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对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不同国度许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是学习了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明确了细胞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些科学方法知识,但有关的知识还不系统。

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4、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5、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树立科学知识和观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 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 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 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 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 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 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 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 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 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 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 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 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 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 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 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 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 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 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 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 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 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 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 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 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 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3.2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 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 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 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 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 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 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 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 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 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 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 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 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 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 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 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 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 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 说明细胞膜具有一 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 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
3.3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 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 让学生根据科学家 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 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 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 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4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 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 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 学、在轻松中学。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
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宀“问题探讨”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宀阐 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 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 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 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 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 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 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分析思维的目的性、 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 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 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 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 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 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 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