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0课 《狼》 (教案)

《狼》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1.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由学生讲狼的故事及谚语、歇后语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件出示: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翻译课文1.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幻灯出示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语句节奏:(1)给下列字注意缀zhuì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眈dān少shǎo时瞑míng 隧suì尻kāo 黠xiá(2)读准以下语句节奏其一/犬坐于前。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4.把握文章主旨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 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 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空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前狼不敢前(前进)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乃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以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
(3)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4)词类活用 狼不敢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一狼洞其中(洞穴,名词作动词,指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3.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 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 ,狡猾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一语道破,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板块五、探究主旨,获得启示 1.本文从整体偏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 明确:主要写狼。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通过屠户的种 种情态变化来反应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作者直接评 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 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峙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 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猾,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 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善良
遇
凶恶
机警 屠户
惧狼
贪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狼》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它是古代文学中讽刺手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理解古文和人性具有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狼的行为和结局,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表达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一文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理解: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及作者蒲松龄。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狡黠”、“吝啬”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篇章结构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狼的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6.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贪婪、狡猾、吝啬等不良品质的危害。
7.写作技巧: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手法,并尝试仿写。
8.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句子分析: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掌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传达的寓意。
-写作技巧: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写作手法。
举例解释:
-在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黠”字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狼的狡猾和最终失败的命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狼》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生思考不够深入,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时,可能存在语言组织困难和逻辑不清的问题。教师需提供表达框架,引导学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体举例:
- 教学重点中的难点细节:在分析狼的形象时,学生需要理解“狼亦黠矣”中的“黠”字不仅指狼的狡猾,还暗示了狼的智慧。通过对比“狼”与“狗”的行为,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特点。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语文素养。
-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狼亦黠矣”中的“黠”字,形象地描绘了狼的狡猾。
- 主题理解:探讨文章通过狼的故事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寓意。
2. 教学难点
-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感到困惑,如“狼亦黠矣”中的“亦”,“而顷刻两毙”中的“而”。需要通过实例解释和语境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将着重关注学生在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思维品质、口头表达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升,使学生在学习《狼》这一课文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狼》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20课,它是一篇文言文。
二、设计思路本设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和分组展示自学成果,使学生能读好课文并借助注释翻译全文,积累重点词语,理解作者蒲松龄的写作意图。
本文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
全文仅二百余字,有叙有议。
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全文有五个层次。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高潮部分是重点,写两只狼相互配合,企图用假相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
屠户没有上当,利用第一只狼的假寐的时机,杀死了第一只狼。
又“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打洞,又杀了第二只狼。
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
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本文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14篇文言文,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所以通过学生预习自学、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当堂检测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顺畅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学会翻译,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小组分工合作自学和分组展示自学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懂得保护狼,保护其他动物。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五、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能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作品,完成填空题。
《狼》选自,作者蒲松龄,字,又字,别号,世称,《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的意思,“异”指。
2、朗读课文:(1)、指导学生注意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及文中的多音字,可注上拼音。
缀行甚远(zhuì)少时(shaǒ)意将隧入(suì)(2)、指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3、翻译课文:(1)注意以下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狼》知识点梳理

《狼》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异的故事。
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3.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重点字音屠大窘.(jiǒng)眈.眈相向(dān)目似瞑.((míng) 苫.(.shàn)蔽成丘只露尻.(kāo)少.时(shǎo)狼亦黠.(xiá)亦意将隧.(suì)入顷.刻(qǐng)假寐.(mèi)三、朗读节奏1.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6.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四、文言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8.目似瞑.瞑:闭眼。
9.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10.屠暴.起暴:突然。
11.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2.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13.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4.狼亦黠.矣黠:狡猾。
(二)一词多义:1.一狼得骨止.停止止.有剩骨同“只”2.意.暇甚意神情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3.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4.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狼不敢前.向前(三)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知识点复习归纳

(编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教案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狼》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课文通过对狼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这是了解野生动物、认识自然的重要窗口。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狼的狡猾、机警等特性,并让我们思考狼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狼》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词汇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6部编版)第20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狼》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如:狡猾、机警、凶猛等;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通过对狼的描写,表达出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和敬畏之情;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狼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围绕狼的生态角色和人与狼的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能够联系实际,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表达不够清晰,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有时候,问题的设置可能过于复杂,导致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我需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刻画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3.认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重难重点】
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2.能举例说明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
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
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
课交流。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文体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
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预习案
1.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
..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尻.尾()狼亦黠.矣( )
2.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顾.野有麦场:向旁边看
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下
一狼洞.其中:打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朗读课文,说说其间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课文中间的三段写了这三次交锋。
第一次: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第二次屠夫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二狼。
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哪些特性?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的特点。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2)“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
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实则暗施毒计,表现出其狡诈本性。
3.请结合屠夫杀前狼与后狼各自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性格特点?
杀前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勇敢且果断)
杀后狼: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心)
4.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
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
但狼步步紧逼。
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感到十分窘迫。
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
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
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
在“骨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
他首先占据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
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
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
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
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5.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题
拓展案
1.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这正是蒲松龄的这则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2.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从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3.补充狼的有关成语与谚语:
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吞虎咽杯盘狼藉
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烟四起如狼似虎
狼心狗肺狼贪鼠窃狼心狗行狼奔豕突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
披着羊皮的狼
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前怕狼,后怕虎
狼怕打,灯怕吹,毒蛇怕石灰------汉族谚语
从狼嘴里休想夺回羔羊------泰国谚语狼无狈不行,虎无伥不噬------汉族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