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艺随笔两篇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结合以下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你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不求甚解”出处 4、作者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 5、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6、作者为什么觉得诸葛亮读书更高明? 7、“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应当如何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 结
1、主旨:朱光潜《咬文嚼字》从“炼字”角度 出发,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严谨精神。 2、“咬文嚼字”的成语本意和在文章中的意思。 3、锱铢必较、岑寂
4、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马南邨( cūn ) (1912-1966)邓拓的笔名, 福建福州人。1961年在《北 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翻译: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阅读第4段:找出“不求甚解”在 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 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A
C
“咬文嚼字”的新含义
阅读第3段,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 认为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美文的随笔15篇

美文的随笔美文的随笔15篇美文的随笔120xx年10月,这次国庆回家就是冲着“八月瓜”来的,想着有朝一日,阳光明媚我带着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娃子说是要去寻摘八月瓜,他们几个便都高兴的跟着我一起去寻找八月瓜……。
在我们那地方的人都会说这样的一句土话: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掏来诓娃娃。
方言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一般在农历的八月份是八月瓜就差不多已经成熟,九月份不过,在八月瓜藤子上只吊着两半八月瓜壳子,差不多是被鸟儿给啄食掉了,总之是意味着这个月走了。
刚刚一场大雨清扫一股股热流之后,山间悠悠飘起白皑皑的仙雾,好像是龟仙老人驾雾上青天,不一会儿,由深山坳里到山腰已经被白雾给灌溉,此时的雾好像没有继续向上冒出了,而上面的雾面上大海一样平坦,都只有暴露山顶没有被大雾给淹没。
那些没有被大雾淹没的山顶好像是一群群岛礁,不!应该是仙岛!如果说着是仙岛,那我岂不是仙人!因为我家正处于山腰间。
这种雾不稀罕!每年的这个时候在这里可以见到好几次,也倒是让我想起休眠之雾。
庄稼已经收割完了,土地中被留下的是包谷杆、高粱杆、烤烟杆…,以及很多杂草,土地一点也不蓬松,偏偏在这个时候母亲叫我一起上山坡腾图(方言:把田地里那些留下的包谷杆、高料杆、、、杂草从土壤中锄掉),拔草锄根,弄干净点,免得会影响来年的庄稼。
我的装备很简单,一个背篼,一把弯刀,母亲还带上了锄头。
天空灰蒙蒙的,像是快要掉下来了,触手可及。
我们来到山坡上,母亲放下背篼便开始了锄草,我也拿着刀东砍砍西砍砍,好像是在打磨时间。
不过时间过得还真快。
天空灰蒙蒙的,好像真的快要掉下来了。
我所处的位置较高,因为已经有很多山巅在我脚之下,此时我有些傲然。
我想变成巨人踏扁我眼前的这些山峰,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因此此时的巨人站起来恐怕只留得踩在地上的两只脚。
而灰蒙蒙的天空继续往下沉,视乎尽管有成千上万的巨人也撑不起天空向下落的意愿。
放眼望去,很多山峰已经被吞噬了大半截,眼见我的头顶上刮起下雨霏霏,这算是雾还是小雨,还吹着小风,这算是寒风吗?母亲说这是冬天要来了。
15文艺随笔二篇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盲目反对不求甚 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作者一开头就 充分的理由”“这 提出了一般人常常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 认为的观点“对任 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态度,我们应该虚 是不好的”,对此, 心学习,完全不应 作者又是怎样看得 该对他滥加粗暴的 呢? 不讲道理的非议。”
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丼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不求甚解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 过,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

精选文艺随笔作文精选文艺随笔作文【一】:让生命充盈起来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
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
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
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
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
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
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
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
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
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
随笔范文(精选15篇)

随笔随笔范文(精选15篇)随笔 1岁月之船悄悄划过,记忆的空隙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怅惘和茫然,年少无助的彷徨,失意无奈的心绪支撑起一段忧怨的日记。
以前钟情于缪斯女神。
无数月光柔柔的夜晚,躲在自己的影子里,抒写着以前拥有过的真实,一个个含泪的梦。
一路欢歌,一路叹息,去寻觅曾被遗忘的昨日,去寻求青春的灵性,绵绵的恋情和缀满幽思的闪烁星空。
常常是在别人潇洒得不可一世和蔑视的眼神读自己的浅露卑怯,却总找不到自己的辉煌,时间馈赠给自己的永久是那雨中的独步,梦的五彩的孜孜寻求后早已褪色。
也许,走进去的是一个错误的抉择。
诚然,负伤的心着实苦恋着,无法说“不再写了,今生今世”的豪言壮语,年轻的心早已爬满了绿色的方格,再也潇洒不起来了。
“是否只要跋涉不断,梦中的成功就会转成现实”我在心底默默的问自己。
有一种不可言壮的悲凉让我真正深味到什么是“文章千古事,甘苦寸草知。
”以前在不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红豆,在深秋的边缘长出几支青果,好涩好涩。
总想忘却那枯水季节的柔情,那飘逸的长发总是挥之不去,被雨水淋湿而远去的倩影总是留在心底,明明白这是一个错误—虽然可称为极其秀丽,却无法风轻云淡地舍去,一任西沉的夕阳轻轻抹着受伤的心,让萧瑟的风漫过疯长的情缘,凄冷的雨从脸上流到心里,流向瘦瘦的黄昏。
当雨季来临时,许多生命的记忆被雨水淋成褪色的风景,所有不经意的回眸都绚丽的成浪漫的构思,在梦醒后的清晨,无奈地投向另一种漂泊……蓦地,父母疲倦的身躯和飘零的白发渐渐弥漫泪眼,泪水不自觉地汇成一弯忏悔的深潭,枯水季节的承诺遗落在枕边,随风飘向远方。
走过雨季,不在淋雨。
随笔 2太阳的热量放射得正和人意,不会让人懒洋洋的,也不会把柏油马路晒得滚烫。
山是一片绿,有的尚浅,有的已然是浓郁的墨绿色了。
路边的小花儿是少了,但花园里的玫瑰却是格外浓艳。
玫瑰是惟一浓艳而不妖冶的花,但人们之所以喜欢它,多半是缘于它有刺儿。
那棵银杏树,由下到上分成了三个色彩段,很有层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三、本文结构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
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打破了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其次,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了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五、课文分析1、对“咬文嚼字”作者的看法是什么?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剧本《屈原》: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引小说《水浒》《红楼梦》)(1)推敲文字——调整思想、感情。
历史《史记》:文字增减,意味不同诗歌“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意蕴更丰富(正面)(2)炼字的难处在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反面)(3)运用文字应严谨,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答:(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3、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答: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答: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5、“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答: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6、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7、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答:(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8、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答: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9、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答: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
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六、语言分析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答:“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
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答:(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七、联想的妙用1、善用联想,意蕴丰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明确: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2、误用联想,易生流弊(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列举的误用联想的例子: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春花秋月”别离——“柳岸灞桥”买卖——“端木遗风”(2)生活中的“套板”随处可见:和XX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动了我的XX、我是XX我怕谁、看上去很X……明确: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4、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明确: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王国维《人间词话》)八、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
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不求甚解邓拓【教学目标】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2、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3、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5、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2、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教学难点】1、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2、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马南邨是他的笔名。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