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

合集下载

吉林省土壤概况

吉林省土壤概况

吉林省土壤概况吉林省土壤概况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发布时间:2017-04-17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简介吉林省幅员辽阔,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为18.65万平方公里,境内土壤类型包括19个土类,44个亚类、99个土属、263个土种。

其中,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41.4%,其次是黑钙土,占13.34%,白浆土占10.5%,草甸土占9.64%,黑土占5.9%,风沙土、新积土和盐碱土分别占5.63%、4.83%、2.83%,以上8个土类的面积总和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93.79%,其余11个土类面积仅占6.21%。

我省耕地土壤以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黑土、暗棕壤、风沙土、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

——暗棕壤:东部山区、半山区的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棕色层的酸性淋溶土壤,主要分布在白山市、通化市、延边州、吉林市和辽源市。

特性:土壤腐殖质层厚度20cm左右,无或仅有不明显的浅色亚表层;淀积层多呈黄棕色;地表以下50~100cm深度内无锈斑特征。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11(A1)]—淀积层(B)—母质层(C)。

面积:全省暗棕壤总面积115,804,362亩,占全省土壤面积41.4%,其中耕地面积8,568,554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8%。

——黑钙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和碳酸盐的淋溶积聚过程。

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和长春市。

特性:有较深厚的暗腐殖质层;表层碳酸盐已被淋洗;土壤含盐量<0.1%,碱化度<5%,呈弱碱性反应;地表50cm深度内无基岩层。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淀积层(B k)—母质层(C)。

全省黑钙土总面积37,332,429亩,占全省土壤面积13.34%,其中耕地面积21,669,809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99%。

——白浆土:具有薄的黑土层和一个瘠薄的白浆层,且酸性强,母质粘重,水分物理性质不良。

主要分布在白山市、吉林市、延边州和通化市,辽源、长春、四平也有少量分布。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据最新遥感资料显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151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575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944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省各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厘米。

土壤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1世纪吉林省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

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的水土流失主要靠群众自力更生投劳进行治理,资金投入很少,目前我省每年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国家补助经费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量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无法实施。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

三是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主要防治对策进入21世纪,我省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作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为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今后应采取以下具体保证措施:一是依法强化监督,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

全省每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300多平方公里,弃土弃碴数千万方,对生态环境和江河整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的已很难挽救。

吉林省侵蚀沟成因分析

吉林省侵蚀沟成因分析

吉林省侵蚀沟成因分析马越【摘要】侵蚀沟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侵蚀形式,侵蚀沟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草原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日趋严重.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我国东北黑土区中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11年底,现有长度100m以上的大中型侵蚀沟62978条.这些侵蚀沟,每年都对吉林省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本文根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中的吉林省侵蚀沟普查成果,对吉林省侵蚀沟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大规模、高标准地防治侵蚀沟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1-3,8)【关键词】侵蚀沟;侵蚀形式;水土流失【作者】马越【作者单位】长春水利电力学校, 吉林长春 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表明,吉林省现有长度100m以上的大中型侵蚀沟62 978条。

沟道总长度1 976.77km,沟缘总面积37 371.05hm2,平均沟壑密度为0.13km/km2。

侵蚀沟在全省分布很广泛,除乾安、大安、通榆、镇赉等县市,其它县市均存在沟蚀问题。

从数量上看永吉、蛟河、磐石、东辽、图们、和龙等中东部25个县、市侵蚀沟较多,沟壑密度都在0.1km/km2以上,最高的东辽县、龙井市、四平市分别达到0.53km/ km2、0.69km/km2、0.73km/km2。

其它县市相对较少,沟壑密度在0.1km/km2以下。

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三类(另外还有冻融侵蚀、化学侵蚀)。

水力侵蚀又分为坡面侵蚀(简称“面蚀”)和沟谷侵蚀(简称“沟蚀”)两种类型。

水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沟蚀是面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危害也最大。

土壤侵蚀现象是地域性很强的现象,水力侵蚀较风力侵蚀具有更强的地域性。

东北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概况及防治策略

东北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概况及防治策略
2 . 1 水 土 流 失 的危 害
土地 资源 的不可逆丧失。 c m,而 形 成 l c m厚 的 黑 土 大 约 需 要 3 、4 0 0 a
东北半 干旱 区多呈现 山地 、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 , 据 统计 ,东 北地 区总土地 面积 1 2 3 . 8 ×1 0 4 k m 2 ,耕地 和流失 水 土 面积分别 占该 区域 总土地面积 的 1 7 %和 3 5 %;在耕地 面积 中, 4 0 % 为坡耕地范畴 , 其存 在必然 引起不 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 按水土保持 区划分 ,低山 、丘陵、漫川漫 岗区水土流失面积 占 总 流失 面积 的 7 4 . 6 %;按侵蚀形式划分 ,水蚀 面积 占总流失 的 6 4 . 7 %;按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 ,轻微度水 土流失面积 占 7 3 %。 近百万平方 千米的中 国东北黑土 区,是全世界现有 、仅存 的 3 大块 黑土 区之一 。然 而 ,在该 区域仅黑 土流失面积就有 2 7 . 5 9 万k m ,所 占比例约为 2 7 %,占全 国水土 流失 总面积 的 6 3 %, 若黑土不加 以管理、进一步退化 , 将严重影响我 国粮食 的安全 、 社会 的稳定和可持续 的发展理念 。
1 . 2水 土 流 失成 因分 析
的时 间。黑土耕 层 已由最初 开垦 的 8 0~ 1 0 0 c m下降 到 2 O~
3 0 e m,黑 士流 失 后 是 不 可再 生 的 。
土地 生产力 的严重匮乏。在东北半干旱地区 ,土壤表层流 失后 , 剩下 的仅为 白浆 土等理化性状较差 的土质 , 土地易板结 , 肥力下降 ,土壤原有生产力受到威胁。 有效耕 地面积 的 自然缩 减。据悉 ,东 北黑 土区 因严 重水 土流失所产生 的大型侵蚀沟多达 2 5万条 ,多年来吞噬农 田 9 . 6 万h m 。流失的泥沙淤积河道 、水库还会影响防洪安全 。

吉林省水土保持林概况分析研究

吉林省水土保持林概况分析研究
水 土保持林概 况、历林;山顶防蚀 林;固沟防冲林 中图分类号 :S 1 5 7 文献标识码 :A
1吉林省水 土流失的概 况 在大地形上 ,吉林省分为东部 山区、中部丘 陵和西部平原 3 部分 。中华人 民共 各国建国以前由于滥伐森林 ,过度放牧等 , 造 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 。建 国初 期 ,水土流失 面积达到 2 8 4 . 4万 h m ,占总 土地面 积的 1 5 . 2 %。几十 年来 ,吉 林在水 土治理 上 做了大理工作 ,但很不稳定 ,处于边治理 ,边破 坏的状态。因 此 ,到 目前为止 ,还有很多 尚待治理 的土地 。全 省水 土流失及 其危害程度体现为以下几种 : 1 . 1 地表土地及养分大量流失 ,造成地 力减退 据吉林省水土保持部 门测算 , 全省平 均每年 土壤 流失总量 在1 亿t , 其 中土壤流失严重 的 8 0 多万 h m , 每公 顷地年流失氮 、 磷 、钾肥 料约为 3 0 0 k g 。 1 . 2山上扒皮拉沟 。山下水冲沙压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一部分耕地变成 了沙滩 ,对农 业生产危 害特别大 。 1 . 3水库淤积 .缩短 了工程寿命 由于冲刷严重 ,使全省大 、中、小 型水库和塘坝淤积 泥沙 严重 ,一些水库基本呈 现报废状 态 ,影响了水 库的使用 。 1 . 4洪水成灾 吉林省虽处于平水偏枯 的状态 ,但 由于不少地方 森林植 被 遭到破坏 , 雨 季仍 有山洪暴 发 , 也给水土保持带来严峻的考验 。 2吉林省水土保持林经营沿革及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 国初期 ,党和政府就保护农业生产 和人 民生命财产 的安全 ,对水土流失地 区开始 了以营造水土保持林 为主体 的综合治理 工作 。如浑江市的卧虎 山村和东光村 ,通化 县的复胜村 ,辽源市的大架山村 ,桦甸县 的新政村 ,德惠县 的 张家沟村 ,龙井县 的朝阳村 、长南村 ,通榆县 的向海村等地均 在秃 山顶 、荒 山坡 、侵蚀 沟等水土流失处 ,营造 了一定面积 的 水土保持林 。现 已郁 闭成林 ,控制了水土流失 。如龙井县长南 村, 在 治理前 , 坡耕地上 有大冲刷 沟 9 O 多条 , 小冲刷沟近千条 , 土肥 流失 ,地力减退 ,粮食 每 6 6 7 m 产不足百斤。经过治理 , 从根 本上控制 了水土流失 问题 ,几十年来 ,全村未出现 山洪 , 坡耕 地没 出现扒坡拉沟现象 ,粮食 产量也 比以前提高 2倍 ,相 应地解决 了群众 的生产 、生 活 ,改变 了贫 困面貌。 3吉林省水土保持 林类型 目前 ,吉林省水 土保持林有 5 种 类型 :

西吉县吉强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分析

西吉县吉强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分析

西吉县吉强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分析摘要:西吉县吉强流域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农田、淤积水库、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提出了适合本流域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治理措施西吉县吉强流域属葫芦河流域上游左岸,位于西吉县黄家川水库至夏寨水库之间,总土地面积174.17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8.05 km2,年均流失量75.86万t,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

流域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土壤输沙模数4 800t/km2·a,年产沙量约132.48万t,海拔1 886.70~2 443.80 m,相对高差557.10 m。

流域在地貌以黄土梁峁状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

1 水土流失成因1.1 自然因素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集中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1.1 地形影响该流域土壤侵蚀的地形要素是地面的坡度、坡长、坡形和地表破碎程度,流域地面坡度:梁峁顶部平缓,一般多在3°~10°;下部梁峁较陡,一般多在15°~25°;峁边线以下的谷坡绝大多数在25°以上;沟道上游掌地多在10°左右。

各级坡度面积:<5°的面积占16.73 %,5°~15°的占33.47 %,15°~25°的占37.83 %,25°~35°的占11.97 %。

坡面的长度多在30~100 m之间。

地面破碎程度大,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60 %,沟壑密度1.24 km/km2。

沟道切割大部分在20~30 m,少数地方超过35 m。

由于地形的影响,从分水岭至沟床,侵蚀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梁峁顶分水岭地带,以土壤面蚀为主,侵蚀较弱;梁峁坡地带,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明显,侵蚀增强;沟谷地带,水力、重力、陷穴的侵蚀最为活跃;沟床是输移上游侵蚀物质的渠道,在上游洪水冲刷影响下,沟床下切、沟道前进、沟岸扩张。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

吉林省西部生态治理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阐述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吉林省西部近些年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该地区的生态安全。

提出了该区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关键词]生态问题治理恢复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吉林省西部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

此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等11个县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面积的38%;草地面积98.64万hm2,占20%;林地面积为70.67万hm2,占14%;水域含湿地面积54.46万hm2,占11%。

该区耕地、草原资源丰富,两者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以上,但耕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面积大。

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0℃活动积温2900~305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机率高达710~90%;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8%,但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二、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1 降水量少,旱灾发生频繁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3~6月的播种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8%左右。

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79%。

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统计,白城地区因旱灾造成年际农业产值丰欠幅度达6~7亿元左右。

干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水白自流过嫩江和松花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河流,嫩江大赉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18亿m2,松花江流经西部地区的水有100多亿m3。

而西部地区对其利用率低,嫩江多年引水利用只占嫩江年均径流量的2%左右,其它径流量白白过境流掉。

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

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

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摘要]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土层变薄,地力减退,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风力侵蚀使草原和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加剧了洪旱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主要针对双辽市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保护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仅供各位学者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1.自然概况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松辽平原一部分。

位于东经″123°20′至124°05′,北纬43°20′至44°05′之间。

东与公主岭接壤,西连内蒙古哲里木盟的科左中、后旗,南接辽宁省昌图县和本省梨树县,北邻长岭县,地势由东向西南逐渐低下。

全市东西宽62公里,南北长89公里,幅员3121.2平方公里。

1.2地貌与植被情况我市地貌属堆积地形类型,根据各地质发育历史为第四系沉积物结构,东部高,西部低,西南隆起,按地表形态分中北部冲积湖积平原区,区内分布连绵起伏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部分沙丘和碱地互相交错,大部分地块为风沙土。

我市共有林地面积6.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3%,森林覆盖率为25%。

各类草地面积7.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4%,大部分荒草地已开垦为农田或进行林牧业生产,原始植被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现存林草达到保持水土功能大为削弱。

市内植被种类较多,是国家畜牧业基地之一。

目前草原上长着羊草、披碱草、碱草、碱茅、芦苇及人工种植苜蓿草、草木栖等。

2.水土保持措施基本情况2.1水土流失现状我市幅员3121.2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13.2万公顷。

1949年我市水土流失面积133.194公顷,到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为93635公顷,其中风蚀面积84.69公顷,水蚀面积8406公顷,人为因素水土流失面积1160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 面。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是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 因素,是客观条件。
自然因素分析
1)气候:暴雨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动力。风速是形 成风蚀的主要动力。 2)地形:地形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必要条件。全省有 近四分之一的面积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森林覆 被率低,草原退化沙化,这又为发生风蚀提供物质和 创造了条件。 3)土壤:由于底土粘重,透水性差,加之早期侵蚀严 重,土层变薄,肥力减退,抗蚀能力明显减弱,遇到降 雨,极易发生地表径流,形成水蚀。而风沙土、黑钙 土、淡黑钙土,土质松散,易被风吹动,形成风蚀。 4)植被:植物覆盖既可保护地表免受雨滴击溅,又可 调蓄、涵蓄水分,减缓风速,削弱径流。
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状况
11.16% 7% 14.27% 55% 珲春 85% 69.13% 33.2% 62.9% 83%
16.7%
水利资源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 带。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 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 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 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水能资 源总量为500.81万千瓦,有白山、红石、丰满等较 大的水电站。 松花江是东北的主要大河,发源于长白山天 池西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流域为东北平原 腹地,沃野千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 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农业区。松花 江带来的冲积土形成松辽平原,自吉林省中部延 伸向西部,与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辽宁的辽河平 原相接。
微度水蚀区又称无明显侵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这一地区 植被覆盖率达到70-80%。 轻度水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的盆地和中部的丘陵上,坡度 多在8—15°,受人类活动影响。 中度水蚀区集中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区居民点附近的山麓 地带和中部漫川漫岗的台地上,多数为开垦的耕地,植被 覆盖率很低。 强度水蚀区分布于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 区的山前台地上,东部山区盆地周围也有零星的分布,该 地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植被严重破坏。中部丘陵 台地强度水蚀区地表切割破碎,侵蚀沟发育,切沟,冲沟 随处可见,蚕食耕地,形成了“鸡爪”状地貌特征。
不敏感区分布 在东北部汪清、 珲春和延吉等 地和西部部分 地、东北部地 区多山间盆地 与狭窄的河谷 平原, 植被覆盖 好。西部地区 不敏感区主要 分布在松嫩平 原湿地、沼泽 区,这里地势低 平,降水集中且 地面排水不畅。
水土流失的类型
依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 《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结合我省的 气候、土质、侵蚀和TM影像的特征,全省土壤侵 蚀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大类。以梨树 的新开城—公主岭的杨大城子—农安的伏龙泉— 扶余的王府一线为界,中东部地区以山地、丘陵、 台地为主要地貌类型,气候湿润,降雨量大,以水力 侵蚀为主;西部为风沙坨甸区,气候干旱,多风少雨, 蒸发量大,以风力侵蚀为主(洮南市的北部大兴安岭 山前丘陵台地为水力侵蚀)。
冻融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
冻融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不可忽视的一种侵蚀类型。 东北黑土区的冻融侵蚀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融雪 径流侵蚀 , 二是沟壑冻融侵蚀。黑土区冻融作用 是沟壑冻融侵蚀的最初营力 ,是重力作用的先决条 件 ,而其最终形态往往是重力侵蚀。冻融交替对土 壤的稳定性、 土壤密度、 土壤渗透性、 土壤含 水量都有极深的影响。冻结引起土壤物理特性的 变化往往影响到寒冷地区的土壤流失。
吉林省地貌简介

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 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 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 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 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

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 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长白山、大黑山、 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爷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 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 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 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 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 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 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 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 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 0.36cm,土壤流失速度是成土速度的上百倍,水土流失 已成为吉林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2000年吉林省及各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单位km2)
6871.7 6428
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 (截止2006.1 3607.1 1591
吉林省地区水土流失简介
吉林省概况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 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 地处北纬 40°52ˊ~46°18ˊ,东经121°38ˊ~ 131°19ˊ之间。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 北最宽约600公里,幅员18.7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南 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 为邻。管辖长春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四 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 级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敏感区分布 较广, 从东 部山区到西 部平原均有 分布。其特 点为东部地 区分布较为 分散, 在西 部多分布在 较敏感区的 洼地纵横,构 成波浪起伏 的地貌景观。
叶赫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较敏感 区主要 分布在 吉东低 山丘陵 地区以 及西南 部冲积 平原。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森林资源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现 为43.2%。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 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 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 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 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 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2%,有各类自然保 护区32个,占全省总面积的11.6%,林业年创经 济价值220亿元。
各地区特征
中部漫川漫岗台 地区,在低山丘 陵之间有着宽广 的河谷地,是黑 土地的主要分布 地区
各地区特征
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处于半干旱、亚湿润 农牧交错地带,是松 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 草原牧区过渡地带。 除西北部为大兴安岭 东麓低山丘陵外,绝 大部分地区是沙丘、 沙地覆盖的冲积平原; 东北部、中部是广阔 的松嫩平原;东南部 是黄土台地。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吉林省水土流 失极敏感区主 要分布在东部 的低山区以及 东中部的丘陵 区, 其特点是 起伏较大、 植 被覆盖率较低、 降水量大且集 中。土流失极 敏感区呈斑块 状分布,面积相 对较小。
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
相当敏感区,在 东部地区相当敏 感区与极敏感区 是呈连续分布的, 相当敏感区多分 布在极敏感区的 外围, 其特点是 相对极敏感区起 伏较小。在中部 地区分布很广。
以风为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风蚀、风沙流、 积沙和流动沙丘
风力侵蚀区的分布特征 风力侵蚀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中部漫 川漫岗台地区北部边缘也有少量分布,风蚀强度分布 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微度风蚀区集中分布白城、 松原两市的松嫩平原及一部分松辽平原上。轻度风蚀 区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北部的镇赉、洮 南、乾安等防护林网等稀疏的干旱区。中度风蚀区集 中分布于前郭、长岭、通榆、大安等半固定沙丘沙岗 和风蚀耕地上。强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通榆、长岭至 前郭一带弧形垄状半流动沙丘沙岗和以开垦多年的风 蚀耕地上。
1224.2 1788.5 2115.5
延边 11%
长春 11% 吉林 14% 四平 5% 辽源 4%
白城 22%
松原 20%
通化 7% 白山 6%
长春 吉林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山 松原 白城 延边

截止2000年底,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19.6km2(轻 度侵蚀以上面积),占幅员面积16.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757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5.8%,风力侵蚀面积 13944.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4.2%。轻度水蚀面积 10659.8 km2,占水力侵蚀面积的60.7%,中度水蚀面积 5522.5 km2,占31.4%,强度水蚀面积1393.2km2,占 7.9%。轻度风力侵蚀面积8993.5km2,占风力侵蚀面积 64.5%,中度风力侵蚀面积3120.7km2,占22.4%,强度 风力侵蚀面积1829.9km2,占13.2%。
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
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
按地形地貌可以 分为四种类型区
东部中低山区
中东部低山丘陵区
各地区特征
东部中低山区为 中山、低山类型。 群山之间百溪奔 流,河谷狭窄,地面 破碎,山坡陡峻,土 层浅薄。
各地区特征
中东部低山丘陵 区,主要有低山 和丘陵组成,低 山丘陵又以森林 为主,与东部大 林海相连

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 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 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 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 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 公里。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 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 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 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气候特征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 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 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 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 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 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受季风气候影响,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 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4~5月降 水量仅占全年的13%。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尤 其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