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与冷战
主题48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冷战)

雅尔塔三巨头会议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 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 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局 部 热 战
美苏全球对抗的冷战格局
二.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表现一、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项目 原子弹
热核炸弹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多弹头导弹(MRV) 反弹道导弹(ABM)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远程巡航导弹
全面冷战
苏联(年)
1949 1953 1957 1968 1968 1968 1975 1984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军事政治 集团。
知识小结
对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 国 的 “ 冷 战 政 策 ”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 形式: 形式,进行遏制 杜鲁门主义 (全面开始)
美国(年) 1945
1952 1958 1960 1966 1972 1970 1982
--------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表现二、德国分裂——柏林墙
全面冷战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 柏林墙全长169.5公 里。沿墙修建了253 个了望塔、136个碉 堡、270个警犬桩。 此外,还有一接触时 就会发出信号的铁栅 栏119.5公里。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及其相互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雅尔塔体系1、背景(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实力均势所取代,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①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跃上了世界霸主的峰巅。
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世界首强。
②西欧、日本等普遍削弱。
③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随着二战的胜利,美苏关系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主要原因。
随着二战结束,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美国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称霸世界;苏联不屈从美国的意志,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2、概念和内容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特别是美苏)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3、评价①实质: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
②影响:a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B该体系倡导和平、民主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承认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C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
D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有利于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世界新格局:冷战与两极

建立 时间
组成国家
性质
军 事 政 治 集 团
美国为首的 西方12个国 1949 家(资本主义 国家) 苏联为首和7 1955 个东欧国家 (社会主义 国家)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 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 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 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思考:北约和华约组织成员主要集中在什么地 二战后欧洲政治军事集团的分布 区?针对的是什么地区或国家?
(2)《雅尔塔协定》
内容: ⑴美、苏、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法 西斯主义及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 ⑵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 战; (“外蒙”独立合法化,旅顺、大连被苏 军租用30年。) ⑶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 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全理会的 否决权。 (4)以美、苏为主角,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练习:
1、 “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发表这一演说 的是( B )
A、美国的罗斯福 C、苏联的斯大林 B、英国的丘吉尔 D、法国的戴高乐
2、“雅尔塔协定”是建立在: ( B
)
A、美英两国实力均势基础上的 B、美苏两国实力均势基础上 的 C、美强苏弱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
D、苏强美弱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 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 雅斯特,一幅横贯欧 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 落下来,在这条线的 后面,座落着中欧和 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 柏林、布拉格、维也 纳、布达佩斯、贝尔 格来德、布加勒斯特、 和索非亚——所有这 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 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 围之内。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 什切青——波兰的西北部 ;里雅斯特——意大利的东北 部。
思考:根据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 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第18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发展: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 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成长 (1)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洲共同体 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 经济的“起飞”及
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 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1989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 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 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 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 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D 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 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 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 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纽 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项;美 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项。
(5)冷战的原因 ①根源: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对立。 ②二 战 结 束 后 , 美 苏 丧 失 合 作 基 础 。 ③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 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 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 矛盾。) ④ 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冷战世界两极对立的时代

冷战世界两极对立的时代冷战是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对立。
在这个时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代表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
他们之间展开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冷战的起因和特点冷战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后各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经济利益的博弈。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试图通过世界各地的军事干涉和援助来遏制共产主义的传播。
苏联则以自身的社会主义模式为示范,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就在不断升级。
冷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敌对: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严重的敌对关系。
双方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分歧,还相互竞争军事力量的优势。
2. 势力范围的角逐: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
两者通过军事援助、干涉和政治斗争来争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3. 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空前的核军备竞赛。
双方不断研发和测试核武器,以提升自身的威慑力。
4. 情报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报战争。
双方互相派遣间谍,以获取对方的军事、政治和科研信息。
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格局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冷战时期,世界被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和经济对立,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 战争风险: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着核战争的威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战争风险。
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核冲突。
3. 经济激励: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美苏两国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给予援助和支持。
这导致了一些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
4. 科技竞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在科技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冷战后的影响冷战于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世界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时期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呈现出两极格局,即东西方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明显对立。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背景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实力迅速崛起,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区域势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
随着争夺欧洲势力范围、经济实力竞争、核武器军备竞赛等因素的加剧,冷战逐渐形成并持续了几十年。
二、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1. 政治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了明显的政治对抗态势。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奉行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国际上主张包括经济资本主义在内的自由主义,而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奉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倡导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2. 军事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包括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持续对抗,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3. 经济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经济上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苏联则通过对东欧国家实施经济援助,扩大了其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4. 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西方民主自由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三、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1. 对抗性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特点。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互相遏制和竞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区域势力分裂:冷战时期,世界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之间的明显分裂。
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选择站队,形成了两极格局,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抗性格。
3. 战略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军备竞赛。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 年,成立“华约”(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1)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表现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
随着苏联的扩张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美国感到了威胁,开始采取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
这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首先,冷战导致了世界的分裂。
苏联和美国成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的领导者,形成了东西方两个阵营。
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包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等国家;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包括西欧国家、日本和南韩等国家。
这种分裂让世界陷入了对抗与对立的状态,国际关系紧张。
其次,冷战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个经济体系。
西方阵营推行的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而东方阵营则实行计划经济和封闭贸易。
这种经济体系的分裂导致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分割,使得国际合作受到了限制。
此外,冷战也对世界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使世界面临了核战争的威胁。
同时,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干涉行动,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这些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
冷战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使得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了两个阵营中的一员,被迫选择立场。
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冲突和领土争端,使得世界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
同时,冷战也加速了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解殖民和独立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最后,冷战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美苏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导致了文化领域的分裂。
西方阵营推崇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阵营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
这种分裂使得世界文化交流受到了限制,文化多样性受到了挑战。
总之,冷战对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