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都江堰》素材 余秋雨简介
都江堰

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 何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 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 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不 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而且对其“神”无比 崇敬。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既深 刻的表现了都江堰让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 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第二部分,壮观图景
1段:欲扬先抑,给人造成一个都江堰根本不值 得一顾的错觉。 2段:侧面渲染,为正式写景作了层层铺垫。 3段:正面描写都江堰的水流。
前三句是第一层,拿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流作对比, 突出都江堰的水流灵动活泼精神焕发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正面具体描写水流的。 末一句是第三层,再一次强调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 :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 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 他的治理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 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 智慧的。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总结
解题思路: 找关键词语 看修辞手法 理清结构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
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 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 亲。
“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 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 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 无所求、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 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 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 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 家”荣誉称号。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 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 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 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成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时至今日,他的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 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余秋雨《都江堰》重点讲义资料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纯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解析及赏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都江堰 余秋雨

长城是一个战争防御的工具。而都江
堰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
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文 章的深度也由此而来。正是在长城文明的 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 现了。
作者从若干方面来比较长城和都江堰,哪个方 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 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 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是依附于社 会功用的,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 容。
《文化苦旅》是余 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本 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 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 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 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 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 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 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 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 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 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 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 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 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 新的范例。
视频
都江堰
返回目录
词语解释
颓壁残垣:倒坍的、不完整的墙壁。垣,墙。 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废弛:(政令、风纪)因不执行或不被重视而失去约束作 用。 濡养:滋润哺育。 喧嚣:声音杂乱。 遴选:选拔。 浚理:疏通、治理。 衮衮诸公:指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 砭肤冷气:刺痛皮肤的冷气。砭,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韬略:计谋,计策。 返回目录 邈远:遥远。
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 巧”?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 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 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 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 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 生存的重大问题。
都江堰

第三层探究问题: 联系背景、联系历史事实、 第三层探究问题 (联系背景、联系历史事实、 联系语
境、抓关键词、紧扣主旨来理解句子含义: ) 抓关键词、紧扣主旨来理解句子含义:
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例 一、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事 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玩弄权谋, 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 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 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 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 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 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二、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 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 政治才能 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 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 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从表面上看, 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 的才能;但是, 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 务时, 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 清明的政治, 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 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散文特点
• 同学之间讲述自己读过的余秋雨文化散 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概括余秋雨文化 散文的特点。 • (借古论今,立意深刻,促人思考.多种表 (借古论今 立意深刻,促人思考 借古论今,立意深刻 促人思考.多种表 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课后思考领会: 课后思考领会 李冰的“精魂”体现在哪里 李冰的“精魂”体现在哪里?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现实社会中我们如何践行李冰的精魂
高考作文素材余秋雨专题

• 本期作家——林清玄 •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诗人、学者。笔名:秦情、林漓、 林大悲、林晚啼等。1953年生于 台湾高雄。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 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 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 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 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 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 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 作家"之一。
• 创作特色: 1、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 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 真纯的特点。 2、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 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 他的写作能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 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 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 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 一、本期作家——余秋雨 •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 余姚县,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 文家。 •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 • 此书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写 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是一 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 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 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 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 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 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 林清玄经典语录: 1、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虽不必追 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 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2、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 能发生的一切。 3、境界高的人生,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 是不论顺逆,也能用很好的情味去面对。 4、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 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及赏析

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都江堰》课用

长城
年代 影响
(占据 对象)
是“晚辈” 占据了辽 远的空间
都江堰
早“数十年” 占据了邈 远的时间
功用
规模 气质 结果
(现状)
社会功用 早已废弛
宏大、突 兀在 外 是一种僵 硬的文明 摆出一副老 资格等待人 们的修缮
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 汩汩清流、永久性地灌溉 了中华民族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 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水利工程罢了、 未见之前 心绪 懒懒的、胡逛 脸面滋润、眼前清 朗、紧张、趋附、 陡然一惊 精神焕发、咆哮、 壮丽的驯服、 心魄俱夺、 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走近之后 见到之后
怎样写的水的魅力?手法? 多角度描写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欲扬先抑,视觉、听觉,
对比,拟人,比喻,排比。
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苦 头也出足了风头”怎样理解?
第二部分的作用
写水不止于写水,而是写充满自信、 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
第二部分
1、作者观看都江堰前后,对其旅游价值的 评价各是什么?(找原文中的语句)
前: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 的游观价值。 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2、作者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水的声、水的形。
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 强悍而又驯顺 的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 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受到都江堰的制约, 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水显出更壮丽的 驯顺,也可谓“吃够了苦头”。
第二部分概括
采用欲扬先抑 的写法
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 之前“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为 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部 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和看到后引发的震撼 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 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人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精心校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