡不尊奉洵传家之至宝也,至今世远源湮一代传一代,不无错谬行斯礼者、浈询练达名师将前贤立定成规,以及名师所篡新裁逐一讲明、融洽庻挥亮自如而无差讹之愆,若徒执旧本不知通变,私身学者行斯道者谨之懍之,母庸忽诸也。
论嫁娶古人野合,知有母不知有父,自伏义氏始则、嫁娶以鹿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以女从夫曰嫁,娶女为妻曰娶。
论婚姻夫婿曰婚、妻曰姻;以昏时来女,则因之而去也。
娶妻以昏时者、取阳往阴来之,又云妻父曰婚,婿父曰姻,姻者亲也。
故男女两亲人对请,自亲姻教弟。
论媒妁古者媒妁有正副,即今所谓正媒、荐媒也。
荐媒者男女两家往来说合之人也;正媒者女家择亲族中有福偲之人。
以安之,今只有荐媒,则女嫁之日安一个坐席人,谓之正谋。
又正媒曰掌判、荐媒曰氷判。
论结婚六礼古者结婚聘仪有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徴、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至今家只有三:以纳采、问名、为文定一也。
以纳吉、纳徴、为行聘,请期、附行聘云时二也。
亲迎一节、婿虽不上门来亲迎、而亲迎名色犹存三也。
论书谨慎凡付行帖啟,关系兆轻须先审问某事、所请何亲、承帖何人、逐一开载;明曰次询单帖若干。
封套几个、计算已定,然后将纸对边裁、折十页或八页,上下切齐。
书时又须平心片息,详审称呼从容下笔。
论行帖日期凡行帖日期、如初一请:则云朔旦朔日。
初二请:则云朔后一日。
余初几日、则云朔几日。
十五日请:则云望日。
十六请:云望后一日。
余十几日,则云望几日。
二十请:则云廿日。
廿几日。
三十日:则云晦日。
日辰类本日请:即旦、即辰、即午、即晚。
即日是日即刻。
请明日:明日、明午、明辰、来午、来日、次日。
请朝翌日:翌午、翌晚。
(以上日期是单帖用之)。
论帖首写小儿、小女、舍侄字办凡男家文定、行聘、完娶;及女家受于归。
请客父承帖、写小儿、小女、某事奉请。
伯叔承帖写:舍侄、舍侄女、某事奉请。
小字、舍字、皆是自谦之语。
(完整word)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

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 ,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古代礼仪

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
后天八卦方位图又称文王八卦方方位图《周易·易传·说卦传》说: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论新人拜天地宜×点至点之内××吉神值时辰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第四面:风雨附会
第五面:金玉满堂
第六面:长命富贵
第七面:大德望×翁×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
姻眷弟×××熏沐顿首叩拜
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长一辈称呼姻眷侍生,长两辈写眷教侍生,晚一辈写姻眷晚生,二辈写姻再晚生,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
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农历×月×日命几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背本命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眷弟×××顿首拜
十九、贺亲家娶亲喜事帖
×翁或老姻兄
令郎化烛之禧
人伦之始
礼金×元 礼物×件
姻愚弟×××拜贺
二十、贺女家亲戚之喜帖
某老姻嫂
令爱出闺之禧
雀屏中目
贺金×元 贺礼物品几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
下面我就为带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婚嫁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婚嫁礼仪
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
纳采: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问名: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纳吉: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征:呈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称为纳征。
请期:是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今称"择日"。
亲迎:婚礼之日,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古代婚嫁流程
古代男女的婚嫁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七个步骤:
一、说媒
在古代,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有一句俗语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传统的婚姻中,媒人在男女婚嫁中起重要作用,"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
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
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由于定聘时已拿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的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
礼单上面必须有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是为新婚缝制衣服的。
女家也要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
送礼之后,距婚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五、迎亲
迎娶的当日,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盒队,浩浩荡荡、鱼贯而至。
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
迎亲的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大人。
并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们行过礼后,伴娘就挽着新娘上花轿了。
上轿时,新娘一般要"哭嫁",表示对父母的依恋。
娶亲的归路,必须走另一条路,也叫不走回头路。
六、拜堂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七、闹洞房
闹洞房主要是由于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亲包办的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没有任何的接触,有的连个面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了解和熟悉了。
现在一下子成为了夫妻,肯定十分的陌生,有了这么一个闹洞房的过程,就可以改变那种出现冷漠的气氛,使新人尽可能的减少生涩之感,尽快地使小夫妻进入亲热的状态。
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越闹越喜,不闹不发,
越闹越发以及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