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3版(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覃成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思维导图-社经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思维导图-社经

改革存在的 主要问题
问题:腐 G 竟 差
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容易导致腐败现象 GDP盲目追求,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封锁 试点改革的政府能够获得优先发展,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改革方向: 政产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版权所有,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第四章
马克思所有权 占使收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粗放到集约型
依靠体制模式转变 原因: 主要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技术创新非常缓慢,又依靠体制创新。
制度创新机理: 制度定义:
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
法制道
包括宪法秩序、制度安排、伦理道德规范
如何影响机理: 意识形态
必须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给各利益集团以活力
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公为主、促非发展,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中 分:按劳分配为主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 所:公有制为主体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人生国) 改: 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政: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
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进: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立了严格的进入壁垒
摩: 政府主体和私人部门会发生利益摩擦
统:统一思想,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
科斯定理
产权保护不论归属都有利于资源配置
诺斯悖论:
经济快速增长的产权制度以来国家对产权的保护和界定,但是
歧视和容忍
国家在包括过程中,对不同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政策,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经济衰退。
版权所有,严禁用于商业目的
第八章
二元经济结构 农传城现

202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分享

202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三章思维导图分享

【注意】税收的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只有税收能够作为常规手段,以稳定地满足政府的资金需求。 不过,在现代民主制度下,上述三大基本特征不再是税收的绝对特征。
1、税收的职能的含义:税收的职能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税收这种分配关系本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内在固有的基本功能,它是税收本质的具体表现。
(三)税收的职能
强制性缴款与税收的不同之处: ①如果规定的事件发生,强制性缴款的缴纳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 但缴纳税收并不能使纳税人获得相同的权利; ②对于那些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 款,应视为税收,而不是社会缴款。
(3)赠与
含义:赠与是从其他政府或国际组织那里得到的非强制性的转移。它们是对一国政 府自由财政收入的补充,可以是现金或实物的形式。
4、供应学派的观点:增加税负、扩大财政支出和赤字累计导致了经济增长停止与通货膨胀并存,即出现“滞胀”,使需求管理陷入了恶性循环。 供应学派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解决“滞胀”问题应该着眼于供给方面,主要是改善劳动即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由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 全球掀起了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改革浪潮。
1、强制性
(1)强制性的含义: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①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
(2)强制性特征的体现 ②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
含义:税收是政府从私人部门获得的强制性资金转移。
【注意】对于特定纳税人来说,并不附带价值上的对等回报, 这一特点将税收与强制性的社会缴款区分开来。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2、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较完善的产业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协调;具有“弹性”
较完善的地域结构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交通网、
通信网 广大腹地
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形成内生的自我增长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自组织能力
为什么要实施“长株潭一体化”?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
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
(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创新活动的 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体系 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扩散。
(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SPSS 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
软件
因子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
(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 网络分析法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战略理论)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 专业化分工职能
由 专
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
业 化
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
生 产
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

部 门
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
来 承
(上海)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区域概念:
*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 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常由一个中心城市(群)、许多中小城镇和 广大腹地组成。(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吴殿廷,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 士生导师,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 遥感科学学院。专业方向:区域规划,旅 游规划,城镇规划。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第一节
区域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地 区 红河州 个旧市 开远市 蒙自县 屏边县 建水县 石屏县
人均GDP 8325 14746 14379 7795 4443 6510 5502
麒麟区
马龙县
25402
6099
陆良县
师宗县
7843
7240
罗平县
富源县
8538
8357
弥勒县
泸西县 元阳县 红河县
16885
4858 2830 2656
会泽县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方法
①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
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②工业化率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③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的比重。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
量的和信息的交换。 3、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
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组成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玉
区域系统的特征
1、综合性与整体性 2、动态性与开放性

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
19
第三节 经济区划
• 经济区是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中国 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区划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界 研究的重点问题。 • 但是,迄今为止,众说纷纭,还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 可以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依据的经济区划方案。本章 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九大经济区的区划构想。
• 我们分别以N1j 、 N2j 、 N3j 代表对地理重心的东西偏度、 南北偏度和总偏度。其中j=2,3,4分别代表人口重心、 工业重心和经济重心,重心偏度计算公式如下: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 N=|Jj – J1|×北纬33°时经度1°所跨距离我国国土平 均半径=|Jj – J1|×93.2公里1748公里 • N2j=| Wj – W1 |×纬度1°所跨距离我国国土平均半径 =| Wj – W1 |×111.2公里=1748公里 • N3j ={[(Jj – J1)×93.2]/2+[(Wj-W1)×111.2]/2} /0.5我国国土平均半径={[(Jj – J1)×93.2]/2+ [(Wj – W1 )×111.2]/2}/0.5=1748 • 式中:Jj – J1 (j=2,3,4)分别表示人口重心、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所在地经度与地理重心经度之差的绝对值; Wj – W1 (j=2,3,4)分别表示人口重心、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所在地纬度与地理重心纬度之差的绝对值;
17
第二节 区域经济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 1952—1978年间,中国的核心区和外围区的省份分别减 少了3个和2个,过渡区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15个。核心 区集中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地区,外围区集中在西南、中 南和华东地区,西南地区都属于外围区,西北地区都属于 过渡区。 • 1978—2000年,中国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核心区明显南移、东移。新增加的核心区 是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黑龙江由传统的核心区降为 过渡区,核心区总数由5个增加到8个。外围区的数量大大 增加了,过渡区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西北五省区中,有四 省区由过渡区降为外围区。

《区域经济学》教材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学》教材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学》教材比较分析作者:左正强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6期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在不少高校开始开设。

区域经济学教材也出现了多个版本教材,这些教材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但各教材又各有侧重,主要从框架体系、主要内容、侧重点及其特点几方面分析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材;分析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239-02区域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之一。

随着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学课程在不少高校开始开设。

区域经济学教材也出现了多个版本,在针对本科生的教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孙久文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吴殿廷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洪深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张秀生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孙翠兰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孟庆红主编的《区域经济学》等等。

这些教材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但各教材又各有侧重,主要从框架体系、主要内容、侧重点及其特点几方面分析这几本区域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差异。

一、框架体系比较孙久文、吴殿廷、高洪深、张秀生主编的、孙翠兰和孟庆红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六本本科教材,在框架体系上共同之处均是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条主线搭建基本框架和体系。

同时,基本教材的框架体系又各自存在一些特点。

孙久文主编的教材,从区域经济学的基石——区位理论出发,围绕区域经济学增长,从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区域经济经济在实际中的应用,即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