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优秀教学设计
关雎教案4篇

关雎教案4篇关雎教案篇1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
《关雎》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放吟诵版《关雎》一、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
”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
”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
”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二、介绍《诗经》及其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雅”(多为贵族文人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全文。
(2)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表达技巧。
(3)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及表达技巧。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生僻字词解释。
2. 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创作背景、诗意、作者简介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营造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氛围。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雎》中的典型意象、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关雎》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2)选取其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7. 课后作业:(1)背诵《关雎》。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总结。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雎》教案设计

关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雎》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含义。
2.掌握《关雎》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关雎》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关雎》的背景和意义,并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关雎》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朗诵法:组织学生朗读《关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关雎》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知道《关雎》是什么吗?能说说它的背景和意义吗?第二步:讲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15分钟)1.介绍《关雎》的起源和作者。
2.解读《关雎》的内容和意境,讲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回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疑惑。
第三步:学习诗歌的基本要素(15分钟)1.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分析《关雎》的篇章结构和音韵特点。
第四步:理解《关雎》的情感和意境(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关雎》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五步:朗读与欣赏(15分钟)1.学生朗读《关雎》,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2.学生根据理解,分角色朗读《关雎》,表达诗歌的情感。
第六步:小结与展示(10分钟)1.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
3.学生的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关雎》的读后感。
六、教学资源1.《关雎》原文和翻译。
2.PPT演示材料。
3.视频或音频资源,如《关雎》的演唱或朗读。
关雎教案合集六篇

关雎教案合集六篇关雎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雎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雎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2.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一、新课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逑(qiú)荇(xìnɡ)寤(wù)寐(mèi)芼(mào)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
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篇一:《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二、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为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读课文,悟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然后请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多媒体显示《关雎》译文)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分析爱情故事的过程)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手法,诵文章。
1、提问:通过你发现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预想学生的发现)借此引出“重章叠咏”,向学生介绍重章叠咏相关知识2、《诗经》除了采用重章叠咏的艺术手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赋比兴的运用。
《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关雎》教案1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
这里强调三点:(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四、精讲点拨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
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
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
关雎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关雎【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全诗分三章。
首章以滩头水畔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柔情。
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福。
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这里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
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
这其实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关雎》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难怪孔子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法和学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宋年间,辽国使者出使大宋,这辽国使者对大宋朝文人的才学早有所闻,于是,想以他本国一直无人能对的死对来为难他们。
且听他出的上联是:三才天地人……,(多媒体显示)
串讲:这上联一出,只见当时在朝的文武官员个个面面相觑,摇头叹息,同学们,难道真被一小国使者难住了不成。
我们来对对看,怎么样?不过,同学们对联接触得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经》,“三才”的内容是天才、地才、人才。
那什么内容也包括三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阅读《诗经》的注解一,你也许能马上对出下联。
(学生看书,教师提示学生勾画重点)串讲:有谁能对?(《诗经》风雅颂,很不错,你已是半个东坡了。
)
明确:幸亏我大宋朝有博学多才的东坡先生在,只见他略一沉吟,对:四诗风雅颂(多媒体显示)《诗经》将大雅与小雅,合称为“雅”,故此将“风雅颂”称为“四诗”。
三对四,天地人对风雅颂,非常工整,得此对句答复,辽使为之赞叹惊愕,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风”指什么?“雅”指什么?“颂”指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串讲:最能代表《诗经》成就的是“国风”。
“风”注解上说是“地方歌谣”那到底是写什么内容的呢?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来看《诗经》的首篇“关雎”,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风的特色。
(二)理解主题
1.范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多媒体显示)
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朗读指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
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整体感知
提问:诗也就是歌。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
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
“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
(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
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
学生讨论:(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
这是两相情愿吗?)
明确: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
串讲: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哪些诗句?(多媒体显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讨论后明确:追求(多媒体显示)
串讲: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理由呢?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讨论明确: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
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
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
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
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
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
7.有感情地朗读。
(三)赏析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兴
串讲:刚才我们在分析诗歌内容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几句诗我们始终没有提到。
我们先看第一句:导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什么关系?(引出)(多媒体显示诗句)
串讲:这在表现手法上,叫兴,或者说托物起兴。
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
托什么物兴的又是什么?(托“关雎”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为何不说“关关乌鸦”却说“关关雎鸠”换句话说,所起兴的事物和所歌咏的事物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看注解“雎鸠是一种贞鸟”鸟类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鸠却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这说明爱情的忠贞。
同时就预示着这首诗的主题——赞美忠贞的爱情。
由此联想到世间美好的婚姻爱情。
它在诗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等。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请同学们在以下几节中找找看,(先言什么,兴什么?)
讨论明确: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根据分析多媒体逐步显示)
2.比、兴经常和比结合使用,在兴的同时,又有比。
所谓“比”,简单地说,就是比喻。
(多媒体显示)我们刚才分析“兴”时,同时就有“比”。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难求。
3.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赋,所谓“赋”,是铺陈其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叙述和描写。
这首诗也大量的用了赋这种表现手法。
同学们,能找到吗?(全诗写爱情故事就是用了“赋”)。
四、欣赏音律(音韵美)
1.重章叠唱
现在我们分组对读,来思考一下《诗经》在艺术上具有什么特点?(反复)师:对,有哪些句子是“反复”?
明确: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准确地说应该是“重章叠唱”,(多媒体显示)这种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深远,如现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复,这是为什么?这样唱才觉得过瘾。
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这正是民歌的一个特色。
(如好一朵茉莉花)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再读诗歌(押韵)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看看有哪些韵脚?押了什么韵?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师: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
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四)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多媒体显示)
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齐读,思考:这首诗继承了《诗经》哪种表现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答案:(兴)(其他几首用同样的方法。
)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赋)《红烛》闻一多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红烛啊!……(重章叠唱)(用启发性朗读学生很快能回答)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的深远: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甚至现代诗歌。
六、小结《诗经》“六艺”。
七、自由读,并且背诵。
八、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这下,我们也当一回诗人,再现《关雎》一诗的意境和主题,写一首新体诗,字数不限,句式长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诗味就行。
至于押韵,感兴趣的同学可尝试一下。
九、结束:音乐欣赏
最后,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关雎》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