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与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以提高中药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是要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中药现代化的第一步就是加强中药质量控制,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评价。
2. 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现代化的核心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成分分析、药效评价、药物制剂研究等方面。
中药现代化研究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如分离纯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生物技术等,以深入研究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
3. 中药制剂开发:中药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药制剂开发。
中药制剂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制剂技术,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和制剂工艺研究,以开发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中药制剂,如口服液、胶囊、注射剂等。
4. 中药国际化:中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中药的国际化。
中药现代化研究需要结合国际标准和规范,对中药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以提高中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以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药质量与安全性、推动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与应用。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中药材的资源丰富而多样,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是首要问题。
通过科学的种植、采集及制备工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纯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注重保护野生植物种群的生态平衡,推动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药的药理和药效研究中药的药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进一步说明中药的药理特性与药效。
这有助于科学地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使中药的质量可以得到科学认定和国际接受。
加强中药的标准化工作,制定中药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中药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
四、中药的现代研发与创新中药现代化的过程还需要注重中药的研发与创新。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中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发现和利用中药的新功能和应用领域。
重视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个人观点与理解:中药现代化是一个需要综合发展的过程。
传统中药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而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在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效果。
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通过中药现代化的推动,我们能更好地将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中药的药理和药效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中药的现代研发与创新。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中药质量控制是指对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的过程,也是确保中药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综述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国家药典、行业标准等。
这些标准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毒理学评价、药效学评价等。
通过研究和改进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中药的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如近年来,光谱技术、质谱技术、色谱技术等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中药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高效性:在中药质量控制中,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检测手段的效率,实现对中药的快速、准确的质量控制。
2.个性化: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管理。
根据不同中药的性质和用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3.自动化:中药质量控制将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通过分析仪器的数据自动判读中药的质量,实现对中药质量的快速检测和控制。
4.多元化:中药质量控制将不仅仅关注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还会注重对中药中其他有效成分的分析、质量评价和控制。
例如,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保证中药的功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现状是建立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效性、个性化、自动化和多元化。
这些趋势的实现将使中药质量控制更加科学、准确和可靠,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创新发展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创新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药物质量控制和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药物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创新措施来提高中药的质量。
1. 前期品质控制技术在中药生产的前期阶段,合理选择药材是保证药物质量的关键。
传统的药材选择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药材鉴定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准确鉴定药材的种属和来源,从而提高了药材的品质控制水平。
2. 药物质量评价技术传统的药物质量评价主要采用宏观性指标,如外观、气味和质地。
然而,这些指标往往主观且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性。
现代中药质量评价技术注重发展基于化学和生物学分析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药物成分的含量和纯度,为药物质量的准确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3. 药物检验技术创新药物的检验是确保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药物检验主要采用目视观察和理化指标测定,费时费力且结果不准确。
现代药物检验技术发展迅速,如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能够对药物的微观结构、成分和形态等进行准确分析,从而确保药物的纯度和质量稳定。
4. 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应用药物质量控制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关乎中药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公众的用药安全。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测药材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从而保证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药物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药物的追溯体系,实现药物的全程可追溯,提高药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5. 药物质量标准与政策药物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政策支持。
制定统一的中药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中药质量控制和检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与现状分析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与现状分析中药材是指用于中成药制剂的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对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需要依托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设施进行操作和检测。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地方级和企业级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为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主要依赖于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包括质量标准、色泽鉴别、化学成分鉴定、微生物检测和有害元素检测等。
这些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材的质量。
三、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批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这些质量标准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保障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然而,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还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在应对一些复杂的中药材质量控制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
二、质量标准的完善和统一: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但是由于中药材的种类繁多,质量差异大,导致质量标准的制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质量控制。
三、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推广应用,以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途径

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途径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现代化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实现中药现代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几个途径:一、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
中药现代化研究应该从中药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效评价、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
同时,应该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水平。
二、推进中药现代化生产中药现代化生产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药现代化生产应该从中药的种植、采集、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建立中药现代化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生产线。
同时,应该加强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生产的水平。
三、加强中药现代化教育中药现代化教育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药现代化教育应该从中药的基础理论、现代技术、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中药现代化教育的体系和课程体系。
同时,应该加强中药现代化教育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中药现代化教育的水平。
四、加强中药现代化管理中药现代化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药现代化管理应该从中药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中药现代化管理的体系和标准。
同时,应该加强中药现代化管理的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总之,实现中药现代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推进中药现代化生产、加强中药现代化教育、加强中药现代化管理等都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与现状分析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与现状分析一、引言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中药材是中医治疗、保健的主要药剂,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疗效和安全使用的前提。
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分析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现状,以期有助于加强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现状(一)现有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控制、化学质量控制、理化质量控制、微生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1、外观质量控制中药材的外观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目测和人工判断的方式来进行的。
通过对中药材肉眼观察、对比较,可以判断中药材的色泽、形态、质量等指标。
2、化学质量控制化学质量控制是采用一定的化学分析技术,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毒性成分、杂质含量等进行测定的。
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包括: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红外光谱(IR)、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等。
3、理化质量控制理化质量控制是利用物理学和数学等知识,对中药材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旋光度、表面张力等)、化学性质(如酸碱度、水分含量等)、药物性质(如提取率、溶出度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测定的。
4、微生物质量控制微生物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到中药材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包括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菌落计数法、荧光定量PCR法、DHA法等。
(二)技术局限和挑战1、技术局限现有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外观质量控制方法主要依靠目测和人工判断,存在主观性较强等问题。
化学分析方法需要的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成本也比较高。
理化质量控制技术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合理的标准,而且在检测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操作难度较大。
2、技术挑战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比如,一些有效成分含量极低的中药材,需要开发更为敏锐的检测方法。
中药质量控制与现代化

专题 论 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巾药质量控 制与 坝代 化
山西生 物应 用职 业技 术 学院
[ 摘
赵 桂 珍
要] 本文对 中药传统鉴定 方法与现代鉴 定技 术进行 了比较 , 出了传 统鉴定 方法的优点和局 限性 , 指 着重介 绍 了几种控 制 中药
质量的现代化新技术。
[ 关键词 ] 中药 质量控制 新技术
二 、仪 器 分 析 技 术
显 微 技 术 1电子显微技术 : . 有透射 电子显微镜( E 、 T M)扫描 电子显微镜( E s M) 和 自然型扫描 电子显微镜 ( aua E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 在 N trlS M) 样品上逐点逐行扫描 , 分辨率较光学显微 镜高几十万倍 , 可显示 出观察 特征的三维立体结构 。样品制备简单 , 不需超 薄切片 , 样品几乎可直接 观察 , 对样 品的形状没有任何限制 , 于观察 厚的样品时更能得到真实 对 的表 面资料 。 广泛用于孢粉类 、 叶类 、 花类 、 果实 、 种子类药材 的鉴定 , 也 用 于鳞叶 、 苞片 、 面观察 以及草 质茎 内部组织 超微结构 的观察 , 表 使鉴 定特征更为明显 , 解决了过去了用 光学显微镜难 以解决 的问题 。 目前 ,电子显微镜 技术 已用于植物组织培养 和观察 中药材有效成 分存在的部位。 在组织培养过程 中, 利用 电镜技术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 的超微结构。 2 .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 借助计 算机图像学 、 算机三维重建 和图 计 像分析 系统 等手段 , 中药组 织形态学研究 推 向三维化 、 将 可视化 、 定量 化 。图像 分析是 近 2 0年来 国际上 兴起 的一门新技术 , 可将不 同层 次的 二维图像用计算机处理获取此 图像 的三维定量数据 。替代 了人工 繁琐 的形态学测量 , 所得到的三维立体参数准确可靠 。 我 国第一个 中药材 数字可视化技术 及其 图鉴系统—— “ 字可视 数 化中药 ” 研制成功 , 并获得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 以来 , 传 统中药鉴定主要依赖经验鉴别和基 于二维 平面和定性描述的显微鉴 定, 对容易混淆的 中药材品种难 以作 出全 面客观 准确 的刻画 , 也难 以有 效保证其质量和临床疗效。 由解放军 3 2医院药 学部博 士 肖小河领衔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质量控制与现代化摘要:通过对“药物分析专论”课程的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本文主要对中药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现代化Abstract:Through study the course of "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 as well as search som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n overview.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CMs);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CM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切的临床疗效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社会人们对医药的使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含量确切、结构清楚、药理明确等都是现代医药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中医药在我国的医疗用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的物质基础对质量控制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药的质量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难点与重点问题。
中药材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产地分散,类同品、代用品不断,加之生长环境、采收期、加工炮制条件不同及制剂生产工艺的因素,造成其内在质量即所含化学成分及临床疗效的差异。
中药质量研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需要搞清中药的药效物质、有毒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即监测上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中药现代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和开发出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为国际市场接受、有国际竞争力并能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中药。
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1.色谱法色谱法是综合的鉴别手段。
该方法简便、快速也是药物质量控制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常用的色谱法有如下几种: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薄层色谱法( TLC)、气相色谱法(GC)以及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采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思路,利用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如制备色谱法)制备中药中的各种成分,经药理活性测试后确定其有效成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
用这种植化-药理活性模式从中草药中获得了很多活性化合物、药物及其前体,如麻黄碱、紫杉醇等。
在这种研究模式中广泛应用了各种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TLC)。
低、中压柱色谱,逆流色谱以及现代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模拟流动床色谱等。
但是这种模式研究出的大部分药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中药了,这只能作为化学药物及其前体发现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分离的效率和增强目的性,近年来更多的是采用药理活性指导下的化学分离方法,使化学成分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追踪分离目标化合物。
采用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筛选有效成分的方法成本高、耗时长,因此又常采用组织或细胞培养的方法快速追踪中药及其活性化合物。
例如,进行抗骨质疏松的动物体内实验需要数月的时间,不可能用于大批量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我们采用成骨样细胞培养的体外实验的方法,从上百种中药及植物中筛选出20多种有活性的物质,并结合柱色谱、TLC和制备HPLC从补骨脂提取物中追踪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活性成分。
但在体外实验中有活性的成分,并不一定是在体内发挥药效的物质,因此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被用于追踪进入体内的活性化合物。
王喜军建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从口服中药后的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1]。
2. 红外光谱法(IR)孙素琴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与各种计算机辅助解析技术(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无损、有效、廉价、易于推广的方法。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和近红外傅立叶变换拉曼(NIR-FT Raman)光谱法对大黄(西宁大黄)与伪品大黄进行了无损快速的鉴别。
根据它们在红外、拉曼图谱中的各自谱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将它们区别开[2]。
用红外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来自8省的7 4个山药样本的道地与非道地性进行了聚类分析,为山药道地性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3]。
以赤芍的红外指纹图谱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来自18个产地的赤芍进行聚类分析[4]。
结果表明,该法可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快捷、准确、可行的鉴别方法。
IR法主要用于药物的真伪鉴别,产地鉴别,药材分类等定性分析,同时也可用于药物的定量分析。
已报道的青霉素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HPLC法、荧光法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困难。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5种常见的青霉素药物。
结果表明,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可以很快地将不同青霉素药物加以区分,是快速、准确、简便鉴别青霉素类药物的有效方法[5]。
3.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APS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小、适合于多元素分析等特点,在卫生、环境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可测定中草药方剂原生药、残渣、悬浮态及可溶态中的三价及五价砷。
该方法可对黄连解毒汤中的砷进行形态分析。
方法检出限为89.1ng/L,RSD为1.24%,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1 %~109.3 %。
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可测定中药中汞。
利用微波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汞(Hg)、砷(As)等含量。
在实验条件下,测定药品中Hg、As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1%,6 %,RSD<5%[6]。
4. 显微技术[7]4.1.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自然型扫描电子显微镜(Natural SEM)。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在样品上逐点逐行扫描,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高几十万倍,可显示出观察特征的三维立体结构。
样品制备简单,不需超薄切片,样品几乎可直接观察,对样品的形状没有任何限制,对于观察厚的样品时更能得到真实的表面资料。
广泛用于孢粉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药材的鉴定,也用于鳞叶、苞片、表面观察以及草质茎内部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使鉴定特征更为明显,解决了过去了用光学显微镜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电子显微镜技术已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和观察中药材有效成分存在的部位。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利用电镜技术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
4.2.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借助计算机图像学、计算机三维重建和图像分析系统等手段,将中药组织形态学研究推向三维化、可视化、定量化。
图像分析是近2 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可将不同层次的二维图像用计算机处理获取此图像的三维定量数据。
替代了人工繁琐的形态学测量,所得到的三维立体参数准确可靠。
我国第一个中药材数字可视化技术及其图鉴系统—“数字可视化中药”研制成功,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以来,传统中药鉴定主要依赖经验鉴别和基于二维平面和定性描述的显微鉴定,对容易混淆的中药材品种难以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刻画,也难以有效保证其质量和临床疗效。
由解放军302医院药学部博士肖小河领衔完成的“数字可视化中药”,利用中药材组织的连续切片,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中药材及其组织的三维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构建和表征其立体形态结构,并以实时动态的方式显示出来。
它可以全方位刻画中药材的形态结构、鉴别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等提供三维定量的鉴定技术和图谱资料;可以为中药鉴定学、生物学、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提供良好的辅助教学工具和图像资料;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中药和植物的外观和微观的立体结构以及组织细胞的空间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和中药材的生长发育规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分布动态、中药材品质变化规律、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等。
4.3.电子计算机检索中药显微特征将粉末特征编码输入电脑数据区作为资料库,鉴定时,输人样品特征的编码信息后,计算机即将检验样品的编码信息和资料库中的标准样品的编码信息逐一比较,最后打印出检索结果。
可以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不准确。
4.4.组织化学色谱法应用显微操作器直接在中药材组织切片的细胞中取样,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的技术。
目前最大的进展是将电子操作器应用到显微操作器方面来,现已能将电视、显微操作器和示波器连在一起工作,对于细胞内组分的活动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分子生物学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法DNA分子诊断技术:指通过直接分析遗传物质的多态性来诊断生物内在基因排布规律及其外在性状表现规律的技术。
DNA分子的信息量大,而且不受外界因素和生物体发育阶段及器官组织差异的影响,即每一个体的任何细胞都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物鉴定方面具有了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等特点。
采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来检测近缘植物药和动物药的鉴别将成为中药鉴定工作的热点之一。
近两年来,D N 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质量的评价应用领域逐步扩大,方法也日趋完善[8]。
6. 结论此外,尚有生物免疫化学、放射免疫技术来筛选中药的微量有效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法、化学模式识别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用于中药研究领域,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质量控制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7. 参考文献[1]李发美,熊志立,鹿秀梅,等.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策略和色谱技术[J].色谱,2006,24(6):537-544.[2]孙素琴,刘军,周群。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法无损鉴定药材的真伪.分析化学,2002,39(2):140-143.[3]徐永群,孙素琴,袁子民,等.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鉴别道地山药.分析化学,2002,30(10):1231-1233.[4]徐永群,黄吴,周群,等.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在赤芍产域分类鉴别中的应用.分析化学,2003,31(1): 5-9.[5]刘凤萍,吴湘江,吴婷.青霉素类药物的红外光谱鉴别.光谱实验室,2004, 21(1):31-34.[6]孝芳,张卓勇,范国强.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工程学[J].,2005,(4):187.[7]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赵桂珍.中药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