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概念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 文艺随笔的概念及特点作者:黄蓬勃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7年第15期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
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
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
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
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
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二、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
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文艺范文章

文艺范文章文艺范文章,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具有文艺气息的文章。
这类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律感;•内容深刻、思想性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文艺范文章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方式。
它可以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也可以用来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在当今社会,文艺范文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文艺范文章的魅力文艺范文章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文艺范文章的语言通常都是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律感的。
这种语言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内容的魅力文艺范文章的内容通常都是深刻、思想性强的。
这种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意义。
结构的魅力文艺范文章的结构通常都是严谨、层次分明的。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条理,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如何写好文艺范文章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主题文艺范文章的主题通常都是与人生、情感、社会等方面有关的。
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选择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共鸣的主题。
运用优美的语言文艺范文章的语言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运用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韵律感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
增强思想性文艺范文章的思想性是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增强文章的思想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意义。
严谨的结构文艺范文章的结构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让文章的逻辑和条理更加清晰明了。
结语文艺范文章是一种具有文学气息的表达方式,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更好地理解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意义。
要想写好文艺范文章,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运用优美的语言,增强思想性,严谨的结构。
简笔与繁笔【复习】

简笔与繁笔1.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他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2.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
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3.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
即作所说的“言简意赅”4.繁笔就是写得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5.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来生活、发诸真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6.本文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7.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分别论述了运用简笔的妙处。
其论述的内容与文中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的句子紧密照应8.上文举例典型,与观点密切吻合。
《水浒传》中两个精炼的佳例证明简笔运用的易创造的艺术效果,以“镇关西”和“社戏”的佳例,证明运用繁笔之妙处与中心论点严丝合缝,选例精当,说服力强与长篇巨著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简笔之妙,从短篇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繁笔之妙,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9.上文中心论点:繁笔与简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10.《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一、基础知识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汩汩滔滔【 gǔ gǔ tāo tāo】单薄【dān bó】迸流【bèng liú】累赘【léi zhuì】字斟句酌【zì zhēn jù zhuó】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凝练【níng liàn】描摹【miáo mó】焦躁【jiāo zào】繁冗拖沓【fán rǒnɡ tuō tà】泛滥【fàn làn】穷形尽相【qióng xíng jìn xiàng】肆无忌惮【sì wú jì dàn】杳【yǎo】洋洋洒洒:比喻写作、讲话非常明快丰富而且连续不断言简意赅“语言简洁而含义详尽完备毛骨悚然:使人害怕的样子,骨,指脊梁骨索然无味:指平淡得少趣味拖沓累赘:拖沓,指拖拉不爽利。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散文与随笔分析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散文与随笔分析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散文和随笔是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们是我们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高三语文教学中散文和随笔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散文的特点及其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揭示事理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 真实性:散文通常以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为背景,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和思想。
2. 随意性:散文的写作形式相对自由,作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遣词造句不受限制。
3. 散文呈现方式多样:散文可以通过描写、叙述、议论等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4. 表达力强: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修辞手法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散文来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通过教授和分析经典散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的真情流露,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魅力。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如郭沫若的《沁园春·长沙》、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表达方式,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随笔的特点及其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散文体裁,它以自由和随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随笔具有以下特点:1. 随意性:随笔的写作形式更加随意,作者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没有严格的写作结构和格式。
2. 灵活性:随笔不受限于主题和表达方式,可以以个人经历、社会观察、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达。
3. 独立性:随笔作品通常是独立的,不依赖于特定的故事情节或事件,而是由作者的思考和观点构成。
4. 自省性:随笔通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一种深入的思考和自省。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随笔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随笔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最新散文的主要特点

最新散文的主要特点
最新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美学观念的文学体裁,
与传统散文相比,最新散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最新散文的主要
特点:
1.主观性强:最新散文强调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体验,作家通过
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受来表达内心的世界。
作家将自我纳入散文中,将
自身的情感与主题融为一体,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受。
2.表现多样性:最新散文在表现形式上非常灵活多样。
它可以是一段
回忆,一篇旅行记,一次观察;可以是一篇对生活的思考,一段感受;可
以是一首诗意的散文,一段小说式的叙述。
最新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叙述
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对美学和文学样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3.内容多样性:最新散文的内容可以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
关注个人生活的琐事和日常瞬间,也可以关注社会中的大事件和社会问题;可以探讨自然界中的美景和自然法则,也可以思考人类生存的哲学和宗教
问题。
最新散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
的内在世界,力求通过一个个个体的生存经验去反映整个社会的现象。
4.语言多样性:最新散文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创新。
作家在语言上追求
独特性和个性化,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最新散文中常常出现一些新的
词汇、新的短语和新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鲜活感。
随笔散文创作的技法和艺术魅力

随笔散文创作的技法和艺术魅力随笔散文是我的最爱,因为它有无穷的可能性,可以借助文学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经历、理念、思考与感悟。
随笔散文的创作要求作者能够用简洁、明晰的语言,通过真实的生活与个人经验,抒发自己的情感,处理好文章的情感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文章产生情感与思想的交融与互动,具备深厚的艺术魅力。
一、感悟生活,丰富创作素材随笔散文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素材的,因此,对于随笔散文创作者来说,有感悟才有积累,对生活和人的洞察和感知越深,写作过程中会有越多的灵感和桥段。
此外,生活的细节也是创作的优良素材,所以平时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多与人交往,与人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各类事件、习俗、文化、宗教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二、表达真情实感,提高文学性随笔散文要求真实,没有什么东西比真实更能触动人的心弦了。
写作者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与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真实感触会让读者感觉到文章的魅力,由此提高了文章的文学性,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当然,真实感触并不意味着包容一切,描述细节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与思想的逻辑性与连贯性。
三、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形象由于随笔散文的写作特点,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形象是其重要的艺术内容之一。
例如:描写高超的对比法、形象鲜明的对比法、深刻的比喻法、精准的透视法、无穷的意境等等多种手法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而在塑造形象时,要注意艺术的表现手法,包括情感流露的深浅与透彻,意境的郁郁葱葱与梦幻美丽,对写作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化繁为简,提高可读性随笔散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将丰富的情感与思考转化为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
化繁为简是有效提高文章可读性的主要途径,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尽量避免大量词汇及句式棱角分明的排列,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文章主旨,以达到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结语:随笔散文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创作形式,它在个体感性与普世感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即既能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在文字表现上也要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谈谈文艺随笔

谈谈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以诗文、散文、短篇小说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维和创造性的景色的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更是当代读者了解文学文化的另一种视角。
文艺随笔不像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以一种自由的形式去表达和探索人文世界里某种思想、某种感受。
只有通过文艺随笔,才能准确地表达创作者本人的思想,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文艺随笔是以民间故事、寓言、诗歌、古文和现代文学为基础,把该类内容添加到文章中,从而反映该问题,提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感情。
文艺随笔的主题通常是生活中的细节,它由文学语言表达,表达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生真相。
文艺随笔可能是平淡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幽默的,它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生活的真谛。
它不需要复杂多变的句式,而是通过朴实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感受。
文艺随笔,是一种自由游走于文字中的有趣旅程,如果在文章中添加一点艺术性,创作者可以脱离平凡,进入无限的维度,把文字和人文景观紧密联系起来。
文字能够谱写出心中流淌的情绪,生动传达出文字中有趣,柔美,抒情的隐秘内涵,成为文学家和时代之间的内涵,是文字的精神,也是文艺的魅力。
文艺随笔的魅力在于可完美地表达文字的美丽与唯美,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可以帮助作者在文字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文采,给文学爱好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文艺随笔中,人们把自己的经历、思想以文字抒发出来,它可以说是一种反映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渠道。
文艺随笔的写作,让人体会到文字的深远意义,它将我们真实的发现与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感受熔合在一起,虽然只是文字的表面,却深深地激发着内心的情感。
每一段文艺随笔都能够让人重新审视生活,重新体会生活的感受,从而实现内心的完整性,成就一段深刻美丽的文字。
随笔类散文的特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 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 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于人这一物种来说, 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隔世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天。那么,上天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 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 及感动吗?
随笔类散文的特点及设题角度
所谓“随笔”,《辞海》解释为“散文的一种。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故 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 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随着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材范围的扩大,命题角度的创新,也要对这类散 文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关注。
预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在这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 停止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归于 平滑的极目一镜。
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 挑担,脚踏车,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剩下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 船家们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 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韩少功随笔的特点。 一般来说,随笔和散文的区别如下: (1)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 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 (2)“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 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3)“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已;而散文崇尚“人 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净化思想。 文本二给出了韩少功随笔的两个特点:“哲学的散文化”和“生活常态的文学 化”。围绕这两个特点在文本一中找出具体体现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的特点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一篇】:文艺随笔特点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
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
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
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
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
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
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
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
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
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二篇】:文艺随笔特点概说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三篇】:浅析文艺随笔的教学内容取向——以《说“木叶”》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文章。
文艺随笔的选入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文艺随笔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
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
”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推进,今天我们许多老师都已认识到“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②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具体教材,我们到底应“沿用执行”或“重构创生”什么,教什么才最准确、最切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的,这些问题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厘定。
文艺随笔,正是这样一种急需我们辨明教学内容的文体类型。
因为这一类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文化气息浓郁,知识性、思想性强,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它讲知识,说道理,但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如《说“木叶”》一文,它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
文章洞烛发微,典雅厚重;又笔法灵活,极富文采。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我们传统的教材处理观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挑战。
审视当前的课堂实践,《说“木叶”》一文有两种教学内容取向较为典型。
一种是把它当成议论文来教。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分析理解本文是如何结合大量的古代经典诗句,辨析“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形象,阐述“木”与“叶”的不同暗示性,从而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之现象的。
还有一种是当成一般的知识短文来教。
由文中对“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使学生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鉴赏“梅花”、“杨柳”、“月亮”或“乌鸦”等意象。
这两种教学取向,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前者,因为《说“木叶”》是论述性的,那么便培养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
后者,因为教材文本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内容,师生可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阐释、拓展乃至反拨,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因而就把课文简化为一种知识性短文,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之后,便弃之不顾,拓展迁移。
但如果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学取向无疑又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
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取决于文本特点以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
换句话说,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是对课程目标、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自身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深度理解与有机契合。
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兼顾这几方面,准确定位,科学安排,切不可随意而为,顾此失彼。
文艺随笔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显然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行文活泼,深入浅出。
因此,我们不能因袭传统的阅读文本分类标准,把文艺随笔这种文本简单地当成一般议论文来进行教学。
巢宗祺先生提出要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
③文艺随笔的审美特征,也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般的说理性文章。
同时,文艺随笔强烈的文化气息,又决定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艺语体的品味能力,感受其活泼灵动的艺术魅力,是其又一教学价值和教学要求所在。
具体就《说“木叶”》而言,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提高阅读中国古诗词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欣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培养文艺语体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准确的知识生成:文艺随笔的文章性,决定我们必须落实文本的知识内容。
然而由于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层度不一,实践教学中常常又出现一些误读和曲解。
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是通过《说“木叶”》来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正是把本文内容错解为了对诗歌的意象阐释。
揭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明诗歌鉴赏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才是本文的要义。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
由于文艺随笔中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对知识的阐释不如一般说明性文字简明系统,教学中还应深入一层帮助学生把握其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
源自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主要是由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产生的,正如本文;文化心理的暗示,则是基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如中国诗文中“松竹梅”常象征着高贵的气节。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化为已用。
2、恰当的训练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拓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教学本文,经常见到的拓展,一是由“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松、竹、梅”等意象的含义;二是由作者对“木叶”的理解提出反思和质疑,甚至去探讨作者对“木叶”的经验阐释是不是一种“套板反应”。
这些拓展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还难以进行跳跃式的拓展,更不可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批判。
就本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迁移,是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
可以举出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来尝试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
比如可引导学生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
3、适宜的言语品味:学生进入高中后,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
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艺随笔表現出的一种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的眼界,一种烛幽显隐、析肌剔骨的笔锋,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像,一种随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材料使用,都是其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