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沉陷预测发展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
处理采煤沉陷,减少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煤矿企业在采煤沉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在采煤沉陷的监测和预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采煤沉陷的情况,并进行预测,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沉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采煤沉陷进行全面监测,确保不漏掉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在采煤沉陷治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治理
技术,如地下注浆、支护和补偿等,有效地减少了采煤沉陷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治理效果,确保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在与周围社区的沟通和协调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积极与周围
社区沟通,听取他们对采煤沉陷影响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工作方案,以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解决采煤沉陷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采煤沉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采煤沉陷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治理效果,确保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小化。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社区和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采煤沉陷带来的问题,为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是某某矿业公司的工程师,现就我们所处的采矿塌陷区情况向您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所处的采矿塌陷区位于某某省某某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矿采空区。

经过多年的开采,地下煤层已经被抽空,导致地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现象。

这些塌陷区域不仅给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我们对采矿塌陷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地质勘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发现塌陷区域的范围大约为XX平方公里,其中有部分地方出现了地表下沉的现象。

而且,这些塌陷区域还存在着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当地的农田和植被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

首先,我们计划在塌陷区域进行地下水的补给,以提高地下水位,减缓地表下沉的速度。

其次,我们将采用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的措施,加强对塌陷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采矿塌陷区的认识,避免在危险区域内进行居住和
生产活动。

最后,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采矿塌陷区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和预
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各级领导的
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为采矿塌陷区的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采矿塌陷区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
工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我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依然有沉陷问题发生,这就使我国煤矿开采事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沦陷事故,一旦发生这种问题不仅给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现今较为先进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载采过程中发生沉陷问题,因此,对煤矿开采沉陷部分充填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开采; 充填开采技术研究1.充填开采的基本技术原理所谓的充填开采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沉陷矿区使用特定类型的浆液来进行填充,这样能够让采矿过程当中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进行充填开采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较多的技术方法,在这些技术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膏体充填、浓度低及浓度高的较结体充填,在对不同位置的填充沉陷区进行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将重心放在充填冒落部位和采空部位。

总的来说,在充填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采空区,相关工作人员要使用浓度较高的胶体进行工作;相反,如果出现冒落部位,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注浆碎石的方法来对相应的区域进行充填操作,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相对浓度较低的非胶体由于其自身的综合特点,在高层区域是十分适用的。

为了能够保证煤层采掘工作正常进行,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将浓度较大的浆液填入到现有的空洞部位,这样能够为空洞区上侧得到有效的覆盖。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煤炭采掘量与充填开采必须的填料总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对于开采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能够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充填技术,相关人员就要对煤层充填实现局部或者整体性的操作。

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际的煤层充填期间保证现有的煤层不会出现冒落现象,在对采空位置进行充填的时候要提高一定的速度。

只有在以上的条件下,工作人员要将强度较高的填充体适用到完整性较好的岩层当中去,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在实际开采过程当中出现煤层沉陷的现象,对开采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近期,我们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经过调查发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一些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如煤层倾斜、断裂带等,往往容易发生道路沉陷现象。

另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从而引发采煤道路的沉陷。

二、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也有一定影响。

在采煤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或者支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导致采煤道路的沉陷。

此外,采煤工艺的选择和施工质量也会直接影响采煤道路的稳定性。

三、采煤道路设计。

采煤道路的设计是影响沉陷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采煤道路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采煤工艺,导致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沉陷问题。

因此,合理的采煤道路设计对于减少沉陷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四、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不到位也是导致采煤道路沉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采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及时发现道路沉陷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导致问题加剧。

因此,加强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道路沉陷问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地质条件、采煤工艺、道路设计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采煤道路的安全稳定。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采煤道路沉陷问题,为煤矿生产和安全保障做出积极贡献。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19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煤矿开采生产事业领域设置的第一个地表移动观测站,是经由开滦矿务局在林西矿区设置的,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在开滦矿区、抚顺矿区、阜新矿区、峰峰矿区、淮南矿区、大同矿区、鹤岗矿区、新汶矿区、阳泉矿区,以及本溪矿区开展了针对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设规划工作,逐步形成了丰富且有效的技术参考资料,以及权威性观测分析数据。

我国煤炭开采生产事业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在1965年编辑出版了有关煤矿开采生产作业空间地表移动基本规律的技术性专著,之后在1981年编辑出版了《煤矿岩层与地表移动》教材,以及《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技术专著,在1990年编辑出版了《矿山开采沉陷学》,在2003年编辑出版了《矿山开采沉陷工程》,逐步建构形成了充分契合中国煤矿开采生产事业领域基本技术条件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体系、控制理论体系,以及技术体系。

1 开采沉陷预计方法的分类典型曲线法。

所谓典型曲线法,就是在严格以观测数据信息作为基础前提下,借由对无因次典型曲线的运用,具体表现和揭示移动盆地地形结构主断面之上地表点的移动变形分布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已经制备形成的典型曲线,主要包含针对我国峰峰矿区的典型曲线,针对我国平顶山矿区的典型曲线、针对顿涅茨煤田的典型曲线,以及来源于英国的诺模图等。

源于典型曲线在制作形成过程中依赖和运用的分布函数特征信息,以及参数赋值结果都是直接来源于真实实测资料的,因此确保了典型曲线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备预计误差发生幅度小,以及预计数据结果真实可靠等基本特点,其主要缺陷,在于必须依赖较多的实测数据,并且在缺乏此项支持条件背景之下,无法建构形成针对特定矿区开采生产作业技术空间的典型曲线,在基本的适用范围方面仅局限于矩形或者是近似于矩形的工作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要合理规范开展坐标原点和坐标轴正方向的选取环节。

剖面函数法。

剖面函数法的实质,是遵照实地测量技术作业环节中获取的,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特点的下沉曲线特征数据信息,在选择运用适当种类的拟合函数条件下,借由运用适当种类的数据处理分析手段,具体确定函数解析式,或者是数学方程中包含的各项常数,之后将实际建构形成的函数或者是数学方程,用于开展针对地表移动主断面结构的移动变形预计技术活动。

煤矿开采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煤矿开采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人工成本和事故发 生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绿色开采技术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为目标,实现煤矿开采的绿色化 、生态化和可持续化。随着社会对环 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开采技术已 成为煤矿开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煤炭行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加强科 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 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能源结构 ,提高安全保障和环保水平,实现煤 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03
煤矿开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资源枯竭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资源枯竭
随着长期开采,煤炭资源逐渐减 少,一些矿井面临资源枯竭的问
题。
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替 代能源和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这给 煤矿开采带来一定的压力。
转型发展
煤矿企业需要积极转型,探索多元 化发展路径,开发利用新能源,以 应对资源枯竭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
煤炭市场波动与价格风险
01
02
03
市场波动
煤炭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 素影响,如供需关系、政 策调整、国际市场等,市 场波动较大。
价格风险
煤矿企业需关注市场动态 ,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 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 险。
推广绿色开采技术,降低煤炭开 采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开发 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智能化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煤炭开 采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和安全水平。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煤矿开采领域的发展前景
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煤矿开采的整体水 平。
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品质和开采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和 开采技术也各不相同。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引言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快,但与之相关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却面临着很多难题。

采煤沉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煤矿采空导致地表沉陷和地下空间塌陷的区域,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区,保护环境和人民生活安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旨在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进行一次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1.1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是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域失去支撑而导致地表塌陷,形成坑缝和沉陷区。

而地下空间塌陷则是由于采空区域导致地下岩层失稳而造成的。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地下和地表的两大问题。

1.2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困难和挑战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治理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三是不同区域的沉陷形式和程度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四是影响范围广,涉及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3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现有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工艺和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二是治理效果初显,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和标准。

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2.1 地下空间治理技术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是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主要包括地下支护技术、地下充填技术等。

2.3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不仅仅是地下和地表的治理,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4 综合治理理论体系综合治理理论体系是综合治理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煤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矿地下开采技术一直是煤炭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对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煤矿地下开采的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帮助煤炭企业更好地应对资源枯竭和环保压力,推动煤矿地下开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是指利用巷道、井巷等方式在煤矿内部采取煤炭,主要包括采煤工艺、支护工艺、通风工艺等。

目前,国内外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煤工艺目前,煤矿地下采煤主要有机械化采煤和人工采煤两种方式。

机械化采煤采用煤矿设备进行采煤作业,主要包括煤矿掘进机、煤矿综采机等设备。

人工采煤采用人工进行采煤作业,操作煤体局部崩落或者使用爆破等方式进行采煤。

机械化采煤相对于人工采煤具有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逐渐成为煤矿地下开采的主要方式。

2. 支护工艺支护工艺是确保煤矿地下采煤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的支护方式包括采空区支护、巷道支护、煤柱支护等。

采空区支护是指对采空区进行支护,主要包括落煤法、矿山压裂法等。

巷道支护是指对煤矿巷道进行支护,主要包括钢支架、木支架等。

煤柱支护是指通过对煤柱进行支护,确保地表不会塌陷。

3. 通风工艺通风工艺是保证煤矿地下采煤作业安全、提高矿井工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主要的煤矿通风方式包括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方式。

自然通风是指通过煤矿自身的地质条件实现通风,人工通风是指通过通风机等设备实现通风。

在通风工艺中,还需要考虑瓦斯抽采、尾气处理等问题,以确保煤矿地下环境的安全。

二、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发展趋势面对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环保压力,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传统的人工采煤已经无法满足煤炭需求,机械化采煤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煤矿地下采煤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采用更多的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如自动掘进机、无人驾驶采煤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开采沉陷预测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矿山开采沉陷学是一门综合了采矿、测量、地质、建筑和力学等多个专业的边缘学科,对于地下矿产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问题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开采在带给我们来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建筑物及构筑物造成破坏,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留下塌陷的采空区和荒芜的采矿场,对此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矿山开采沉陷预测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矿山开采沉陷沉陷预测发展方向
20世纪以来,地下矿产资源开采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矿产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地表沉陷及开采损害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呈现在大家面前。

近些年,各国矿区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新难题,一大批企业厂房、建筑群、大跨度隧道、桥梁、高速公路等急需在采空区地表建设,而原有的地表沉陷预计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新理论、新思路在该课题中的研究运用成为势在必行。

地下矿产资源开采以后,采空区周围岩层原有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应力重新分布,进而引起矿山岩体移动,地表沉陷,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这类运动具有显著的随机性,视条件不同,其运动过程及地表沉陷结果也不同[1]。

1 开采损害
开采损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的开采损害是指由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地上、地下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所受到的影响。

而狭义的开采损害是指地表和岩层受开采影响而发生的大量变形和移动所导致的后果,前者强调现象,后者注重理论系统。

根据采动对象、地表变形大小和性质,开采损害形式可以分为地表沉陷损害、地面倾斜损害、地面弯曲损害、地面水平变形损害、山区地表滑移与崩坍及矿区地表水位下降六种。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关开采损害的经验和资料,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可用于可行性设计的一般性规律。

苏联建筑师叶尔马科夫在1939年提出了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物的地表允许变形指标。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各国对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都做了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砖面结构建筑物破坏等级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2 我国现状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开采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及建筑物、构筑物造成破坏,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留下塌陷的采空区和荒芜的采矿场。

根据加拿大矿产矿物公司统计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3×106 hm2的土地遭受露天采矿的破坏,仅在我
国就占有(1.4~2.0)×106 hm2,除此之外,我国的土地破坏量还以每年2.0×104 hm2的速度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每年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土地有2.4万公顷,平均每采1万吨煤炭就有0.2 km2土地坍塌,至1990年底,我国已有30万公顷土地因煤炭开采而坍塌,然而这个数据竟在近20年内被翻了一番。

土地沉陷不仅影响整个环境系统,也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地表沉降预测的准确性,控制地表沉陷引起的破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国内外研究概况
地表沉陷研究历史悠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英国和比利时的预防开采损害法。

1825年对列日城地表沉陷的调查为最早可见的文献,此文献中提出了垂线理论,后被Gonot修正,直到杜马特(Dumont,1858)提出下沉量计算公式W=m.cosα(m为煤层开采厚度;α为煤层倾角)。

20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一个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地表沉陷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03年Halbaum提出了采空区上方地表应变与曲率半径成反比的结论,此后一大批研究者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假设,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09年Korten的水平变形和移动分
布理论,1913年艾卡特(Fckardt)的各岩层逐步弯曲理论,1919年莱曼(Lehmann)的地表沉陷褶皱理论,以及Schimizx(1923)、Keinhost(1925)和Bals(1932)提出的影响函数概念[2]。

二次大战后,地表沉陷研究趋于系统理论化。

在苏联,阿维尔辛(1947)提出了水平移动正比于地表倾斜的观点,并首创下沉剖面方程,而后,萨乌斯托维奇在1953年运用弹性基础梁理论解释了下沉盆地边界鼓起现象。

在波兰,Knothe和Budryk(1950)利用几何原理得出了正态分布影响函数,后被李特维尼申(1954)修正,最终发展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概率积分法。

在英国,Berry(1960)和Wales(1961)在假设采场顶底板为不接触、部分接触和完全闭合等不同情况下,根据弹性理论推导得出了地表移动表达式。

在德国,Brauner(1961)提出了圆形积分格法计算地表移动的方法,克劳奇(H·Kratzsch,1978)发表了《采动损害及其防护》。

我国地表沉陷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系统的研究工作,但在老一辈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跻身世界之林。

第一次将开率积分法全面系统的引入我国地表沉陷研究中,是有刘宝琛教授和廖国华教授在1965年共同出版的《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一书,同年,刘天泉教授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的研究方法。

1981年,何国清教授、马伟民教授和王金庄教授提出了碎块体理论,同年,刘天泉教授等人在对地表沉陷预测深入研究的同时,提出了沉陷计算方法。

1983年,周国铨教授提出运用负指数
函数计算地表沉陷的方法。

此后几年间,也有大批科研工作者提出大量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地表沉陷预测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结语
煤矿地表沉陷预测研究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地表沉陷预测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新阶段的研究中应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结合实例,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煤矿地表沉陷预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连续介质岩层向非连续介质岩层研究方向转变。

(2)地表沉陷二维动态预计体系向三维预计体系转变。

(3)地表沉陷静态预测研究向动态研究方向转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对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地表沉陷研究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该领域必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1991.
[2] [波]M·鲍莱茨基,M·胡戴克.矿山岩体力学[M].于振海,刘天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