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Dr.HAN
背景
背景
✓便秘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部分患者反 复就医或滥用泻药,增加了医疗费用。
✓我国于2003年在南昌召开的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上制定了《慢性便秘的 诊治指南》,并于2007年根据罗马Ⅲ标准在扬州进行了修订,该指南对 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定义和流行病学
2.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 ~10.0%。慢性便秘患病率 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定义和流行病学
3.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有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推荐等级:推荐。 ✓ 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均与便秘的患病率呈负相关,农村地区便秘患病率高
✓本共识意见中的推荐等级根据投票结果分为: A级指标(强烈推荐),即a得票比例≥80%; B级指标(推荐),即a和b得票比例相加≥ 80%; C级指标(建议),即a、b和c得票比例相加≥80%;未达C级指标则删除。
✓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和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 和“建议”3个等级。
于城市。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的不同对便秘的影响可能是由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 式的差异所致。 ✓ 低BMI和生活在人口密集区的人群更易发生便秘。 ✓ 低纤维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和较少的体力活动均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 焦虑、抑郁和不良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 ✓ 有便秘家族史较无家族史的个体发生便秘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生活环 境相似有关。 ✓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是便秘的危险因素,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癫药、 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解痉药、钙拮抗剂、钙剂、铁剂、止泻药、NS AID等。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其他非药物治疗途径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 ,减少精细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功能,对部分
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 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 蠕动和排便功能。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腹部和相关穴位,可以 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功能,缓解便秘 症状。
症状表现
STC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难排、排便不尽感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腹胀、腹痛等腹部不适 症状。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身体影响
STC患者由于长期排便不畅,容易 导致肛裂、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 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 康。
心理影响
长期的便秘症状容易导致患者出 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便秘严重的患者,可 考虑结肠全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或要求保留部分结肠功能的患者,可考 虑结肠次全切除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
围手术期管理优化
01
术前准备
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制定合理的术前准备方案,包括
肠道准备、营养支持等。
伴随症状改善
评估患者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伴 随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生活质量改善
了解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如 睡眠、饮食、精神状况等。
患者心理状况关注
01
02
03
焦虑抑郁情绪评估
采用专业的焦虑抑郁量表 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 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干 预措施,如心理疏导、认 知行为疗法等。
《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解读

此外,共识还对腹腔镜下子宫分碎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该手术 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发育异常等多种良性疾病的治 疗。专家们针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操作技巧、术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 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综上所述,《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分碎术的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规范腹腔镜下 子宫分碎术的操作技术、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等 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相信,在广大临床医生的努力下,通过不断的学 习和实践,腹腔镜下子宫分碎术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健康福祉。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 困难等症状。中医在治疗便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演示将梳理专家共识, 探讨便秘的中医诊疗方法。
一、问题提出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 况造成一定影响。临床上,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等症 状。中医认为,便秘与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肾气虚衰等因素有关。
二、原因分析
1、脾胃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若脾胃功能 失调,则容易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引起便秘。
2、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可调节全身气机。若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大 肠传导失司,形成便秘。
3、肾气虚衰:肾主水,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若肾气虚衰,则容易导致肠 液枯竭,使粪便干燥,引发便秘。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主要介绍了《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分碎术的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内 容以及如何正确解读,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提供参考。
《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分碎术的中国专家共识》是中国专家在腹腔镜下子宫分 碎术领域达成的共识,该共识主要规范了该手术的实施范围、操作技术、安全规 范、培训及临床应用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饮食调整与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减少高脂肪、高蛋白 食物的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改变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不动,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症 状。
推拿疗法
运用推拿手法在腹部操作,促进肠道蠕动和 排便。
。
整体调节
中医药通过调理脏腑功 能、气血津液等整体调 节方式,改善便秘症状
。
副作用小
相比西药治疗,中医药 治疗副作用较小,适合
长期使用。
预防复发
中医药治疗不仅关注当 前症状改善,还注重预
防便秘复发。
05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
要点一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改善便秘症状。
慢传输型便秘诊断评估与外科处 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诊断评估 • 外科处理 • 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 • 专家共识的解读与展望
01
引言
便秘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 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 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01
02
03
微生态制剂种类
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等, 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 善便秘症状。
用药时机
一般建议在餐后服用,以 减少胃酸对益生菌的破坏 。
注意事项
微生态制剂需长期使用才 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患 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慢性便秘(chronicconstipation)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目前主要根据罗马Ⅳ(RomeⅣ)标准和患者主诉(self-reported)进行诊断,即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其中至少近3个月有症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排便情况符合下列2项或2项以上:排便费力感、干球粪或硬粪、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甚至需手法辅助排便,且每周排便少于3次。
老年人慢性便秘不仅常见,且患病率随增龄增加。
多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为15%~20%,84岁及以上可达20.0%~37.3%,在接受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中甚至高达80%。
慢性便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耗费了大量的医疗经费,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难题,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估、有效地处理老年人慢性便秘意义重大。
为此,我们组织国内部分老年病、消化病学专家制订了本共识,供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参考。
一、老年人慢性便秘的类型老年人慢性便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结直肠和肛门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及药物,因此,也可将老年人慢性便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便秘是指结直肠和肛门功能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继发性便秘是指器质性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便秘。
1. 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constipation):慢性功能性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便秘类型,根据患者的肠道动力和直肠肛门功能改变的特点分为4个亚型:(1)慢传输型便秘:老年人结肠动力减退,易发生慢传输型便秘,其特点是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费力;(2)排便障碍型便秘:即功能性排便障碍,既往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此型便秘在老年人中亦多见;(3)混合型便秘:患者同时存在结肠传输延缓和肛门直肠排便障碍的证据;(4)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transitconstipation,NTC):多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腹痛、腹部不适与便秘相关,排便后症状可缓解,老年人较少见。
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

改善。
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1 2 3
促进慢性便秘相关基础研究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者对慢 性便秘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推动 相关基础研究的进展。
加速慢性便秘治疗方法的创新
共识意见可以引导科研人员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 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相关治疗技术的进步 。
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B
C
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引发慢性便秘。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钙剂等可能导致肠道 蠕动减慢,引发慢性便秘。
D
02 慢性便秘的诊断
诊断标准
排便次数减少 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
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 感或阻塞感。
粪便干硬
大便干燥、硬结,不易 排出。
促进社会对慢性便秘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引起社会对慢性便秘的关注和支持,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社会资源 的投入。
谢谢聆听
不良症状
伴有腹痛、腹胀、肛门 坠胀等不适感。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饮食习惯、生活 习惯等。
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有无异常体征,肛门有无狭窄、痔 疮等病变。
如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等,了解肠道有无炎 症、出血等病变。
02
01
特殊检查
如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等,有助于 了解肠道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
共识意见的发布有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慢性便秘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
对患者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增强患者对慢性便秘的认识和治疗信心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慢性便秘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提高 患者的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慢性便秘综合干预的疗效评价

2 . 2 综合 干 预
2 . 3 . 1 疗效标准
显 效 :排便 1次/ l~2天 ,通
畅无 不适 ,便 成型 质软 。有 效 :便 秘症 状好 转 ,排
便 1次/ 3天 ,便 质软 润 。无 效 :症状 无改 善 。
2 . 3 . 2 排 便次 数 、排 便 困难 程 度 和大 便 性 状 积 分 排便 次数 积分 以 1 周 排便 次数计 。排便 困难 程度 评 分 :排便 费力计 4分 ,较 费力计 3分 ,稍 费 力计 2分 ,不 费力计 1 分 。大 便性 状 评 分 :大 便呈 分
a n d g r a d e s o f s t o o l c o n s i s t e n c y o f t h e o b s e va r t i o n g r o u p w e r e mu c h l o w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P <0 . 0 1 ) .Co n-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o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引言既往我国颁布了关于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但尚未制定相关共识意见。
随着罗马Ⅳ标准的发布,加上近年来药物治疗慢性便秘有了较大进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慢性便秘诊治的共识意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下面对专家意见进行解读,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便秘的定义是什么?1便秘便秘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
2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3慢性便秘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
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有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细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慢性便秘的病因分类?慢性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和药物性。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C)等。
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
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诱发。
在便秘治疗中首先要解决器质性疾病或药物相关因素的原因,因此仔细询问病史,以及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和药物性因素相关的便秘十分重要。
便秘的分类及常见原因?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可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 NTC)、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排便障碍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解读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跨越7%的老龄化社会门槛(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9.18%[1]。
慢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疾病。
与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便秘有其独特的特征,如何从老年人身体虚弱、共病多、用药多的特点出发,更科学、更全面评估和处理老年便秘是每个从事老年医学的医师都会面临的问题,《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是国内外第一个针对老年便秘患者制定的诊治指导意见,结合了老年人的便秘临床特点,强化了在治疗上的多学科合作、综合性处理的重要性。
一、老年人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特点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存在东西方的差异[2-4]。
欧美国家约10%~15%的人群受便秘的困扰,北美地区的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2%~19%。
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增龄增加,英国一项数据显示,年龄超过60岁时便秘发生率呈显著上升,75岁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高达50%。
我国以社区为基础的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便秘总体患病率为3%~11%,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5%~20%,80岁以上可达20.0%~37.3%,老龄化是慢性便秘的高危因素。
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实际患病率要高于目前报道的数据,因为高龄、致残或卧床不能自理、有严重疾病、特殊疾病或不能交流的老年人常不在调查范围内。
二、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诊断便秘是一种以症状为基础的紊乱,以排便不满意或(和)便次减少、排出障碍为主要症状。
两者的量化诊断标准均为罗马标准。
《共识》对慢性便秘的诊断采用最新的罗马Ⅳ标准,罗马Ⅳ标准对慢性便秘的症状及量化标准与罗马Ⅲ标准相似,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引入了自发排便的概念,每周的排便次数以患者在未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治疗便秘时的每周排便次数为准[5]。
三、老年人慢性便秘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一)类型:老年人慢性便秘的病因谱不同于中青年,虽然功能性便秘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便秘类型,但老年人继发性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例如结肠肿瘤引起的机械性梗阻、糖尿病等代谢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等器质性疾病相关性便秘,老年人多病共存的特点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是引起或加重便秘的因素之一。
(二)影响因素:①结肠动力异常是导致老年人慢传输型便秘的重要原因,在自然老化过程中,消化道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是老年人诸多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肌间神经丛肠神经元数量和Cajal间质细胞数量减少,结肠节段性推进运动和蠕动逐渐减少、减缓,因此老年人结肠传输时间可达24 h,明显长于青年人的18 h,因此慢传输型便秘在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盆底结构也发生变化,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套叠、会阴下降以及盆底肌肉肌力减弱等局部结构的变化在老年人群多见,这些盆底功能障碍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原因。
④增龄使老年人的全身疾病增加,如糖尿病、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病因引起的胃肠道肌病或神经病变等,均可诱发便秘。
⑤老年人骨关节炎、偏瘫等慢性疾病,影响日常活动,胃肠蠕动收缩降低,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引起驼背、姿势改变亦会导致排便不畅。
⑥由于罹患多种疾病,老年人常服用各种药物,例如镇痛剂、钙通道制剂、含铝抗酸剂、抗胆碱能制剂、抗抑郁制剂、抗组胺类制剂、抗震颤麻痹药等,均可引起便秘或加重便秘。
四、老年人便秘的危害性[6-8]老年人慢性便秘如不能有效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危害,如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诱发“粪石性”肠梗阻、肠壁溃疡、肠穿孔、憩室病、痔疮、直肠脱垂、腹壁疝、缺血性结肠炎、失眠、焦虑、抑郁、尿潴留及尿道感染等等。
便秘本身并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但当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便秘是一个潜在的致命的危险因素。
便秘患者因排便用力过猛,会使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加强,心搏出量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会突然升高而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发生脑出血或脑栓塞;冠心病患者因心肌耗氧量增加,则易诱发“排便性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室壁瘤破裂等并发症。
便秘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便秘易造成肠腔内压力增大,致使肠黏膜血供减少,当肠腔压力升高至90~120 mmHg时,肠黏膜血流只有正常时的20%~35%。
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直肠平均收缩压可达148 mmHg,足以造成肠黏膜血流减少,从而诱发缺血性结肠炎[9]。
慢性便秘是老年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外科统计因肠梗阻而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近20%为长期便秘形成的粪石所致[10]。
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粪便不能排净,粪块嵌塞直肠,常表现为大便失禁,临床称之假性腹泻。
直肠粪块嵌塞所致的假性腹泻常发生于老年虚弱患者,粪块长久嵌塞在直肠壶腹部,导致壶腹部扩张、直肠括约肌松弛,粪块上部稀便自粪块周围间断或持续下泻,临床上极易误诊。
五、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一)危险因素评估: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往往不被重视,易被临床医师忽略。
危险因素包括每日的液体摄入量、膳食纤维素摄入量、活动量等,老年人的身体虚弱、牙齿缺失等往往造成每日液体、膳食纤维、活动量不足,造成粪便干结及粪便量减少而发生便秘。
同时,由于老年人多病、丧偶、失能、经济能力下降等常见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社会支持缺失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共识》提出应重视对老年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评估,社会支持亦被《共识》列入老年便秘危险因素的评估内容之一。
不同于中青年便秘患者往往有足够的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因此社会支持对中青年便秘患者并不十分重要,但老年患者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及经济能力下降,社会支持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8所老人院420例慢性便秘患者的研究显示,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随着他人关心、儿女支持、个人对他人的求助增加,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1]。
(二)临床评估:老年人肠道肿瘤多发,故临床评估中有预警征象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如大肠镜及相关血液生化、影像学等检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排查是否存在肿瘤,这些预警信号包括便血或粪隐血试验阳性,以及贫血、食欲、体重减轻、腹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等。
其他一些与便秘相关的检查技术对慢性便秘类型的诊断及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更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如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球囊逼出试验、肛门直肠(或盆底肌)表面肌电测量等。
但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查体和必要的检查,应避免过度检查,尤其是对伴有多种重要器官疾病、活动不便的高龄患者,有创检查应评估患者的接受程度和可行性。
老年人便秘相关用药情况的评估需详细询问了解,包括诱发便秘的药物及目前或既往使用过的通便药物,了解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频率及疗效,对制定下一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与其他人群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群特有的一个疾病谱,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诱发并加重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共识》将认知功能纳入是老年便秘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
六、老年人慢性便秘的治疗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老年人便秘治疗方案。
严重患者往往需要内科、神经科、精神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大部分。
(一)药物治疗:是临床运用最多的治疗方法。
《共识》将药物总体分为8大类: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药物、促动力药、促分泌药、微生态制剂、中医药。
各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各有特点。
其中渗透类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其安全有效性具有高级别的循证依据(证据水平Ⅰ级,推荐级别A级),特别是乳果糖,多项研究证实其对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刺激类泻药品种繁多,在我国便秘的治疗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泻药起效快、通便效果好,主要通过肠肌间神经丛起作用,长期服用易损伤肠肌间神经丛,导致结肠对肠内容物刺激的反应性降低,结肠运动功能孱弱,甚至失去自行排便的功能,即所谓“泻药结肠”,故《共识》提出不主张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刺激类泻药,仅建议短期或间断性服用;促动力药普鲁卡比利治疗便秘具有较高的循证医学评价(证据水平Ⅰ级,推荐级别A级),国外研究显示,其对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12]。
(二)非药物治疗:①生活方式调整:这是老年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包括每日足够的水分(1.5 L/d)及膳食纤维(≥25 g/d)摄入,以及合理适量的运动、正确规律的排便习惯。
②精神心理治疗。
③健全社会支持。
④认知功能训练(上述3项治疗需联合神经科、心理科、康复科及社会、家庭共同配合完成)。
⑤生物反馈治疗:是盆底功能紊乱的便秘患者的一线治疗措施。
老年人肛门括约肌萎缩、直肠感觉功能、容受性、顺应性、协调性都有所下降,通过反复训练患者排便时腹肌、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协调运动促进排便。
多项研究显示,老年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疗效明显,排便次数、排便感觉及排便评分均明显好转,有效率达90%[13-14]。
生物反馈治疗需要患者对治疗要领的掌握,因此不适用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
⑥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便秘并不常见。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经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重度便秘患者。
术式包括结肠部分或全部切除术、盆底结构矫正及修复手术,其中全结肠切除术的便秘缓解率最高,可达90%,但术后不能忍受的顽固性腹泻发生率高达33%,肠梗阻发生率为10%。
有研究对1 100例顽固性便秘患者采用改良手术方式(金陵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仍显示良好疗效及排便满意度,定期检测排粪造影、直肠肛门测压、胃肠功能质量评分、排便Wexner评分等均显示良好[15]。
尽管如此,由于老年人身体衰弱、伴随疾病多,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故老年人便秘的手术治疗需更为谨慎,术前应充分权衡利弊。
总之,老年人慢性便秘的治疗需强调个体化和整体治疗,分析引起便秘的局部和整体因素,注意有无基础疾病及药物因素,警惕粪便嵌塞。
非药物治疗时,应鼓励患者清晨起床后排便,此时结肠动力活动最强,或餐后排便,可借助于胃结肠反射促使排便。
告知患者逐渐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取,增加饮水量和运动均有利于便秘治疗。
对需要药物治疗且需维持治疗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