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合集下载

最新文艺随笔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第15课《文艺随笔二篇》

结合以下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1、你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不求甚解”出处 4、作者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 5、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6、作者为什么觉得诸葛亮读书更高明? 7、“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8、作者认为,应当如何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小 结
1、主旨:朱光潜《咬文嚼字》从“炼字”角度 出发,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严谨精神。 2、“咬文嚼字”的成语本意和在文章中的意思。 3、锱铢必较、岑寂
4、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马南邨( cūn ) (1912-1966)邓拓的笔名, 福建福州人。1961年在《北 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
翻译: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 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阅读第4段:找出“不求甚解”在 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 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A
C
“咬文嚼字”的新含义
阅读第3段,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 认为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两篇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三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2.找出并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对比《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人们 对“不求甚解” 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议论论证文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举_例_论_证__等。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8分钟后交流成果)
• 第一部分(1-2),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 第二部分(3-4),“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 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 第三部分(5),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 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材料,小 组分析作者通过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5 分钟后小组展示)
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 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 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 对它的改动。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为什么你那么文艺,还是没有爱人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

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

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

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

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

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

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

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

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

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精品课件
找找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精品课件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自豪之情,含褒义; •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
怒的情感,含贬义。
精品课件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 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 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
诗眼。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课外拓展
精品课件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文。
精品课件
材料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 独来独往 自有一番胸襟和 气度 冷寂、无声
至少有一些温暖 的人情; 剥啄有声 打破岑寂 平添搅扰
不在于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 是他当时要说的并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精品课件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 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 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 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 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 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小学语文复习随笔_抒情作文

小学语文复习随笔_抒情作文

小学语文复习随笔语文课是一门积累语言,在语境中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

那教学生复习小学语文的随笔如何写呢?来看看橙子精心为你整理小学语文复习随笔,希望你喜欢。

小学语文复习随笔篇一学得多,考的少、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使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期末复习时觉得很棘手,不知如何入手。

有些教师花了很多时间用于复习,但效果甚微,学生的成绩没提高不说,学生对复习还产生了厌倦心理。

怎样的复习才能让学生在巩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并让学生对复习产生兴趣主动进行自我复习呢?以下几点可以给教师们一些帮助。

(下文转自刘新奇的《如何进行语文期末复习》(1)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复习阶段也是一样,不能把复习内容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而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鼓励学生多读读课外书、报纸,多看看电视新闻,多写写观察日记,多关注人生百态,多说说生活见闻,多议议社会热点、焦点;另一方面,注重拓展延伸,要指导并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处理好打好基础与巩固提高的关系1 / 7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才能筑成稳固雄伟的大厦。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因此,语文复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展开拉网式的既顾及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拼音、字、词、句、段、篇的系统复习,并凭借拼音、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

在此基础上,还要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需要的综合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存储与提取、重组与整合、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提高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15文艺随笔二篇

15文艺随笔二篇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 自己的学识。
解题:
贬词褒用
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1897——1986),现 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我国现代美学奠 基者之一。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 等。《西方美学史》 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 例有何用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字谜:
小老鼠吃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 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 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 己学识的人。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的重量单位,分别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 分之一。 观其大略: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咬文嚼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关于“是”和“这”,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镇”,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不求甚解》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自然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第5自然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自然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举了诸葛亮的例子。

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自然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只是不死枢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自然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是:1.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2.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椎。

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是:1.能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出“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全文的结构就是: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2.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第8自然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进行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第5自然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6自然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3.语言平易简约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相比,本文语言更显得平易亲切,妮妮而谈,用语简约。

作时严谨创新的精神。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

教我们泛读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时重在积累和会意。

实际上,在读书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交互使用这两种方法。

第二,《咬文嚼字》侧重写,《不求甚解》侧重读。

第三,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第四,“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但精神一致。

参考资料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193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朱先生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即使在国际上也独成一派。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马南邮是邓拓的笔名。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

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

1966年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

马南邮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矿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

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便有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出一点点新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