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数轴 小小数轴大显身手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感悟新知
2.画数轴的步骤
知1-讲
(1)画直线,取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 0,
这个点叫做原点 。
(2)标正方向: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
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感悟新知
知1-讲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 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 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 1, - 2, - 3,…。
感悟新知
特别警示 在画数轴时常出现以下三种错误:
1.“三要素”不全; 2. 单位长度不统一; 3. 标数时顺序不对 。
知1-练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知2-讲
对应关系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有理数 不都表示有理数
数轴上的点
感悟新知
知2-讲
知识链接 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正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原点右边(或上边)的点表示。 (2)负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原点左边(或下边)的点表示。 (3) 0用原点表示 。
答案:C
感悟新知
知识点 4 绝对值
知4-讲
1. 定义 在数轴上,表示数 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的绝对值,记作 | a |,读作“a 的绝对值” 。
感悟新知
2. 性质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
a( a>0), 即: |a|=ቐ 0( a=0),
感悟新知
画法提醒
知2-练
根据给出的数画数轴,关键要把握两点:
(1) 确定原点的位置,一般地,原点居中,若给出的
正数较多,原点靠左边,若给出的负数较多,原
2024年秋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3课时(课件)

2.规定了
数轴.
原点
、
正方向
、
单位长度
的直线叫做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1.正有理数可用原点 右边
点
左边
的点来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
的点来表示,零用 原点 表示.
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 数轴上的一个点
来表示.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B.数轴上的原点表示0
点之间的整数有( C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2.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与表示-6的点之间的距离是 2
个单位长度.
3.A点与数轴上表示-2的点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点表示
的数是
-5或1 .
4.某市一条自西向东的道路旁依次有人民公园、新华书店、
实验中学、科技馆、花园小区五个地点,相邻两个地点的距离
(2)-(-5)=5;
(3)+(+5)=5;
(4)+(-5)=-5;
(5)-[-(+5)]=5;
(6)+[-(-5)]=5.
方法归纳交流 多重符号的化简有如下规律:“+”的个数
不一定,-a表示a的相反数,当a表示正数时,-a表示负数;
当a表示负数时,-a表示正数;当a表示0时,-a仍表示0.
多重符号的化简
3.化简下列各数的符号.
(1)-(+5);(2)-(-5);(3)+(+5);
(4)+(-5);(5)-[-(+5)];(6)+[-(-5)].
解:(1)-(+5)=-5;
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符号不同
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1.正数的相反数是 负数 ,负数的相反数是 正数 ,0的相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数轴 和数轴亲密接触

和数轴亲密接触数轴是“数”与“形”的第一次结合,它使抽象的“数”直观化,使数与直线上的点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表明了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并由此形成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同学们在初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数轴的定义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概念蕴含了三层含义: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选取,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规定的.通常取向右为正方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可根据各题的实际需要,灵活选取,有时可以每隔两个或多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②正数总在原点的右边,负数总在原点的左边;③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2.画数轴的步骤正确画一条数轴的步骤可概括为:一画、二取、三选、四标(1)画直线:就是先画一条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直线;(2)取原点:通常原点选在直线中间,若问题中负数的个数较多时,原点选靠右些;正数的个数较多时,原点选的靠左些.(3)选正方向:通常取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并选取适当的长度(如0.5cm)为单位长度(若在数轴上表示是0.1和-0.4则可取一个单位长度为0.1;在数轴上表示30与-40,则可规定一个单位长度为10.)(4)标数:在数轴上依次标出1,2,3,4,―1,―2,―3,-4等各点.3.画数轴应避免四种错误请你指出下图中哪些不是数轴?并指出你判断的理由.①②③④分析:在画数轴时,常出现以下几种错误:⑴没有方向,如图①;⑵没有原点,如图②;⑶单位长度不统一,如图③;⑷标数不按顺序,如图④.所以①, ②, ③,④都不是数轴.4.理解数轴与有理数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①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如数轴上表示π的点表示的就不是有理数(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数,所以不是有理数).②正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反过来原点右边的点都表示正数;负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反过来原点左边的点都表示负数;零用原点表示,反过来,原点表示零.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例1、(2007四川乐山)如图,数轴上一动点A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为1,则点A表示的数为()A.7B.3C.3-D.2-DA2B5C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思维,由图知点B向右移动5个单位到点C,点C对应的数为1,故点B对应的数为-4,A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所以A表示的数为-2.例2、(2006年盐城市)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所表示的数是.解析:此题可以通过画数轴来求解,如图所示, A B到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应该有两个A、B,它们所表-2 O 2示的数分别是-2和2.温馨提示:由“数”想到“形”(数轴),用数轴表示点的运动非常直观,充分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这是以后解答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数形结合思想.。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优秀教学案例

1.讲解数轴的定义、特点及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轴是表示实数大小关系的一种工具。
2.通过数轴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以及如何判断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
3.引入相反数的定义,让学生对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
2.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将以热情、耐心、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符号和几何图形的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感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数轴的绘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鼓励小组代表分享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3课时绝对值课件新版沪科版

又因为| a |=4,所以 a =-4.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若| a |=- a ,则在下列选项中, a 不可能是(
D
)
-
A. -2
B.
C. 0
D. 5
【点拨】
因为| a |=- a ,
所以 a ≤0,
所以 a 不可能是正数.
数中最小的数是0.
(1)当 x =
时,| x -2 026|有最小值,这个最
2 026
小值是
0
(2)当 x =
1
大值是
;
时,2 026-| x -1|有最大值,这个最
.
2 026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易错点
忽略0也是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而致错
11. [新考法 逆向思维法]如果| x -2|=2- x ,那么 x 的取
12
13
14
15
14. [新考向 知识情境化]一条直线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机器
人,它们站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 A1, A2, A3,
A4, A5表示,如图.
在点
上的机器人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最大,站
A1
(1)站在点
A2
和点
A5
,点
和点
A3
A4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数轴 课件 (17张PPT)

典例剖析
1.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在原点的_右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a___个单位长 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左__边,与原点的距 离是__a__个单位长度.
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注意: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 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课堂练习
观察下列图形,指出哪条数轴画得正确,其余错在哪里?
1)
123
2) -1 0
12
3) -6 -4 -2 0 2 4
6
4) -2 -1 0 1
5)
0
× 无原点 × 无正方向 × 单位长度不统一 √ × 没有单位长度
课堂练习
二、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 2 3
.1.5
—3 —2 —1 0 1 2 3 思考:
2.注意事项: (1)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 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新知讲解
问题2 怎样画数轴?
-3 -2 -1 0 1 2 3 ①画直线; ②定原点; ③选正方向:一般的,我们选原点向右(或上)的方向为
正方向,相反的方向为负方向; ④统一单位长度:选取适当长度为单位长度; ⑤在数轴上标出1、2、3、-1、-2、-3等各点.
情境导入
(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 (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 (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
(4)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新知讲解
一、数轴的概念及画法
问题1 什么是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2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第1课时数轴课件新版沪科版

B. -2 023
A. 2 023
C.
)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拨】
因为 OA = OB ,点 A 表示的数是2 023,
所以 OB = OA =2 023.
因为点 B 在点 O 左侧,
所以点 B 表示的数为-2 023.
【答案】B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如果点 A 表示的数是-2,那
么点 B 表示的数是(
A. -1
D
)
B. 0
C. 1
D. 2
【点拨】
根据点 A 表示的数是-2,画出数轴的原点,如图,
则点 B 表示的数为2.故选D.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3
数轴上点的运动
7. 在数轴上,点 A 表示-2.若从点 A 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拨】
求较大范围内的整数点时,可类比较小范围内的
情况.由图可知,1 cm长的线段盖住的整数点的个数
为1或2,2 cm长的线段盖住的整数点的个数为2或
3,….故长为1 000 cm的线段盖住的整数点的个数为
1 000或1 001.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2《数轴》教学设计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2《数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河北省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数轴》。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习完正数与负数之后的内容,数轴不仅是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学好不等式的解集、平面直角坐标、函数及其图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
教学重点:1、数轴的概念理解与画法2、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借助数轴解决动点问题教学设计思想:针对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中出现的易错易混,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一课时学习的数轴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起点,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从现在开始,在教学与学习中注重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本章后面的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由此可见这一课时学生学好数轴概念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在问题的探索上,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采用小组探究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知道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并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②借助数轴能知道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并能解决与数轴有关的动点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温度变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和谐结合,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感知数轴的概念;第二环节,得出定义,揭示内涵-----数轴的概念理解和画法;第三环节,探究归纳,总结延伸--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第四环节运用提高,形成技能--借助数轴解决动点问题,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强化思想,第六环节,当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数轴 大显身手
“数轴”是规定了的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在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特定
的数,而且我们目前学的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数轴是数与形的结合
点,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石.可起到直观作用,在许多场合都有它大显身手的机会.
一.有理数与数轴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学了实数以后就会明白,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
有理数).这样,就把“数”与“形”(数轴上的点)结合起来了,使抽象的数变得形象、具体.
1.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原点表示非正非负的中性数
“0”,它把数轴分成正半轴和负半轴两部分.
2.数轴是一条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所以既没最大数,也没有最小的数.
例 1 如图1,数轴上所标出的点中,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则点A 表示的数为 ( )
A.30
B.50
C.60
D.80 解析:观察数轴发现,数轴上5个单位长表示100,说明一个单位
长表示20, 点A 表示的数是4个单位长,所以A 表示的数是80,故选D.
例2 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5,—2,321,—32
1. 解析: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时,应该用较大的实心点标出表示这个数的对应点,并把这
个数写在所标的点的正上方,如图2所示.
二.相反数与数轴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
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还是0,在数轴上表示0的点是原点.
例3 如图3,数轴上A B ,两点所表示的两数的( )
A.和为正数 B.和为负数 C.积为正数 D.积为负数 解析: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3与3,这两数互
为相反数其和是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A, B错误, -3与3的积为负数,所以选
D.
三.绝对值与数轴
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从这种解释中提出中心词,
“绝对值是距离”,由于距离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即a ≥0.学习了绝对值
概念要注意下列重要结论:
图3
图1
5
· —321 · —4 —3 —2 —1 0 1 2 3 4 5 —2 ·
321 · 图2
⑴当a ≤0时,a a -=,当a ≥0时,a a =;
⑵若b a -=,则b a =,若b a =,则b a =; ⑶若b a =,则b a ±=。
例4 如图3所示,数轴上的点A 所表示的是有理数a ,则点A 到原点的距离是( )
A 、a
B 、-a
C 、±a
D 、-a
解析:此题实际是求a 的绝对值,由数轴可知A 点在原点左侧,
所以a 表示一个负数,由“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知
点A 至原点的距离,即a a -=,故选B.
四.数轴与比较大小
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原点右边的都是正数,原点左边的都是负数;数轴上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由此可得到下面的结论:
1.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对于三个有理数a ,b ,c ,若a >b ,b >c ,则a >c ;若a <b ,b <c ,则a <c .
3.没有最大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4.最大的负整数是—1,最小的正整数是1.
5.没有绝对值最大的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例5 已知a 、b 为有理数,且a>0,b<0,a+b<0,将四个数a ,b ,-a ,-b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解析:∵a>0,b<0,∴数轴上表示a 、b 的点分别在原点的右边和左边.又∵a+b<0,∴表示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小于表示数b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故a ,b ,-a ,-b 四个数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图5.观察
数轴可知b<-a<a<-b.
五. 数轴与化简求值 例6 数a 、b 在数轴上位置如图6,化简=++-b a b a . 解析:由图6可知a<0,b>0,且a >b ,所以b a -<0,b a +<0,所以)(b a b a --=-,)(b a b a +-=+所以原式=a b a b a b a b a 2)()(-=--+-=+---
.
图4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