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文艺随笔两篇

合集下载

最新文艺随笔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

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

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

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

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

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

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

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

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

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

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

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

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

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之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媒体和资源利用】多媒体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

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补充:“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议一议:品味提升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并加以评说。

(一)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

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①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②,逸马蹄而毙之。

注①逸:马脱缰奔跑。

②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二)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三)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情人节文艺随笔范文5篇

情人节文艺随笔范文5篇

情人节文艺随笔范文5篇情人节文艺随笔1七夕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情人节。

每年七夕结婚街上都会有很多情侣,有很多人卖玫瑰花,很多人为求一个圆满去寺庙里求一只姻缘签。

而我对于七夕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年七夕的时候爸爸都会给妈妈买一支玫瑰花。

今年七夕,爸爸下班的晚,我和妈妈在家等着他一起吃饭,可是爸爸迟迟不回来,妈妈给爸爸打电话他也不接,妈妈说爸爸从来没有这样过,晚回家也不告诉妈妈一声,等了一会儿发现便听到家里的门铃响了,是爸爸回来了。

爸爸还捧了一大一小两束玫瑰花,大的给了妈妈,小的给了我,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玫瑰花。

开心兴奋的很,爸爸对妈妈说,你和女儿是我这辈子的幸福,大的玫瑰花给我这辈子的小情人,小玫瑰花给我上辈子的小情人。

大家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

然后爸爸还经常对我说,我上辈子真是瞎了眼了,怎么看上了你。

我俩都会听过这句话之后哈哈大笑。

虽然是玩笑,但是听起来却还是很幸福。

今年的七夕,第一次觉得这也算是个节日,原本都是平平淡淡的,就算爸爸妈妈之间也没有过多的这样情节,可是今年让我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真的很幸福,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情人节文艺随笔2小时候,家中院里种着几株葡萄,妈妈总是告诉我们,在七夕这天的晚上,可以在葡萄藤下听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的谈话。

那时,姐妹几个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相邀着七夕晚上来听。

可那时太小,对阴历没有太多概念,一直错过,直到现在,葡萄藤已不存在,牛郎织女的稍稍话,再也不能听到了。

上学后,很喜欢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心里总会对牛郎织女不能常相见而叹息。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称为“乞巧节”。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希望女孩都可以心灵手巧。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两篇
•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 (1)炼字的重要性。 •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
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三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三题。
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2.找出并掌握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对比《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5分钟后展示答案)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人们 对“不求甚解” 态度,再提出作者的观点。
议论论证文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举_例_论_证__等。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8分钟后交流成果)
• 第一部分(1-2),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 第二部分(3-4),“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 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 第三部分(5),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的方法: 运用联想结合意境。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材料,小 组分析作者通过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5 分钟后小组展示)
材料:
•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 一句台词。
•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 的话语。
•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 对它的改动。
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4.3文艺随笔两篇

4.3文艺随笔两篇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了解作者
马南邨( 1912—1966 ),邓 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 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 作家。
关于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 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 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 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 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 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 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 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 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 讽刺、打击敌人。
练习
(1)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2)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3)原文: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咬文嚼字释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 ——《现代汉语词典》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汉语大词典》
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 论点。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 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 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 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 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 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 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 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 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 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谈美· 谈文学》一 书。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

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有关文艺随笔的范文:为什么你那么文艺,还是没有爱人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

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

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

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

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

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

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

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

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

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

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

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一、课文分析《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没有一个是褒扬的。

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

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

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

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

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作业资料
文艺随笔二篇
一、课内阅读
①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
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C)
A该句的意思是好好读书,没必要过分认真。

一般都会读懂得书里的含意,别高兴起来就忘记吃饭。

B这是陶渊明教导他的学生的读书方法。

C这是陶渊明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和态度。

D该句表明了(陶渊明)虽喜欢读书,但却是个读书不用功的人。

2.对于“不求甚解”这个词理解或运用错误的一项是(B)
A.一般用做贬义,用于批评人做事或研究学问不认真,不能深入钻研。

B.如果一个老师说学生读书“不求甚解”,并不体现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评价。

C.“不求甚解”这个词的发明者是陶渊明,但他的理解和现代人的理解不一样。

D.“不求甚解”不仅体现了古人的读书态度,今天也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3、根据②段内容,思考横线上填入关联词(C),更符合文章的原意。

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如果也也那么
B如果就就那么
C因为就就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