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实验题

八年级上册实验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1、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测量。

运动时间用测量,这个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

(3)实验中测量得的数据:斜面全长1m,通过全路程的时间为1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10s,那么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c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cm/s,整个路程平均速度是cm/s (保留一位小数)。

2、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

(2)若增大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增大.(3)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发生改变.3、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变化。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 (选填“A”、“B”或“C”),示数为0C,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态,该物质的熔点为0C,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选填“快”或“慢”).(4)图像中DE段是过程.。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项练习一、实验探究题1.小红利用一把钢尺在课堂上进行了如图所示实践活动。

(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力拨动钢尺时,它发出的声音较洪亮,此时钢尺上下摆动的幅度较大。

这就可以研究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响度就越大。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越长,其振动就越________,此时音调就越________,这就可以研究声音的音调与________的关系。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________。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①________;②________. (3)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 , 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 2 , 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 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4)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 3 , 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的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 4 , 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 2 , 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5)按________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6)如图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4.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好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5.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__. (3)小车在AB 段运动的路程sAB 是________dm;在A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 是________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________. 6.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实验题汇总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以测量时间的误差。

(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填“变大”“不变”“变小”。

)(5)能否将小车放置B点,让小车由静止释放来测量小车下半段的行驶时间?为什么?2.如图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 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填“相同”或“不同”)。

图(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3)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写一个即可)。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3.如图是某同学做海波熔化的实验装置,下表是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完成海波的熔化曲线.(2)通过分析可知,海波的熔点是℃.海波在熔点时的状态为.t/min012345678910111213t/℃2427303336394245484848515457(3)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结论可知,如图丙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时,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C.不熔化 D.无法判断.4.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汇总实验一:测力弹簧常数
实验目的: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也即力学中的弹簧常数。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根弹簧,确保它的两端固定。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量和挂在弹簧上的物体质量。

3.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挂在弹簧上的物体质量成正比,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弹簧常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为x N/m。

实验二:测力测力板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力测力板,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实验步骤:
1. 将物体放在力测力板上,记录下物体受到的力。

2. 使用多个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各物体受到的力。

3. 分别计算不同物体使用力测力板受到的力。

实验结果:
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物体受到的力不同,这是
由于它们的质量不同所致。

实验三:万能测力计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万能测力计,测量弹簧的拉力。

实验步骤:
1. 将万能测力计连接到弹簧上,并记录下其示数。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记录下弹簧受到的拉力。

3. 根据测得的示数和力测力计的灵敏度,计算弹簧受到的拉力。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为x N。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的汇总。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中的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力学的其他实验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考7大实验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考7大实验题

一、测量平均速度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选填“大”或“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选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0.20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二、探究声的传播请按要求回答: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三: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1)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岀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选填“高”或“低”),它的响度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丁: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②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粉末状,这样容易受热均匀③实验中使用水浴法的目的是让固体受热均匀;④利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绘制熔化的温度—时间曲线.(3)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五: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烧杯上面纸板的作用: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②实验中观察气泡的变化:沸腾前气泡很少,由下而上逐渐变小;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③实验中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一是用初温较高的水直接加热;二是水的量尽可能少一些;④撤去酒精灯,水中气泡会慢慢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较高,还可以向烧杯中的水提供热量;⑤实验中水的沸点小于100 ℃的原因: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3)实验结论: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光屏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_;②如何验证三线是否共面:将反射光所在的一半光屏向后折,观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③当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到反射面时,必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出去,说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②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观察像的位置;③选取A、B两只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④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均反射成像;⑤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学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学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学实验题汇总
实验一:串联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一组电池、电灯泡、导线和电流表。

2. 将电池、电灯泡和电流表依次串联连接。

3. 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4. 分别记录不同电压(使用不同数量的电池)下的电流表读数。

实验结果:随着电压的增加,电流表的读数也增加。

实验二:并联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一组电池、电灯泡、导线和电流表。

2. 将电池、电灯泡和电流表并联连接。

3. 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4. 分别记录不同电压(使用不同数量的电池)下的电流表读数。

实验结果:电流表的读数不随电压的变化而改变。

实验三:电阻与电流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一组电池、电阻、导线和电流表。

2. 将电池、电阻和电流表串联连接。

3. 调节电池的电压并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4. 更换不同大小的电阻,记录电流表的读数。

实验结果:电流表的读数随着电阻的增加而减小。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以及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这些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学原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此实验应在_____(填“较暗” 或“较亮”)环境进行。

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说明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2)小明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表:次数u(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v(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1 10 102 15 153 20 20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__;(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明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蜡烛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 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_______(填“实”或“虚”)像;(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__(填序号)。

A.2cm B.1m C.0.5cm D.0cm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 和反射光线OF 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i 和角r.D、纸板ENF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乙图)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两侧.(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_____.(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_____.(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 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反射时光路是_____的.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cm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

你还掌握多少测小车速度的知识?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

(2)图中,海波在D 点是态,在G 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

(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 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

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你还掌握多少熔化的知识?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 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 后停止读数;物质熔化时间/min冰9萘4时间/min 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①在第7min 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你还掌握多少关于沸腾的知识?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点燃蜡烛A ,小心地移动蜡烛B ,直到与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4)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像和物相距20cm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

你还掌握多少平面镜成像的知识?5.如图所示,a、b是水中的一个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

请画出a、b的折射光线及从岸上看的点S在水中像的位置。

(保留作图痕迹)6.如图所示,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7.如图所示,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线段AB经平面镜所成的像。

8.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9.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

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10.如图所示,请在图中面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选填“上”或“下”)调整。

(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选填“左”或“右”)移。

1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

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

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

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为止。

(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S2(选填“>”、“=”或“<”)。

(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

发光体位置不变,取下光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会看到发光体的像吗?,眼睛靠近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

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是否能看到像?。

(填“能看到”或是“不能看到”)你还掌握多少透镜知识?13.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

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

(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4.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

(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

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15.小明同学在参加今年物理实验考査时,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物体长度为cm。

1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华跑较快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7.如图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象。

分析图象可知()A.ρ甲>ρ丙>ρ乙B.甲的密度是丙的2倍C.丙的密度是乙的D.甲、乙、丙三种物质密度之比为1:2:318.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

(1)甲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①在量筒中倒入20mL水;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甲所示,此时液面示数为mL;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a.;b.向(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c.在左盘放金属块,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m= g。

④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

该实验所测密度与金属块实际的密度相比较(填“偏大”或“偏小”)。

(2)乙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没有天平),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写出他们的实验过程。

选用器材:主要实验步骤: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用字母表示)1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1.(永州中考)如图所示,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第15题图第16题图22.(河源中考)如图所示P是物体的像位置,“O”是透镜光心的位置,请在图中“O”位置画出所需要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23.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_的.(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简要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