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文艺随笔两篇

合集下载

最新文艺随笔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4.3文艺随笔两篇

4.3文艺随笔两篇

返回作业资料文艺随笔二篇一、课内阅读①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C)A该句的意思是好好读书,没必要过分认真。

一般都会读懂得书里的含意,别高兴起来就忘记吃饭。

B这是陶渊明教导他的学生的读书方法。

C这是陶渊明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态度。

D该句表明了(陶渊明)虽喜欢读书,但却是个读书不用功的人。

2.对于“不求甚解”这个词理解或运用错误的一项是(B)A.一般用做贬义,用于批评人做事或研究学问不认真,不能深入钻研。

文艺随笔精选

文艺随笔精选

文艺随笔精选篇一记忆的碎片零星地散落在四处,因为长时间被遗忘而稍稍有些黯淡。

我重新将它们拾起,串成属于我自己的一首歌。

有时候我很羡慕父亲,因为他能把童年时的一幕幕趣事在脑海中重现。

年已过不惑的他仍旧可以在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际,悄悄跑回童年的院子,再拾一把青草,捡一片欢愉。

我的脑海中有时也会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夕阳落下后的颐和园,树枝做成的小船,我甚至还恍然能看到小船和鱼线缠绕起来的样子。

但我不知道,如果画一幅画,最主要的色彩会是什么。

童年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家里的阳台。

好宽阔的阳台,站在那里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最新鲜的绿色。

阳光灿烂的时候,仰起头,看着太阳好像阳光在抚摸我的脸。

我唱歌跳舞、画画玩球,那种单纯的,没有理由的快乐强烈得近似于今天的梦幻。

这个场景在我写很多东西时被多次地提起,因为如今我不再那么阳光。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对着太阳微笑,却找不回当初满心的欢喜。

童年,我愿意把它染成阳光的金色。

我喜欢我的小学,那里的我是一朵从胆小走向活泼的花朵。

六年,那是一朵花开的时间。

世界的大门徐徐向我打开,各种丰富的五彩缤纷的事物刺激着我的眼。

我有了许多小伙伴,我们开始学习、开始懂事、开始知道记住别人的生日。

第一次走过家门口那条马路的场景我记得很清楚,那种小心翼翼、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今天我仍可以想象。

我看看左边,没有车,看看右边,同样空荡荡,于是我飞也似地跑到了对面,好像一秒钟也不愿再等。

父亲说,那天他一直在楼上阳台上看着我,当我兴奋地跑过马路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童年金色的灿烂直逼人眼。

初中就不再算是童年了,因为我们开始为成绩也为梦想和未来奋斗。

我是如此地热爱我的那个班级,那里有我最好的一群朋友,在其它班级都为了考试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却依旧抓住所有空闲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聊天、散步,选择操场上阳光最好的角落几个人一起看书,随意点评着打球的男生,本应枯燥的初三生活依旧充满笑声。

我们一起享受成长岁月中的缕缕快乐,也一起学习,分享彼此心中的梦想。

中职语文《文艺随笔二篇》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文艺随笔二篇》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十六文艺随笔二篇
练习与思考
一、阅读《咬文嚼字》回答下列问题。

1.细读第1自然段,说说“是”和“这”在用法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文中的“是”和“这”有着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2. 第3自然段从两个角度对“咬文嚼字”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请分别找出表现这两个认识角度的短语。

参考答案: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想和情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请从文章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参考答案: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文中“未晓处且放过”的意思是_D__
A.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B.读书不要死抠一字一句
C.读书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D.读书不要因小失大,不要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3.这篇短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三、学习这两篇文章后,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迪。

文学_文艺随笔文章分享

文学_文艺随笔文章分享

文艺随笔文章分享谁为我照亮“十字街头”【1】小年夜,炮竹鸣,落红片片恋人间。

晚风起,意微凉,闲倚窗台感年近。

云烟散,月更明,且看双亲品青茗。

欢声言,笑语连,其乐融融迎来年。

静夜寂,人未央,铺纸素签书流年。

三千繁华入眉心,尘缘善变忘情泉,泪坠指尖回眸现,花落成尘叹浮世。

暗霜易逝青烟绕,悔把瞬间当永恒。

繁华终有归尘日,何须伤感愁白头。

月皎洁,星寂寥,三生烟火堕轮回。

爱恨嗔痴皆为空,浮世悲欢转瞬过,莫为红尘泪空抛,缘起缘灭前世定。

情难遣,意难消,寂寞忧伤转珠帘。

弹曲琴音心魔逝,去陪双亲品青茗。

杯中甘苦皆尝透,聚散离合古难全。

我辈何须空余叹,唏嘘不为赋新词,儗目浅笑素手挥,柔情千转嘴微扬。

成长的路上【2】这天是九月十日,是“中国教师节”。

清早,同学们都捧着要送给老师的礼物,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咦?这小女孩怎么走得这么急?只见一位身穿粉红衬衫,头上扎着辫子的小女孩,飞快地向一扇窗跑去,她的手里好像拿着什么。

这扇窗里有张桌子,是一位语文老师的。

而这位老师是小女孩的班主任。

看来,这位老师又操劳了一夜,连墨水盒都没时间去关紧。

小女孩走进窗子,伸出小手,一束野菊花出现在她的手上,有黄的,还有蓝的。

这束花并不是一束普通的花,而是一束十分特殊的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花是小女孩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小女孩象栽培“祖国的花朵”一样,那么细致,认真,所以花的颜色十分鲜艳。

小女孩从这花中精挑细选,未开的不要,有点枯萎的也不要,就是有点小毛病的也不要。

选好后还把茎的后半部剪得整整齐齐。

这束花曾经包含了小女孩对老师深深的敬爱与感谢,这束花曾经吸收了小女孩的辛勤汗水,这束花也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开得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每朵都表达了小女孩对老师的感谢。

小女孩把花小心翼翼地插进笔筒中,她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迷人。

在阳光的照射下,印出了两个酒窝。

鲜艳的红领在胸前好象也十分开心。

七色花【3】云云背着重重的书包回到家里,天气阴的像云云此刻的心情。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两篇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三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2.找出并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对比《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人们 对“不求甚解” 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议论论证文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举_例_论_证__等。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8分钟后交流成果)
• 第一部分(1-2),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 第二部分(3-4),“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 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 第三部分(5),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 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材料,小 组分析作者通过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5 分钟后小组展示)
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 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 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 对它的改动。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两篇教案

文艺随笔两篇教案
课件: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②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

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1.文艺随笔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

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3.杂文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观点发表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运用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介绍作者时提到了“杂文”,学生会有疑问,故进一步解释,明白在归类上,有交叉现象。

)三、研读课文1.朗读让三个学生分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提倡的是“不求甚解”读书法。

说了本词的来历、含义,举了名人读书的例子。

(2)三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听读,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2.速读边读边画:(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2)理解“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4)找出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细读的过程。

)3.同桌交流4.整理回答(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

(指名)答:课文第一自然段,“不必提倡”,“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面向全体)问:这是什么样的态度,肯定?否定?答:肯定,谨慎地肯定。

问:哪些词语可以证明?答:“一般人”,“常常”,“任何问题”,“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反对”,“没充分理由”等。

问:“不必提倡”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反对”的又是什么?答:学习或工作不认真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上的“不求甚解”。

问:由此来看,作者的语言是非常——(齐)准确严密的。

(“追问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澄清一些问题,同时也从中品味语言。

追问的对象一般是全体,而不是个人。

)(2)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课文第四段,有两层含义:一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谈谈你的看法或体会。

(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3)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要求同学按课文顺序来说,会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作者概括性或总结性的话,这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整理如下: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理由”。

第2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不应该”“非议”。

第3段:“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才有发言权。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第4段:“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只好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虚心,……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好好体会。

”第5段:对……著作,“抱虚心的态度”“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就是说……必须理解……精神实质”。

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丰富”。

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第8段:未晓处且放过,“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第9段:“经验证明”书要反复读,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第10段:“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整理后,通过对“虚心”“会意”“了解大意”“精神实质”“反复读”等关键词的咀嚼品味,可以理解和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每整理一句,都让同学注意其中重要的词,既品味了语言,又便于领会其主要观点。

)(4)举了哪些名人的例子。

答: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引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

问:三个例子有何不同?答:一个国外的,两个古代的;一个反面的,两个正面的。

问: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例证法,从虚心、理解精神实质、了解大意等方面作正反论证,得出“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结论。

5.理清思路第1自然段,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作者观点。

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5~10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得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结论。

四、小结“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工夫,是个褒义词。

后来多被用在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深入分析,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本文作者采取反弹琵琶写法,使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

就其思路来讲,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五、课堂延伸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2.“班门弄斧”辩3.“滥竽充数”辩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文《不求甚解》,第4段有这样一句话:“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这里的“咬文嚼字”如何理解?答: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贬义。

查阅《汉语大词典》,这里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那么,朱光潜为什么还用它来做文章呢?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让我们看看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由前一课引入,温故而知新。

查阅其他字典,强调“咬文嚼字”确实是贬义词。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朱光潜到底赋予了它怎样的新意?)二、了解写作意图1.用跳读法,尽快找到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启发:《不求甚解》一文中作者是在开头表明观点的,此文是吗?——不是。

在结尾得出了结论吗?——也没有。

在哪里?——第三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相关语句:“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启发性提问,一则是为了和上一篇文章比较,二则是提示学生写作的一般规律,提高跳读的效率)2.精读这段文字(1)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在“文学”方面,具体指“阅读或写作”方面。

(2)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3)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使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4)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作者否定了对“咬文嚼字”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明确这里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同时表现了作者辩证的观点和用词的准确和严密。

(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三、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