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须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渭南市合阳县路井中学 同智强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6单元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最全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程目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一、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三】重点和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转折(形成背景)1.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2.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束缚,解放人们思想。
3.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4.时代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会议内容意义酝酿1978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期”开始)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作系统概括。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一样,都是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难点:理论的形成;理论的地位。
【自学指导】一、伟大的转折1、理论形成背景【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材料二:粉碎“四人帮”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
1977年和1978年,还处于徘徊状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1)“两个凡是”思想的实质是什么?(2)形成错误的根源是什么?(3)“两个凡是”的错误会带来什么影响?【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材料一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材料二: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想一想: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主学习】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教材思考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理论形成背景: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7第一段并联系必修2所学内容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二、理论的形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理论形成的过程。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精品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方案】活动一:知道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材第一、第二子目的内容,结合必修二12、13课的相关内容,解决以下问题(要求:在自主整理出要点的基础上,小组内逐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①根据教材第一、第二子目课文,梳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自主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②在完成上表的基础上,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发展战略:祖国统一:是非标准:经济思想:活动二:探讨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根据课文第8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结合必修二12、13课课文、本课导入框的内容,阅读下面的小故事,探讨相关问题。
要求:自主整理出要点,小组内讨论确定发言人,最后全班交流。
小故事:年广久,以炒瓜子出名,当年,正是他,在邓小平的关注下打出中国个私经济的第一张名片——傻子瓜子。
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
年广九又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快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
这时,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
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这时,邓小平明确提出对傻子瓜子的处理方针:“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一锤定音,保护了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年广久。
1989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
1990年,风头正健的年广九却因所谓的“经济诈骗罪”等罪名入狱。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再次提到年广久:“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自主探究】一、伟大的转折1、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背景:(1)“”结束后,中国将何去何从;(2)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a.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b.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个讲话冲破了“”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1)召开:1978年年底召开了,会议确认了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
(2)我国的从此拉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初步形成(1)中共十二大: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
(2)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上系统地提出了的(3)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成熟(1)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
会议明确了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3)此外,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3、写入党章(1)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4、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创立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的新问题。
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学案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预习案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内容(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过程(1)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①时间:1982年。
②内容: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标志形成:中共十三大①时间:1987年。
②内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讲话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体系完善:中共十四大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最终确立:中共十五大①时间:1997年。
②内容: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其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仓颉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Ⅰ教材助读:一、邓小平理论1、形成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背景:“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两个凡是)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邓小平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形成的过程①、开始形成—— 1978年;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战略决策。
②、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大 ,邓小平提出了" "的理论。
3、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大,大会系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的" "。
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5、完善: 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提出建立。
6、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3、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基础梳理】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1、政治:“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2、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
3、思想:关于问题的讨论和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冲破了“”的禁锢。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祖国统一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
三、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把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和的伟大旗帜。
3、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涵:(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
2、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
4、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5、指导意义:(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2)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单元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检测反馈】1.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2.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走进文本——问题导读单
【教学目标】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
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自主学习】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试着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如何理解?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如何?(内涵历史意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思想精髓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合作探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思想理论确立
为党
的指
导思
想的
时间
背景解决的问题
思想
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随堂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当堂检测】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3.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是()
(1)农村包围城市(2)“三个代表”思想(3)什么是社会主义(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1)(2)(3)
B.(1)(4)
C.(2)(4)
D.(3)(4)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句话()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皖浙泸考察工作时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80周年大会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A.社会主义发展方面问题
B.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8.“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B.如何实现祖国统一问题
C.如何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9.“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C.七大,十五大,十五届七中全会 D.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1)民主与科学(2)新三民主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1)(2)
B. (3)(4) C.(1)(3) D.(2)(4)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1)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3)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 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A.(1)(2)(3)
B. (1)(2)(4)
C.(1)(3)(4) D.(1)(2)(3)(4)
12.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继承
B.发展
C.继承和发展
D. 对立
13.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课后反思】
获得知识:
不惑知识:
课堂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