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动作分析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个体身体、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个体生理的发展 构成了心理发展 的物质基础
身体发育的过程及其规律 神经系统发展过程及规律 动作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第一节 个体身体的发展
一、身高、体重的发展 身高和体重是身体发展的重要生理指标,可反映机
体在量的方面的发育情况。 身高体重在整个生长期呈上升趋势,但不是匀速上
• 到了第26周,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大 脑一样的沟回以及皮层结构,这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 发展。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 的,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 积继续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发育仍在 进行。
一、脑重的增加
•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390克,已达到成人脑重的 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 右。
动作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无意识的转头、踢 腿等到随意性动作,再到精细的动作等。
动作发展的规律:
1、由上到下: 头
躯干
脚
2、由近到远: 头
躯干
肢体 手
3、由简单、粗大、无意识到复杂、精细、有意识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中年期生理的发展:成年期是人的生理从幼稚到成熟、又从成熟到衰 老的过度期。这一时期身体的变化不象其他阶段那么 显著,而是平缓进行的。
同时,脑蛋白合成逐渐减少,脑细胞的代谢产 物—褐色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从而影响了脑 细胞的功能。
老年期生理特点:
老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组织器官出现明显的退行性 变化,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衰老现象逐渐明显。
老年期神经系统的衰老表现在:
1、脑重减轻:70岁的老人,脑重只有年轻时的 90%左右,到90岁,脑重只有年轻时的80%,这 是大脑皮层萎缩的结果。大脑密度逐渐减少,其中, 额叶萎缩尤为明显。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10.06.2020
.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10.06.2020
.
3
(二)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 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大小、方向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 力量、节奏 动作过程: 开始、进行、结束
10.06.2020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坐、卧、按摩
供能形式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主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能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负荷性质 速度素质、爆发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10.06.2020
.
18
四、间歇训练法
1.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2.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 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练习的间歇 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10.06.2020
.
19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0.06.2020
.
16
三、重复法
第五章 第一节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观察与评价

表6-1-1 观察实验能力
3-4岁
4-5岁
5-6岁
发现事物明显的外部特 有顺序的观察事物;比 学习观察事物的运动和
征;学习运用多种感官 较各个观察对象的不同 变化;对事物进行长期
感知事物的特征;观察 和相同;运用简单的工 系统的观察;探寻观察
现象的发生和事物变化;具,收集更多细节性的 对象的变化规律;在观
个体差异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已逐步发展,但活 动中幼儿的合作水平还较低,在小组 内仍是个人自己做任务。
案例:幼儿表现
杯子 垫在 下面
用手 托着
海绵 运水
孩子的表现
瓶子 运水
案例:指导建议(回应)
幼儿的学习 与发展
继续鼓励支持幼儿的兴趣。
根据幼儿需求,投放多种材料,满足 不同幼儿的需求。 鼓励同伴学习,尝试记录探究过程。 创造条件,支持幼儿合作运水。
已有的材料进行设计
和操作;为制作的物
品设计简单的外观造
型。
你看到了 什么
案例描述
拿一种材料便去运水 用各种材料小心翼翼地运水 尝试不让水流出来 想办法一次接更多的水 在活动中一直积极运水,忙 得不亦乐乎
案例分析(识别)
幼儿的学习 与发展
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
有明显的探究兴趣,坚持性
3-4岁
4-5岁
5-6岁
对观察到的实物和现 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象积极思考;根据教 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合
师的引导,尝试对观 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比 理推论根据过去经验
察结果提出问题。 较和概括,认识到事 或逻辑推断,对现象
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片段课教案

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片段课教案第一章: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正手发平击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培养学生正手发球的自信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的定义和特点。
正手发平击球的技术动作和步骤。
正手发平击球的应用和战术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正手发平击球的概念、特点和技术动作。
示范法:示范正确的正手发平击球动作,让学生跟随模仿。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第二章: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技术动作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手发平击球的技术动作和步骤。
培养学生正确发球姿势和动作习惯。
提高学生正手发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教学内容正手发平击球的准备姿势和站位。
拍面调整和用力顺序。
发球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准备姿势、拍面调整和用力顺序的重要性。
示范法:示范正确的正手发平击球动作,并强调连贯性和一致性。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第三章: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的应用与战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手发平击球在比赛中的应用和战术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正手发球进行攻守转换的能力。
提高学生正手发球的战术意识和应变能力。
3.2 教学内容正手发平击球在比赛中的战术运用。
发球后攻守转换的技巧和要点。
应对不同对手和场面的发球策略。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正手发平击球在比赛中的应用和战术意义。
示范法:示范正确的发球后攻守转换动作和应对策略。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第四章: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训练与提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手发平击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培养学生正手发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提高学生正手发球的力量和速度。
4.2 教学内容正手发平击球的基本训练方法和练习。
提高正手发球力量和速度的训练方法。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训练计划和指导。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正手发平击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5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

相互联系:手脑结合
二、智力技能的理论
(一)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 1.辨别——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如区分字母b、d、p、q,汉字已、 己、巳。 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如把大小、厚薄、封 面颜色和图案不同的书,都看作是“书”这个类别的实例。 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如把2、3、7、 11、17、19、23等数分成质数一类,把4、6、9、10、12、14、15、 16、18、20、21等数分为合数一类。 4.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办事,如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 面积。 5.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办事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
2.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1)封闭性动作技能是个体依靠内部的本体的感受器的反馈信息来调 节的技能,如体操、游泳等。这类动作技能是在比较稳定的条件下进 行的,而且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而要求动作尽可能 准确、 稳定。掌握这种技能主要靠练习,使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程度。 (2)开放性动作技能是个体依据环境因素变化来调节和控制自己 动作 的技能。如打乒乓球、拳击等。这类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完成动的主要 信息来源于人体外部,它是以环境和个体感觉变化的整 体性、统一性 为特征的。开放性动作技能要求个体一定要对环境有整体的认识,对 临场情况作出准确而恰当的判断和预测,并形成准 备应付各种情况发 生的相应的完整信号体系或动作程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动觉反馈作用加强:由外----内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五、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练习是指在反馈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2、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 3、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
《第五章排球侧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

《侧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侧面下手发球的基本技术动作,提高发球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遵守比赛规则的自觉性。
在身体健康方面,增强学生的上下肢协调能力和全身肌肉的锻炼。
在情感态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教授学生侧面下手发球的正确技术动作,包括站姿、引臂、挥拍等细节。
难点在于掌握发球时的力量控制及方向调整,要求学生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发球速度。
此外,还需要学生掌握发球时身体的协调配合及力量的传递。
三、教学准备:课前需准备足球场地的划分,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练习发球。
同时,准备足球、标志盘等教学器材。
教师需提前熟悉侧面下手发球的技术要领,并准备好示范动作。
此外,还需准备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在课程开始前,还需对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以预防运动伤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热身在课程的开始,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先简述侧面下手发球的起源和它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如它是许多球类运动的基础技术之一。
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是热身环节。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慢跑和基础性的伸展运动,包括手腕、腿部的活动,以及简单的接球和传球动作的练习,这些都能为即将进行的发球动作做好准备。
二、基本技术教学(一)技术示范与讲解教师进行侧面下手发球的示范动作,并详细讲解动作要领。
包括站姿、握拍方式、手臂的摆动、腰部的转动以及击球的瞬间动作等。
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精确的示范,让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分组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模仿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已经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为大家展示他们的动作,树立榜样。
2024年体育《立定跳远》教案通用

2024年体育《立定跳远》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五章“跳跃与投掷”单元,主要内容为立定跳远技术要领的讲解与训练。
具体包括立定跳远的准备姿势、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的动作要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技术要领,提高跳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3. 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跳和腾空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特别是起跳和腾空阶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立定跳远垫子、测量尺、口哨。
2.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跳跃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讲解立定跳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技术讲解(10分钟)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包括准备姿势、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
演示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技术要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优秀运动员的立定跳远视频为例,分析动作细节。
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错误。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相互鼓励。
六、板书设计1. 立定跳远动作要领:准备姿势:双脚并拢,身体前倾,手臂后摆。
起跳:用力向前跳起,同时手臂向前上方摆动。
腾空:身体呈弓形,尽量保持稳定。
落地:脚跟先着地,膝盖微弯,向前滚动。
2. 注意事项:保持身体协调,动作连贯。
起跳时,用力向前上方摆动手臂。
腾空时,尽量保持身体稳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家长协助,拍摄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视频,分析动作要领。
完成一篇关于立定跳远的训练心得。
2. 答案:视频分析:关注学生的起跳、腾空、落地动作是否规范,给出改进建议。
训练心得:不少于300字,内容要包括训练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思考如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思考题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1、什么是生产率?为什么说生产率是衡量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2、提高生产率有什么重要意义?3、如何理解质量与生产率的关系?为什么说两者是同步发展的?4、什么是生产率管理?5、生产率测定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6、生产率分为哪几类?其含义是什么?写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因子的作用。
7、试述影响国家和部门生产率的因素。
1)人力资源2)科技水平3)宏观管理等8、试述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因素和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9、何谓单要素生产率?11、为什么要测定动态生产率?12、何谓多要素生产率?13、试列举制造企业应用工业工程提高生产率的若干常用方法。
第二章工业工程概述1、现代IE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2.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3.注重人的因素是IE区别于其他工程学科的特点4.IE的重点是面向微观管理5.IE是系统优化技术2、1989年美国工业工程学会提出的IE定义中,对现代IE的职业目标和所用的知识表述如何?3、IE与其他专业工程学科有何不同,其主要特点是什么?4、试说明IE与管理的主要区别。
5、生产的含义和系统概念如何?6、什么是工业工程(IE),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IE的基本定义。
7、IE学科的性质如何?怎样理解这一性质?8、IE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IE的本质?9、什么是意识?为什么说“掌握IE方法和技术是必要的,而树立IE意识更重要”?10、IE的基本功能是什么?11、IE的学科范畴包括哪些知识领域?列举IE的主要相关学科。
12、试述传统IE与现代IE的含义和关系。
13、简要说明IE的发展历程。
14、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什么?15、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相比,IE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何特点?16、工业工程师要求具备什么知识结构?17、IE知识和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为什么强调应用上的综合性和整体性?18、企业中的IE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第三章工作研究1、试说明作业系统的构成因素有哪些?并说明这些因素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作业系统主要由原材料、生产设备、能源、方法和人员等组成,其目标表现为输出一定的产品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寻找 10 发现
(SH)Search (F) Find
11 选择 12 计划 13 定位 14 预对
(ST) Select (PN)Plan (P)Positon休息 17 迟延 18 故延
(H) Hold (R)Rest for overcoming fatigue (UD)Unavoidable Delay (AD)Avoidable Delay
为减轻作业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找出动作存在的问题 探讨最适当的动作顺序、方法和人体各部位动作的同时实施 探讨最适合于动作的工夹具和作业范围内的布置 比较动作顺序、方法改进前后的情况,预测和确认改善的效果 用记号和图表一目了然地说明动作顺序和方法 改善动作顺序和方法,制定最适当的标准作业方法 提高能细微分析动作和判断动作好坏的动作意识
目的: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 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 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
影响动作时间的因素
1. 执行动作的身体部位 2. 动作的距离 3. 动作时的重力和阻力 4. 动作过程中所需的人为控制因素
停顿、引导、谨慎、改变方向
动作分析的用途
动作程序图
改进后的动作程序图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
PTS,国际公认的制定时间标准的先进技术。它利用预先为各种动 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而不是通过直 接观察和测定。
利用预定动作时间标准制定工时定额的步骤:
(1)收集有关作业的资料 (2)将操作分解为动素 (3)测出运动距离、确定影响时间的变量 (4)根据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求出各动素时间值 (5)将各动素时间值累加起来,得出操作的时间;将各操作时间值累加 起来,得出工序的时间。
动作经济原则是更好改善动作的原则,不仅要改善操作方法以便轻 快动作,还要改善相关的物料、工夹具与机器的功能、布置和形状 以便于动作。
动作经济原则包括3大类22条
1 关于人体的运用(1---8条) 2 关于工作地布置(9--16条) 3 关于工具设备(17--22条)
凡合乎以上原则的,皆为经济有效的动作。 否则就应改进。
动素
人体动作可分解为17个微动作单元,称为动作基本要素, 简称动素。
1 伸手 2 握取
(TE)Transport Empty (G)Grasp
3 移物
(TL)Transpert loaded
4 放物
5 装配 #
6 拆卸
7 应用 ∪
8 检验
(RL)Release (A)Assemble (DA) Disassemble (U)Use (I)Inspect
动作程序图
为进行动作分析,对动素进行描述和记录操作者各动作情 况的图表。常用于对手工作业,细微动作的分析研究。
(1)记录操作者的动作组成,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 (2)为设计操作者的有效合理动作提供有用工具。 (3)为确定动作时间提供依据。
开啤酒瓶盖的动作分析
办事员写字(签名)的动作程序图
将杯子置于瓶上的单手作业
主要用途: 方法评价;建立时间标准
模特排时法
20世纪60年代初,海特(G.C. Heyde)博士发明的一种预定动作时间标准。
ⅡⅠ
从人体动作的容易程度讲,反复相同的运动轨迹是最 自然的动作,再则,若双手的运动方向左右对称的话,还 可以取得双手相对运动的平衡,有节奏的进行动作,进一 步还能消除双手在时间上的偏差,防止作业差错。
例: 手持重物移动实验
第二条原则: 人体的动作应尽量应用最低等级而能得到满意结果(第4条)
水龙头: 阀门式― 旋拧式 ―扳压式 ―感应式
第八条原则:可能时,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工具合并为一 (第18条)
如红蓝铅笔、带橡皮头铅笔、钳锤
第九条原则:手指分别工作时,各指负荷应按其本能给予分 配;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机器上的杠 杆、手轮的位置,尽可能使工作者少变动其姿势。
第十条原则:工具及物料尽可能预放在工作位置。
钢丝绳夹头装配
用螺丝刀旋紧螺钉
#
切割玻璃管的动作程序图
切割玻璃管的动作程序图(改进)
动作经济原则
要追求动作经济,必须具备动作意识: 1)明白合理动作和不合理动作的区别; 2)明确动作错误的原因,判断合理动作; 3)全身心的投入动作研究,思考合理动作方法、作业配置和工夹具。
动作经济原则,就是人为了以最低限的疲劳获取最高的效率,寻求 最合理的动作时应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人都能检查作 业动作是否合理。
第一条原则:双手的动作应同时而对称(第1、2、3条)
在作业过程中某一只手闲着,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要加重另 一只手的负担,造成动作的不平衡。因此,要尽可能的让双手同时 进行作业动作。
用塞规检验轴
Φ50±0. 1
改进方案1:
塞规
A 返修
Φ49.9 Ⅰ
Φ50.1 Ⅱ
B
C
废品 成品
ⅠⅡ
改进方案2:
ⅠⅡ
第三条原则: 尽可能利用物体的动能;曲线运动较方向突变的直线运动为 隹;弹道式运动较受控制的运动轻快;动作尽可能有轻松的节 奏。(第5、6、7条)
曲则为美 画同样周长的圆和正方形
第四条原则:
工具、物料应置于固定处所及工作者前面近处,并依最佳的 工作顺序排列。(第9、10、13条)
把工具物料放置于便于作业的状态
第五章 动作分析
动作是对操作的进一步细分,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 人体的某活动部位所进行的一次作业活动。
动作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动素(动作的基本要素), 也称动作单元。
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是以操作或动作研究为对象,通过对动作内 容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并将动作进一步分解为动 素,研究动作的最佳组合,确定最合理有效的动作和 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
按作业顺序放置工具物料
改善钳子的放置方法
改善工具的布置
水平面上正常与最大工作范围
第五条原则:零件、物料应尽量利用其重量堕送至工作 者前面近处。(第12、21条)
第六条原则:应有适当的照明设备,工作台及坐椅式样 及高度应使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姿势及坐立适宜(第14、 15、16条)
第七条原则:尽量解除手的工作,而以夹具或足踏工具代替 (第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