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革脉的介绍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革脉的_内经_证源_张继烈

第10卷第15期·总第143期 2012年8月·上半月刊6又有,痈疽疮肿发生在接近骨骼的地方大多是冷性发热,发生在接近皮肤发热地方大多是热性的。
接近骨骼的,日久不愈就会化血变成蛆虫;接近皮肤发热,日久不愈就会传气变成漏管;变成蛆虫后就多痒少痛,或者先痒后痛;变成漏管后就多痛少痒,或不痛,或不痒。
内虚外实的多痒少痛;外虚内实的,多痛少痒。
溢血不止的,就大多主死;脓肿溃破的,就大多主生。
有的还呕吐呃逆不停,饮食不能依时,这些都是痈疽疮肿造成的。
痈疽疮肿的种类与证候只列举了万分之一,审证要详察。
治疗的方法,列述在后篇。
【按】痈疽之名始出于《灵枢》《素问》,发于皮肤、肌肉,多以为无非气血壅滞,荣卫稽留所致。
而本论则明确指出“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并按毒发于心、肺、脾、肾、上、下而次第述其证候、顺逆,井然有序,其理可徴。
又,诸本批注均云阙“肝毒”一条,此乃按五脏所主推而论之。
痈疽疮肿皆生于皮肤肌肉,则均与气血相关,故亦未可限于五位相合而推论之,仍以阙如为是。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2-06-18)革脉的《内经》证源张继烈 鞠鲤亦(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龙尾社康中心,深圳518000)关键词:内经;革脉;中医经验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0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15-0006-02一般认为首先描述革脉的是张仲景[1],《伤寒论》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2]。
《濒湖脉学》说:“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3]。
《三指禅》云:“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5]。
张潞说:“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鼓皮”。
中医脉象之牢脉的介绍

中医脉象之牢脉的介绍牢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位置在沉分,具有实、大、弦、长的条件,脉体坚实,脉位又深故有坚牢之称,绵里裹针之喻,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学辑要》说:“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当以此辨之。
”虽未必全面,但已得其要领,尤其是自《脉经》引起草牢纠缠问题后,虽早巳澄清但少数书仍有混淆不清之弊,《辑要》之说原则上分析得很清楚。
《脉经》说革脉是:“有似沉伏,牢大面长微弦。
”又说:“《干金翼》以革为牢。
”《千金翼》所改是对的。
其后脉书多根据《千金翼》之说,如《脉诀刊误》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李时珍说与《脉诀刊误》同。
《医宗必读》说:“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
”等都较全面的道出牢脉脉形。
关于牢脉客观形象的喻解如《诊宗三昧》说:“如弦缕之状。
”《三指禅》说:“锦匣内绵裹一针,”《脉理求真》亦说:“状如弦缕。
”弦缕,裹针固可形容弦硬在里等形,但干大的形容却有不足,故尔这訾说法并未得到很大的重视。
牢脉亦有若干误解,与革的混淆问题大部分已见革脉部分,此不赘述。
但由于某些脉学书中有牢无革,故尔两者相混的问题是在牢脉中出现的,如《察病指南》说:“按之实强,有似沉伏。
”又说:“一云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即黄帝所谓革脉也。
”等等。
另外如《脉诀》说:“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却有,日牢。
”混含不清,毫无意义。
崔氏《脉诀》说:“牢比弦紧,转坚转劲。
”将弦和紧混淆了并且说弦紧程度重就是牢,其误是显然的。
《医经小学》说:“牢脉如弦而更实。
”不及沉义。
《外科精义》说:“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
”牢无浮者,故前人以牢守、牢固、牢坚等喻之,脉在沉分,证为里证,说浮是不对的。
《太素脉秘诀》说:“浮按有力按之即无。
”只浮无沉当然是更错了。
《医碥》说:“弦大迟而沉实者为牢。
”多出个迟来,亦是蛇足。
其他于牢脉形象的说解原则上无误,而内容条件不完整者亦不少,如《医宗金鉴》说:“沉而极有力谓之牢脉。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28脉特征和主病

28脉特征和主病28脉一、浮脉类1.浮脉特征:切脉时,用指轻按肌表上就可以感到搏动,当用力重按时,反而感到指下的搏动减弱,但脉体并没有空虚的感觉。
浮脉主病:左寸浮发热是伤风,头疼目眩风痰壅,浮代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宁,浮散心气虚烦躁,浮数心经背热烘。
左关脉浮是腹胀,数因风热入肝经,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
左尺若见浮脉行,膀胱风热尿色红。
右寸脉浮肺伤寒,咳嗦清涕出汗难,若见浮洪肺中热,浮迟咳嗽生涏痰。
右关脉浮脾胃虚,胸满不食郁气聚,浮洪涩来因吐血,浮迟脾胃虚寒积。
右尺脉浮风在下,大便秘结苦难通,若见浮虚无气少,浮数风热大肠中。
2.洪脉特征:洪脉的脉体浮大,有如波涛般汹涌,来势强而有力,之后就逐渐衰减,因此脉象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洪脉主病:左寸脉洪心热盛,目赤口疮头疼痛,关洪至热遍体痛,尺洪肾虚火造成。
右寸洪是肺中热,口燥烟干喘息烈,关洪吐逆并口渴,多因肺热促成者,右尺脉洪大便秘,腹满下血是热结。
3.濡脉特征:濡脉的脉形细小柔软,浮取时才能感到微弱的搏动;用指力重按,反而感觉不到搏动。
濡脉主病:左寸脉濡心虚空,自汗如珠心常怔忡,关濡气血不通畅,神情恍惚睡朦胧。
左尺濡来男精少,妇人尿数淋漓病。
右寸濡脉自寒虚;关脉是濡脾弱是,胃倒每时懒得吃;右尺脉濡是泻肚,下元冷极虚弱及。
4.散脉特征:散脉沉浮无根,浮取时脉象时快时慢,来去不明,重按反而摸不着脉。
散脉主病:左寸散脉心气虚,怔忡恍惚精神离;左关若散当溢饮;散居左尺雷火息,肾绝之症。
右寸散脉肺气少,身体倦怠汗淋漓;关主肿胀水臌病;右尺逢散魂魄去。
5.芤脉特征:轻取时脉管柔软中空,脉形大,像在按葱管。
脉管周围力道较强,脉管中空处显得无力;重按时脉象减弱。
芤脉主病:左寸芤是血妄行,必吐食呕两相攻;关芤胁痛有瘀血;左尺芤脉男尿血,女子月经多病却。
右寸芤是胸积血,吐红血赤无差别;右关芤来肠胃痈,呕吐瘀血是脾弱;尺部见芤大便血,仔细用心指下觉。
6.革脉特征: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象显得较为干硬,中空无力;重按脉象减弱革脉主病:左寸革脉心虚痛;关部见革疝瘕病;左尺逢革主精空。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前言】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1、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
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
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
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沉脉主里证。
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象之革脉的介绍
革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芤、弦两脉的合体脉,既具有弦的张力又有中空的情况,所以古人说是“如按鼓皮”等,博粹堂中医介绍。
革脉的名称出现得较早,但在《内经》上提到的革并不是后来所说的革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浑浑革至如涌泉,……”按此处之革当读作“亟”亟,急也,《礼·檀弓》:“夫子之病革矣。
”就是说病势紧急了,《礼·檀弓》:“若疾革。
”释文:“本作亟。
”革至如涌泉,亟至如涌泉也,脉来急正形容如泉涌之势,这与后人如按鼓皮的革不是一个意思。
正式提出革脉之形而为后人尊用的是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上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金匮要略》文同。
《脉经》在革脉脉形的说解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错误。
就是以牢为革,说:“革脉有似沉状,实大而长微弦。
”在今本《脉经》此文下有《干金冀》以革为牢之语。
按《千金方》与《脉经》相同而《干金翼》就改正为牢脉了。
说明孙思邈氏晚年着《翼方》改正了这个错误,王叔和是深通仲景之学的,他的原着《脉经》是不会以牢为革,再证明《千金要方》已缘这种错误,说明问题出在王叔和以后孙思邈以前,亦即晋后唐前的南北朝时期。
《脉经》何以没有芤弦相合之脉,则难以索解古书传抄之际多有讹误亦好存而不议了。
而“《干金翼》以革为牢”之语当出宋人校刊时所注。
但历代脉书言革脉都是以仲景之说为准的。
例如崔氏《脉诀》说:“弦大芤虚,脉曰改革。
”按大与芤都是芤的一部分条件,改为革的注解,这三字都是四言诗之“趁字”不可以词害义,后来滑伯仁、朱丹溪等人提出了“如按鼓皮”,形容革脉形神兼得受到大家的承认,引用的人很多。
例如《濒湖脉学》说:“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可谓简而得要。
由于后人对《内经》的革未能很好理解,个别书中仍用古说者,如《脉诀阐微》说:“革脉来浑浑而浊乱……”等。
《脉学辑要》说:“案仲景日:‘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埽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因此观之时珍辨诸家之误为得矣。
王士亨日:‘革脉如涌泉谓,出而不返也。
’此缘脉要精微浑浑革至之革为义,恐与此不相干焉。
”《脉学辑要》说得很对,《内经》的革与后来的革脉确不是一回事。
这些说法是根据李时珍的。
又因为《脉经》以牢为革,以致后人仍有革牢名混者,如《脉语》说:“革,按之如鼓皮,虚大而坚日革。
”这说得很对,但是下面又说革是:“牢之别名也,谓之牢者,牢守其位,不上不下。
”这就错了。
亦有人将革牢内容相混,例如《诊家枢要》说:“沉伏实大,如按鼓皮日革。
”沉伏实大是牢,如按鼓皮才是革,这二者不可兼得,所以是错的。
《脉诀指掌》、《太素脉秘诀》同《中国医学大辞典》:“此脉其象沉伏,按之实大如鼓皮为弦芤两脉相合之象。
”较之滑寿等人之说更为不伦。
个别脉书疏忽了革脉中定的条件,例如《医学心悟》说:“革,浮而坚急也。
”《医宗金鉴》说:“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诊家直诀》说:“浮薄而硬,革也。
”都不及空,是不全而的。
另外《诊宗三眯》、《脉理求真》、《脉名》都提到革脉中有“数”的条件,《医碥》又说有“迟”的条件,都是画蛇添足。
《沈氏尊生书》说:“沉失常度为革。
”太不具体,叉说:“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
”又是误与滑氏等相同了,舒诏的《辨脉篇》说:“革脉浮大有力,中候沉候皆空。
”叉自为夹行小注说:“不空为洪,中空为芤,中沉皆空为革。
”叉忽略了弦这个条件,当然亦是个大缺点。
《三指禅》说:“实而空者为革,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
”实脉就不可能空,
鼓皮亦不能旁实,旁实是破鼓,向来没有破鼓之说,亦不可能在脉管上摸出破鼓的感觉,这种说法显然是糊涂的。
总之革脉脉形是芤弦相合,如按鼓皮,历代脉说。
绝大部分都主是说,个别问题是由于《脉经》以牢为革等原因引起,亦不难厘正。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革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革脉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革脉是综合弦、芤二脉的脉形所构成,它既有张力强的表面有力的一面,又有按之空虚内部不足的一面。
3、般是用“如按鼓皮”来形容带有客观性质的指感,来体现革脉的脉形。
4、革脉亦可以与其他脉象如表现至数的迟、缓、鼓、不齐等脉形成兼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