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美学特质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
宋词的美学特征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在表现手法、意境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词中的美学特征。
宋词在表现手法上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宋词以其简洁优美的表达方式和深沉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出色的表现力。
宋词多采用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故的描绘和抒发,以及对内心感情的真切抒发,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微霜凄凄簇山,薄雾蒙蒙覆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抒发。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宋词中随处可见,深受读者的喜爱。
宋词在意境构思上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宋词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思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使人们在阅读中往往会产生联想和共鸣。
宋词常常以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具体的意象,通过情感的熏陶和对事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诗人构想的世界之中。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废弃》中“草枯鹰眼瘦,雪尽马毛骄”,通过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凄凉悲壮的画面。
这种意境构思,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引起读者对诗意情境的沉思,体现了宋词的独特魅力。
宋词在语言运用上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宋词常常以含蓄典雅的语言,通过富有音韵美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修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词的语言运用不仅追求形式的美,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通过巧妙运用词语、造句以及音韵押韵等手法,使得宋词在语言上达到了极致。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并通过对语言的精致运用,使得诗意更加深刻。
这种语言运用的精湛,使得宋词在艺术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宋词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婉约清新宋词的婉约清新是其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之一。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感情和心境,以细腻、柔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宋词的语言简练,不喜欢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表达,而是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微的感受和情感的流露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疑问和追求,而这种疑问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二、意境深远宋词的意境深远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宋词的意境常常是隐晦的,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感受。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欢情不可抑,一夜好风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感慨和对于欢乐的追求,而这种感慨和追求是通过对于元宵节的描写和联想来表达的。
三、音乐性强宋词的音乐性强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运用,通过对于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使词歌唱起来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宋词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上,还表现在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上。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慨,而这种感慨是通过对于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的运用来表达的。
四、情感真挚宋词的情感真挚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和感慨。
宋词的情感常常是深刻而真实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和对于爱情的追求,而这种痛苦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美学特点

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与美学特点引言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在音乐意象和美学特点方面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的音乐意象如何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所具备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意象在宋词中的应用1.音律与意境:宋词常借用音律来营造并增强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感氛围。
2.节奏与抑扬顿挫:通过对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运用,宋词创造了优美动人的韵律效果,并表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3.叠字与重复:叠字与重复手法常被运用于宋词中,以模仿乐曲或强调情感,创造出回旋悠扬、耳目一新等效果。
二、宋词中的美学特点1.婉约清新:宋词注重细腻而含蓄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婉约清新、柔和流转的美感。
2.情感真挚:宋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3.含蓄隐晦:宋词以含蓄隐晦为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给读者以余韵和想象空间。
三、代表作品分析以李清照和苏轼为代表的宋词作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音乐意象与美学特点在宋词中的应用。
1.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叠字、重复等手法,在词中营造出夜幕降临时琴声低吟、春梦初醒等音乐意象。
•具有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突出了忧愁爱别之情。
2.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音律和节奏的精准掌握,将原本平淡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抒发自己对故乡思念之情。
•具有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
结论宋词中的音乐意象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通过耳朵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美感。
同时,宋词还具备婉约清新、情感真挚和含蓄隐晦等美学特点,使其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宋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宋词的艺术特征及美学史地位pdf

唐宋词的艺术特征及美学史地位pdf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其艺术特征和美学史地位举足轻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唐宋词的艺术特征,并探讨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短诗体。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情细腻的表达获得了广泛赞誉。
在艺术特征方面,唐宋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首先,唐宋词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情感真实。
词人常常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王之涣的词《登鹳雀楼》中,他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自身志向的思考。
这种真实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和感受,使人产生共鸣。
其次,唐宋词在艺术特征上注重形象描绘。
词人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描绘篱落中的细微景物,如叶声、蛩鸣,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寂寥。
这种形象描绘能够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生动和具体。
此外,唐宋词在艺术特征上也注重音韵的运用。
词人常常通过对字音、韵律的精确运用,使词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动听。
例如,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使词的音调和韵律更加和谐。
这种音韵美不仅增添了词的脆韧感,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唐宋词的艺术特征使其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词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使文学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特质。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早期诗歌崇尚虚幻、抽象的传统,使文学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此外,唐宋词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启示。
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汲取唐宋词的精华,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唐宋词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研究资源,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具有情感真实、形象描绘和音韵运用等艺术特征。
唐宋诗词美学思想特征总结

唐宋诗词美学思想特征总结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这些美学思想在唐宋诗词中得以充分表达和体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内涵。
下面将对唐宋诗词美学思想的特征进行总结,以展现其独特之处。
首先,唐宋诗词美学思想强调审美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
在唐宋诗人的创作中,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是重要的美学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生活琐事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此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主观感受的表达使得唐宋诗词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让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唐宋诗词美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描写和表现。
唐宋诗人崇尚自然,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现。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腻而准确的描述,展现大自然的壮丽、美丽和恢宏之处,同时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唐宋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之美让人感到宏大、深邃和美妙,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唐宋诗词美学思想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唐宋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多样丰富,既有宫廷战争、英雄壮举的英雄史诗,也有质朴、平凡的平民人生。
唐宋诗人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探索人性的种种表现和矛盾,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以真挚的感情和理性的思考,涉及人类生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使得唐宋诗词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度的人性思考。
此外,唐宋诗词美学思想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塑造。
唐宋诗词的格律是严格规定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特定的音韵和节奏要求。
唐宋诗人通过对音节的排列、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创造出优美悦耳的诗词之声。
这种独特的声音效果让诗词具有一种磁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响,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唐宋诗词美学思想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描写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准确性。
唐宋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都力图追求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描写效果。
他们对于身世事理和社会风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使他们的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而著称。
宋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征,如写景、抒情、写意、含蓄、婉约、写情等,这些特征使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宋词中的美学特征,并分析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宋词在写景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宋词中的写景,常常以精炼、生动的笔调,将自然界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敏锐感受和精湛的描绘技巧,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世界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静美好。
宋词中的写景还常常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在描绘景物的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魅力。
宋词以其抒情的特点而著称。
宋词的抒情,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爱情、亲情等方面的真挚情感。
在宋词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通过一些细微的情感细节,抒发对于人生和世间万象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泥何处复短亭。
蹉跎岁月瘦斜几,艳阳高照可雕琴。
”这种对于时光匆匆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体现了宋词抒情的深邃和内涵。
宋词中的写意特点也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写意,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技法,强调笔墨意境和想象力的运用。
在宋词中,这种写意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宋词中的诗人往往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将自然界和人生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拘泥于形式和细节,而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来表现世界的美好。
诸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对于世界的意境化表现,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增添了诗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宋词中的含蓄和婉约也是其美学特征之一。
的题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的题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宋诗美学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在表达上,宋诗美学强调“事理相合明,言辞明志端”,依照“假令横纵分明,严鋤焉以利实”的古典理论,注重格律而定型言辞,做到註辞历义清明,言外之意把握精准幽微;
二、在构思上,宋诗美学强调“意旨弄清蕴”,具有“水滴壶穴”的比喻思维,采用细腻的意象,表达文本的结构和内容的环环相扣,富有诗情画意;
三、在情感上,宋诗美学注重“把细微表心境”。
从整体上看,宋诗采取穆然冷峻或凄美悲壮,把认真理性与淡漠天真、浓郁歌唱相结合,意涵显著、美感强烈。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宋词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
宋词中的美学特征包括丰富的意境、深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艺术技巧等,这些特征使得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意境”是宋词的美学特征之一。
宋词以抒写江南水乡、山川风物为主题,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意境。
词人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意蕴深远的氛围,使人联想起美丽的山河、静谧的湖泊、碧绿的柳树等。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碧玉莹莹湖上柳,著鞭少年忆美人。
”一句,通过湖上的柳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丝丝缕缕的意境。
这种丰富的意境使宋词在形象的描绘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深刻的情感表达也是宋词的美学特征之一。
宋词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为创作主旋律,表现出婉转动人的情感风貌。
词人们通过对爱情、离别、乡愁等情感的表达,使作品充满了温馨、感伤和哀怨。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一段,表现了词人对身世与所爱之人的眷恋之情,展现出深刻的情感触动,使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柔情与苦痛。
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宋词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引人入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精湛的艺术技巧也是宋词的美学特征之一。
宋词在音律、节奏、用词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词人们不仅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押韵等音律技巧,还能够通过对词牌、韵律的运用使作品更富有节奏感。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细腰猩猩一一字,误把一枝灯影摧。
”一句,运用了极其精妙的平仄,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悠扬流畅的音律。
词人们在用词方面也非常讲究,能够运用诗意、寓意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
这种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宋词在技法上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伸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
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而浑成者,要非蜡而至,此关系力学者。
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美,积发而清晖芬气而不掩者也。
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说“不及”,也正如余平伯先生所言;“按其本质来讲,并不曾得到它应有的发展。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凤,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现就宋词的美学特质谈几点看法。
一、词的雅俗之美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宋词雅俗之辨, 很大程度上导源于对柳永俗词的鄙薄。
柳永由于长期混迹于青楼妓
馆, 与乐工伶女为伍, 以“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 配合歌妓声吻, 用长调慢词的形式, 细腻地描摹男女之间花前月下的种种隐情, 展露风流才子的潇洒和青楼歌妓的娇媚。
非但如此, 其词“ 从俗, 天下咏之, 遂传禁中。
但柳永的词为何会有这般轰动的效应呢? 原因就在于柳词的通俗、好听。
柳永作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
他很清楚,他的词通过
歌妓主要是唱给市井听众听的。
而要想吸引市井听众,除了内容上的香艳刺激以外,用字必须通俗,以让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从也能听懂,同时也是便于市井歌妓的记忆传唱;另外还得像讲故事那样有头有尾地唱给听众听。
这样就促使柳永在许多词里面用尽俗字俚语,同时大量创制新声长调,并且将民间叙事文学的铺叙手法用入词中。
翻开《乐章集》,柳词中不少作品便属于此类。
柳永的这部分词可以说是由质到文的俗,它们通过市井歌妓的演唱在下层文化空间广为传播,致使“流俗好之自若也”。
即所谓俗之大雅呀。
苏轼的出现,在宋词的雅化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轼不满柳永俗词的流靡,意识到轻俗的词风不稳重。
于是提倡像诗一样地抒情言志,做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实地抒发人生意气地“陶写之具”,在审美情趣上,力倡超凡脱俗,“高出人表”的清雅意趣。
雅俗之辨是两宋词学的核心问题,许多词学命题诸如起源说、尊体说、本体论、风格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而起初来自于民间的词,由于在上、下两个文化空间同时传播,加之两宋文人词学观念的变化以及词体本身的演变因素,使得宋词的雅俗流变较为复杂。
古人论及词人雅俗多为只言片语感悟式的点评, 今人虽有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但不是失之太粗,就是过于琐细,没有还原出宋人区分词之雅俗的那个标准,也就让人难以把握宋词的整个雅俗流变过程。
二、词的抒情之美
悲与喜,哀与乐都是有感而发的;悲与喜,哀与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曲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支曲写长亭送别是莺莺痛苦的心情,用复叠来表现悲。
诗人往往“因情生梦,因梦生诗”,的确,借助梦幻境界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诗词曲中十分常见。
宋词中的咏梦之作相当丰富,而且极具特色,其中占较大比重是离别间阻,相思成梦一类作品。
与诗文相比,词的抒情性、愉悦性大大增强,男欢女爱、爱恨离别、思恋怨慕,这些不便在诗文中表现的内容,找到这理想载体,而情到深处更是废寝忘食、魂牵梦绕,于是一大批咏梦诗变应运而生了。
以梦写真,借梦境揭露现实,抒发自己胸中郁勃不平的感慨;借梦境表达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借梦怀念亲人和朋友;借梦写艳情。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尤其重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
读者可感可知,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
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
“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词的音乐之美
词是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文学,至南宋,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词乐分离的趋势,但其“可歌”原则却普遍作用于词坛,仍然成为词体创作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与保持词“别是一家”之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若“其貌犹袭倡风,其衷已杂诗心”的体貌特性为词体言志功能的生成与多向风格流变提供了内在潜能,文人“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中展现出来的词的体用与功能,则为词风流变的多向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如前文所述,入宋以后,作为“本色”的应歌词,其体用与功能在唐季五代抒写男女情事的基础上向众多生活领域拓展,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其风格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流向。
试看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在两宋各类群体性的节日如元宵、清明、中秋与个体性的节日如寿庆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均盛行燕集之风,每燕必命侍妓歌文人根据不同节日而创作的词。
这是一首元宵应制之作,其用也是“歌”“社”兼应。
所谓“乐府两籍神仙”,即指宫廷歌妓。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宫妓“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
这是柳永得以应制及其词传唱宫中的途径。
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元宵》“作句法”条引《韵语阳秋》语:“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尔。
如夏英公上元《观灯》诗,与夫王岐公应制《上元》诗,二公虽不出同时,而二诗如出一人之手,盖格律当如是也,若作清癯平谈之语,终不近尔。
”所谓“自是一家句法”与“格律”,便来自应制题材——元宵,决定了其诗风不能为“清癯平谈”而须“典实富艳”。
柳词一向被斥为“词语尘下”、“侧艳俚俗”,这首元宵词却一改其主导风格,与元宵诗一样呈现出典型的“典实富艳”的特征。
词,本有曲之名,词为曲之魂,吟唱是词的一大特色,给人以听觉之美。
四、词的色彩之美
以色彩来描绘形象、创意意境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
宋词之所以与唐诗并列对举、各极其美,不仅因其美在已经,美在情调,更因其美在色彩。
词人们为了描绘一个纯净、明丽的境界,往往使用单一色调挥洒笔墨,渲染画面,以其加强读者额视觉印象。
“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
”人们对色彩具有记忆的明晰性和联想的宽泛性等特点,当色彩词语与具体想迭合时,物象便由于带着特定的色彩而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
”(柳永《归朝欢》),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共见,再加上乳白色的轻烟、曙色。
一幅清疏但远的晨景图顿时展现在读者面前。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碧。
”(周邦彦《宛溪沙》)晴朗的天空在远处同芳草萋萋的地平线相重合,溶尽一片碧绿之中,这碧天芳草使整个画面春意十足。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故古人多以绿色喻春。
“轻舟短梼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
词人用色虽然简洁,但给读者造成的却是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美感效应。
宋词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关于美学的方面,宋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琵琶是美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