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7 大雁归来-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7 大雁归来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4.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核心任务: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预习下列内容,完成填空。

1.搜集、整理有关写“雁”的诗句(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2.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3.查资料,了解“大雁”这种野生动物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羽色多呈淡灰褐色,有斑纹。

群居水边,夜宿时,有雁专司警戒,如遇袭,就鸣叫报警。

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称之为“雁字”,因行列整齐,又称之为“雁阵”。

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

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往往是一些家庭或家庭的聚合体。

二、自学感悟(写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和发现等)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11月南飞的大雁。

(2)3月的大雁。

(3)大雁归来的情景。

(4)春雁觅食。

(5)孤雁。

(6)4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1.读第4段,观赏雁舞沙乡之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2.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的心情?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聆听雁儿心声,进入雁儿内心世界,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2.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概括、理解能力。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一、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迁徙( ) 雾霭( ) 蹼鹬()窥( )探缄( )默狩( )猎凋( )零滑翔( ) 顾忌( ) 环颈雉.( )2.解词缄默:狩猎:窥探:雾霭:顾忌:目空一切:3.用“缄默窥探目空一切”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常识作者( ),( )著名生态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本文选自《》。

三、整体感知: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做批注。

交流方法:读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上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案:(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1.读后交流:读____,我了解到____.为你带路:读第一段,我了解到大雁在三月从南方归来.2.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味语言:把你认为文中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找出来读并体会。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用+教师用) (3)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生用+教师用) (3)

第7课《大雁归来》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八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大雁归来》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梳理内容,了解大雁生活习性。

2.揣摩语言,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

3.激发情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

一、导入1.播放课前歌曲《鸿雁》引出与雁有关的诗句。

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诗经》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

无论是南飞的雁还是北归的雁,无论是孤雁还是群雁,雁的艺术形象往往与“思乡”“相思”“萧瑟”“孤寂”等有关。

同学们,请分享一下你积累的关于大雁的诗句,并简要分析诗句中大雁的艺术形象吧。

2.欣赏元好问词《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了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大雁何其有情,让人读来为之泪目,为之叹惋。

同学们想了解有关大雁的更多秘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环保主义学者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二、介绍作者,阐释题目及写作意图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国著名学家、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

大雁归来,不仅仅是对春归大雁的一种认识,更有对大雁的一种欢迎乃至敬意。

同时还含有保护包括大雁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大声呼吁。

三、阅读文本,走近三月的大雁,整体感知1.处理生字词。

迁徙( ) 雾霭( ) 窥( ) 探缄( ) 默狩( ) 猎凋( ) 零滑翔( ) 顾忌( )2.完成阅读任务:圈划每段中心句,同时圈划出你认为难懂的句子——分享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如何准确圈画中心句方法指导:一看全段大意(围绕什么内容说的),二看句子关系(总分或分总),三看段首段尾(段首总说,段尾总结),四找关键词句(利用关键词句自己概括)。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2单元 7 大雁归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2单元 7 大雁归来

7.大雁归来1. 2.1.(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2.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本文中的大雁亦是如此。

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

因此,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2.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加以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另外,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它在鱼网中拼命挣扎,但终究于事无补,看着鱼网外流着眼泪疯狂撕咬鱼网的爸爸妈妈,小鲨鱼难过极了。

它很后悔,如果自己好好听话,就不会落入人类的鱼网之中,它的眼泪流进了大海里,无声无息。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爱护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人与自然”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7.大雁归来(导学案4)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7.大雁归来(导学案4)

△年级导学案 授课时间:年 月日教学目的姓名 班级审核人签字审核日期课题大雁归来(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执笔者参与者.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1 .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对象的特点。

1 .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自主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迁徙()雾霭()滑翔()顾忌().解释以下词语。

凋零缄默雾霭顾忌、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

它们欢呼着旅行,喧 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整体感知(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二)质疑: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J 说大雁 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窥)探缄()默 狩()猎 凋()零迁徙:_ 窥探: 狩猎:_ 目空一切: 4、本文作者4、本文作者 (1887 〜1948), 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品味语言-、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二、拓展训练回顾自己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至少3句,最好能说明出版处)教学反思。

《大雁归来》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大雁归来》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3、感受作者爱鸟情怀,激发真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描写性的语言,学习采用迷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

学习难点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

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大雁归来》。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 探缄( ) 默狩( ) 猎凋( ) 零滑翔( ) 顾忌(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目空一切:三、知识积累1.简介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林业部门任职,1933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的一名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一个农场。

他根据农场生活的经历写作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

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2.介绍《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打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四、整体感知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3.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7 大雁归来 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7 大雁归来 导学案

7 大雁归来【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3、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学习重点】1、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雾霭() 窥( )探缄()默狩()猎凋()零滑翔() 顾忌()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目空一切:【整体感知】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_________________(4)十一月份的大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雁特喜欢寻食________(6)大雁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大雁被作者称为_______________ 他和学生自称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4.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雁归来》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学案一:看图预测故事情节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图片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重点:预测故事情节学习难点:预测故事情节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想象力教学过程:1. 调出教材中《大雁归来》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预测故事情节。

2. 分组讨论所见所闻,并在黑板上做出合理的预测。

3.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观察结果。

4. 汇总几组预测结果,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导学案二:探究生词学习目标:能够熟记生词,掌握其词性、词义及用法学习重点:熟记生词学习难点:理解生词的词义及用法教学过程:1. 给出本课的生词表,让学生自学。

2. 将生词逐一讲解,包括词性、词义和用法。

3. 让学生根据理解后的生词,用所学的语言表达出相关语境。

4. 教师带领学生感悟生词中蕴含的思想。

导学案三:品味文本学习目标:理解文本意义,掌握情感表达技巧学习重点:理解文本意义学习难点:掌握情感表达技巧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标题的涵义以及作用。

2. 按照教材内容,提取出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并加以分析。

3.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情感演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学会借助各种手法表达情感。

导学案四:文学解读学习目标: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分析角色性格和行为动机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解释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角色。

2. 请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情与行为。

导学案五:文化课堂学习目标:了解“大雁归来”对中国文化的指涉及其文化内涵学习重点:了解文化内容学习难点:理解文化内涵教学过程:1. 废话讲透“大雁”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本文的蕴含文化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大雁归来课题大雁归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文献法。

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大雁的科普文章、图片、诗文等资料,课前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发表了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材。

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

读准沼.泽(zhǎo)狩.猎(shòu)枯燥.(zào)香蒲.(pú)字音环颈雉.(zhì)沙锥.鸟(zhuī)半蹼鹬..(pǔ yù)窥.探(kuī)凋.零(diāo)弥.漫(mí)雾霭.(ǎi)缄.默(jiā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迁徙:迁移。

狩猎:打猎。

雾霭:雾气。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新课导入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下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①飞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品味亮点词语】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邀请”的含义?“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

【感悟精彩句子】1.“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

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2.“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

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把握文章主旨】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地钦敬。

(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2.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本文中的大雁亦是如此。

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

因此,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2.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无论是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加以细致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让读者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

另外,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声调忧郁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并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深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试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注意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情感。

它在鱼网中拼命挣扎,但终究于事无补,看着鱼网外流着眼泪疯狂撕咬鱼网的爸爸妈妈,小鲨鱼难过极了。

它很后悔,如果自己好好听话,就不会落入人类的鱼网之中,它的眼泪流进了大海里,无声无息。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爱护自然。

教学板书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这节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人与自然”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

但教学设计不够“活”,教师调控不够“灵”。

方法指导:阅读方法解密: 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是中考阅读中常见的题型。

需要认清描写的事物,找准将事物人格化的词语,从词语中揣摩作者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揣摩蕴涵其中的情感。

一般答题模式是: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它的××之情。

此类题型可按照模式进行解答。

素材积累:有关雁的诗句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 (Mendeleyer,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

20.9.159.15.202010:1710:17:11Sep-2010:17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五日2020年9月15日星期二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10:179.15.202010:179.15.202010:1710:17:119.15.202010:179.15.2020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 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9.15.20209.15.202010:1710:1710:17:1110:17:11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September 20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9/15/20206、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 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

10时17分10时17分15-Sep-209.15.20207、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Hellen Keller, American writer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