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混合运算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涵盖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它要求运用各种运算法则,灵活运用各种数学运算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混合运算的阶段,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

一、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顺序在混合运算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顺序。

一般来说,我们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如果遇到括号或者带有括号的式子,我们就要按照括号里的内容先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其他运算。

例如:5 + (3 + 2) - 4 = 5 + 5 - 4 = 10 - 4 = 6这个例子中,首先计算括号里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在混合运算中,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非常重要。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此在混合运算中,他们需要运用这些知识。

例如:23 + 18 - 9 = 41 - 9 = 32这个例子中,首先进行加法运算,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二、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1.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混合运算中,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与加法和减法有所不同。

按照数学的约定,乘法和除法应该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之前进行。

例如:6 + 3 × 2 = 6 + 6 = 12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进行乘法运算,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是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因此在混合运算中,他们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例如:4 ×5 ÷ 2 = 20 ÷ 2 = 10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进行乘法运算,然后再进行除法运算。

三、解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1. 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意思。

二年级口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年级口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年级口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口算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二年级的口算学习中,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通过练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二年级口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

一、加减乘除法运算顺序在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优先顺序。

一般来说,先进行乘除法运算,后进行加减法运算。

这是因为乘除法的优先级高于加减法,所以需要先计算乘除法运算,再计算加减法运算。

例如,对于一个口算题目:“12 + 4 × 2 - 6 ÷ 3”,首先计算乘除法:4 × 2 = 8,6 ÷ 3 = 2,然后进行加减法运算:12 + 8 - 2 = 18。

学生在进行口算题目时,应当注重运算顺序,避免因计算顺序不当而导致错误。

二、加减乘除法运算技巧在口算题目中,针对加减乘除法运算,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来简化计算过程。

比如,对于乘法运算,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算性质,将乘法运算转化为更简单的计算形式。

例如,对于一个口算题目:“6 × 7”,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将其转化为:“7 × 6”,然后计算得到答案42。

类似地,对于除法运算,可以利用除法的定义,将除法运算转化为更简单的计算形式。

例如,对于一个口算题目:“42 ÷ 7”,可以将之转化为:“42 ÷ 7 = 6”,计算得到答案6。

通过掌握这些加减乘除法运算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数学运算,它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比如,在购物中计算商品价格折扣、找零等方面,就需要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做饭、测量等场景中,也需要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口算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6×(73-65)= 482×(45-37)= 1635-26)×9= 8156÷(78-69)= 872÷(3+6)= 87×(62-54)= 5642-36)×5= 3032÷(4+4)= 475-26)÷7= 75+4)×6= 5481÷(16-7)= 94×(82-75)= 2827+21)÷6= 845÷(36-27)= 53×8÷4= 645+7×6= 8772÷8+26= 3525+3×7= 46 45÷9×8= 40 63÷9×8= 56 36+20)÷7= 8 47+32÷8= 51 82-45÷9= 77 68-24÷4= 62 15+54÷9= 21 5×(25-17)= 40 8×(2+7)= 72 36-25÷5= 31 56÷(67-59)= 7 43-24÷8= 40 5×(36-27)= 45 23+5×6= 53 8+2×7= 22 32+56÷8= 40 72÷(56-48)= 9 32+4×7= 60 2×(3+4)= 1464÷(18-9)= 8 42-5×7= 728÷(37-33)= 7 56+8)÷8= 8 71+2×6= 83 4+7×8= 604= 526= 95= 1608= 4567= 619= 69= 5044+3)= 353= 75= 3589-80)= 452+4)= 139-7)= 24+4)= 1.751.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2.格式错误的修改3.每段话小幅度改写4= 16这道题目很简单,只需要将4乘以4即可得到答案16.9= 81这道题目同样简单,只需要将9乘以9即可得到答案81. 7= 5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7,得到的商为5.4= 76这道题目需要将4乘以19,得到的答案为76.8= 312这道题目需要将8乘以39,得到的答案为312.6= 14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6,得到的商为14.8×5= 20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8,然后再将商乘以5,得到的答案为20.4= 13.5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4,得到的商为13.5.7= 4.xxxxxxxxxxx7143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7,得到的商为4.xxxxxxxxxxx7143.56-49)= 2.5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7,得到的商为2.5.8= 316这道题目需要将8乘以39.5,得到的答案为316.7= 63这道题目需要将7乘以9,得到的答案为63.9= 153这道题目需要将9乘以17,得到的答案为153.3+6)= 4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9,得到的商为4. 4= 76这道题目需要将4乘以19,得到的答案为76. 7= 21这道题目需要将7乘以3,得到的答案为21.9= 153这道题目需要将9乘以17,得到的答案为153. 23+31)= 2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54,得到的商为2.8= 312这道题目需要将8乘以39,得到的答案为312. 7= 105这道题目需要将7乘以15,得到的答案为105. 9= 117这道题目需要将9乘以13,得到的答案为117. 3+6)= 1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9,得到的商为1. 7= 49这道题目需要将7乘以7,得到的答案为49.4= 76这道题目需要将4乘以19,得到的答案为76.9= 4.xxxxxxxxxxxxxxx这道题目需要将一个数除以9,得到的商为4.xxxxxxxxxxxxxxx。

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是数学中非常基础的内容,它是指在一道数学题中,同时涉及加、减、乘、除等四种基本运算的情况下,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具体而言,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按照乘除法优先原则,先进行乘、除运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也就是说,在计算过程中,先要将乘、除运算的结果算出来,然后再将加、减运
算的结果算出来,最后再将两个结果相加或相减,得到最终的答案。

其次,需要遵循括号优先原则,即在计算过程中,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内容,然后再进行乘、除、加、减运算。

如果有多层括号,则需要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
进行计算。

另外,当遇到同级运算符(如加减或乘除)时,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先计算左边的运算符,再计算右边的运算符。

最后,需要注意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符号和规则,如负数的表示、分数的化简、小数的四舍五入等等。

总之,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是数学中非常基础的内容,掌握好这些规则和步骤,对于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三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混合运算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既考验了学生对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符号的掌握,也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混合运算中,运算符号的优先级和步骤的正确顺序十分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小学三年级上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一、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认识在混合运算中,首先要学会认识和理解加减乘除四个基本运算符号。

加法用"+"表示,表示两个数相加;减法用"-"表示,表示两个数相减;乘法用"×"表示,表示两个数相乘;除法用"÷"表示,表示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二、优先级和括号运算在混合运算中,运算符号有一定的优先级,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乘法和除法的运算优先级高于加法和减法。

如果有括号,那么括号里的运算先于其他运算进行。

例如,对于表达式5+3×2,我们首先进行乘法运算,得到6,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最后的结果是11。

三、混合运算的步骤在进行混合运算时,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计算括号里的运算;然后,按照乘法和除法的优先级进行运算;最后,按照加法和减法的顺序进行运算。

具体的步骤可以参考以下例题:例题1:计算12+3×4-6解:首先,括号里没有运算,所以直接按照乘法和除法的优先级进行运算。

3×4=12。

然后,按照加法和减法的顺序进行运算。

12+12=24;24-6=18。

所以,12+3×4-6=18。

例题2:计算(8-4)×2+5÷2解:首先,计算括号里的运算,8-4=4。

然后,按照乘法和除法的优先级进行运算。

5÷2=2.5。

最后,按照加法和减法的顺序进行运算。

4×2=8;8+2.5=10.5。

所以,(8-4)×2+5÷2=1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导读:《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学生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后得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主备人:张波审核:张丽丽周海蓉时间:2015年3月9日
【学习内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基于标准】
1. 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学生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试题。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3和例4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含有两条信息: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游人270位,每30位派一名保洁员。

所求的问题是: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派了几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名,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最后得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基于学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例3和例4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题意,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游人和保洁员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需要的保洁员越多。

理解了这一点,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

同时也要对比两种
不同的解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级运算由高到低.
教学难点: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
【评价方案】
1、通过观察、提问、分析、计算,检测目标1、
2、的达成。

2、通过课堂练习,达成目标1、2。

【学习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
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