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思随笔之三十一 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老子《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

老子《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往往侧重于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寻求解决生态困境的方法”,但收效甚微。
“生态危机实际上也是文化危机”。
应对生态恶化引发的危机,仅靠制度上的简单规约、行为上的强行限制往往无济于事。
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思想层面入手,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特别是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及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解决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及面临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富含哲理性的答案。
一、《道德经》中的生态智慧(一)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观“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围绕“道”展开。
《道德经》中,“道”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道”是万物之源。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缘于“道”,“‘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在‘道’之上并没有一个更高、更前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道”乃“天下母”,是万物的根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那么,这个作为“天下母”的“道”是如何衍生出万物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其次,“道”是事物运行应该遵循的规律。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根据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和理念,“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又居于万物之上,控制着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发生、发展乃至灭亡。
所以,世间万物的运行都要法地、法天、法道,“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关于“道法自然”,河上公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5]。
即“道”之本性和存在状态是“自然”,因而“无所法也”,“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自己的本来状态。
天目山中笔记读后哲理

天目山中笔记读后哲理
摘要:
一、天目山中的笔记
二、笔记中的哲理
三、读后感悟
正文:
天目山中的笔记
天目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座山中,有一本神秘的笔记,记载着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
笔记中的哲理
1.自然与人生
笔记中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句话阐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
3.修身养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表明,个人修养对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作出贡献。
4.淡泊名利
“名利双全者,非贤即愚。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过于执着于名利,只会让人失去理智,陷入无尽的纷争。
读后感悟
读完天目山中的笔记,我深感受益匪浅。
这些哲理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教会了我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意林读后感(15篇)

意林读后感(15篇)意林读后感1我来到一片奇怪的林子里,那里的树叶不是绿油油的,而是透明的水蓝色。
每一片叶子都透着智慧的光芒。
我惊讶极,连忙走近细细观察,发现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多么神奇啊!我索性坐下来,翻开一片叶子读起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板凳狗》。
讲述一条名叫“板凳”的小狗英勇上风雪迷漫的白帽子山顶送电报,后来因为救一个患急型克山病的人再次跑上风雪交加的山顶报信。
可这次暴风雪比上次要凶猛的多,它把药交到主人的手里,病人救活,可板凳狗却永远的闭上眼睛。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这条用生命扞卫忠诚的狗狗让我肃然起敬,一只狗都能不顾自己的生命而去救别人,我们人类更要懂得无私奉献,帮助他人。
带着泪珠,我翻开下一片叶子。
《我想带一下你的眼镜》这个标题落入我眼帘的时候,激起我的兴趣,因为我也是一个眼镜妹。
带着好奇的心,我继续读下去。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五年级的女生近视却不肯带丑丑的眼镜,结果因为看不清黑板而闹出许多笑话。
她的班主任细心地发现,于是根本没近视的她却买一副漂亮的.眼镜。
让女生知道戴眼镜也可以很漂亮。
她的班主任真是个善解人意的老师啊!如果近视不戴眼镜的话近视程度会加深的。
虽然是个简简单单的故事,但我却从中读到关爱,而且似乎闻到爱的芳香。
正当我沉醉在故事里的时候,一个小精灵笑吟吟的出现:“好看吗?欢迎来到意林。
”我吓一跳:“你是?”小精灵说:“我是意林的守护精灵,这可不是普通的林子……”“我知道,这是充满着智慧、意义的林子,谢谢意林,让我懂得这么多道理。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我打断小精灵的话。
小精灵笑:“看来,这片神秘的林子你已经很解,那么,欢迎你常来。
记住,这里永远给爱故事的人开放。
”说完,小精灵就不见。
我微微的笑一下,继续沉醉在下一个故事里……对,感谢充满智慧的林子,让我学到很多道理,进入到知识的空间,在里面尽情畅游。
也让这个暑假过得充实,有意义。
我爱你意林,这是我的小秘密。
中庸第三十一章,译文,读解,赏评

中庸第三十一章1. 主题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大学之缩影”,是孔子弟子定闲的言论集结。
第三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什么是“中庸”,以及如何去实践和体现“中庸”的原则。
2. 译文根据《中庸》原文,第三十一章的大意为:“中庸者,天下之美也;仲尼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归之,何必先五仪’。
天地之均,而万物之理,日月之行,而四时之变,死生之义,人伦之性,与,道之所生也。
”简单来说,这段经文表达了中庸之美,以及其体现的道理和原则。
3. 读解第三十一章的核心在于阐述“中庸”的美,这个“美”在于它能够调和天地万物的均衡之道,这种均衡体现在日月运行、四时更替、生死轮回、人伦之性等方方面面。
中庸之美还体现在它所带来的道德德性,当人们能够回归中庸之道,便不再需要利用五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中庸已经能够使人们自发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4. 赏评《中庸》第三十一章是对中庸之美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这种“中庸之美”所体现的均衡与和谐的原则,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懂《中庸》第三十一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做一个真正符合中庸之道的人。
5. 结语通过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译文、读解和赏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美,以及其在当下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中庸之美所传达的均衡、谦逊和和谐的精神,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庸之人。
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译文、读解和赏评,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中庸之美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原则。
在当今社会中,中庸之美所强调的均衡、和谐、谦逊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庸之美所强调的均衡和和谐的原则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工作与生活、家庭与事业、个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交织复杂。
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中庸之美所传达的均衡之道,不仅要关注事业的成就和个人发展,还要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贡献,努力实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

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反馈,这种反思能力对于提升思想认知非常关键,在心得体会中我们能够够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被情绪和冲动所左右,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庸31一39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中庸31章心得体会与感悟

中庸31章心得体会与感悟《中庸》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籍,它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一,书中所陈述的思想和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第三十一章《中庸》是一篇至关重要的章节,它讲述了什么是“中道”,怎样才能走上中道之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下面我会谈及我的读后感和个人感悟。
中道是一种调和的状态,是把两个极端之间的差异合并在一起的状态。
中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们走出情感的波动,消除自己的责任,以及放弃对他人的嫉妒和恶意。
同时,中道还能让人们摆脱偏见和狭隘的看法,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并努力寻求平衡。
因而,中道被认为是成为一个称职的人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同时,中道还强调了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这涉及到个人道德和道德规范的问题。
《中庸》中提到了“立身安命”这个理念,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先立足于自己的立场,以构建自我认同的共同体,然后才能关注周围世界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要记住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制力和情感的控制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环境和人际关系。
中庸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覆盖了所有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并认为这些标准是一个人走上中道的基础。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考虑人情的同时,不忘合理地采取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不仅需要有思维的清晰度,还需要面对自己的情感难题,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动。
同样地,中庸要求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补救缺陷,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怨天尤地,而要拥有自身的责任心,并摒弃放任自流和狂妄自大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仓促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中庸告诫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中庸》的第三十一章揭示了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即“中道”思想。
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情感、道德和行为标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小红杉,大智慧

小红杉,大智慧文|卫璧诺PAGE56在美国加利佛尼亚州西北边陲,生长着世界上最高的树木——红杉。
它们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相互交错,形成一片神秘的森林。
这片森林里,目前发现的最高的红杉有115米,大约相当于40层楼高。
红杉平均年龄有800岁,最古老的已有2 200年的树龄了。
走入这片深邃的森林,满目苍翠,突然,眼前出现一小丛白色树木,看起来与周围格格不入,那便是被称为“幽灵红杉”的一种。
幽灵红杉与正常的红杉不同,它们长得并不高,少有高于3米的,与正常的红杉相比,好似侏儒之于巨人。
数量也并不多,整片森林中也不过那么几处。
它们的叶子并非通体绿色,有的全白,有的泛黄,有的半白半绿。
若是有风吹过,远远地看过去,就像是动画或是电影中那些飘动着的白色幽灵,这便是它名字的来源。
患了“白化病”的红杉为什么幽灵红杉如此与众不同呢?其实,幽灵红杉之所以呈现与众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出现了白化现象。
植物界中出现白化现象的并非只有红杉。
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幼苗也存在白化现象。
生物学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做“白化突变体”。
白化突变体最典型的特征是叶绿体不能正常发育,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照、温度、矿物质等外在因素,还有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光合色素合成错误等内在因素。
从根本上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造成白化的根本原因。
基因的突变使叶绿素含量降低,植物的叶子也因此出现白化、泛黄等现象。
幽灵红杉作为白化患者也不例外,体内缺乏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有人想尝试定位红杉的突变基因,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类有32亿碱基对,而红杉有320亿个碱基对。
我们迄今都还没有弄清楚自身的基因,更何况远比人类基因复杂的红杉基因。
没有人成功为红杉基因组测序,这也意味着无法准确定位突变的基因。
患有“白化病”的植物通常不久之后便会死亡,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幼苗只能依靠种子的胚乳营养生长,一旦这些营养耗尽,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些白化突变体在幼苗期表现出白化现象,但在后期的发育过程中会恢复绿色,正常 大自然的爱是慷慨的,哪怕是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也具有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
道次第第三十一课法义

道次第第三十一课法义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那些将军手下最佳的士兵,都是能征善战善于战斗的士兵,但是战争战乱就会带来灾难和不祥和,因此那些能征善战并且好战的士兵,可以譬喻为是不祥的器物,万物和那些追求和谐安定的人,都会厌恶战争和厌恶那些爱好战争的士兵,故有道者不愿意和爱好战争的人交往,除非他们放弃好战之心,向往和谐安定,有道者才会愿意与他们交往。
以左右配以君子之道和用兵之道。
左配君子之道和谐祥和,右配以用兵之道战事凶事。
这就像左右手各拿一件器物,左手和平鸽,右手拿利剑。
也像金刚藏菩萨,左手接引众生慈爱万物,右手金刚杵降妖伏魔。
接着往下注解,老子说:一个君子应该知道想要人民安居乐业,则应该重视左边的君子之道的和谐与祥和。
而不得已被迫用兵的时候则应该重视右边的用兵之道,应该善恶奖惩有序,不应该肆意开启战端。
发动战争的士兵都可以喻为不祥之器,他们并非君子所爱使用的器物,因为君子是不喜欢战争的,所以如果是君子是不会喜欢用士兵去发动战争的,如果君子在被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士兵应
战,被迫用士兵还击,那么应该以心情淡泊,没有私欲,不追求名利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