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二篇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随笔写作指导课件ppt课件

适情调又极易导致写作中的不良倾向。在此,特提醒同学们注意两忌:
一忌立意的粗俗。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随心所欲,缺少思辨,
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
的不健康情感。天下文章意为先。与其他文章一样,随笔的立意(虽然它
不刻意为之)也要求纯正,要表现积极健康的情致理趣和高雅脱俗的道德
的意境, 让人物、事件和心情鲜活起来。这些细节让故事具有镜头感, 甚至产生了蒙太奇的
效果, 让生活随笔像一个微电影一样带给读者想象空间和美好体验。
12
3.要有趣。那些即将成为绝响的民俗、生活中的仪式、
奇人异事、同学聚会、相亲等生活点滴……都可以成为写作
对象。这些题材应该可以被作者赋予良好的生活情趣, 让人
二、随笔的特点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度。小题故可小
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 篇巨作的大快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二千字。 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 能因小见大,在读者随心所欲地展览自己的低级情趣、消极情绪。
15
二忌用笔的粗糙。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结构安排、
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寒碜
浅陋,面目可憎。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
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
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
另一方面,过去的杂书没有这么多。我们这个时代,书的种类大大增多,各种 各样,让人应接不暇。在增多人们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做选择所耗费的时间 成本。很多人,经常在网上逛书城,根据商家所提供的热卖书榜单,一本一本地买, 一本一本地读。可是,这些书至少现在并非本本都是经典,不但不是经典,还很可 能是垃圾,因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典怎么可能这么快速地一本接一本地产 生呢?读书,最忌杂乱,读了很多,时间、精力耗费不少,而收效甚微。这,还是 读的,有的人呢?可能逛而不买,一直在逛书城,很多时光都浪费在逛上了。
文化随笔写作辅导ppt课件

同时,文化随笔有点见识,有点感慨,有点 情致,有点幽默感。忌平铺直叙,写成流水 账。
21
应注意的问题(二)
虚实结合 写虚太多,易流于空泛,言之无物 写实太多,则过于枯燥,缺少回味
实
虚
描写
抒情
记叙
议论
22
五、作业要求
(1)内容须与本学期十个专题相关,题 目自拟。
(2)作业提交格式: 写明: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格式: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字数:1000~2000字 第六周辅导课(10月7日)提交手写版 23 和电子版
余秋雨《西湖梦》
7
推荐作品
周作人《雨天的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张中行《负暄琐话》 汪曾祺《岁朝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实秋《雅舍小品》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8
二、选题范围
十个专题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婚姻文化 ·礼仪文化 ·汉字文化
·古代教育与科举 ·生活哲学 ·美学与艺术 ·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化与世界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 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 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 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
9
三、 文化随笔写作要点
◆选取熟悉、具体、有代表性的事物(如风物、世相、 人物、事件等等);
◆语气以亲切、平易为主; ◆应体现所述对象的文化内涵; ◆可灵活采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10
写作要点1: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
请客半日忙。大包小袋地从街上买着东西回来了,就操心 自己的手艺,能否把一桌饭菜烹饪得有形有色有味?再是操心 要请的客人会不会到来?今日真是个好日子!一切该按心愿的 都按心愿进行了,送走客人,满屋狼藉,心身仍是不累,立在房 门口要给邻居家诉说:“他是×××呀!”×××总是有权有 势或者有名的人。可×××是何等人物,席摆好,客难请的。 于是,请过了客的夫妇在这个晚上吃残汤剩水时,一个人在 说:“我真怕他不来的。”一个在说:“他总算是吃过咱们的 了!”拿上等的饭菜给人家吃了,似乎那饭菜是多余的,像门口 的垃圾,垃圾车来拉走了,就得感谢的呀。
21
应注意的问题(二)
虚实结合 写虚太多,易流于空泛,言之无物 写实太多,则过于枯燥,缺少回味
实
虚
描写
抒情
记叙
议论
22
五、作业要求
(1)内容须与本学期十个专题相关,题 目自拟。
(2)作业提交格式: 写明: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格式: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字数:1000~2000字 第六周辅导课(10月7日)提交手写版 23 和电子版
余秋雨《西湖梦》
7
推荐作品
周作人《雨天的书》 余秋雨《文化苦旅》 张中行《负暄琐话》 汪曾祺《岁朝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梁实秋《雅舍小品》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8
二、选题范围
十个专题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婚姻文化 ·礼仪文化 ·汉字文化
·古代教育与科举 ·生活哲学 ·美学与艺术 ·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化与世界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 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 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 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
9
三、 文化随笔写作要点
◆选取熟悉、具体、有代表性的事物(如风物、世相、 人物、事件等等);
◆语气以亲切、平易为主; ◆应体现所述对象的文化内涵; ◆可灵活采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10
写作要点1: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
请客半日忙。大包小袋地从街上买着东西回来了,就操心 自己的手艺,能否把一桌饭菜烹饪得有形有色有味?再是操心 要请的客人会不会到来?今日真是个好日子!一切该按心愿的 都按心愿进行了,送走客人,满屋狼藉,心身仍是不累,立在房 门口要给邻居家诉说:“他是×××呀!”×××总是有权有 势或者有名的人。可×××是何等人物,席摆好,客难请的。 于是,请过了客的夫妇在这个晚上吃残汤剩水时,一个人在 说:“我真怕他不来的。”一个在说:“他总算是吃过咱们的 了!”拿上等的饭菜给人家吃了,似乎那饭菜是多余的,像门口 的垃圾,垃圾车来拉走了,就得感谢的呀。
文艺随笔两篇PPT演示教学

文艺随笔两篇PPT
自学指导一
1.《咬文嚼字》作者___朱__光_潜(1897年-1986 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
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1] )。现
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 翻译家。
2.议论文三要素:___论_、点 ____论__据、______。
议论证论文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举_例_论_证__等。对比论证
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③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 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 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④“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 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四题,练习册基础巩固第五题。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三
思考பைடு நூலகம்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 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 实质”。
• 全文的思路;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 子--引语录—结上文。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 的论证方法,并进行分析。(10分钟展示 答案)
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 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第五自然段从反面列 举普列汉诺夫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 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 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自然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 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 度读书的经验。
初二作文散文《随笔》550字(共10页PPT)

初二作文散文《随笔》
喜欢枕着睡梦,手里多拿上支笔, 躺着,摆一个随时准备睡着的
姿态,
喜欢让夜沉浸着我,让窗外的
蝉儿吵着我,
喜欢朦朦胧胧的,不知不觉地写
下一篇长诗,记下一纸心情。
当思绪不小心被钩到很远
很远,
关键词:姿态,蝉儿,长诗,记下,
心情,思绪,小心,喜欢,枕着,睡梦, 支笔,准备,睡着,沉浸,写下,很远。
不顾额头那稍一烘就会迸射
的汗汁,
落日 跳进那挂着夕阳与
的绝
美跑道,
没来得及拭去鼻尖的晶莹,
却又惋惜将遗失掉一道灿烂
风景。
春光 保留着即将谢幕的一身
,
欲由瑕镜中那坚持至今的写
着梦想的舞姿里,
关键词:额头,汗汁,落日,鼻尖,
遗失,风景,春光,瑕镜,梦想,舞姿, 不顾,迸射,跳进,跑道,来得及,拭去, 保留,坚持,绝美,晶莹,惋惜,灿烂。
初二作文散文
随笔
550字
随笔
漫步在道道卷席着落叶的尘 埃里,
略无愁思, 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有点儿猖 狂地噎着心脏,
愿落得一身雨的清凉, 可天却太坚强,阴着脸,始终没
掉下半滴泪水。
撮起一束凌乱的长发,
关键词:落叶,尘埃,愁思,空气,
心脏,泪水,卷席,噎着,落得,坚强, 没掉,猖狂,清凉,凌乱。
初二作文散文《随笔》
的掌声, 空气流进窗口,它告诉我什
么都将可以新生, 睁开眼,将是下一个清
晨。
关键词:文字,新芽,掌声,空气
流,新生,睁开眼,萌发,告诉。
初二作文散文《随笔》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再见
初二作文散文《随笔》
找出精彩,去把灵魂相牵
《短文两篇》ppt——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PPT课件2

说
文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 了莲花哪些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正直。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 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 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细节探究
朗读课文,说说题目中包含的信息。
爱
作者的感情
含义:说说爱
莲
文章写作的主体 好莲花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3)“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 》之《 爱莲说 》课件 (34张p ppt)
文艺随笔两篇PPT课件

•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 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 实质”。
• 全文的思路;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 子--引语录—结上文。
.
14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 的论证方法,并进行分析。(10分钟展示 答案)
.
15
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
6
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 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 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 对它的改动。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
7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③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 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 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 盾。
④“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 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 一致。
.
19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四题,练习册基础巩固第五题。
.
20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
.
13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人们 对“不求甚解” 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先指 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再具体解释陶 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是“虚 心”,二是表示读书的方法。
• 全文的思路;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 子--引语录—结上文。
.
14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 的论证方法,并进行分析。(10分钟展示 答案)
.
15
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
6
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 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 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 对它的改动。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
7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
③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 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 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 盾。
④“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 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 一致。
.
19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四题,练习册基础巩固第五题。
.
20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
.
13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人们 对“不求甚解” 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先指 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再具体解释陶 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是“虚 心”,二是表示读书的方法。
文艺随笔二篇优秀文档PPT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 《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语言与情感有关 好读书不求甚解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 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 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ppt课件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 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 婵娟骂宋玉 • 原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 另一例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观点: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 文的作用。
•材料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 句谩骂性的话语。
“开卷”,就是读书;“开卷有益”,就是读书总会有益处。这个 成语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指明了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在于它激励青 年人勤于“开卷”,奋发读书。所以古人早就有言:“开卷有益,岂徒 然哉!” 谁都知道蜂蜜是很甜的;而蜂蜜之所以那样甜,是由于蜜蜂采集了 群花的结果。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只蜜蜂要酿一公斤蜂蜜,须在一 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蜜蜂酿蜜如此,人们求知亦然!列宁说过:“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 者。”而“开卷”,正是获取“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的重要途径 之一;“开卷有益”,正是人们获取“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的经 验之谈。只有勤于“开卷”,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成为有教养有 学识的专门人才。鲁迅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 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采群花,酿好蜜,正 是对“开卷有益”的最好喻释。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未尝不是对“开卷有益”的最好旁证。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学问家,无一不是勤于“开卷”的。 “开卷有益”,益处很多。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应当乐于 “开卷”,勤于“开卷”,趁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之时,多读一点好书, 多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献出自己的全 部聪明才智。
义项 A 过分地斟酌字句 (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 。 义项B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义项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不好的”,对此, 心学习,完全不应
作者又是怎样看得 该对他滥加粗暴的
呢?
不讲道理的非议。”
30
作者先提出一个 错误的观点(树靶 子),然后加以论 证,最终证明这个 观点是错误的,从 而更有力地表明正 确的观点,我们称 这种文章叫驳论文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14
火 锅 待 客
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 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 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 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 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
15
关于“推敲”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16
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 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 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 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17.
6
文体介绍:
•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 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7
思考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 些实例有何用意?
8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9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4
解题:
文中义:
贬词褒用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5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 例有何用意?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
字谜:
小老鼠吃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2
朱光潜
3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 自己的学识。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
语言与情感有关
10
思考 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 作方法?作用何在?
写作方法: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11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 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 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 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 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 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 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 己学识的人。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 ,古代的重量单位,分别相当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四 分之一。 观其大略: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 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23
马南邨(1912-1966), 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 18 日 含 冤 去 世 , 主 要 著 作 有 《中国救荒史》、《燕山夜 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 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 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 一 部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Nhomakorabea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18
• 三个例子,三个角度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19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20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 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 完美。
21
马南邨
22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小处不可随便
12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13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毛泽东选集》。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24
不求甚解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25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 过,不必太滞。
26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27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28
每
好
有 会
读
意
书
便
不
欣 然 忘
求 甚
食
解
29
“盲目反对不求甚
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作者一开头就 提出了一般人常常 认为的观点“对任 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充分的理由”“这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 态度,我们应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