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针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的恩典甘典江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散文阅读3概括要点,筛选信息

悟 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 升
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部分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
分 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 高
点
效
突 破
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
效 训 练 · 能 力
边 悟
(2015· 重庆卷)
《甘森的 西红柿》
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 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因果 探寻题)
提 升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部分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答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1.解题思路
(1)特点概括题解题“三步走”
分
高
点
效
突 破 ·
分 点
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
高 效
突 破
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
训 练
·
·
边 练
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
能 力
边 悟
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
提 升
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
括题)
(2015·福 建卷)
《纸上 故乡》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 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 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部分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
分 点 突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题型二:概括文本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 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 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李万华《雨水》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即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 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 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 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 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 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
考情分析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 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 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 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 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高中语文】“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

“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雪兔李娟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
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
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
”我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十块钱。
”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全家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啊,是白黄羊呀……”就这样,我们糊里糊涂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也看不出来。
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在戈壁滩上奔跑,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会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
后来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人几句。
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
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
我外婆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
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
我妈常常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手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
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
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许多。
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天空飘着小雨。
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④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⑤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高考语文检测(四十四)“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专项强化练含答案

检测(四十四)“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专项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高雄素描许知远①从下午到傍晚,高雄一直在下雨,码头边的大风不断把手中的雨伞吹翻了面。
在旗津岛上,我在天后庙中躲雨,在一家叫鸭脚的海鲜店里吃螃蟹,老板祖籍江苏,他的父亲是1949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老兵。
“能统一,”他听说我来自北京后说,“柏林墙两边能统一,海峡两岸为什么不行?”②也是在风雨中,我来到鼓山上游览“打狗”英国领事馆。
“打狗”是原住民的发音,英国人将之拼写成“Takow”,汉字则成了“打狗”。
那是个满是农业气息的台湾,北部的基隆被称作“鸡笼”。
当日本人入侵之后,“Takow”变成了高雄——“Takow”的发音与日文中“高大”“雄伟”的发音近似。
③“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卷入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遗产。
我坐在露天平台的阳伞下,看着雨打院子里的海棠树叶,红楼旁的一面米字旗,被雨淋湿垂落在那里——帝国的年代早已退却。
④才过下午5点,天已近乎全黑。
狭长的高雄港,静谧祥和,对岸有集装箱的吊臂、亮着灯光的高楼以及观光的摩天轮。
往来于旗津岛和高雄码头间的渡轮内灯光通明,在墨蓝色的海面,它像是个巨型的灯笼,悠然地漂过洋面。
我忘记了,是谁唱过一首《港都夜雨》。
⑤在高雄的捷运站(地铁站)里,我碰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
我们正在找高雄县体育馆那一站。
“是在凤山站下,你们是去看林怀民的演出吧,我也去。
”他头发短短的,脸圆圆的,上面青春痘的痕迹尚未褪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窄边眼镜,一脸学生的稚气。
⑥在车厢里,他坐在我们对面。
得知我们来自北京后,他的谈兴变得浓烈。
他今年25岁,刚刚从东沙岛服兵役归来,之前他在台北阳明山上的文化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而现在,他正准备公务员的考试,他想当一名消防队员。
⑦“我喜欢苏东坡,”他说,“他写诗、旅行、喝酒,还修缮了西湖,活得真是潇洒。
”5年前,他去过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喜欢那里的小桥、流水和房屋上翘的飞檐,他也发现,上海很现代,比台北的楼更高,灯光更明亮,更富现代气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概括内容主旨

题型点拨
(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 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规范表述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 (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 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 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 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对点题型
1.简要概括荒岛的“身世”。
答案 (1)建成及赐名:康熙年间修建熙春园,道光把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 园,赐予皇四子咸丰。 (2)当时形制: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 (3)成为废墟过程: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慈禧重 修圆明园,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可用之材;后重修计划成泡影,近春园被遗弃,沦 为废墟。 (4)新生: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寂寞无主,黄昏 独愁。沉寂百年之后,清华师生赋予了其新生。
题型点拨
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 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
(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 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
(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定和摘录出这些情 感语言,具体体会。
⑭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 暗香缕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 主,黄昏独愁。只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撞入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强化训练“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含解析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
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
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
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
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突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
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
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局部,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
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米的恩典甘典江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
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⑪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⑫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
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⑬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
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
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⑭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⑮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
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解析:选C C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办。
“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2.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6分)答:解析:大米的“恩典”指大米给予我们的恩惠,梳理文章思路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文章前半部分(①~⑥段)。
由《说文解字》《易经》的解读可知,大米丰富了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大米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大米从土地中孕育化生,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由第⑥段内容可知,生长米的梯田给人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参考答案:“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
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主旨概括)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6分)答:解析:概括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3分)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过度物质消费,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
(3分)★4.(题外设题·多练一点——特定信息概括)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摘选文中写到的与“米”有联系的内容,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逐一筛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土地;②广义的“米”的类型;③米的交易与人们的生活;④米的命运;⑤米的“远亲”——麦子;⑥敬畏粮食,感恩故乡。
(每点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深晓寒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
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
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我那时不喜欢草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
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
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
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
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
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
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或一袋子酸枣糕。
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
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
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⑧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⑨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
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文章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开疆拓土”“攻占”“带”“披”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
C.结尾写到“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呼应开篇中有关村庄、草木皆服从于秩序的议论,首尾圆合,突出了主旨。
D.本文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解析:选A“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错。
★6.[层(段)意概括]请概括第⑦段的主要内容。
(6分)答:解析:第⑦段的主要内容,是突出草木在人们生活贫穷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是突出父母亲应对贫穷生活的作用,所以,陈述对象应该是草木,而不是父母亲。
参考答案:草木赐予人们生活资源,(3分)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拥有了快乐。
(3分)★7.(特定信息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草木却占领了其记忆的一端?请结合全文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