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骨科常见牵引方法及护理讲义

尺骨鹰嘴牵引
适应症 肱骨髁上骨折 穿刺部位: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 ,于肘部内侧、尺骨鹰嘴顶点向下3㎝处由 内向外进。 牵引重量 :体重的1/20,约2-4㎏。
股骨髁上牵引
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 骨折。
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 指处。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5)针眼处不需覆盖任何敷料,保护牵引针眼部位不受触 碰,不受污染,每天用75%酒精消毒2次。
(6)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表面有痂皮覆盖者, 为保护层,不要随便去除。
(7)控制肢体旋转引起钢针松动,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 切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送回位,以免感染。
(8)针眼处如有分泌物,应用无菌棉签擦拭,并定时局部 换药处理,防止痂下积脓;如感染难以控制,可去除 骨牵引,以防发生骨髓炎。
保持肢体功能位
牵引 2 目的
5
使骨折、关节脱位 复位。
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
于骨折愈合
3
6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 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
牵引的分类
皮牵引
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 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用于12岁以下儿童 ,老年人的稳定性 骨折或手术前后的 辅助固定治疗等。
(3)骨盆悬吊牵引:适用于骨盆骨折有移位 者。
牵引的分类
骨牵引 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 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用于皮肤损伤、肿 胀严重、创口感染 或骨骼粉碎严重不 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
每日观察,避免过 度牵引,超过8周更 换牵引针。
牵引过程中加强护 理预防并发症。
骨牵引器具
(2)牵引重量根据病情决定,肢体肿胀消退后,根据患 者身体状况及骨折复位情况适当调整,不可随意加减, 不可将被服、衣物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力。
骨科牵引术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骨科牵引术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骨科牵引术的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Traction一、目的复位固定,纠正畸形,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方便护理。
二、适应证1.骨折急救时应用可临时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防止休克发生,避免加重损伤。
2.骨折脱位的治疗时牵引可实现复位,畸形矫正,维持对位。
3.对于关节畸形或挛缩牵引达到纠正关节挛缩的目的。
4.术前牵引可纠正骨折短缩畸形或软组织挛缩,便于术中复位,术后牵引可悬吊患肢减轻肿胀。
5.腰腿痛颈肩痛牵引可缓解疼痛。
三、禁忌证1.绝对禁忌:局部皮肤缺损感染;软组织感染,骨髓炎。
2.相对禁忌:张力水疱形成,严重骨质疏松;骨缺损或关节漂浮,牵引可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加重者。
四、操作前准备注意:术前注意沟通,有创操作签署知情同意书。
1.器材准备:长宽适合的胶布条,牵引床,牵引架,牵引弓,固定肢体的皮肤牵引套;骨针,牵引绳,不同重量的牵引砣,床尾调高或垫高器材,局麻药,电钻,皮肤消毒剂,无菌手套等。
2.患者准备:牵引部位皮肤清洗,剃毛发。
3.术者准备:手部清洗,确定牵引方式,如采用骨牵引需确定牵引针进针部位及进针方向做标记。
五、操作步骤(一)皮牵引1.骨隆起部位加衬垫保护粘贴胶布或直接安装不同大小规格的皮牵引套,在受牵引的皮肤部位可涂抹安息香酸酊,帮助胶布黏着,绷带包扎加固。
注意:采用胶布粘贴进行皮牵引容易引起皮肤过敏水泡,应加强护理;开始时牵引重量稍轻,以使患者适应,1 天后可调整至适当重量。
2.越过肢体最远端安装撑木防止牵引带压迫肢体。
3.牵引绳与撑木连接,将肢体抬高或置于牵引加上。
4.牵引绳一端穿过牵引床或架上的滑轮,调整肢体高度使牵引绳与肢体力线一致。
5.牵引绳另一端在距地面适当高度连接牵引砣。
6.确定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使用胶布者l 至2 小时后待粘贴牢固加重量牵引,可维持3 至4 周。
7.检查牵引部位的皮肤,避免包扎过紧,皮肤褶皱及骨突部位压迫。
(二)骨牵引要点:熟悉常用骨牵引穿刺点和进针方向:①股骨髁上牵引:由内向外防止股血管损伤;②胫骨结节牵引:由外向内,防止损伤腓总神经;③跟骨牵引:由内向外防止损伤胫后血管神经;尺骨鹰嘴牵引:由内向外防止损伤尺神经。
骨牵引的分类

骨牵引的分类骨牵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骨折、脱位、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方法,通过施加适当的牵引力,调整骨骼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复位。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治疗部位,骨牵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骨牵引的分类及其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骨牵引的分类1. 皮牵引皮牵引是指将细绳或绷带穿过皮肤下的软组织,再将其固定在骨干上,施加适当的牵引力。
皮牵引适用于肢体骨折、骨质增生、关节脱位等疾病的治疗。
皮牵引具有操作简便、疼痛少、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皮肤损伤等。
2. 骨内固定牵引骨内固定牵引是指将针、钉等器械穿过皮肤、软组织,直接固定在骨干上,施加适当的牵引力。
骨内固定牵引适用于肢体骨折、骨质增生、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骨内固定牵引具有操作简便、牵引力稳定、不易滑脱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等。
3. 外固定牵引外固定牵引是指将金属框架穿过皮肤、软组织,直接固定在骨干上,施加适当的牵引力。
外固定牵引适用于肢体骨折、骨质增生、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外固定牵引具有牵引力稳定、不易滑脱、可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外固定器材损伤等。
4. 布托牵引布托牵引是指将绷带或布条绑在患肢上,再将其固定在支架或床架上,施加适当的牵引力。
布托牵引适用于肢体骨折、关节脱位等疾病的治疗。
布托牵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但牵引力不稳定、易滑脱、适应范围狭窄等缺点。
二、骨牵引的适应症骨牵引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 肢体骨折:包括上肢和下肢的骨折,如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腓骨等骨折。
2. 关节脱位: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脱位。
3. 骨质增生:包括脊柱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等。
4. 骨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骨髓瘤等。
5. 其他:包括骨折愈合不良、骨折复位不良、脊柱畸形等。
三、骨牵引的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牵引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牵引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骨科常见牵引的种类及方法

牵引用物
1、牵引床 2、牵引架 3、牵引器具:牵引绳、滑
轮、重量、牵引弓、牵 引针、手摇钻、锤子、 扩张板、床脚垫
牵引架
牵引弓
皮肤牵引:骨折
皮肤牵引:预防畸形
皮肤牵引:垂直悬吊
兜带牵引:枕颌带
兜带牵引:骨盆牵引
骨牵引
固定牵引
牵引的两端固定不变,形成一个闭合的牵引系统
特点
多与牵引架合用(一般都是用托马斯架)。 在搬移患者时,可以一方面固定肢体,同时保 持牵引力。上、下肢骨折牵引的患者转移时, 使用这种方法最合适。 此法是在一个闭合的牵引系统内对某一局部进 行牵引的,其牵引力及反牵引力都随着肌肉收 缩力强弱而相应改变,没有过度牵引的危险。 住院患者使用固定牵引法时,必须用绳子和滑 车把架悬吊起来,这样在患者抬动身体时,才 可不影响局部的固定,否则患者要抬起身体时 (例如,抬起臀部坐便盆),而架子不能动,则 势必使患肢受到牵扯,影响局部固定。
预期目标 上述护理问题得到解决
具正确(2)治疗期保持 正确位置(3)牵引重量 不随意增减(4)牵引绳
护理措施
不随意放松
(一)心理护理
护
理
(四)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1、皮肤水疱、溃疡、压疮 2、血管和神经损伤 3、牵引针、弓滑落 4、针眼感染 5、关节僵硬 6、足下垂
7、坠积性肺炎 8、便秘
护理评价 (一)焦虑/恐惧有否减轻
骨科常见牵引的种类及 方法
赵祥丽
牵引是骨科的常用技术
目的和作用
1、骨折、脱位的复位和维持脱位后 稳定
2、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
3、解除肌肉痉挛、创 造条件
4、炎症肢体制动和抬高
牵引种类
1、皮肤牵引 (1)胶布牵引(2)海绵带牵引
骨科手术基本技术 骨牵引术

骨 科 手 第三章 骨科手术基本技术 术
第二节 骨牵引术
骨牵引
优点:可以承受较大的牵引重量,配合夹板固定, 便于患肢功能锻炼,无皮炎、皮肤水泡、压迫 坏死循环障碍等不良反应。
缺点:感染可能,穿针操作不当有损伤关节、神经、 血管或劈裂骨折的危险,应用于儿童有损伤骨骺。
牵引装置
1 骨科专用牵引病床 2 牵引支架:布朗氏支架、托马斯支架、挂钩牵引架。 3 附属设备:床脚垫、靠背架、牵引弓、牵引绳等用具。
皮肤消毒、铺巾,在定点标记处局部浸润麻醉, 用小尖刀在此两点各作一小横切口,直达颅骨。 用带有安全环的颅骨钻头在颅骨表面斜向内侧约 45°角以手摇钻钻穿颅骨外板。在儿童颅顶部钻 头约可深入3mm,在成人可深入4mm。将颅骨牵引 钳的两个钩尖分别插入两个钻孔内,旋紧颅钳, 使两钩尖固定于颅骨板障内。缝合此两小切口, 即可施行牵引。
1.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 2.骨牵引器械包:无菌巾(洞巾)、大中小号克氏针、骨
锤、骨钻、纱布等。 3.牵引弓:张力弓、马蹄形弓、颅骨牵引弓。 4.注射器及局麻用品。 5.一次性帽子、口罩、皮肤消毒剂及无菌手须保证无菌操作,最好在手术室进行; 3、注意牵引针孔处预防感染,每日在针孔处滴酒精一次; 4、牵引重量的把握,用软尺比较患侧和健侧肢体长度,维
骨骼牵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①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脱位,如股骨干骨折、
髋关节中心脱位。 ②不稳定骨折及开放性骨折。 ③颈椎骨折及脱。 ④如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等。 ⑤某些需要牵引治疗但又不宜行皮肤牵引者。
禁忌证: ①穿针处有炎症或开放性损伤污染严重者。 ②穿针局部骨骼有病变或严重骨质疏松者。
骨牵引的准备
注意事项
1.病人卧硬板床,床头抬高,牵引重量一般为3~4kg 2.为防止牵引弓滑脱,可以在牵引术后的开始1~2天内, 每天将牵引弓的螺丝加紧一扣。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1牵引的定义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保持肢体功能位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3牵引的分类一、皮牵引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2、双腿悬吊牵引3、枕颌带牵引4、骨盆悬吊牵引二、骨牵引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
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2、胫骨结节牵引【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
(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3、颅骨牵引【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患者。
(颈椎病患者很少采用,只有在下颌等牵引处皮肤过敏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皮肤牵引的颈椎病患者才可行颅骨牵引法)穿刺部位:连接两耳外耳道,做头部冠状线,再做头顶正中矢状线相交一点,以此为中点,在冠状线线上放颅骨牵引钳,两钉齿的位置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一、皮带牵引:约3-5公斤,不超过5公斤。
注意胶布处皮肤有否过敏、水泡、皮疹感染等,并及时予处理。
经常检查牵引是否松脱,有否压迫腓总神经,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
应密切注意患肢的血运循环及活动功能,患肢肢端可因绷带缠的过紧或其它的原因,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脉博摸不到等情况,遇到上述情况时,应详细的检查,分析原因并报告,有时只须松开绷带减压后缠绕便可解决,应警惕缺血性挛缩的发生二、骨牵引:包括鹰嘴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跟骨牵引等。
牵引的目的是保持肢体的生理轴线,促使骨折复位或松驰软组织,促使畸形的关节获得矫正以及稳定手术后的肢体。
所以,牵引时要有反牵引如抬高床尾,将肢体放置布朗氏架上等,以保证牵引之效果,要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上肢牵引时,肩要离床,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下肢牵引时,要保持髂前上棘,髂骨前面和第1、2趾间在一条线上。
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由内向外进针。
踝上牵引:同上,少见。
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内向外进针,较少。
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外向内侧进针,防止损伤腓总神经。
经常检查牵引针眼有否感染、有否移动。
每天针眼用75%酒精消毒2次。
鼓励病人在牵引下作四肢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防止褥疮和肺炎等。
三、头颅牵引:包括颈颌带牵引,颅骨牵引和颅骨钢圈牵引。
使用这种牵引的病人用于颈椎损伤,颈椎综合征以及脊柱侧弯病人手术前之牵引。
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牵引时应随时注意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颈颌带的要求是否牢固、舒适、安全,应注意吊带有无移动位置以致压迫颈部影响呼吸,颈椎损伤病人依据损伤类型保持颈部的过伸位或微屈位。
四、骨盆牵引:骨盆牵引用于腰腿痛病例和骨盆病例。
前者牵引装置不应超过髂后脊,否则牵引效果受到影响。
后者用于布兜牵引时,臀部要离床,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
牵引固定法

牵引固定法牵引固定法是一种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外部装置,对患肢进行持续的牵拉和固定,使关节和骨骼得到合适的调整和修复。
本文将从定义、适应症、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定义牵引固定法是通过外界力的作用对患肢进行一定的牵拉力度,并通过不同的固定装置使患肢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从而达到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还可以防止骨折复发及脱位等并发症。
二、适应症1.骨折:对于手、脚、上肢等轻度骨折,可使用局部牵引装置固定;对于重度骨折,如髋部骨折、股骨骨折等,需要使用全身牵引装置。
2.关节脱位:对于下肢髋关节、肩关节等关节脱位,常常需要使用局部牵引装置进行治疗,有助于恢复正常的骨骼结构和关节功能。
3.脊柱疾病:牵引固定法也常用于治疗脊柱疾病,如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三、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装置是牵引固定法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于不同的病患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牵引装置,包括局部牵引和全身牵引等。
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装置的正确使用和调整,以确保对患者的牵拉力度和固定效果。
2.遵从医嘱:牵引固定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遵从医嘱,尤其是药物治疗和生活护理等方面。
否则,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在应用牵引固定法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一旦出现不适或者并发症,需要及时调整牵引力度和固定位置,或者更改治疗方案。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更加注意对牵引力度和固定位置的把握,确保治疗安全和效果。
总的来说,牵引固定法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对于骨折、关节脱位等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牵引固定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实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骨科疾病的过程中,牵引固定法可以使用局部牵引和全身牵引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
1牵引的定义
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
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
保持肢体功能位
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
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
3牵引的分类
一、皮牵引
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
2、双腿悬吊牵引
3、枕颌带牵引
4、骨盆悬吊牵引
二、骨牵引
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
【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
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
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
2、胫骨结节牵引
【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
(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
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3、颅骨牵引
【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患者。
(颈椎病患者很少采用,只有在下颌等牵引处皮肤过敏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皮肤牵引的颈椎病患者才可行颅骨牵引法)
穿刺部位:连接两耳外耳道,做头部冠状线,再做头顶正中矢状线相交一点,以此为中点,在冠状线线上放颅骨牵引钳,两钉齿的位置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牵引重量:体重的1/12 ,第1、2颈椎用4㎏,以后每下降一椎体增加1 ㎏。
复位后其维持量为3-4㎏。
4、跟骨牵引
【适应症】胫腓骨折、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初期或辅助性治疗
穿刺部位:内踝尖与跟骨后下缘连线中点由内向外进针。
牵引重量:体重的1/12,约4—6㎏。
5、尺骨鹰嘴牵引
【适应症】肱骨髁上骨折
穿刺部位: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于肘部内侧、尺骨鹰嘴顶点向下3㎝处由内向外进。
牵引重量:体重的1/20 ,约2-4㎏。
4、牵引器具
5常见问题及治疗措施
常见问题:
有体位不正确、牵引失当造成骨不连的可能:与牵引重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牵引力线与治疗目的不一致有关
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与牵引时体位不当,易损伤或压迫动脉;患肢过度肿胀,牵引致局部压力增高有关
有牵引针眼感染的可能: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针眼过大,皮肤过紧造成针眼撕裂;穿入钢针过于松动;针眼处包扎过厚,汗液及分泌物不易蒸发有关
有足下垂的可能:与踝关节未置于功能位;骨牵引时位置不当压迫腓总神经有关
有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的可能:与病人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早期惧疼,害怕骨折移位不敢活动有关。
有皮肤损伤的可能:由于重力牵拉及长期卧床易形成压疮。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牵引治疗期间,病人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不能随便翻动有关
措施:
不得随意增加牵引重量;
每日测量患肢与健肢的长度并作记录;
牵引期间护士应注意观察牵引力线与治疗目的是否一致;
保持牵引装置正常;
维持合适的体位,保持反牵引力。
严格无菌操作;
观察针眼处渗出情况;
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针眼处消毒:3次/日;
牵引针出现松动、左右偏移时,不可随手将针推回。
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抬高患肢,患肢制动。
立即协助患者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
禁止按摩,停止应用足底静脉泵。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6石膏固定技术
一、石膏绷带固定指征
上肢、小腿以下部位的骨折
关节脱位
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
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治疗
畸形校正后维持位置,如拇外翻
韧带、血管、神经及肌腱吻合术后
骨与关节急慢性炎症、结核
二、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优点: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型
固定作用确实可靠
可维持很长时间
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
固定范围大,无法关节锻炼,
易关节僵硬
三、常用石膏绷带的类型
1.石膏托
单托,前后托,U型托
简单,轻便
制动能力差
用于临时制动或较稳定的骨折固定
2.石膏夹板
将两条石膏条带分贴置肢体的伸侧和屈侧
绷带包缠
用途:多用于已有肿胀或可能发生肿胀的肢体,防止肿胀影响血运
3.石膏管型
石膏绷带和条带相结合
用途:前臂,上肢,小腿,下肢
一经定型,容积固定
四肢创伤急性期慎用
石膏固定的范围和时间
4.躯干石膏
5.特殊类型石膏
四、石膏固定操作要点
准确测量长度
宽度(充分固定)
厚度(10-12层)
松紧度(以小指指尖能伸进绷带)注意排水量和水的温度患肢屈度(保持关节功能位)
五、石膏绷带固定的注意事项:
包扎石膏绷带时,需将肢体保持某一特殊位置,托扶肢体时,要用手掌而非手指,以免产生局部压迫,发生溃疡
石膏未凝结坚固时,不应改变肢体位置,特别是关节部位,以免石膏折断
石膏予以垫置,抬高患肢,消除肿胀
石膏内某处疼痛,切勿忽视,防止局部压迫引起压疮
石膏绷带包扎完毕,注明骨折情况和时间
观察石膏绷带固定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疼痛,毛细血管充盈,感觉和指(趾)运动(床头交班)
肢体肿胀消退引起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应及时更换
石膏绷带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被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
六、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
压疮
化脓性皮炎
坠积性肺炎
废用性骨质疏松
泌尿系结石
预防压疮:
暴露在石膏相邻的皮肤,石膏边缘及未包石膏的骨突部位,每日至少检查1次,注意红肿,摩擦伤
加强按摩,用手指涂75%酒精和适量肥皂膏伸入石膏边缘按摩,至肥皂水干,Bid
伤口无感染时,石膏内有腐臭,可能有压疮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