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4a8c1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2.png)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篇(一):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苏轼在黄州一呆就是几年,直到司马光上台,把他召回汴京做官。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刚直不阿的苏轼并没有因遭受磨难而改变自己的性格。
早在“乌台案”结束后,其弟苏辙担心他性格不改,还会闯祸,就送他两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当时表示接受意见,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写诗针砭时事了。
苏轼这次重新返京,朝廷形势大变:当初神宗上朝,王安石专权;现在是哲宗登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专权。
按理,司马光招他回朝意在一起合作,因为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和司马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是,苏轼绝没有按司马光的思路运转,依然不屈从新权贵,进京不久,就成了司马光的反对派,他尊重自己,尊重客观事实,不以权力为尊。
他们之间的分歧,集中表现在对王安石变法的保留与废除上。
司马光上台,就是要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的一切措施。
苏轼当初对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措施不满,但对有些具体条文还是给予肯定的,他认为,不能因人废言,对王安石不能全面否定。
当司马光提出要废除“免役法”时,苏轼便挺身而出强烈反对,一次在朝堂上还与司马光当面辩起来,认为废除“免役法”是荒唐之举。
司马光对反对意见置之不理,苏轼退朝后气愤地破口大骂:“司马牛!司马牛!”这以后,苏轼接二连三上书,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结果激怒了司马光及其党羽。
1089年,苏东坡先生再一次被贬出朝廷,到杭州做官去了。
实际上,苏轼对自己杯具的根由非常清楚。
他分析自己的获罪原因说:“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又自嘲地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知识分子活在专制时代,又不懂得投靠权贵,曲学阿世,其结果往往悲哀。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分析苏轼诗歌风格 引⾔:苏轼的词风独树⼀帜且千姿万态。
豪放中⼜见清雄之⽓,以下就是⼩编为⼤家来分析苏轼诗歌独特的风格,欢迎⼤家阅读和借鉴!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学家。
他⼀⽣屡遭贬斥,坎珂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是⾛向了旷达清放。
⼈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也。
以吾⾔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乐观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乃是他的率真乐观。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的原因来看,则⽏宁说是⼀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中⽆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就如王⽔照先⽣所说:“保持⼀⼰直率的个性,追求⽆饰的⾃然⼈格,是苏轼⼈⽣观、⽂学观构成的核⼼。
”借此本⽂试详细论述苏轼的直率性格及其对⽂学的影响。
⼀、苏轼性格形成的⽂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活的⽂化氛围,因为每个⼈出⽣在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思潮的影响下,宋代⽂⼈的⽂化性格迥异于前代⽂⼈。
苏轼也不例外,他的处事⽅式发⽣了改变,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
他有参政的热情,跟很多仕⼦⼀样,经科举考试⽽⼊仕,⼊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 的宏⼤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壮志。
然⽽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宁静的⼼态,⽽这种宁静的⼼态不以环境的改变⽽改变。
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往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对苦难并⾮⿇⽊不仁,对加诸其⾝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著于⼈⽣⽽⼜超然物外的⽣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
最全的乌台诗案经过

最全的乌台诗案经过“乌台诗案”是宋代最大的文字狱,是专门针对大文豪苏轼的弹劾案。
它的发生与宋朝朝堂倾轧的结果,也是苏轼耿介孤直个性的结果。
事件是这样发生的: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从北宋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全面开始变革,像暴风骤雨般席卷大宋全朝。
此时苏轼从四川老家为父丁忧刚还朝,一开始并没有太积极地参与到变法中,持观望态度,到王安石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苏轼才公开提出了发对意见,认为科举制不可轻易改,此后开始越来越坚定地反对变法,但因此被变法派排挤,宋神宗爱才,多次像提拔苏轼进入朝堂核心,但都被王安石阻止,且王安石为了防止苏轼影响变法的进程,让人诬陷他,把他派去杂务缠身的岗位工作,都没有得逞,但苏轼也感到了危机四伏,不得已申请外放。
地方任职期间,他更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新政实施中的弊端,尤其是青苗法、食盐专卖法、手实法等,数次上书建议废止和改善,都没有被接受,苏轼只能在其职权范围内灵活处理当地涉及新政的事务,尽可能规避或减少新政对百姓的伤害,他在诗文中时常会描述百姓的困苦及税收、征兵制的弊端等。
变法弊端愈益严重,加之大旱,民不聊生,开封守门吏郑侠冒死上《流民图》给神宗,要求罢免王安石,《流民图》上的实景化的流民惨状深深震撼了神宗,加之后宫和诸多官员的反对,神宗罢免了王安石,但不久又召回王安石继续变法,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二次罢相,变法的主导人变成了神宗本人,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发对国策。
苏轼地方任职业绩斐然,通判杭州、知密州、知徐州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实事,他持续不断地提出对变法的建议和意见,很多是符合事实的,也有一些是个人牢骚和情绪,他没有意识到变法主导人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变法性质发生了变化,还是秉持着一个士大夫为国为民进言的责任心发声。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在徐州执政两年,可谓功德圆满,收到了朝廷调令移任湖州,四月二十日到任。
上任后,他马上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苏轼乌台诗案后的心路历程

苏轼乌台诗案后的心路历程苏轼,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
真是个才子!不过,他的人生可不是一帆风顺。
说到乌台诗案,哎,真是一段让人捏把汗的故事。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苏轼,文才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结果竟然因为几首诗被捉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我们,写个诗结果被人给举报,心里得多憋屈啊!在那段日子里,苏轼可谓是“心里有千斤重担”,白天想事情,晚上翻来覆去。
毕竟,乌台诗案的背后,是对他一生的重大打击。
他被人指责为“词不达意”,说他用诗词讽刺朝廷,哎,心累不已。
苏轼也算是个乐天派,平时总爱开玩笑,讲笑话,但那时候可没心情笑了。
他常常想,自己写的那些诗,有哪里不对呢?不就是抒发一下心情嘛,怎么就成了“犯上作乱”呢?时间一天天过去,苏轼在牢里呆着,脑海里满是回忆。
想起那些和朋友们把酒言欢的日子,真是别提多怀念。
他心里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前天天忙着追求名利,现在却因为这些小事跌入深渊。
他越想越觉得有趣,自己一心只想写诗,却不料把自己给写进了牢里。
那段时间,他心里虽然焦虑,但总算也有点幽默感,常常自嘲,自己简直成了“反面教材”。
日子过得真是磨人啊,监狱里的生活可不好受。
吃的不好,住得也不舒坦,整天闷在那儿。
他常常想,如果能放出去,绝对要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
也许,吃点美食能让他的心情好起来。
然而,在这段囚禁的日子里,苏轼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开始尝试写一些与监狱生活相关的诗,虽然不再是昔日的豪放,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个时候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爱写诗的小伙子。
苏轼最终被释放了,这可真是大快人心。
他回到自由的生活,心里那个高兴啊,真是“痛快淋漓”。
可经过乌台诗案,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以前,他觉得只要努力就能获得一切,结果这次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写下的诗歌也变得更加深刻。
从那以后,苏轼的诗歌里多了几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乌台诗案

谢谢观看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新进”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 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生事”的不满。[注1]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 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 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 “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 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他不再执著于“奋 力有当时志世”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飘然独立, 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 风雨也无晴。
前期,他“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与弟弟苏辙“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虽崇尚道 佛文化,但仍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即使有“归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百姓疾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渴望在沙场上一展雄威,“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在 密州徐州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浅析苏东坡与乌台诗案

浅析苏东坡与乌台诗案读苏东坡,乌台诗案是最让人郁闷的环节。
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命运的齿轮开始启动,从此被一贬再贬,人生开始颠沛流离,起起落落。
虽然这些年看了不少苏轼的诗词,但是一直没有完整地了解过苏东坡的一生,也并没有具体了解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
刚好点灯读书会,圆了我的这个愿望。
昨天点灯大叔跟我们讲解一个读书的方法:我们读书,不一定要完完整整、从头到尾地把一本书看完,而是要带着问题去读书,有目的地读,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收获更大。
比如我们就要读到的这部分关于“乌台诗案”的内容,我们要怎么读呢?关键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自我引导去书中寻找答案。
首先快速走马观花过一遍这几章内容,同时用笔划下关键词。
然后合上书,问问自己,或者把自己当做另外一个读者,关于乌台诗案,你最想了解什么点?然后带着问题再回过头仔细阅读,收获会更大。
比如大部分人会对这些细节感兴趣:1、苏东坡第二次人生转折点起因于“乌台诗案”,为什么叫“乌台诗案”?2.苏轼在哪里做官时被捕?3.苏东坡写了什么诗引起了乌台诗案?4.朝廷决定抓捕苏东坡,有人给他送信吗?是谁?5.请问是哪些人在陷害苏东坡,从而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6.苏轼被关了多久?后来朝廷是怎么处理他的?7.苏轼到徐州三个月的时候,当地遇到了什么灾?8.苏东坡到了徐州为什么受民众欢迎?9.子由是怎么帮助苏轼治理徐州?10.“苏门四学士”指哪四个人?我刚好抽到题目三,所以我按照这个方法快速过了一遍,然后又再看一遍书,还不够,又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好几遍这几章内容。
因为林语堂先生的语言文字习惯比较特别,并没有很具体地指名诗词引用来源,所以又到网络去搜索,才完成作业。
当我们带着目的再回过头,去书中寻找答案的时候,会有一种探险寻宝的新奇感觉,似乎带着地图,似曾相识,又有不断发现的惊喜,这种感觉和印象,绝对比一次读一遍更深刻。
通过自己寻找答案,对这部分内容更了如指掌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随时可以脱口而出。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题材上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