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蒲地蓝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中药复方蒲地蓝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瘀、肝炎、败血症等疾病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等功效。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重视和需求增加,对中药复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中药复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该中药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蒲地蓝的性味归经蒲地蓝的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胆经。
主要功效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蒲地蓝进行质量控制研究,首先要明确其性味和功效,确定其应用范围和剂量。
二、蒲地蓝的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蒲地蓝的药材鉴别主要依据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理化性质及显微鉴别等方面进行评价。
还可以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手段进行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
对于中药复方蒲地蓝,也需要对其单味药材和配伍比例进行研究,以保证复方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
三、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蒲地蓝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蒲公英皂苷、蒲地蓝素、蒲地蓝苷等。
这些有效成分对蒲地蓝的药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蒲地蓝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蒲地蓝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蒲地蓝质量控制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蒲地蓝的质量,并且可以辅助建立质量标准;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对蒲地蓝中有效成分的快速定量分析;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对蒲地蓝中毒素的高灵敏度检测等。
这些新技术和方法为蒲地蓝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五、蒲地蓝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在蒲地蓝质量控制方面,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
国家药典、行业标准等文件对蒲地蓝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规定,这为蒲地蓝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等功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药物肝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
为了确保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和疗效,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综述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成分分析、质量评价、药效评价等方面:1. 理化性质分析:通过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的颜色、溶解度、比重、pH值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药液的性质和稳定性。
2. 成分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成分有多肽、生物碱、黄酮类等。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定量分析药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为药物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3. 质量评价:药物的质量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含量一致性、稳定性、杂质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可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 药效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药效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来评价。
动物实验可以评价药物的抗炎、解毒、止血、抑菌等作用,临床观察可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研究中,研究者还探索了一些新的质量控制方法:1. 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和药学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分析技术被引入到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中。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技术,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分析和鉴定药液中的成分。
2. 药效物质标志物的研究:药效物质标志物是指与药效紧密相关的物质,可以作为评价药物质量和疗效的指标。
目前,一些研究通过筛选和鉴定药效物质标志物,建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评价方法。
复方苦参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成分分析、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水平。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1金银花质量控制采用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业界对于金银花成品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化学分析方面,特别是对绿原酸含量测定已相对成熟。
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不但作为其原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些成药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但研究发现,金银花中含有较大量的三萜皂苷类和环烯醚萜类等成分,它们和酚酸类成分一起共同构成了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群。
因此,仅以绿原酸作为唯一控制指标是不全面的。
为了弥补采用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来评价药材质量之不足,近几年,对金银花指纹图谱的研究成为了焦点,以期利用指纹图谱来控制药材的质量。
然而,指纹图谱的模糊性和缺乏谱-效的研究基础,使其在实际质量控制中难以广泛推广。
为此,学术界又提出了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它也将成为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趋势和导向,以期使我国的药品标准更能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
目前在质量控制技术和手段上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薄层扫描(TLCS)法、毛细管电泳(CE)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FTIR)法、气相色谱(G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液-质联用技术(HPLC-MS)等,且以HPLC法最为普及。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法主要有单波长和差示导数分光光度法,如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不断改进后,使分析的精密度明显提高。
UV法测得的是具有相同发色团的总含量,而不是单一成分的含量,所得到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时也仅是参考,如金银花在煮沸后绿原酸降解54.05%(HPLC法),而UV法却显示其含量未变[2]。
为增强UV测定法的专属性,近年来在其测定原理、介质选择、特征性显色剂[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利用钨酸钠与绿原酸瞬间反应后发生特征峰位移,而其他成分则不发生反应[4];绿原酸在柠檬酸钠介质中更稳定[5]。
1.2薄层扫描法此方法集中在对金银花的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上。
色谱及扫描条件:吸附剂主要有硅胶G和聚酰胺薄膜,前者多以醋酸丁酯-甲酸-水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常见比例28∶10∶10,多采用单波长330nm作为检测波长,反射法程序扫描[6-7];后者多以异丙醇-甲酸(10∶0.5)为展开剂,用荧光光度法方式锯齿扫描,激发波长为254nm[8-9],试验中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较高,可消除黄酮类成分引起的背景干扰。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困扰着中药行业的难题。
中药的质量控制并不像化学药品那么简单,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种植方式、采收蒸制工艺、贮藏方式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中药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中药的质量。
近年来,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的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分离技术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常只占总量的一小部分,因此,提取和分离成为评估中药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传统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包括水提、醇提、浸膏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运行成本高、操作复杂、提取效率低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些新型的分离技术被应用到中药分离中,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纳米分离等。
超临界萃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离技术,它具有高速、高效、选择性好等优点,成为了现代中药分离的主流技术之一。
微波辅助萃取是一种快速和高效的方法,能够将分离时间缩短至数分钟。
而纳米分离则是一种精准分离技术,它能够实现对分子或成分的选择性分离,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鉴定技术中药复方中的药材种类繁多,而且存在质量差异,有些药材不易识别,因此,鉴定成为了中药质量控制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传统的鉴定技术主要包括宏观鉴定和显微镜鉴别等。
现在,新的鉴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别中,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对中药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也可测定中药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以此对中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3. 定量分析技术中药中的每种有效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而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与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定量分析是评估中药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度法、电化学法、显色滴定法等,但这些方法具有检验时间长、操作复杂等缺点。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2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贵阳550000摘要:中药作为我国独特和具有原创优势的医药资源,在防病治病和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质量的有效控制是其稳定发挥临床疗效的基本保障,也是中药研究、生产、监管关注的重点。
但中药成分复杂,主要质量属性的测定难度较大。
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与公众使用更好中药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综述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工艺认识,生产过程实时分析方法的开发,过程控制策略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过程分析技术引言药品质量是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础。
也是引领中药制造产业提升的关键路径。
从神农尝百草至 19 世纪,历代本草中不乏有关中药品质考证和鉴定方面的文献记载。
受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这一时期中药质量评价是以形、色、味、效等方面为主,其质量控制注重对中药材原料的高标准要求及对制备工艺的严格把关,通过对中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制剂全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药品质量。
1以检验为主的中药质量控制对终端制剂产品实施检验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通行做法,药品检验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品质量控制的严谨性。
中药检验与其药品标准密切相关。
中药药品标准的发展经历了以外观形态鉴别为主和以内在物质成份检测为主的两个阶段。
回顾最早的《中国药典》1953 年版,其内容简单,收载的检测项目很少,以经验鉴别外观形态为主。
之后,增加了显微鉴别。
在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用于中药成份的鉴别和测定后,薄层鉴别等方法得以推广使用,增强了中药药品标准在鉴别中药真伪方面的作用。
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各种色谱分析方法被大量运用,不仅可定性检测中药内在成份,也可定量测定中药活性成份或指标成份的含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药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并沿用至今。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指标性 成分 , 将这 些 具 特 征性 的成 分 作 为 含量 测 并
定 指标 。 与西药 药 理模 型 筛选 的单 一 成分 相 比 , 复方 中 药 的有 效成 分 通 常 是 指 来 自药 材 的 一 些 混 合 物 成
分 。这 些混合 物往 往 是 相 当 复杂 的组 分 , 且绝 大 而
面 。如尹莲 等 根 据 加 味 四妙 丸 全方 挥 发 油部 位 、
相 关领域 研究 资料综 述 如下 。
1 药效 物质基 础在 中药 复方质 量控 制 中的应 用
复方 化学 成分 复杂 , 把复方 通过 现代 分离方 法 ,
如超声 提 取 、 膜分 离 、 滤 、 透析 、 超 微 固相 萃取 、 流 逆
因此 , 近年来 国家 对 中药 复 方 制剂 的质 量 控制 给予 了极大 的重视 , 对某 些可 行 的方 法进 行 了研究 , 出 提
了更全 面的质 量控制 方 法 。本 文收 集和整 理近 几年
至具有相反的作用 , 对成分错综复杂的复方制剂进
行 有效 成分 的检 控无 疑具有 很 大的难度 。在 活性研
作 者简 介 : 瑛 ( 92 ) 女 , 级 工 程 师 .T l 0 1 5 8 5 2 ,E 黄 16 一 , 高 e:( 2 ) 0 0 5 2 —
究 指 导下 , 有效 部 位 群各 类 成 分 的 化学 信 息 与药 将 效 学 信息相 联 系 , 于进行 中药 复方质 量控制 , 用 不仅 可简化 中药 复方 指纹 图谱对 每个 成分检 控 的繁琐程 序 , 高检测 的效 率 , 提 而且 弥补 了单一指 标成分 检测 的片 面性 , 检 测 方 法 更 加 科 学 , 测 范 围更 加 全 使 检
中药软膏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中药软膏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一、概述中药软膏剂,作为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透皮给药的方式,实现对皮肤、黏膜或创面等局部区域的直接作用,从而达到保护、润滑和治疗的效果。
部分药物还能通过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中药软膏剂认识的深入,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制备过程中,原料药的提取是关键步骤之一,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粉碎法、蒸馏法、水提醇沉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软膏剂的质量和疗效。
软膏剂基质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基质会对药物的释放和渗透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质量控制方面,中药软膏剂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成品的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中药软膏剂的质量控制中,如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药软膏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中药软膏剂将会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中药软膏剂的定义与特点中药软膏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混合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它结合了传统中药的疗效与现代制剂技术的优势,具有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局部给药浓度高等特点。
中药软膏剂的主要特点是其良好的渗透性和吸收性。
由于软膏剂基质的选择和制备工艺的优化,使得药物成分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治疗作用。
软膏剂还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能够改善皮肤的水分含量,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
中药软膏剂还具有中药的多重疗效特点。
中药材中往往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协同作用,发挥综合疗效。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综述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综述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是确保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综述中药质量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中药的生产和使用提供参考。
二、中药质量评价指标1. 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 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性、比重、旋光度等理化性质的测定。
3. 成分分析: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微生物污染:通过菌落计数、霉菌检测等方法,对中药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评估。
三、中药质量控制方法1. 采购环节:选择正规的中药供应商,确保中药的采购来源可靠。
2. 原料药质量控制:对中药原料进行外观检查、理化性质测定和成分分析,确保原料药的质量符合要求。
3. 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按照中药制剂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包括研磨、浸泡、煎煮等环节的控制。
4. 质量检测方法: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色谱、质谱、光谱等技术手段。
5.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6.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中药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制。
四、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1. 中药指纹图谱:通过色谱技术,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鉴别。
2. 质量评价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中药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3. 新技术应用:如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提高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中药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标准缺乏: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2. 质量不稳定:中药的质量受到环境、生长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质量不稳定。
3. 假冒伪劣:中药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和形象。
4. 质量控制技术落后:部分中药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技术相对滞后,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光谱法是中药及其 制剂质量分析中常用的 一种方法,对具有紫外 吸收的已知化合物进行 定性、定量
荧光光谱
指纹图谱
■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能形象地反映出荧光组分的 各种信息
郑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4(1):55-61
1).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
原理
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距的净变化产生,不同物质有其 特征指纹性
b).距离判别法 距离分析法中的距离定义
• 样品X到总体G的距离,理解为样本到总体中心的距离
• 欧氏距离
d ( X , G)
(x
i 1
n
i
i ) 2
• 马氏距离
dm ( X , G)
( X )T V 1 ( X )
马氏距离不受变量间的相关性和量纲的影响
c).Fisher判别法 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构造一个线性判别函数: 确定判别函数系数时要求使得总体之间区别最大,而使每个总体内部的 离差最小。 从几何的角度看,判别函数就是p维向量X在某种方向上的投影。使得变 换后的数据同类别的点“尽可能聚在一起”,不同类别的点“尽可能分 离”,以此达到分类的目的。
特点
样品前处理只需进行物理(粉碎)加工,不 需化学处理,可保持样品组分全貌,所需样 品量小,操作快捷方便,所获得的图谱信息 量大、指纹性强、稳定可靠,作为样品定性 鉴别的依据可靠性强。目前建立的方法中以 动物、矿石类药材居多,但也不乏植物药材。
王丽娟等,麋鹿角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 2009 , 32 (5) :667-669
应用 丁永丽等建立了三七紫外指纹图谱,发现其相似性较小,变 异性较大;三七样品因生长年限和产地的不同其紫外指纹图 谱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其差异性鉴定其生长年限 及产地
3).荧光光谱指纹图谱技术
原理
荧光光谱能形象地反映出荧光组分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所有 荧光组分的种类和量的信息分别都会反映在光谱上,使得每 种中药的荧光光谱有所差异而具有了良好的指纹性。根据一 定的标准进行确认,便可达到对中的识别和质量控制等目的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中药质量控制重要性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的有 效成分种类繁多,每味药的有效成份也会 由于药材的产地、加工、采集时节而有所 不同。传统中药加工而成的中成药,多为 复方制剂,由每味药的有效成份单独和协 同发挥药效,作用机理情况较为复杂。因 此,为确保中成药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 质量控制。
优点
精确度高,选择性强,样品用量少,且无损,准确反映物质整体信息
应用
牟新利等用三维荧光研究柳杉种子、银杏叶和槐米的指纹图 谱,化学成分芦丁能显示唯一的指纹图谱特征,因此,三维 荧光可以较准确地鉴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1.3 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技术
核磁共振氢谱对有机化合物所提供的结构信息具有高度的特 征性,通过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后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核磁共振 氢谱谱图进行研究
1.5分子生物学法
其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多态性,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 测。采用 DNA 分子进行标记,通过检测 DNA 上生物分子间的差异来 鉴定药材,由于DNA分子标记技术直接分析的是生物遗传因子而非表现 型,所以结果可不受环境因素、样品状态和材料来源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特点 应用
应用于中药来源与品质的鉴定 优点:方便快速、准确可靠 缺点:方法费时费力
或衍生化后挥发性成分
3).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HPLC)
HPLC 技术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未,是以经典液相色谱 法为基础,并引进了气相色 谱法的理论及实验方法,流 动相以高压输送,采用高效 固定相及在线检测手段。
用途:主要用于分离较难,且成 分复杂的中药材
特点:分离过程不需气化,其检 测手段较多,灵敏度高、分析速 度快、分离效能高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分析法。
缺点:成本高,有辐射
1.4 X射线衍射法
X 射线衍射法的原理是当某一物质受到 X 射线照射会产生不同程 度的衍射现象。该物质产生特有的衍射图谱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晶型、 分子内成键方式及分子的构型等特征。
应用
王丽娟等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技术建立了 麋鹿角 X 射线衍射 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 方法,并与鹿角进行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为麋鹿角的开发利用、药材品质评价提供 了依据与方法。
黄赛金 .补气类中药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6
2.3 判别分析法
判别分析法概念
引言 分类
两个总体判别分析 和多总体判别分析
距离判别法 Fisher判别法 Bayes判别法
方法 联系
判别分析法与聚类 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1).判别分析概念
判别分析是用于判别个体所属群体的一种统计方法,判别 分析的特点是根据已掌握的、历史上每个类别的若干样本的数 据信息,总结出客观事物分类的规律性,建立判别公式和判别 准则。然后,当遇到新的样本点时,只要根据总结出来的判别 公式和判别准则,就能判别该样本点所属的类别。判别分析是 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优点
对中药材质量控制具有无损鉴别、全组分分析的特点。 分析速度快及受温度、压力和振动等外部因素干扰小
应用
李政等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显示人工合成熊胆粉、 天然熊胆粉和 TUDCA 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基本一致,但在 1 648、1 554、740 cm−1处,三者吸收峰差异显著,结果 表明红外光谱可快速、准确的鉴别熊胆真伪。
d).Bayes判别法
设有K个总体,样品来自各个总体的先验概率为 pi,各总体的密度函 数为 fi(x),在观测到一个样品X的条件下,可以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 出它来自某个总体的后验概率。 待判样品属于哪一类的后验概率最大,就把它分入哪一类。
一般假设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各总体的协方差矩阵相等。
聚类与判别
吴婷等以14批不同产地连翘药材,分析 不同产地连翘的遗传多样性,建立其特 征性的DNA指纹图谱,为连翘的道地性、 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措施。
吴婷等,不同产地连翘的DNA指纹图谱构建与聚类分析,中草药[J],2016,47(5):816-820
贰
化学计量学方法
◎2.1 主成分分析法 ◎2.3 判别分析法 ◎2.2 聚类分析法
2).分类
两个总体判别分析和多总体判别分析
常用的几种判别分析方法: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Bayes判别 法和逐步判别法。
a).距离判别法 • 两个总体的距离判别问题:设两个总体G1和G2,对于一个新的样品X, 要判断它来自哪个总体。 • 方法:按就近原则归类。求新样品X到G1的距离与到G2的距离之差,如 果其值为正,X属于G2;否则X属于G1。 • 根据上述准则可以推导出一个判别函数W,把待判样品的值代入判别函 数,根据计算结果是否大于0得出判别结论。
成分质量控制的理念。但传统的多成分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
01
02
原理
如何区分这16张牌?
1).聚类分析方法原理
A K Q
J
A
K Q J
A
K
Q J
2).应用
特征元素标准化处理后以欧 氏距离平方为测量准则、以 组间连结法为组群合并准则, 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系 统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 图见图1.由树状图可知,当将 补阳类中药为中药分为3类时, 西洋参为一类,白术为一类, 山药、大枣、生晒参、白扁 豆、甘草、党参及黄芪7味中 药归为一类。
张秋红等采用 HPLC 法建立黄芪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标示其共有 峰与特征峰,进行相似度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该方法精确性高,精密 度好,对黄芪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方法学的依据。
4).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HPCE) 广泛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别和含量测定。
特点:分析速度快,进样量少,分离效率高,试剂消耗少, 抗污染能力强以及水溶性样品的“指纹”特征性强 可弥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药成分时存在的缺陷, 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
2).紫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
原理 对具有紫外吸收的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根据药材各成 分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和药材自身具有遗传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的生物学特点,分别采用多种不同极性溶剂对药材中不同极性 区间的成分进行提取,从整体上更为细致的反应药材的成分信 息。 优点
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操作简便,稳定性高,重现性好
结果显示 不同产地的女 贞子化学成分 的差异较大, 炮制后也对成 分有较大影响
表明 PCA 分析法化学模式 识别研究可用于 女贞子的质量价 定。
张兴辉.中药女贞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
2.2 聚成多个类。同类样本 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异类间的样本差别较大。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在模式空间中找到客观存在的 类别,“物以类聚”是聚类分析的基本出发点。
特点
优点:有多种结构信息,应用范围广, 结果精确 应用
张瑜等建立关黄柏的1H-NMR 指纹图谱方法, 对关黄柏的总提取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和总 柠檬苦素提取物三者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 析研究。图谱主要显示黄柏酮、黄柏内酯的 特征共振信号;各图谱能够很好地表征出主 要成分的特征信号,可以作为关黄柏指纹图 谱研究的辅助方法以控制中药质量。
高效液 相色谱 高效毛细 管电泳色 谱
李强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中草药[J],2013,44(22):3095-3105
1).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TLC) 通过提供大量信息,采用固 定波长对每个薄层进行扫描,其 扫描图谱较目测层析图谱更准确, 对指纹鉴别意义较大,常用于道 地药材的鉴别。 TLC 法属于半定量、定性 的色谱分析法 特点:分析速度快、操作简 单、分析样品数多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一测多评 有效成分与药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