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

发改委: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

发改委: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

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否认天然气价格上涨,但近期多个城市上调居民天然气价格,让传言逐渐变成现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倒逼国家发改委加快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

金银岛天然气分析师马季表示时表示,大部分燃气公司都存在亏损情况,当前的上调幅度不能完全覆盖成本,现在多数地区气价倒挂。调价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亏损,加上国家的一些补贴,提高燃气公司的积极性。

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表示时也表示,由于各地区情况不一样,不能准确算出天然气存在的亏损数据,但气价倒挂普遍存在,尤其是进口天然气亏损严重。以中石油为例,2012 年,受进口中亚天然气及LNG 亏损增大的影响,天然气板块经营亏损21.1 亿元,比2011 年的经营利润降低176.40 亿元,其中销售进口天然气及LNG 亏损额达419 亿元。

近年来,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消费需求逐年增长。据金银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297 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增长14.7%。2 月份中国的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35 亿立方米,增长5.4%。而前两个月全国天然气产量为202.2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天然气价格较低,造成生产商和燃气公司经营亏损,影响积极性。

马季表示,天然气成本和销售价格各地情况不同。成本方面,华北、西北及西南气源较多,成本相对较低,华南、华东等地主要靠北气及、西气东输和进口气,成本相对较高。相对的,不同地区销售价格也有不同。大部分燃气公司都存在亏损情况,大概每立方米亏1 元左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机制研究 一、引言 近期,银行不断因为“收费门”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先是存折储蓄卡挂失费上涨、再是小额账户管理费开收、昙花一现的“数钱费”、同城跨行取现费涨价、打印对账单涨价等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而银行的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间业务服务作为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一项基本的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增加营业收入、取得合理盈利的重要途径。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品设计到提供服务,商业银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由此,如何更合理地对其进行定价、如何更有效地对收费行为进行监管,关系到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中间业务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主体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际金融史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随着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签订和实施,中间业务已日益成为国际间银行发展的重点。各商业银行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积极开拓新兴的中间业务,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逐年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为一个日益成熟的业务体系,其定价体系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己作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和手段的组成部分之一。西方理论界认为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与存贷款产品相似,其价格确定最终取决于客户使用产品的综合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 彼得·s·罗斯(Peter S.Rose)在《商业银行管理》一书中主要从存贷款两方面对银行业务进行定价,他将存款价格的确定作为资金来源管理的一部分,利用成本加利润、边际成本、市场渗透法以及为不同客户制定价格、利用上层目标定价、根据客户同银行关系等一系列不同角度为存款服务定价;同时指出以价格领导模型代替成本相加法对企业贷款定价,以避免经营成本分摊和同业市场竞争的问题。

我国煤炭价格机制改革历程浅析

我国煤炭价格机制改革历程浅析 10 月30 日,中电联在其发布的《2012 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中提出,电煤价格并轨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应首先建立完善市场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电煤价格并轨。 目前国家发改委也正就电煤价格并轨方案征求意见,最终方案有望年底之前公布。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有三个主要变化:其一,取消电煤重点合同,用中长期合同取代之,中长期合同期限在2 年以上,国家发改委为此将专门出台一个《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其二,中长期合同价由煤电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即国家不设置前置性基础价格,价格由企业自主协商;其三,电煤价格改革有一整套方案,除了电煤并轨机制外,铁路运输和电价也有配套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重点合同电煤价格和市场煤炭价格双轨制,作为中国目前仅有的还在实行价格双轨制的商品之一,煤炭价格并轨是今年能源价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我国煤炭定价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从1949 年至1992 年,在此期间,从1985 年起煤炭计划定价制度开始松动,1993 年起煤炭定价制度正式向市场化过渡,2006 年12 月,煤炭供应的双轨制被正式取消,电煤价格完全进入市场化轨道。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 年建国初期至1985 年):由国家制定煤炭价格,实行价格单轨制。在这一期间国家前后进行过五次煤炭价格调整,但都是微调,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考虑煤炭价值补偿和市场决定价格的问题。结果是经过调价价格失衡问题有所缓解,但很快出现价格复归和出现更大的价格矛

公用事业: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Table_Summary]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 行业专题报告行业研究方正证券研究所证券研究报告 燃气Ⅱ行业2018.09.20/推荐 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 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步落地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总体思 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管控中游的管输和配气这两个 垄断环节的收益率,放开上游气源及下游销售环节的市场化竞 争及定价机制。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 2017年9月,中石油、中石化下属13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执 行管道运输核定价格,管道运输企业按核定的运输价格向用户 收取运输费用,核定后的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之前下降15%左 右。目前跨省的主干管道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投资 建设,未来国家将剥离两桶油的长输管道资产,组成国家管道 公司促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 7%。2017年6月,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 意见》,提出配气价格准许收益为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 目前各地城市燃气都在进行成本监审,最终各地城市燃气配气 的调整方案应于18-19年逐步核定完成。本次政策意图通过规 范城燃配气价格鼓励燃气行业健康发展,通过降低部分地区原 来配气的超额收益为燃气用户降低能耗成本促进燃气消费。 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 (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 时日。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将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 下调0.7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价格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 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 价格。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自6月10日起居民门站 价格将与非居民门站价格相衔接。我国目前上游气源供给是寡 头垄断格局,上游真正的市场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达到 天然气体制改革目标后,拥有便宜气源的上游企业可以直接与 下游用户签订供气协议,通过明码标价的管输和配气网络将天 然气输送到下游用气企业,达到真正的市场化。 (2)下游销售价格联动,城燃顺价不及预期。从定价方式 来看,居民用户的用气价格是物价局统一定价;工商业用户和 电厂及大工业用户则是由物价局规定最高限价,供气企业再和 用户协商定价。目前,各省份的居民门站价格调整已于6月10 日完成,下游城市燃气企业燃气销售价格调整还在陆续进行, 但是顺价进度低于预期。长期来看,本次居民天然气门站价格 改革将有利于燃气价格未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配气环节应 该同管输一样单独定价。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燃气行业是特许经 营制度,带来配售难以分离以及不向第三方开放等问题,配气 环节的改革还将需要依靠政府接下来的政策去推进。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配气价格与接驳费调整风险

新股定价机制研究

新股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带来的“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及新股破发,不仅损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更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破坏了股票的内在价格秩序。本文通过对新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现阶段我国新股频频破发主要是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股破发新股定价方法影响因素。 1 选题背景。 新股发行历年都是证券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1963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次提出新股发行抑价问题。随后,大量学者对IPO 抑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证券市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IPO 抑价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股发行定价的高抑价现象始终异常突出,新股首日涨幅最高曾达到800%,且鲜有首日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成为证券市场一大奇观。2010 年以来,新股破发屡屡发生。特别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和新股破发大规模来袭,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投资者在一级市场打新就能获得超额收益。新股定价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IPO 定价过高,减少了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特别是在新股频频破发情况下,投资者出于对高发行价格下高破发风险的认识会持谨慎投资态度。从而可能会造成认购量不足,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造成认购量严重不足,致使发行失败。此外,如果IPO 价格太高造成一上市就破发的情况,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投资者选择退出的话,又会引发股价进一步下跌,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再融资活动和持续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反之,如果IPO 定价水平偏低,很显然会损失发行人的利益,公司的价值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可,发行人融资规模将受到影响。新股发行的高抑价或首日破发究竟源于何因?归根到底,是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研究新股定价机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2 新股定价的测度。 2.1 新股的定价方法。 在全球市场中新股定价的主要方式包括固定价格机制、拍卖机制、累计订单投标机制及以上各种组合形成的混合方式。 2.1.1 在固定价格发行方法中,投资者事先知道证券发行的固定价格。投资者在招股说明书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购表并签名,然后把它们提交给承销商。投资者提交了申购表后,必须把与股票需求数量相对应的资金存入承销商账户。在申购托收期结束之后,股票就会在投资者之间按比例地进行分配。

LPR报价机制改革——政策含义与产品创新

LPR报价机制改革——政策含义与产品创新央行于2019年8月推出LPR机制改革,通过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由此翻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新篇章,随着LPR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息差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将迎来巨大挑战,促使商业银行转变定价管理的思路和方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变化和节奏。此次LPR新政将对银行业务生态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优化基于LPR的内外部定价管理机制?如何创新运用LPR相关衍生品业务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银行信贷风险定价能力是LPR的核心?针对本次LPR改革特点银行资产负债策略应如何应对?在本期中,本刊组织专题,对上述问题作深入探讨,供读者参考。 从银行间市场利率衍生品从业者角度看,LPR定价机制的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更紧密地依附于资产负债表。文章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完善银行定价利率曲线、平稳市场预期等方面,对此次LPR定价机制改革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解读,并就商业银行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构建市场化的LPR基准利率曲线、满足银行自身及代客风险管理需求进行了思考。 一、LPR定价机制改革:背景与含义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官网上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15号”,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目前市场对于LPR定价机制改革讨论非常多,宏观层面的讨论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提升幅度,以及平衡商业银行资产收

益负债成本、息差影响幅度等相关角度。微观层面的讨论集中于每次LPR利率的调整幅度及其原因,LPR利率调整与房贷利率变动联系等。而从银行间市场上从事利率衍生品交易的从业人员角度看,LPR定价机制的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更紧密地依附于资产负债表。自8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进一步完善LPR形成机制后,市场初期对于这一定价机制的理解分歧较大,而随着改革后三次LPR定盘利率的发布,市场对于现行LPR定价机制已经逐步熟悉了解,初期大幅波动的市场预期也随着LPR利率互换的价格波动逐步趋于理性。 本次LPR定价机制改革的一大背景是政策利率下行难以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融资利率水平。理想的信贷利率传导渠道是“货币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实体信贷利率”,但实际传导过程中这一机制很难有效顺畅,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主要参考内部信贷条线FTP水平,而信贷部门的FTP水平又往往与市场基础利率关联程度较弱。这一情况在2017-2019年这一轮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努力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般贷款利率(主要面向工商企业)从2017年4季度的5.8%上升到了2019年2季度的5.9%,整体贷款加权利率水平由2017年4季度的5.74%微降至2019年2季度的5.66%。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主要的市场利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1年期国股行同业存单由2017年4季度末的4.9%下降到了2019年2季度末的3.1%附近,10年期国开债利率由2017年4季度末的4.8%下降到2019年2季度末的3.6%附近。尽管降低实体经

2018年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报告

2018年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报告 一、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 (3)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 (4)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 (5) 二、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 (6) 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时日 (6) 2、下游销售价格联动,城燃顺价不及预期 (7)

管住中间,管输与配气政策逐步落地。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步落地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即管控中游的管输和配气这两个垄断环节的收益率,放开上游气源及下游销售环节的市场化竞争及定价机制。 (1)管输费定价——75%的负荷率税后全投资收益率8%。2017 年9 月,中石油、中石化下属13 家跨省管道运输企业执行管道运输核定价格,管道运输企业按核定的运输价格向用户收取运输费用,核定后的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之前下降15%左右。目前跨省的主干管道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投资建设,未来国家将剥离两桶油的长输管道资产,组成国家管道公司促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2)配气费定价——不含接驳费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2017 年6 月,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管的指导意见》,提出配气价格准许收益为有效资产回报率不超过7%。目前各地城市燃气都在进行成本监审,最终各地城市燃气配气的调整方案应于 18-19年逐步核定完成。本次政策意图通过规范城燃配气价格鼓励燃气行业健康发展,通过降低部分地区原来配气的超额收益为燃气用户降低能耗成本促进燃气消费。 放开两头,上游气源与下游销售向市场化定价前进。(1)上游供给较为集中,门站价格允许浮动但市场化仍需时日。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将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下调0.7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价格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自6月10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的优化研究

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的优化研究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作为实现景区效益、保障社会公平以及维护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却因景区类型多样性、定价目的多重性以及多种收费手段的施行而更加复杂化。因此,如何优化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概述 (一)景区门票价格的概念 景区门票是景区准入制度,本质上是景区的一项管理工具。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狭义上是指游客为获得游览参观景区的观赏许可,向游览参观景区经营单付出的门槛费用。广义上的景区门票价格,包括自然景区、文化景区、大型活动、休闲、娱乐等观赏和参与费用以及景区内为观赏景观配套服务的载人运输工具费用、导游讲解服务费等。 (二)景区门票价格的作用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功能,景区经济价值是景区门票定价的经济基础;二是环境保护功能,景区门票价格作为可以引导游客消费的信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性,是控制景区游客量的

重要手段之一,景区实行淡旺季差别定价的依据;三是社会功能,如世界遗产地等旅游景区具有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景区门票价格承载着社会福利方面的非经济功能。 二、当前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从20世纪末至今,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其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上涨幅度过大。 景区门票上涨幅度越来越大,多个景区近年来互相攀比,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抬价大战,不少景区门票低则几十元,高则上百元,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当前这种提价之风仍在发展之中。 (二)非正当竞争手段泛滥 其突出表现就是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景点回扣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区景点为多拉顾客,采用组导游、司机回扣的做法,特别是一些人造景观更是如此,回扣有时占了票价的一大半,这种做法在客观上提高了票价,短期看来,由于导游、司机为了一己私利可能会拉来一些客人,但长期势必会影响景区景点的声誉,而且极易造成恶性循环,票价越高,游客越少;游客越少,票价就抬得越高。游客被骗至此,发现如此高价非常不值,就会产生极强的反感,同时也会意识到导游、司机的居心何在,对景区景点的高票价更觉难以接受。

我国A股市场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证券市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仍有待强化,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发售机制及其效率。本文重点分析目前我国A股市场IPO定价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Abstract: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time is shor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ll aspects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of our country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IPO, offering mechanism and its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ina's A share market IPO pric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suggestions 关键词:股票市场,IPO,A 股市场,IPO 定价,市场化,金融监管 Key words:The stock market, IPO, A stock market, the IPO pricing, market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我国A 股市场IPO定价机制研究 前言 发行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基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 P O)是股票发行与交易整个过程的首要环节,关系到发行人、投资者和承销商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即I P O 定价,是指获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资格的上市公司,与其承销商在上市前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是拟上市公司将股票发售给特定或非特定的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 在这一价格的确定程序中,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账面价值、经营业绩、发展前景、股票发行数量、行业特点及市场波动状况等,而这些因素的量化过程会随着定价者选用方法的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别。I P O 定价机制,就是IPO 定价和分配出售给投资者的整个机制过程。 国际上I PO 定价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在实践上,国外许多投资银行运用的都比较成功。然而,I P O 定价理论在我国A股市场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对I P O 定价的基本理论认识不足、A 股市场不成熟、核准制实施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等等。 一、我国IPO定价的市场化进程 1、在199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之前大约8年的时间里,中国新股发行定价主要采取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发行价格的固定价格模式。 2、1999年7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及1999年2月的《股票发行定价分析报告指引(试行)》提出要让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客观情况和市场状况合理协商发行价格,提出了让发行的利益关系人决定价格的原则,标志着新股定价方式开始突破行政干预,走向市场。 3、2004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一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广受证券界人士关注的新股询价制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正式出台。 4、2009 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拉开了新一轮中国股市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大幕。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完善询价和申报约束机制,目的是实现新

2020年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的全文已经下发,各地价格、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抓紧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加强政策衔接,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改革合力,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价格机制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科学合理补偿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医疗服务价格尚未理顺,管理方式仍需改进,价格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与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政策衔接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

(二)基本原则。 坚持调放结合。按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科学核算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总量,优化医药费用结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政府定价范围,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医保控费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价格合理形成。 坚持协同配套。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协同推进、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政策合力。 坚持统筹兼顾。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正确处理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保障医保基金运行安全、提高群众受益水平的关系,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稳步推进。加强整体谋划,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及时完善政策,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防止价格异常波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主要目标。到xx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结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

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演变及价格变化综述

摘要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分为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价格双轨制时期和政府指导价时期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在介绍和分析各阶段的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和价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出几点基本结论:实行政府定价是我国过去天然气价格管理的主要形式;天然气价格变化是各种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天然气价格水平总体提高集中反映了天然气商品本身的价值规律;市场定价机制将在未来天然气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是政府和企业在天然气价格改革中必须坚守的法治底线。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政府定价市场定价双轨制改革 天然气作为基础能源和清洁燃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随着我国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定价机制及今后的价格改革走向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系统研究天然气定价机制的发展历程,以便为全面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总结经验,本文就建国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分期作一初步研究,回顾历次天然气价格变化,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气价格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定价机制均不尽相同。把握时代变迁脉搏,追寻天然气价格调整和变化轨迹,本文将建国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分为三个不同历史阶段。 一、高度集中的政府定价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82年4月,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由国家统一定价,生产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 我国最初的天然气价格分为计算产值的价格和调拨价格两类。从1952年开始,工业生产资料调拨价格(出厂价格),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及有关工业部委负责管理,其中天然气价格由燃料工业部行使管理职能。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天然气的地区,也是国家最早实施天然气价格管理的地区。早在1953年,全国石油会议就确定四川盆地为我国油气勘探重点区域,并由此拉开了四川油气工业的发展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四川盆地开始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建成我国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基地。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447151.html,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孙伟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选天然气产业改 革政策方向、完善“市场净回值”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并轨、落实储气库费形成机制和完善数字管网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1 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1.1 现行“市场竞价”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天然气的销售定价中,有50%的份额由市场定价。但是,中国的天然气销售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管道营运公司负责统购统销,由于历史原因,中石油占有大部分的市场和管网,天然气的销售基本由负责管输业务的天然气公司负责,因此,管道垄断性因素存在是必然的,市场竞价程度受限。 1.2 现行“市场净回值”定价机制存在缺陷 在天然气的销售定价中,占30%的份额由“基准价加上浮20%、下浮不限”的弹性机制来确定,此时的基准价目前仍由“市场净回值”来确定,虽然“市场净回值”定价是我国天然气定价方式的重大进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定价基准点单一、调整时间过长及节点模糊、与替代能源挂钩不真实等问题。 1.3 缺乏价格联动 目前城市燃气供气价格仍需价格听证会确定,上游价格调整难以快速体现到终端用户价格,上中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不完善。 1.4 价格类型缺失、不完善 无明确的储气库费,影响相关方投资和建设地下储气库的积极性;季节定价差别不足,难以有效调节日趋加大的天然气季节需求峰谷差。 1.5 门站价格制度有碍产业改革 虽然符合当前我国上中游一体化运营的实际情况,但是门站价格将出厂价与管输费捆绑在一起,有碍输气管道的公平开放和独立运营改革,不利于无管道的资源上输销售。

定价机制-华南理工大学

走向低碳时代的中国天然气市场与价格机制 华贲 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 引言:发展天然气是中国低碳能源中期目标的战略核心[1] 气候变化是当代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加速了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升温人为的过程。科学家预测,当前地球生态的警戒线是控制大气中CO2浓度不超过450ppm,以把1850年以来的地表温升控制在2℃以内;一旦超过2℃的“非线性气候引爆点”,就会朝着6~7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全球变暖将无法控制;导致物种甚至人类毁灭。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以世界192个国家的声音,在《哥本哈根协议》中肯定了会议前夕国际能源署提出的“450情景方案”的三个具体目标中的两个,即:第一,“承认这一科学观点”,即全球平均气温不应比工业化开始前高出2摄氏度。第二,对减排的长期目标达成了共识,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在2050年前全球排放量减到1990年(209亿吨碳当量)的一半。发达国家应当在这个时间内减少至少80%排放量;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当比“通常情况下”低15%-30%,即要考虑能源消耗与经济产出的比例[1]。 到2050年全球排放量减到1990年的一半,要求人类能源利用的大转型:世界一次能源中煤和石油从占65%降到40%以下;天然气和洁净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由30%多增加到60%左右。一直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中国,要达到2020-203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一次能源构成转型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表1 推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和一次能源构成 一次能源类别煤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合计 实物量30.1亿t 5.0亿t 4000亿m3 ----- 折标煤tec/a 21.5 7.2 5.1 7.23 41.0 百分数% 52.4 17.5 12.4 17.7 100 但是,实现碳减排绝不是仅靠使用低碳能源,更重要的是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总量。OECD国家近30年来随着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得同时能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是在工业和商住两个领域快速发展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DES/CCHP)技术的结果。这是天然气仅占3%、煤却占70%的中国能效低于世均13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刚刚出版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一书,结合在国内的工程实践介绍了这个情况[7]。文献[1]详细论述了中国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论点就是,在2030年之前,最重要的提高能效措施是尽快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率。主要战略措施包括:⑴、作为主要工业燃料(包括68万台小锅炉中的8成)的煤(占全国煤耗30%,其余55%发电,15%制水泥)尽可能采用集约化的天然气DES/CCHP替代;(2)占建筑物耗能80%的采暖、空调、热水和占14%的用电,尽可能用天然气DES/CCHP集约化高效联供;(3)占中国1.2亿t/a柴油耗量近30%的中、重型卡车,改用高效、廉价、低排放的LNG车,(还可大幅度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这3项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和成熟应用,但还没有充分推广。如果中国能够随着天然气的快速普及而同时普及推广这些技术,就能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的目标。

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思路

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一直是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电力体制改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电力工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也是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改革电力体制,建立电力市场,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国也在进行探索。 一、现行电价形成机制 改革开放前,电力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电价由政府统一制定。1985年实施“集资办电”以来,在发电领域实现了多家办电的格局,开始引入竞争,同时实行了多种电价制度,采用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法。1997年开始,电力政企分开并在部分地区试点“厂网分开,竞价上网”。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临时上网电价方法。原来与电网实行统一核算,没有单独上网电价的电厂可以核定临时结算电价。2002年底,国电公司拆分重组为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公司和4家辅业集团公司,同时成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对电力企业进行监管。这表明,中国电力产业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但是,电力产业的改革还不够深入,电价改革的政策设计仅是顺应了办电体制的变化,电价调整单纯以促进电力供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没有充分发挥电价在调节供求关系,特别是在引导合理和优化消费电能方面的功能;电价管理过多地模仿或运用一般商品价格的思路和方法,没有充分体现电力生产和电价本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现行电价形成机制仍是成本补偿型的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和确定,较少考虑市场供求因素和资源稀缺程度,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种电价机制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现行电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 1.电价形成机制不科学。首先,现行电价是一种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推进型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电力价格,基本上是以企业上报的成本为主要依据,对成本和造价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约束,这种成本是在一定范围内缺少竞争的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的个别成本,不是社会平均成本。按这种个别成本定价,会导致成本越高,价格也就越高。虽然价格主管部门会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了解真实成本。其

天然气价格政策

现行定价模式 在现有的定价机制下,国家与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天然气价格时,不管就是出厂价、管输价还就是终端用户价格,均采用成本加成法,即依据天然气成本加合理利润并兼顾用户承受能力来确定天然气价格。 我国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天然气价格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依据天然气供应的自然流程实行分段管制定价。我国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对象为直供大用户与城市燃气用户。直供大用户就是一些天然气消费量很大的工业企业,其天然气价格由大用户与天然气管道公司谈判形成。城市燃气门站就是干线输气管道的最后一站,也就是天然气进入城市配气系统的入口点,城市门站价格由地方配气公司与天然气管道公司谈判形成。在国家的计划管理之下,国家发改委制定天然气出厂价(井口价加净化费)与管输价,地方配气公司的气价由当地政府通过下属的物价局制定。 如图: 天然气价格政策发展 1994年,政府对天然气实行进口基准价,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10% 2002年,国家调整了天然气价格结构,首次采用了价格调整机制,并且实行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与煤炭原油及液化石油气的联动体系。 2005年,发改委出台了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政策,将用户分为化肥、直供工业与城市燃气等三大类,同时根据气体来源(如长庆油田、青海油田、大港)等地区实行一档或二档的不同气体价格。当时规定天然气每年调整一次,其调整系数也就是根据原油、煤炭与LPG等加权 价格来制定的。但实际未能实现每年调整。 2007年11月,由于国内长期气价比较低,促使发改委将工业气体价格一次性地调整了35% 左右,同时提高了车用天然气的价格。 2010年4月,发改委对国家统一运价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08元 2010年5月底,政府再度宣布调整国产陆上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为0、23元/立方米。同时,一二档气价并轨。 2011年12月,在广东广西实行天然气改革。确定了统一的、最高上限的门站价格。广东、广西的门站价格,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的进口燃料油与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并按照60%与40%权重加权计算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然后,按照0、9的折价系数,即把中心市场门站价格确定为等热值可替代能源价格的90%。随后,以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为基础,根据天然气主体流向与管输费用,并兼顾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 定两省(区)门站价格(2、74元/立方米与2、57元/立方米)。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

74620 公共政策论文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 随着天然气资源使用面积的不断延展,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难度也不断提升,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制约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还会给予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积极对于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 (一)不遵守市场经济定价基本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其价值决定的,并且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但是我国国内天然气的价格确实受到国家调控的影响,并没有遵循市场紧急产品定价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是与市场化运作脱节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也难以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价格的调整。

(二)缺乏健全的天然气配套发展链 从当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模式来看,在单气源,单管道的发展初期,还可以给予用户提供管道末端的运输和销售捆绑式的供气服务。但是,随着上述单一的供应渠道,管道被改变,势必要求天然气生产向天然气消费方向转移,由此价格体系中销售环节的缺失,就难以保证天然气的有效供应。简单来讲,当前没有与天然气产业链相互配套的设施,这已然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难以起作用 现阶段的天然气定价是以成本为基础来进行的,这样的定价方式存在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发挥效能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政府和天然气企业之间信息部队称,政府难以对于天然气企业的成本进行估算,很可能出现政府政策与企业成本变动不吻合,并且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执行的价格政策刚性太强,难以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二、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天然气资源,其牵涉的面积将越发广泛,如果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放置,将会给予后期的改革工作造成更大的负面因素。因此,需要积极树立改革

全球天然气定价规则一览

全球天然气定价规则一览 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受限于地理上的区域分割,天然气国际贸易大多数是通过管线或船运达成交易,地理上的限制与昂贵的运输费用(长途国际管道建设和液化天然气船运费用)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天然气市场具有明确的区域特性,并形成了4个相互独立的自然天然气定价体系。 总结来自国际天然气联盟(IGU)公开的信息,这4个自然形成的天然气定价体系的特点是: 一、北美与英国:不同气源之间的竞争定价 北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实行不同气源之间的竞争定价。这3国政府以往都在一定水平上对井口价格进行干预,但随着天然气市场与监管政策的发展,供应端出现了充足并富有竞争力的多元供应,用户能够在众多供应商中自由选择,管输系统四通八达并实现了非歧视性的“第三方准入”。在此基础上,天然气作为商品的短期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庖代了长期合同。在北美形成了以亨利枢纽(Henry Hub)为核心的定价系统,在英国定价系统中也形成了一个虚拟平衡点(NBP)。尽管采用相同的商品定价机制,但北美与英国的天然气市场还是相互独立的。 二、欧洲大陆: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 欧洲大陆采用的是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政策来开展天然气贸易。这一模式源于荷兰在1962年针对格罗宁根(Groningen)超大气田天然气生产采取的国内天然气定价政策。该政策将天然气价格调整与3种石油燃料(柴油、高硫和低硫重质燃油)的市场价格按照百分比挂钩,然后根据“传递要素”进行调整来分担风险。这一模式随后被出口合同所采用,进而影响东北亚的LNG定价。欧盟虽然出台了多个天然气法令来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但由于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的分割,至今还没有做到像美国那样的自由准入和具有市场流动性。 三、东北亚: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 东北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LNG贸易定价体系源自日本。由于日本当年引进LNG主要是为了替代原油发电,因此在长期合同中采用了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公式。虽然这一定价方式已经不契合日本和亚太其他国家的市场现状,但目前尚无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设定JCC封顶价格和封底价格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四、俄罗斯与中亚地区:双边垄断的定价模式 俄罗斯与中亚地区采用双边垄断(垄断出口和垄断进口)的定价模式,通常采用政府间谈判来确定供应给非欧盟用户的天然气价格。 由于4大区域市场之间并没有相互交易及竞争的关系存在,故各区域市场的价格有极明显的差异。目前随着全球天然气开采区域与天然气消费区域的变化,以上形成的天然气价格

2017年军品定价与采购机制分析报告

2017年军品定价与采购机 制分析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军品定价机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8) 1、第一阶段:无偿调拨阶段(1949-1953) (9) 2、第二阶段:实际成本加成阶段(1953-1956) (9) 3、第三阶段:计划成本加成阶段(1956-1978) (9) 4、第四阶段:多种定价方式并存(1978-2013) (10) 5、第五阶段:大力推行装备购置目标价格管理机制(2014-) (12) 二、军品采购方式及其定价模式 (13) 1、“单一来源采购”与“竞争性谈判”定价由成本加成向目标价格管理转变 (14) (1)“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的条件和采购流程 (14) (2)“定价成本加成”模式与“目标价格管理”模式 (16) ①传统定价成本加成模式 (16) ②“目标价格管理”模式 (17) A.购置目标价格论证 (18) B.过程成本监控 (19) C.激励约束定价 (20) (3)“目标价格管理”模式带来的营业利润率变化 (21) ①对于科研生产一体的单位 (21) ②对于科研生产分开的单位 (22) 2、“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采用竞标定价模式 (23) (1)公开招标的条件与程序 (23) (2)邀请招标的条件与程序 (24) 3、“询价采购”采用询价定价模式 (24) 三、军品采购与定价机制改革对武器装备产业链利润空间的影响.. 25 1、整机/总体:定价机制改革叠加股权激励,营业利润率有望获得提升 (26) (1)股权激励将直接促进企业提升效率,短期内有望看到效果 (27) (2)定价机制改革影响深远,但该影响的显现尚需时日 (28)

国际天然气价格

国际天然气没有统一的价格,而是形成了北美、欧洲、亚太三大主要市场。北美地区天然气自给能力较强,市场发达、市场竞争决定天然气价格。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则以进口LNG为主,价格更多与原油挂钩。欧洲地区既有大量管输进口天然气,也有LNG,管输气价格主要谈判确定,LNG 主要挂靠原油。 一、为什么要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答: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国家根据这个改革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2005年以来,国家依据弥补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3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对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天然气生产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供气方式趋于复杂。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以及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多条管道相继投产,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已初步形成,供气方式逐步由单气源、单管道转变为多气源、多路径、网络化供应。终端用户难以区分天然气来源和流向,再按现行机制分别制定出厂和管输价格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价格监管的难度增大。 二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而国内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2006年我国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通常采取与原油或石油产品价格挂钩的方式,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攀升,进口天然气价格也不断上涨,形成国产气价格低、进口气价格高的格局。进口气价格按照国产气价格执行,造成企业进口气业务巨额亏损,不利于调动经营者进口天然气积极性。同时,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又放大了不合理需求,一些地方盲目上马天然气加工项目。长此以往,天然气市场供应难以保障。 三是约束企业成本的要求逐步增强。“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使得价格主要依据成本变化而调整,难以反映消费需求对价格的制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从需求侧约束企业生产和进口成本的不合理上升,促进天然气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率,进而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广东、广西的门站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答:确定试点地区的门站价格,分三个步骤: 首先,选择计价基准点。综合考虑我国天然气市场资源流向、消费和管道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场(中心市场)作为计价基准点。 其次,计算中心市场门站价格。以市场形成价格的进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并按照60%和40%权重加权计算等热值的可替代能源价格。然后,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