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艺随笔二篇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结合以下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你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不求甚解”出处 4、作者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 5、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6、作者为什么觉得诸葛亮读书更高明? 7、“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应当如何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 结
1、主旨:朱光潜《咬文嚼字》从“炼字”角度 出发,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严谨精神。 2、“咬文嚼字”的成语本意和在文章中的意思。 3、锱铢必较、岑寂
4、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马南邨( cūn ) (1912-1966)邓拓的笔名, 福建福州人。1961年在《北 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翻译: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阅读第4段:找出“不求甚解”在 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 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A
C
“咬文嚼字”的新含义
阅读第3段,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 认为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美文的随笔15篇

美文的随笔美文的随笔15篇美文的随笔120xx年10月,这次国庆回家就是冲着“八月瓜”来的,想着有朝一日,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娃子说是要去寻摘八月瓜,他们几个便都高兴的跟着我一起去寻找八月瓜……。
在我们那地方的人都会说这样的一句土话: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掏来诓娃娃。
方言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一般在农历的八月份是八月瓜就差不多已经成熟,九月份不过,在八月瓜藤子上只吊着两半八月瓜壳子,差不多是被鸟儿给啄食掉了,总之是意味着这个月走了。
刚刚一场大雨清扫一股股热流之后,山间悠悠飘起白皑皑的仙雾,好像是龟仙老人驾雾上青天,不一会儿,由深山坳里到山腰已经被白雾给灌溉,此时的雾好像没有继续向上冒出了,而上面的雾面上大海一样平坦,都只有暴露山顶没有被大雾给淹没。
那些没有被大雾淹没的山顶好像是一群群岛礁,不!应该是仙岛!如果说着是仙岛,那我岂不是仙人!因为我家正处于山腰间。
这种雾不稀罕!每年的这个时候在这里可以见到好几次,也倒是让我想起休眠之雾。
庄稼已经收割完了,土地中被留下的是包谷杆、高粱杆、烤烟杆…,以及很多杂草,土地一点也不蓬松,偏偏在这个时候母亲叫我一起上山坡腾图(方言:把田地里那些留下的包谷杆、高料杆、、、杂草从土壤中锄掉),拔草锄根,弄干净点,免得会影响来年的庄稼。
我的装备很简单,一个背篼,一把弯刀,母亲还带上了锄头。
天空灰蒙蒙的,像是快要掉下来了,触手可及。
我们来到山坡上,母亲放下背篼便开始了锄草,我也拿着刀东砍砍西砍砍,好像是在打磨时间。
不过时间过得还真快。
天空灰蒙蒙的,好像真的快要掉下来了。
我所处的位置较高,因为已经有很多山巅在我脚之下,此时我有些傲然。
我想变成巨人踏扁我眼前的这些山峰,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因此此时的巨人站起来恐怕只留得踩在地上的两只脚。
而灰蒙蒙的天空继续往下沉,视乎尽管有成千上万的巨人也撑不起天空向下落的意愿。
放眼望去,很多山峰已经被吞噬了大半截,眼见我的头顶上刮起下雨霏霏,这算是雾还是小雨,还吹着小风,这算是寒风吗?母亲说这是冬天要来了。
高中语文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3)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 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 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炼字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 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 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曾国藩写到“屡战屡 败”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 劝其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 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 越大。
找一找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 句台词。
朱光潜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 》的一句台词。
观点: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 引起下文的作用。
材料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 句谩骂性的话语。
观点: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 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一】:让生命充盈起来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
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
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
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
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
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
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
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
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
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高中语文上册: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课件(1)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 石。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 论》、《谈美书 简》、《西方美学 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等。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没镞 (mòzú)
岑寂 (cén)
锱铢必较 (zīzhū)
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
分析第二部分: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 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 示是什么?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见草中有虎。”
•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 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 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 平淡的表达。
•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 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写法启示:
• 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 活中要做有心人。
•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 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 说要到位。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 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 言之成理就行。
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 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 敲。
shū sì
yú
xiàn chích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盲目反对不求甚 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作者一开头就 充分的理由”“这 提出了一般人常常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 认为的观点“对任 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态度,我们应该虚 是不好的”,对此, 心学习,完全不应 作者又是怎样看得 该对他滥加粗暴的 呢? 不讲道理的非议。”
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
语言与情感有关
思考 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 作方法?作用何在?
写作方法: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 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 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 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 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 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 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 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 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引竖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语 靶 录子 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
四字的两层含义 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 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 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 虚心、会意
→ →
结引 上出 文处
释 新 义 援 例 子
→
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 “不求甚解”的含义
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 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 反复阅读)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火 锅 待 客
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 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 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 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 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
关于“推敲”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文体介绍:
•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 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思考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 些实例愈改诗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 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 己学识的人。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的重量单位,分别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 分之一。 观其大略: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不求甚解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 过,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解题:
贬词褒用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 例有何用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字谜:
小老鼠吃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 自己的学识。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 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 ,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 →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 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 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 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 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 错误的观点(树靶 子),然后加以论 证,最终证明这个 观点是错误的,从 而更有力地表明正 确的观点,我们称 这种文章叫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 驳一个错误观点, 也可以是就别人论 述的一个问题发表 不同看法,或提出 质疑,进行商榷。
作者是怎 么驳斥那个 “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 不好的”错误 观点的呢?也 就是说,作者 是怎样来论证 的呢,请同学 们快速阅读课 文,谈谈本文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 1912 - 1966 ) , 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即遭迫害, 1966 年5月 18 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 《中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 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 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 一 部 《毛泽东选集》。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二、1.李广出去打猎,把草中的石头当作老虎用箭射它, 箭头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头。于是 又用箭射,但最终射不进去了。 2.喜爱读书,但不一定要求完全理解,每当对书中的意思 有一点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三、1.“是”和“这”有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 只是单纯的叙述,“你这什么”则是坚决的判断。 2.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路和情感。 3.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 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D 3.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 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