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_朗诵方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
课件设计 1.亲自动手制作《》的MTV。
圆月花好 2.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3.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
4.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5.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
6.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
教案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案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案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案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
教案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1.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
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
2.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
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分工)【范本模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方案
(音乐起)
集体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男: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女集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集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集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男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优秀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①猜猜他是谁?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一位,文汪洋恣肆,诗清新飘逸,书画丰腴跌宕,词开豪放洒脱,你能猜猜他是谁吗?(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苏轼②简介作者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谁来说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太有才”,可才高八斗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九年(1076)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心情压抑,中秋之夜,一轮孤月,思绪万千,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挥而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必须要有词牌名。
几部分组成——小序、上阙、下阙小序交代了什么?---时间和写作目的“兼”字是什么意思?——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怀念子由,除此,还有什么?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学习这首词。
②学法指导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疏通文句,理解内容三读:吟诵品味,体会感情③自由读一读。
自学生字词(宫阙、绮户、婵娟、琼楼玉宇)④个别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⑤点评:读诗词要注意:语音、语速、节奏流畅,而且有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的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教学设计之一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
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
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
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
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
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水调歌头教案三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
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学生交流。
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出示课题:__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__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自读体会、交流。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方案
配乐:王菲《明月几时有》
(音乐起)男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男: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集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停顿片刻)
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集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停顿片刻)
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集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男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天华学校经典诵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