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这部作品强调了儿童天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心灵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卢梭教育思想进行评价,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优点1. 关注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卢梭认为儿童是天性纯真的,他们应该自由发展,并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卢梭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非一味灌输知识。
这种关注个体特点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强调自由和对话卢梭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尊重他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发展。
他提出的教育方法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自主学习者。
3.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他强调学习应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强调实践与经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长和成就感。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1.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因素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但他忽视了社会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儿童的成长是受社会和环境的制约和引导的,卢梭过于理想化地将教育局限于个体内在的天性,而忽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现实中,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卢梭的教育思想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 忽视了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卢梭的教育思想偏重于培养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但忽视了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和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卢梭作品资料

卢梭作品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散文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卢梭的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和政治观卢梭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一。
他认为人类是在社会契约下组成社会的,主张人类平等自由地享有天赋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他提出了“一切人民都有被迫遵从而非真正自愿参与的契约”的观点,强调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来决定的,反对专制统治和一切形式的压迫。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探讨了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主张实现真正的人类平等和幸福需要消除社会等级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教育观和文学作品卢梭的教育理念也影响深远,他在《论教育》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教育观念,主张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反对机械记忆和刻板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卢梭的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意义。
《忏悔录》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思想发展历程,《新爱洛斯的悲剧》则描绘了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
他的文学作品融汇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关怀。
总结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类自由平等、政治参与和教育自由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
通过他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并汲取启示,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以上是对卢梭作品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愿我们能在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卢梭美育思想及其对当前美育工作的启示

从善。其次是感觉论 。由于相 信感觉 是知识 的来 源, 卢梭重视感官的训练 , 在教育上主张实物教学和
直观教学 , 这是针对 当时教育只注重书本的不 良现 象提出的对后来 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卢梭
认为谁就是受了最好教育 的人。 可见 , 蚍刮 卢梭所倡 导的 自然教 育是一种兼具 功利性和超越性 的美育
十八世纪的法 国是一个封建 的农业国家, 社会
极其腐朽黑 暗, 等级森严。“ 教育 中 占统治地位 的 价值观是 ‘ 原罪说 ’ 。这 种观点认 为儿童 的种种约 束, 限制和惩罚而改 变儿童 的本 性 , 除儿童 的恶 根 源 。 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 ” 卢梭(enJc Ja - a
无独有偶 , 早在三百多年前 , 卢梭倡导的自然主
美育一向被看作是实施德育 、 智育 、 体育 、 劳动教育 等的手段或途径 , 是一种 以涵养人 的德性为主的德 性教育或修身教育 , 而没有独立地位 。人们从美育 的学科建设 、 美学的基础理论 和美育基本理论等方 面对美育进行 研究使 越来越多 的人认 识到 , 9 “ o年 代以来中国美育 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 、 生活化 、 社会 化的走 向。 …但在美育的学科概念、 和美育的本 ” 美
锋相对 , 提出了 自然教育思想。卢梭 的教育思想是 以他的天性哲学 ( 包括性善论 和感觉论 ) 为基础 的。
首先是性善论 。“ 卢梭认 为在人 的善 良天性 中, 包
括 两 种 先 天存 在 的 自然 感 情 , 自爱 心 和怜 悯 即 心。 自爱心是一种原始 的、 ” 内在的 自我保存 的 自
情感教育, 主张通过 审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和融会 ; 三是在美育实施上 , 卢梭从人与自然、 人与 社会 和人 与 自我 三 方 面全 面启 动 美育 系统 工程 。 关键词 生命意义 情感教育 生态美育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 中. , 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功用 主要被限定为“ 陶冶性情” 寓教于乐” 或“ 的框架中。 生存重构审美活动 , 从而抵御物质世界对人的侵犯 。
卢梭审美现代性思想探析

而出。天赋本不均等 的个体 为 了更 多地 占有 “ 物” , 会 伪装欺
骗、 相互伤害。当争夺 “ 物” 的暴力愈演愈 烈 , 拥有更多智慧和
而当艺术进步 、 道德衰退后 , 它被 马其顿人征服 , 即使 是雄辩 的德谟狄尼斯也无法激起被奢侈和艺术所耗竭 的希腊人抵御 异族统治 ; 古罗马 的衰落伴 随着 安尼乌斯 、 戴伦斯 、 奥维德这 些诗人 的兴起 。作为卢梭 的异域知音 , 席 勒也认 同这个 观点 。
在卢梭描绘 的文 明社会 图景中 , 现代人远远低 于原始人 : 原始人 活在 自己的世界 中而 现代人活 在 自己的世 界之外 ; 原 始人 闲散地呼吸 自由和宁静的空气 、漠视身外之物而现代人
衰退 的先兆是艺术的上升 ,有论者认为他提 出了一种反艺术 的思想 。但笔者认为 , 卢梭反对 的并不是真 、 善、 美 的艺术 , 而 是一种文质分裂的危险艺术 。 卢梭提 出: 古埃及 自从成 为哲学 与美术 之母 以后 , 相继被 冈 比斯 、 希腊、 罗 马人 、 阿拉伯 、 土耳 其所征服 ; 当古 希腊 曾两 度 战胜亚洲 的特洛伊和波斯时 , 还没有被新生 的文艺腐蚀 , 然 希望。 来自二、 对原始状态 的回归
卢梭欣 赏原始人 的 自然状态。 他想象原始人身体强壮 、 适
应 自然能力 强 , 他们虽然不知何为善 , 但却拥 有普遍对 同类 的 “ 同情 心” : “ 早在人 类开始 思考之前 人们 就 已经有 了同情 心
了, 这是人类所有品性 中最普遍最有用的一种 品性 ” 。卢梭 预 设 了文化与 自然 的尖锐对立 。 在他看来 , 原始人就是 自然的化 身, 而现代人则是 文化 的表征 , 如果文化造 成 自然 的败 坏 , 那 么原始人 自然要 高于现代人 。 在赞赏原始人的 同时 , 他也在古 代文 明社会中找到了一个典范——斯 巴达。 卢梭认为古代共和国都有一种智慧 , “ 它们禁止它们的公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卢梭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教育家,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正义,这些思想对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1.个人自由发展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
教育应该包括让学生了解和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2.自然课程卢梭主张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自然环境和活动来学习。
课程应该是连续的,以建立知识体系。
他提出了一些教育方法,如教育游戏和自然散步,以帮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
3.社会正义卢梭认为社会正义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热心公共事务和社会服务。
4.爱和关怀卢梭认为爱和关怀对于个人自由发展非常重要,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怀。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拥有自主性和自由度。
在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参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让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探索自己的未来,以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2.实行个性化教育卢梭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此外,个性化教育还可以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以实现更好的自由发展。
3.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卢梭认为社会正义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除了拥有个人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和在不同环境下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

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1.引言1.1 概述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作家,他对科学和艺术的观点具有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中,卢梭明确指出科学和艺术在本质和价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科学侧重于客观性、理性和实证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
而艺术则强调主观性、感性和想象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来呈现情感、审美和个人的内在体验。
乍看之下,科学和艺术似乎互不相干,但卢梭认为二者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定义、价值和关系的深入观点。
通过了解卢梭的主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概览,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首先引入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然后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科学观点和艺术观点。
在科学观点部分,我们将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在艺术观点部分,我们将定义艺术并探讨艺术的价值。
在正文部分结束后,我们将进行结论部分的总结。
首先,我们将总结科学观点和艺术观点的要点,然后进一步探讨卢梭对科学和艺术的综合看法。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我们将深入探讨并比较卢梭对科学和艺术的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以及他对二者的综合看法。
通过分析卢梭对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区别以及价值的看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他对这两个领域的态度和观点。
同时,通过对卢梭对科学和艺术的综合看法的总结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他的角度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而对二者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通过探寻卢梭的观点,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并深入思考科学和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最终,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卢梭关于科学和艺术的观点有所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与思考。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自然天性观: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是一种纯洁无罪的状态,受外在环境和社会习俗的腐化和误导。
教育应当尊重人的天性,引导人的本质发展,而不是去改造和扭曲天性。
2. 自由原则:卢梭主张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表达,不加约束,不施压力。
他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对自由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束缚和限制。
3. 启发式教育:卢梭提出,教育应该是以启发式为主,帮助儿童发现和认识世界,而不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
他主张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启发儿童的兴趣和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
4. 个别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
他提倡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培养,使其得到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5. 教育的目的: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体,完善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身心并重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素质的公民。
二、卢梭教育的实践方法1. 自然教育法:卢梭主张让儿童在自然中生活、工作、玩耍,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认识世界。
他主张在开放的自然环境里进行自然教育,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2. 游戏教育法:卢梭认为,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他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启发儿童的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而不是一种严肃的苦差。
3. 个别指导法:卢梭主张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适应个体的差异和需要。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4. 家庭教育法:卢梭提倡在家庭中进行教育,认为家庭是最自然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是什么?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后来长期生活在法国,还有英国等。
《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他是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卢梭“五个方面”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
严格来说,卢梭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哲学著作。
但是罗素说,他的浪漫情怀在哲学界确实产生了影响。
所以,后世的哲学史家们,如黑格尔、罗素、梯利等,都会在讲哲学史时讲到他。
如果说,卢梭散乱地表达了一些哲学思想,就是他试图综合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唯物主义。
他将此称为“智者的唯物主义”或“世俗的宗教”。
在政治方面。
卢梭在政治方面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被认为超过了英国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孟德斯鸠的实证论。
他的这方面理论,确实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
罗伯斯庇尔等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是他的热烈拥护者。
但不容否认,卢梭的这一理论,与洛克几乎同名的理论,有很大不同。
在教育方面。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及师生之间自由地认可的“契约”。
这个理论被西方广泛接受,被认为是现代教学法运动的根源。
在文学方面。
卢梭写作了若干很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如《新爱洛绮思》、《爱弥儿》等,还包括他自传体的《忏悔录》。
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在音乐方面。
卢梭最早因为其音乐方面的才能,与狄德罗、伏尔泰等法国文学大咖结交。
他作为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全部音乐条目。
又于晚年编纂出版了《音乐辞典》。
卢梭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
1755年,卢梭发表了《论人间不平的起源和基础》。
书中,他对人类自然状态作了一个假定性的描迷。
他认为,尽管自然造成了不平等,但人类有一个事实上的平等的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彼此独立地生活,不服从任何一个人,他们象野兽一样互相回避。
在他看来,地质的大变动把人们集中在一起,人类度过了各种神话所描绘的原始公社生活的“黄金时代”。
在这种时代,人们既有爱、友谊、歌、舞的欢乐,也有妒忌、恨和战争的痛苦;从中学会了善良,也学会了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张红军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
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
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
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
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
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
对欲望和快感的肯定是美学作为一门最富人性的现代学科的标志。
审美活动中人们产生的美感,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自由地表现和提升的结果。
卢梭美育思想非常强调审美欲望的重要性。
卢梭认为,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社会却使儿童远离这种状态。
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就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4]5卢梭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恢复人的天性,永葆自然状态,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遵循 自然的教育,即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让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大自然中接受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的欲望的指导自然而然地成长。
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成长重在四肢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卢梭因此反对把孩子裹在襁褓中、限制肢体的自由活动。
少年期儿童渴望获得对周围事物形、色、声、味的感性认识,教育就应当充分满足儿童的感官需要而不是理性地灌输和说教。
青年期渴望友谊和爱情,教育应当鼓励他们感受、追求纯真的人间情感。
更重要的是,卢梭把欲望分为 自然欲望和 社会欲望。
所谓自然欲望,就是自然赋予个体生命特定阶段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限制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需要。
而社会欲望却是成人和社会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超过其能力的愿望。
自然欲望的满足使人成为强者,社会欲望的追求却∃34∃使人痛苦。
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
[4]74 社会使人变得更柔弱了,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它剥夺了一个人运用自己力量的权利,而且还特别由于它使人的力量不够他自己的需要。
[4]81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刺激孩子的需要,使他们变得柔弱, 说来也真是奇怪,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猜忌、虚荣、贪婪和怯弱,拿各种各样在身体还没有长定以前就能把人的心灵完全败坏的最危险和最易于刺激的欲念去教育以外,就想不出其他的手段[4]93。
为此卢梭大声疾呼: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74也就是说,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自然欲望,培养适应这些欲望的能力,让儿童享受这一阶段应有的自由;而不应当人为拔高儿童能力,刺激儿童需要。
追逐社会欲望不仅使个体远离自由状态,也是人类社会整体远离自由状态的根源。
卢梭在其著述中反复申明,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5]4。
使人身处枷锁的,不是自然欲望,而是社会欲望。
科学和艺术不但没有使现代人逃离枷锁,反而成为点缀在枷锁上的花朵,原因就在于科学和艺术催生的日益强大的生产能力、日益舒适的生活、日臻完美的工艺品和奢侈之风激起了现代人无限的社会欲望,导致现代人精致化的纵欲、腐化的趣味和精神的枯竭、德行的消失,使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成为煎熬灵魂的永恒主题。
[6]164卢梭关于审美欲望的论述长期保持着理论的活力。
他对自然欲望的充分肯定曾经是狂飙突进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动力之源。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在卢梭 回归自然的召唤下对纯真情感的讴歌。
正因为如此,这本小册子在当时不自然的上流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如歌德在!诗与真#中所言,就像引爆了一个 大地雷。
卢梭对社会欲望的无情批判也深刻地影响了康德。
[7]康德把艺术天才视为拥有天生心灵禀赋的人,大自然通过他给艺术制定法规,而这样的天才是不愿长久待在 那间布满虚浮的,为了社交消遣安排的美丽事物的房屋的。
[8]144卢梭关于欲望的论述对于反思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审美欲望得到资本与文化工业的认同、设计和操纵,审美与艺术借助商业与大众电子传媒日益普及化和 民主化,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世界中拼命追求物质消费带来的欲望满足,体验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并以此作为个体和社会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标志。
由于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是利润至上的资本而非自觉追求审美自由的个体,而且被满足的审美欲望大部分是被设计、操纵和强加的社会欲望而非有限、朴实和必需的自然欲望,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只是一处 娱乐至死[9]的陷阱。
坚持阶级分析的费瑟斯通认为,表面民主化的商品社会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不平等关系。
商品通过象征方式被赋予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意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商品的购买和使用形成身份区隔的作用。
突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审美品味和判断力的商品设计、购买和使用成为社会等级区分的手段。
而不具备这种资本优势的下层消费者在对资本主导的品位追逐中表面上平等地享受着城市公共空间中被过度审美化的每一块街砖,每一柄门把手,实际上不可能摆脱被分等的阶级命运。
[10]160-161即使是那些欲望得以暂时满足的新富们也无法逃避无聊与空虚,因为追逐欲望本身就是无聊。
历史没有在审美的狂欢中终结,奴役人的枷锁上现在点缀着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花环。
卢梭关于审美欲望的区分提醒我们,有限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是审美自由的源泉,追逐无限的社会欲望只能自陷枷锁。
美育肯定并倡导的只能是接受自然欲望的引导,不加分辨地肯定任何审美欲望只能使美育误入歧途。
二、审美情趣:自然美与人工美审美情趣包括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是属于心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
与出自本能的审美欲望不同,审美兴趣是审美欲望的升华,是主体对符合自己内在审美标准的对象的主动发现和选择;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心灵自由活动和因这种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愉快的热切追求。
和审美欲望相比,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表现。
卢梭美育思想中美育主体的审美情趣集中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主动追求。
回到大自然中去!卢梭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发出这一召唤。
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
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35∃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4]511崇尚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卢梭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们会鄙弃一切人工之物。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但无助于敦风化俗,反而会使个体失去德行,使民族失去辉煌,使国家濒于灭亡。
[6]164而爱弥尔之所以拒绝人工之美,是因为人工之美的标准掌握在支配我们的艺术家、大人物和大富翁手中,而支配这些人的是利益和虚荣。
追逐人工之美是虚荣心的表现,是没有独立的人格的标志,是造成大痛苦的根源,是使人远离自然状态的主要原因。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
[4]502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之所以是美的,正因为它们保持了自己的自然状态,而人在对这些事物的审美过程中,可以直观到自身的自然状态即自由。
对大自然和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会培养起一种 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4]524,而听从这一情感的支配而生活,是上帝赋予人的智慧。
坚持自然神论的卢梭认为,宇宙万物是如此和谐,以至于不设想有一种智慧在安排就无法想象。
在这个因智慧的存在而有序运转的整体中,人是唯一被赋予认识智慧运用智慧的自由的动物。
我们本应为被赋予这样光荣的地位而感恩,并努力弘扬这种智慧,但是对自由的滥用却使人类陷入混乱,从而觉得不自由,这已经违背上帝赋予我们自由的宗旨。
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
上帝使人能正确地利用他赋予人的才能而做出这样的选择。
[4]401为善弃恶!上帝以良心的名义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呼唤着。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欲念是肉体的声音。
而任何一个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正是因为他听从良心的指引,享受到了真正的自由。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使个体获得自由,而这样的个体在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必然强调真诚、平等、奉献等情感伦理价值。
!爱弥儿∀∀∀论教育#和!新爱洛伊丝#中爱弥儿与朱莉对待爱情和友谊的态度就是建立在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之上的。
从对自然美的审美情趣培养到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情感追求再到平等博爱的伦理诉求,这是卢梭美育使命的自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