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的中药药品质量控制

中药的中药药品质量控制

中药的中药药品质量控制中药药品质量控制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市场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药品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中药药品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药品质量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中药药品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药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药品的质量控制首先要从中药药材的质量控制入手。

中药药材是中药制剂的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中药制品的质量。

中药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采集和储存:中药药材的采集和储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合理选择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正确使用采集工具和容器,以及正确的采集方法,能够保证中药药材的质量。

2. 外观鉴别:中药药材的外观鉴别是判断其真伪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中药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是否合格。

3. 理化检验:通过对中药药材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可以进一步评估其质量。

理化检验包括对中药药材的含水量、挥发性物质含量、灰分含量、提取物含量等指标进行测试。

4. 微生物检验:中药药材中存在微生物的污染风险,对中药药材进行微生物检测是确保其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是中药药品的成品形式,其质量控制需要考虑中药药材和制剂工艺的影响。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药材配方:中药制剂的药材配方是确保其疗效和质量的关键。

药材的选用、比例和配伍要科学合理,并依据中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调整。

2. 制剂工艺:中药制剂的制剂工艺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

制剂工艺要求严格,包括研磨、浸泡、煎煮、过滤、浓缩、干燥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符合规范和要求。

3. 理化检验:中药制剂的理化指标检测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手段。

理化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溶出度、溶解度、PH值等指标的测试。

4. 质量稳定性: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是保证其质量稳定的重要保证。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两种。

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物理学分析等;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鉴别、理化性态鉴别、显微鉴别等。

这些方法通常是综合运用,相互补充,以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与可控。

化学分析是其中一种常用的现代科技手段,它能够对中药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

例如,对中药的生物碱、苷类、多糖、黄酮类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可以通过HPLC-UV等方法获得中药的指纹图谱,并据此确定中药的质量。

生物学分析主要用于中药药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评价。

通过对生物样品的体外或体内药效活性进行检验,如细胞毒性实验、抗氧化活性实验、抗炎活性实验等,可以评估中药的药效。

物理学分析主要用于中药的理化性质检验。

例如,对中药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比重、溶解度、粒度等进行检测。

同时,物理学分析还包括对中药粉末的形态学鉴定、色谱图谱、定量颗粒度分析等。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进行鉴别,以及对中药材的理化性态鉴别进行质量控制。

外观鉴别主要包括对中药材的色泽、气味、外形、质地等进行鉴别。

理化性态鉴别包括对中药材的水分含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炮制性态、溶液性态等进行检验。

另外,显微鉴别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形态特征、细胞组织结构等,能够鉴别其中是否含有异物、虫蛀等问题,从而确保中药的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相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从而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性。

中药作为传统的药物资源,其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疗效的关键之一,因此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近年来,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质量控制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制定过程。

一、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1. 外观检查:外观是判断中药质量的首要指标之一。

对于草药类中药材,应检查其色泽、形状、大小等;对于植物类中药材,应检查其叶片、根茎等部位的完整性和变形情况。

2. 显微鉴定:对于草本植物材料而言,显微鉴定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材料的细胞结构特征,可以判断其纯度和品质。

3. 化学成分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对其药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使用色谱、质谱等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保其质量和一致性。

4. 理化指标检测:中药材的理化指标是通过检测其含水量、挥发性物质、灰分等指标来评价质量。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测试方法来确定,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5. 微生物检测:微生物污染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的微生物指标有大肠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通过使用微生物培养和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中药材中的微生物污染。

二、中药材标准的制定过程1. 文献调研:中药材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据大量的文献数据,包括药典、专门的中药材标准等。

对于不同的中药材,制定标准前需要对其已有的文献进行调研和综合分析。

2. 专家讨论和评审:在制定中药材标准的过程中,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们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讨论,就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达成共识。

3. 实地勘查和抽样检测:为了确保中药材标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要进行实地勘查和抽样检测工作。

通过采集不同产地、批次的中药材样品,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标准范围。

4. 标准发布和执行:中药材标准完成后,需要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力量进行执行。

通常将标准发布在国内的中药药典、中药材标准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中。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综述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综述

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综述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对于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质量的定义、评价指标以及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综述。

二、中药质量的定义中药质量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在其特定用途下,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特征。

中药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残留农药和重金属含量等。

三、中药质量评价指标1. 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方面的观察。

2. 理化指标:包括含量测定、比旋光度、溶解度、熔点、挥发性物质等方面的测定。

3. 微生物限度: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大肠菌群等方面的检测。

4. 残留农药:对中药材或中药制剂中常见的农药进行检测,确保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5. 重金属含量:对中药材或中药制剂中的重金属进行检测,如铅、汞、砷等,确保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

四、中药质量控制方法1. 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根据中药的特性和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现代的分析技术。

2.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如外观检查、比旋光度测定、熔点测定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一些常见的中药材或中药制剂。

3. 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适用于复杂的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4. 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根据中药的特性和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

五、中药质量控制的挑战与发展趋势1. 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环境受到污染的风险增加,对中药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指标的要求。

3.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质量控制更加精确和可靠,例如基于DNA条形码的中药材鉴别技术、基于质谱的中药指纹图谱等。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一、概述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材、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等中药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质量稳定。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药材的质量控制1. 外观特征: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颜色、形状、气味、滋味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2. 长度、宽度和厚度:对于一些片状或者块状的中药材,需要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确定其规格是否符合要求。

3.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中药材的重要指标之一,过高或者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可以通过干燥法或者称重法来测定水分含量。

4. 挥发油含量: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油的中药材,需要测定其挥发油含量,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 杂质含量:杂质是指中药材中除了有效成份之外的其他物质,包括杂质的种类和含量。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过筛法、提取法等方法来测定杂质含量。

三、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 药品含量: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药品的含量。

2. 酸碱度:酸碱度是中药制剂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制剂的酸碱度,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中药制剂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测定法来测定制剂的溶解度。

4. 稳定性:中药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制剂的有效成份是否稳定。

可以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来评估制剂的稳定性。

四、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1. 含量测定: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份含量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来测定饮片的含量。

2. 微生物限度:微生物限度是指中药饮片中微生物的数量限制,包括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可以通过菌落计数法和PCR法来测定微生物限度。

3. 农药残留:中药饮片中的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饮片中的残留量。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制剂是指采用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通过对中药材进行提取、炮制等工艺处理后,制成能够直接用于医疗或预防疾病的药物剂型。

为了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疗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一、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对于中药制剂来说,药材的质量是影响制剂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对采购的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质量控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外观鉴别、显微镜鉴定、化学成分分析等。

外观鉴别主要通过观察药材的色、形、质地等特征,判断其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显微镜鉴定可以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特征,从而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以确定其质量。

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为了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执行。

质量标准包括药材的质量标准和制剂的质量标准。

药材的质量标准是对于药材种类、外观、含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制剂的质量标准则是对于制剂的成分含量、外观、质地、溶解度等方面的要求。

制定质量标准可以参考国家药典和相关的药物质量标准,也可以根据生产厂家的特定要求进行制定。

在执行质量标准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严格的检验。

三、制剂工艺的规范和控制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工艺的规范和控制是确保质量的重要环节。

工艺规范包括药材的研磨、提取、炮制等环节的要求,要求操作员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并记录下每一步的操作情况和结果。

同时,还需要对每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确保制剂质量的一致性。

例如,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候、时间等因素,以保证药剂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出来。

四、质量控制的检验方法为了判断中药制剂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方法。

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理化性质检验、成分分析检验、微生物检验等。

理化性质检验主要是对制剂的物理性质进行检测,例如外观、溶解度、PH值等。

成分分析检验则是对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以确定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一、外观检查中药的外观检查是最直观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首先要对中药的形状、颜色、气味等进行观察,确保外观与正常的中药相符合。

如果中药有明显的异味、变色或形状异常,很可能是质量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验。

二、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中药质量控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纹理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显微镜检查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中药中是否掺杂有异物或者是否有虫蛀等问题。

三、理化检验理化检验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对中药样品的水分、挥发性物质、灰分、酸度、碱度等参数进行检测。

理化检验可以全面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确保中药符合相关标准。

四、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高效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色谱仪检测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分析出各种成分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

色谱分析可以明确中药的质量特征,保证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符合标准。

五、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必要环节之一,通过对中药样品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检测,判断中药是否符合微生物污染标准。

微生物检验可以确保中药的无菌状态,保证使用中药时不会引发细菌感染等问题。

六、重金属检测中药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如果中药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重金属检测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中药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七、成分鉴定成分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中药中各种活性成分进行化学鉴定,可以判断中药的品质及功效是否符合要求。

成分鉴定可以保证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准相符,确保中药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检查、显微镜检查、理化检验、色谱分析、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以及成分鉴定等多种手段,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标准,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中药产品,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非常重要,可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1. 鉴别方法:中药材的鉴别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通过对中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可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常用的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

宏观鉴别主要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如外形、颜色、气味、味道等来判断其质量。

显微鉴别则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特征细胞组织来鉴别。

理化鉴别则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解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并与标准进行比较来判断其质量。

2. 含量测定: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是其药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含量测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

化学分析是通过化学反应或仪器分析测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例如,利用紫外光谱法测定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等。

色谱分析是通过色谱技术分离和测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例如,利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含量。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的存在和生长可以导致中药材的变质和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性物质。

因此,微生物学检验是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包括总菌落数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大肠菌群检验等。

总菌落数测定可以反映中药材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可以检测中药材是否受到霉菌和酵母菌的污染。

大肠菌群检验可以判断中药材是否受到肠道致病菌的污染。

4. 农药残留检验:中药材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如果农药残留超标,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农药残留检验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农药残留检验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和测定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量。

通过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判断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一、中药指纹图谱技术:1、色谱指纹图谱:它包括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等指纹图谱。

目前,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

例如,吕美红等采用 GC 技术建立了苍术的指纹图谱,在 14批样品测定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不同产地苍术指纹图谱的共性,为苍术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胜娜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肿节风挥发油,首次采用 GC技术建立鲜肿节风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图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HPCE 指纹图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别和含量测定。

李峰等建立土鳖虫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鉴别方法,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确定 6 个共有峰构成土鳖虫药材指纹图谱的特征峰,为药材品种鉴定与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色谱技术已成为获取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手段之一。

米莉莉等对不同虫草样品建立荧光淬灭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得到的荧光淬灭薄层色谱指纹图谱,能为人工虫草和天然虫草提供直接的指纹鉴别,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Rana Ajay等使用 C12反相色谱柱,采用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 H PLC-DAD法对茶黄素进行了分析与含量测定。

Aviv Am irav等采用一种新型的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半在线地监控反应的最佳化回收率、阐明其反应机理,并且获得反应产物特性及纯度。

Gu M ing等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 SCCC)分析丹参药材中 12 种成分并获取指纹图谱,根据其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值、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差异率及特征指纹图谱建立数字化色谱,结果表明高速逆流色谱 - 数字化指纹图谱(H SCCC-DCFS)是一种能够定量、直观的获取丹参药材指纹图谱的方法。

2、光谱指纹图谱:光谱指纹图谱包括紫外、红外、荧光光谱等。

根据不同中药材所含成分不同,相对应的光谱性质也会有所差别。

红外光谱(IR)指纹图谱是对整个化合物分子的鉴别,中药中若各种化学成分的质和量相对稳定,且样品处理方法按要求进行,则其 IR 也应相对稳定。

郑春松等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建立川芎、白芍及药对川芎、白芍挥发油的红外线(IR),该方法能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 FTIR 图谱,直观揭示二者配伍后的化学特征。

3、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氢谱(1H - NMR)对有机化合物所提供的结构信息具有高度的特征性,通过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后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核磁共振氢谱谱图研究,可实现植物类中药1H - NMR 指纹图谱的解析。

莫善烈等应用这一技术,对吴茱萸和其伪品花椒、蚕砂进行鉴别,结果显示三者间 1H -NMR 指纹图谱的区别较大。

4、 X 射线衍射法:X 射线衍射法的原理是当某一物质受到 X 射线照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衍射现象。

该物质产生特有的衍射图谱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晶型、分子内成键方式及分子的构型等特征。

王丽娟等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技术建立了麋鹿角 X 射线衍射 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与鹿角进行指纹图谱比较分析,为麋鹿角的开发利用、药材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与方法。

W ang S 等采用粉末 X 射线衍射傅里叶指纹图谱模式获得五批当归药材的特征性衍射峰,以此对当归药材进行鉴定。

5、分子生物学法: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多态性,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包括电泳技术、免疫技术和 DNA 分子遗传标志技术。

DNA 指纹图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文献报道用 DNA 指纹图谱作为药材鉴定方法,李晓波等的研究预示 DNA 指纹技术逐渐成为中药鉴定的一种新方法。

近年来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得到广泛应用,可在特异 DNA 序列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检测DNA 的多态性,有效地用于中药材的分类和鉴别。

徐红等采用 RAPD 分子标记对秦艽的基因组DNA 进行 PCR 扩增,利用 NTSYSpc2. 1 和Popgene3. 2 软件分析 3 种秦艽间的亲缘关系建立树系图。

从中筛选获得了区分 3 种秦艽的多态性 RAPD 指纹图谱,有效地将秦艽的3种基源植物区分鉴别。

二、化学计量学方法:1、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 ponent analysis,PCA):PCA 是对多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一种线性投影判别方法,是在不明显减少有用信息的前提下,将高维空间压缩到低维空间,通过对原特征(经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形成若干个新的特征矢量,要求它们之间相互正交,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样本集所含的原始信息,这些矢量即称为主成分。

张兴辉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来源于全国不同产地的女贞子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女贞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较大,炮制后也对成分有较大影响,表明 PCA 分析法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可用于女贞子的质量评价。

2、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在模式空间中找到客观存在的类别,“物以类聚”是聚类分析的基本出发点。

该法不但用于中药品种的鉴别,还用于中药真伪的鉴别、成分分析、质量优劣的评价、新旧工艺的比较等方面。

戴荣华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牛膝进行了分析测定,将所获得的化学数据用于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用系统聚类分析对牛膝的真伪和质量优劣进行判别,再根据判别结果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进行回判,正确率达 100%,表明聚类分析法能够运用于中药的质量优劣划分。

3、判别分析法:判别分析是类别明确的一种分类技术,其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

在中药质量控制实验中,判别分析是指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类。

王艳华等用系统聚类分析将半夏样品分为生品和炮制品两类,用逐步判别分析对样品的鉴定和质量分级结果进行回判,正确率达 100% 。

初步建立了只通过H PLC 分析即可对半夏进行质量评价的模型。

4、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ANN 又称神经网络,起源于本世纪 40 年代,是由大量的、同时也是简单的处理单元广泛连接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反映了人脑的基本功能,是对人脑所作的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

张亮等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非线性映射技术对戊己丸进行了省缺药材的定性识别研究,实验数据为药材浸出物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能对多种情况进行识别,正确识别率为 85% ,明显优于非线性映射技术。

5、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主要是为解决自然界及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现象而提出和建立的。

而模糊技术则是在模糊数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即是模糊数学与计算机、信息、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苏薇薇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黄芩的微量元素数据,对 10 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分类,获得满意结果。

三、一测多评法:利用中药有效成分内在的函数关系,比例关系,测定一个成分含量,从而实现多个成分的含量同步测;近年,“一测多评”法已在某些中药材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中得到应用。

2010 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已经收录利用该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药根碱等成分的含量。

李发美等以淫羊藿药材为研究对象,药材中 4 种主要成分为指标成分,分别建立淫羊藿苷与朝藿定 A、B、C 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朝藿定 A、B、C 的含量(计算值),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该 4 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实测值),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显示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所得的含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陈君等以芒柄花素为内参物,建立芒柄花素与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结果表明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这 4 种异黄酮含量测定进行质量评价是准确可行的。

冯伟红等以中药秦皮为研究对象,建立秦皮甲素与秦皮乙素、秦皮苷和秦皮素对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在中药秦皮的多指标质量评价中得到验证。

四、有效成分与药效结合:利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生物活性测定、细胞膜生物色谱法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用植物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其中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技术在国内外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吴茜等介绍了生物色谱法、脂质体平衡透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细胞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微透析生物取样/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原理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肖贵南等提出通过生物活性测定法与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结合,使现有质量标准的评价更全面更合理,并相信此方法能在质量控制及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一些学者又研究出了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并已用于药用植物和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筛选和发现天然药物中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从而对中药作用机理和新药研究筛选提供了参考。

五、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现今,利用生物效价来检验药物的方法通常有生物实验法及同位素示踪法,通过利用该检测方法来对中药的病毒性及活性等要素进行测验。

经过具体实践得知:这种检测方法虽然能够弥补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一般来说有具体的指向性,不能完全适用于任何药种,也有一定的实验前提,操作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且不能满足复杂混合药剂的检测。

另外一种以研究生物体内部能量及热量转移的变化来对药物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能够作为有效的生物效价方法。

评价中药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际上是对药物在具体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生物体内的药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该生物体内的能量变化,因此,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评价药物质量,进而对其实施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