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共11页

合集下载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目 录
• 引言 • 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 劳动力资源市场趋势 • 劳动力资源调查结论 • 对策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劳动力资源的 数量、质量和结构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增长的 关键。
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特点,为政府 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劳动力资源调查的意义和影响
劳动力资源调查对于制定有效的劳动经济政策和人才政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 性。
劳动力资源调查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依据,帮 助他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为 明智的决策。
05
对策建议
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
职业教育和培训
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01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02
加强劳动监察
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用工、黑中介等违法行为。
03
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推动政府、工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劳动力市场监管,加强信息公开和舆
论监督,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劳动力资源供给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资源供给逐渐减少,将对劳动力市场产 生一定影响。
地域供给变化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情况存在差异,如一线城市劳动力资源相对紧张 ,而部分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
劳动力资源流动趋势
1 2
城市间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间劳动力资源流 动更加频繁。
VS
区域结构变化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市开展了劳动力资源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XX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3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8。

本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统计人口399.06万人(主要是中央省属单位未统计在内),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5万人,农业人口262.51万人,分别占34.2、65.8;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1.9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58.13。

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市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大。

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大。

在全省17个市中,我市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力80.44万人,农村劳动力151.55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34.7、65.3。

富余劳动力也比较多,调查统计约有30.85万人。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劳动力127.34万人(城镇43.79万人、农村83.55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城镇36.65万人、农村68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4.9、45.1。

其中18—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为101.2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51—60岁的男性劳动力26.14万人。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是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各区县城市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2,××、××两区县城镇与农村人口基本接近,其它区县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下,其中三个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以下。

劳动力现状的调研报告

劳动力现状的调研报告

劳动力现状的调研报告劳动力现状调研报告: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劳动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当前全球劳动力现状的调研,以及分析劳动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有关劳动力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参考。

二、劳动力现状概述1. 全球劳动力总量根据联合国劳工组织(IL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劳动力总量约为32亿人,其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

亚太地区的劳动力总量最多,达到18亿人。

2. 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多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行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农业和制造业。

此外,女性劳动力的比例也有显著差异,发达国家女性劳动力的比例相对较高。

3. 失业率和就业质量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球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的冲击下。

此外,就业质量也是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低薪、无保障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

三、劳动力现状的挑战1. 技术变革和自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许多传统行业将受到冲击,部分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

这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能。

2.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挑战。

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引发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等问题。

3. 贫困和不平等贫困和不平等是全球劳动力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些劳动力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困难,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四、劳动力现状的机遇1. 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是解决劳动力现状中的关键一环。

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可以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创新和创业创新和创业是劳动力现状下的一种机遇。

新的科技和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1年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

2021年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五、未来发展规划(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逐步健全,我县工业基础加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

到xx 年,城乡就业将达到2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6.5万。

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8.8万人。

到xx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0万人。

到2020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8.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二)精心 ___,加强 ___,在全县劳动保障所(站)设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力争在xx年建立一个县级(8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 xx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xx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

积极完善各项,做到明确任务,职责分明,确保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任务、有考核、有实效,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开展(三)建立吸纳劳动力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目前,我县有6万余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按7%比例计算,我县可吸纳4200-6000农民工回乡创业。

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和xx县产业政策的规划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造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和培养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能力,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

(四)是发展走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

走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吸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让剩余劳动力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

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保障农民劳动力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要让他们有勇气、愿意走出农村。

最新-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精品

最新-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精品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

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14052人,女性12499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

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

到XX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2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9万人。

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 占总数的18.17%,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26.88%;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26.21%;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16.89%;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11.85%;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9837人,分别占总数的0.2%,1.13%,11.97%,48.74%,37.96%。

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3.45%,76.55%.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

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动和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潜力,本次调研针对某省农村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农村劳动力资源调动和利用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涵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劳动力技能等方面的问卷,并在目标地区进行了分发。

其次,我们还选择了几个农村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得更加具体和细致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口数量:调研显示,目标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2.年龄结构: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调研发现,目标农村地区的中青年劳动力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劳动力的比例,这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动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劳动力技能: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如农业和建筑等行业。

调研显示,缺乏职业技能是农村劳动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重要原因。

五、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职业培训: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训项目,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应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积极性。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潜力,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1. 总量及结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40%。

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地域分布上,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2. 教育及技能水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30%。

在技能方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仅有少数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3. 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农业、外出务工和本地企业就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1. 就业渠道单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尤其在农闲季节,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未能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价值。

2. 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技能不足的困境。

3. 社会保障缺失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使得他们在面临疾病、失业等风险时缺乏保障。

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对策1.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内容摘要】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1、年龄分布,2、文化结构分布,3、地区分布,4、产业结构分布,(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屮时间、集屮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o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 21-30 岁55190 人,占23、2%; 31-40 岁62851 人,占26、4%o 41-50 岁47571 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 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 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 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 25、85%, 56、06%, 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 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 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屮: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 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 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屮:男性14052 人,女性12499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xx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o其屮,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o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 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o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 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 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 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 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

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屮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屮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

46、6%的劳动力主要集屮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

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

全县劳动力屮具有高屮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 , 92%劳动力只有初屮及以下文化。

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屮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屮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 ,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

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

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屮,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o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岀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屮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屮,且两级分化严重。

从05年到07 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屮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o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屮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

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屮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

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

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

据统计,我县自XX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

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就业主渠道作用。

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屮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我县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五)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

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重要作用。

(六)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

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仅仅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年的耕作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我县劳动力充分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