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复习讲解系列:第一讲 散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含答案)

中考专题复习讲解系列:第一讲  散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散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一、主要知识点回顾散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或情节)一.答题指导:概括内容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要素串联法:(用于写人记事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简缩成:人+起因+经过+结果如果人物事件特别繁杂,比如小说戏剧一类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段意串联法:(用于写景状物类)段意串联→适当增减(三)摘句法:抓标题、重点词、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结构上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二、典例精析一只羊其实怎样杨瑞霞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

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

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

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

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

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

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

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的阅读: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练习与解析】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写作升格攻略》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写作升格攻略》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图难于易化大为细——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写作策略教学目标1.理解场面的定格与分解为叙述性文章写作带来的便利;2.明确场面的定格与分解的操作方法;3.尝试进行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后“点”的详细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化大为小,简化叙述性文章的写作头绪。

教学难点1.选择怎样的场面进行定格;2.如何分解、描述场面中的“点”。

教学用具 PPT、黑板板书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先板书好副标题“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写作策略”,并投影本课的标题)齐读本课的标题。

请学生解释标题中的两个概念——“叙述性文章”“场面”。

(简单地说,1“叙述性文章”是指整体侧重叙述事件、塑造形象的文章,“场面”是指由人景物多种内容共同组成的画面。

)你能随口说出在课文中学过,或者生活里经历的一个场面吗?(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场面,至少包含这个大报告厅、台上的我们和台下的老师们。

)可见场面的内容是丰富的,而由场面组成的事情可以写的内容自然就更多。

怎么才能够简化写作头绪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两个写作策略——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

二、场面的定格1.请阅读学案“习作评价”部分两位学生写的习作,加以比较,并讲一讲你认为哪一篇写得更好及理由。

注意阅读思考后及时做好批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是开放性的习作评价,学生讲得有道理的都应当予以认可。

)2.这两篇习作虽然选择了相同的素材,文章整体字数也相仿,但是第一篇显然写得更好,其实我认为两位作者动笔之前就分出了高下——他们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方式不同。

(教师在黑板图解两文写作思路和结构方式的差异:第二篇重点放在第三段,先后简要叙述了八个返乡过程中的场面,而第一篇侧重三个场面的描写:奶奶场上脱粒、爷爷回来、清晨放鸭,所以后者有足够的篇幅来具体描述这三个场面,而第二篇只能简要概述每个场面。

)3.我们不妨通过场面的定格的方式简化写作头绪,跳跃性叙述(板书)。

场面定格是指2在叙述事情时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在2—3个场面上详细描述,在保持事情整体完整的前提下避免事无巨细什么都写,什么也写不好。

【初中阅读指导】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要点

【初中阅读指导】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要点

【初中阅读指导】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要点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要点一、考点解密: 1 、整体感知作品是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作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还要了解中考散文阅读指导——概括要点一、考点解密:1、整体感知作品是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作整体的把握,不仅要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情感态度,还要了解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2、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核心,通观上下,观豹窥斑;切不可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答题要点: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

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注意: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

要根据分值寻找要点。

二、考点示例: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两棵金银花》(徐州)答案:(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2.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答案:(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

(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2分)3、文章第(2)段中作者说“我惊奇一棵会开花的树”,“惊奇”的原因是什么?《凝望一棵会开花的树》(徐州市中考原题)答案:(2分,意思对即给分)使其貌不扬的树变得美丽起来,让杂乱无章的村庄也因此而变得诗意葱茏。

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

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

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梦碎雅典》、宁夏海南卷的《叶圣陶在四川》,20xx年高考浙江卷的《乌米》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阅读叙事性散文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

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

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的外在形象中去分析此时人物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特征。

二、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

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三、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表现手法在散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在散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接下来我们将梳理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首先,象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通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通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从而联想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其次,衬托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做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如,唐代诗人___的《赠汪伦》中,他用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___的友情更深。

第三,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对比能够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在___的《巴黎圣母院》中,作者通过对比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___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___,更好的突出了___的善良和___的丑陋。

最后,先抑后扬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它指的是为了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这种手法能够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___与想象,是一种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深化作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手法。

作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___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于社会的批判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他对于一只鸟的想象和___得到了深化。

狂人看到鸟笼里的鸟,想象自己也像鸟一样被困在社会的笼子里,无法自由飞翔。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名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名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名著阅读专项复习第一部分:真题回眸(2018·苏州改编)1. 下面的小诗,涉及《水浒传》中哪三个情节?请分别概述闲来乘兴入江楼,渺渺烟波接素秋。

呼酒谩浇千古恨,吟诗欲泻百重愁。

赝书不遂英雄志,失脚翻成狴犴囚。

搔动梁山诸义士,一齐云拥闹江州。

(2)英雄气,是一种精神,一种超越的力量。

就保.尔.·柯.察.金.结合小说某个情节说说理由(2017·苏州)2. (1)鲁智深原是经略府的提辖,他被逼上粱山与林冲有什么关系?请简要说明。

(2)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

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1第二部分:模拟试题1. (2019·昆山一模)(1)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朝花夕拾范爱农》范爱农在哪件事情上故意反对鲁迅?“究竟是什么缘故”让他故意反对?你认为最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非常相熟”的人?(2)假如要从梁山好汉中选拔一人去参加长跑比赛,你打算推荐谁?请写出他的姓名和绰号,并简述理由。

2. (2019·平江中学一模)①请简要说说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了牛魔王家族的几次阻挠?②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在《朝花夕拾》中,父亲曾让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尽一切力量为父亲治病,所以在父亲临终时,他不停地呼唤父亲想让父亲的生命再延续一会儿B. 在《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国有两大危机,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时时有强大的外敌入侵的2危险。

国内两个政党分别是从大端打破鸡蛋派和从小端打破鸡蛋派。

C.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笔下的“慧骃国”展示了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性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友谊和仁慈是慧骃国马族的两大美德。

202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情节梳理与概括++课件

202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情节梳理与概括++课件
⑦星期天,我带母亲去单位转了转,还有我的办公室, 回来后,母亲悄悄地告诉我:“你们的衙门真威风!”我笑 了,母亲也笑了,显然是在替儿子得意,还有一点母亲没想 到:这里的地面竟是一色的柏油路,四周没有土!
雨鞋
⑧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一 会儿便大雨倾盆。下班了,我急着坐车往家里赶。“娘!” 就在我刚出门口的一刹那,发现母亲一手撑着一把黄色的大 布伞,一手拎着那双黑色的雨鞋,但偻着站在道边。母亲看 见我出来,迅速把伞移到我身上,关切地说:“快换上。” 说着把雨鞋放在地上。我卓司机摆了摆手,赶紧换上雨鞋, 挽住了母亲,撑起大黄布伞,朝家走去……
对面的灯光
那年,他正初三,复习进入中考前的白炽化阶段,不知道怎 么回事,应考的激情却荡然无存。
难道真的是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刚转学回老家的缘故吗? 父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忧心忡忡。一向奋发苦读的儿子难道真 的无法度过中考这一劫?父亲知道,他这个人一旦缺少学习的竞 争对手,学习是没有激情的,就像没有和风吹过的湖面,泛不起 任何涟漪。
记叙文阅读专项之
情节梳理与概括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初中生 “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 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
常见 问法
1、找出文中最……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 括。
2、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 3、本文以……为线索展开叙事,一波三折。 请根据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______—下车—______—看电影—________ 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态度变化的词语。 ______—奇怪—______—敬意—_______
②演出前,所有观众在大厅等候,两位客户用自己的母语闲聊,我既听 不懂,也插不上话,就和坐在我前面的男人礼貌地交谈起来。他是比利时 人,能说流利的英语。我心里纳闷,为什么他的头总奇怪地侧着,而且一 动不动,好像正在沉思。后来我看到身旁那根灰色的手杖,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是个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导语】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

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

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

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

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

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

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

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

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

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

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

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4.形象概括类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概括形象。

5.文意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所叙述的内容进行概括,也就是说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用一两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达出来。

这类试题三种文体都有涉及,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可直接摘取,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摘取出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科学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该留则留,再将提取出来的要素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还可提炼归结,在全面了解一段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揭示相关事情的本质性的东西。

提炼时要着眼整体,措词要涵盖全貌。

总之,解答要点概括题务必注意四点:一是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中找根据,不可脱离文章;二是归纳要点时要全面,不能有遗漏;三是归纳的角度应与试题的要求和指向一致;四是表述要到位,简明。

经典例文解析】(一)温暖的扑克⑴演唱会就要开始了,平日里冷冷清清的体育中心,今日也变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起来,放眼望去,全部都是打着各色旗帜和荧光棒的男男女女,大都是刘德华的歌迷,当然,还有许多是趁机大捞一笔的聪明小贩,他们会借机兜售一些刘德华的海报、文化衫、望远镜⋯⋯⑵她就那样站在人海里,脚下放的是一摞摞刘德华巡回演唱会的纪念扑克,一看便知,她也加入了聪明的小贩中间,尽管她没有吆喝,只是安静地站在路边,头顶上面一棵高高的白玉兰,已然含苞。

⑶和其他穿着花哨的小贩们不同,她穿了一袭白衣,看到我们上前,她略带娇羞地小声低语:“买扑克不?刘德华演唱会纪念版的⋯⋯”我一瞬间惊讶于扑克制造商的精明,他们把刘德华的众多照片制成一张张扑克牌,当然深得“华迷”们的热捧。

⑷我问了价格,她依旧小声地说:“十元三副”。

那声音极低,仿佛是怕惊扰了她头顶的那树白玉兰。

我正要掏钱,女友先我一步给她讲起了价格:“六元两副行不?”⑸我抬头看她,此时的她两颊绯红,面露难色地说:“真的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是替别人代卖的,价格是他们定好的。

”⑹“那就这样吧,我们要了。

”我和女友几乎异口同声说。

因为,我们看她的确是个实在的女孩,年龄也比我们小得多,应该还是个学生,说不定还是第一次在课余时间打工呢。

⑺我和女友买了女孩为我们包好的扑克,顺着体育中心的林荫道向入口处走去,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窜出来拦住了我们。

他满脸堆笑地说:“孩子,我有件事请你们帮忙。

”⑻女友几乎吓了一跳,旋即拉着我就要躲,我明白女友的意思,怕是遇上以乞讨为借口的骗子。

⑼“孩子,你们别怕,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你手里拿的扑克就是我孙女卖的。

这孩子是个追星族,特别喜欢刘德华,非得要来看他的演唱会,又不忍心花我的钱,所以才替别人兜售扑克牌。

”老伯急切地说。

⑽“那您要我们怎么帮助您呢?”女友说。

⑾“很简单,我这里有100 块钱,我估摸一下,她脚下的扑克也就值这么多钱,我不方便出面,你们能代我去把那些扑克买过来吗?我想让我孙女赶快买票进场。

入场晚了,我怕别人挤着她。

”老伯看到检票口打开了,几近哀求地说。

⑿我和女友相互一望,旋即接下了老伯的钱。

⒀女孩看我们又回来了,不解地问:“先生,扑克有问题吗?”⒁我慌忙解释:“没有,没有,我回来是想买下你所有的扑克。

”⒂“你们要这么多扑克做什么?”女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欣喜,而是有些迟疑。

⒃女友看着马上要露马脚,灵机一动说:“是这样,我们俩开了一家小店,你这些扑克我们打算买回去,放在我们店里卖。

”⒄女孩兴奋地几乎要跳了起来。

“太好了!我正愁着入场后卖不掉了呢。

”⒅一折合,我们不禁佩服那位老伯的眼力——总共还剩33副扑克,共99 元。

我们和女孩的爷爷是看着她走向售票口的,买了票的她,立即跑进了检票口,一路小跑进了场。

看到孙女如愿以偿,老伯一个劲地冲我们说“谢谢”。

⒆老实说,刘德华的这场巡回演唱会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而那个在白玉兰树下卖扑克的女孩,还有她躲在灌木丛后欣慰地窃喜的爷爷却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我知道那是种幸福的感觉,幸福,不为别的,而是我们帮助了两个浸泡在爱里的人完成了他们的甜美心愿。

1.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事件概括类)2.“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窜出来拦住了我们。

”句中的“蹿”字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形象概括类)3.文中划线句子中的“他们的甜美心愿”分别是什么?(★文意概括类)4.请分析本文标题“温暖的扑克”的深刻含义。

(★主旨概括类)(二)给心灵搭桥⑴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教我们。

他是一个民办教师,叫什么,已经忘记了。

只记得他姓李,大家都喊他李老师。

⑵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得他那双近视眼,老在眼镜后眯眯地笑;光头,发根已花白。

⑶他有一个习惯,自习时,总爱在教室里慢慢地踱,踱到谁跟前,看到你冥思苦想,就会俯下身子,轻轻地问:“有疑难么?做得出来吗?”一般情况下,同学们总会摇摇头,接着点点头。

⑷这时,他就会直起身子,扶扶眼镜,口中吟道:“勤学苦思,学而不厌,孺子可教也他说的次数多了,以至于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

因而,在他又一次询问学生后,还不等扶眼镜,就有学生调皮地接口说:“勤学苦思,学而不厌,孺子可教也。

”⑸“轰”地一声,同学们都笑了。

⑹他也忍不住,笑了;但马上又停住,说声“牙尖嘴快” ,摇摇头,又突然笑了。

⑺那时的我们特别亲近他,爱围着他转,一个个几乎都成了他的小尾巴。

⑻我们校门前有一条河,河水清凌凌的,如一匹缎子。

一到饭后,他总爱带着我们到河边玩。

白亮亮的水面飘洒着我们清亮的笑声,舒畅极了。

也就在那时,我学会了游泳。

⑼到了春季,他不知从哪儿折来一些柳条,让我们沿河插上,说过几年后好乘凉,也好看。

前几年我回了一趟母校,那树已如饭钵粗,柳丝飘扬,荫浓一片。

一群天真的孩子在树下打闹着,笑声朗朗,一如当年的我们。

可当年那个引导孩子们插树的人呢,如今又在哪儿?让人想起,无限惆怅⑽到了夏天的午后,他就引我们到河里捉鱼。

他将捉到的鱼用柳条穿成一串,递给我们,总是说:“拿回家让你妈给做着吃。

看你,可怜的,都瘦成黄豆芽了。

”⑾拿回去的鱼,炸好后,做母亲的总会挑一些出来,用荷叶包着,让孩子送给老师尝鲜。

⑿每当这时,李老师总会打开荷叶,拿出一条鱼放进嘴里,眯着眼,细细地嚼着,连一点鱼刺都没吐。

看着老师回味无穷的样子,我们就笑了。

⒀“笑什么?”老师睁开眼,舔着手指问。

⒁“老师吃相真馋。

”⒂老师也笑了,说:“这些孩子,哪有这样说老师的!”⒃其余的鱼,老师不吃,全分给了睁着眼骨碌碌望着的学生。

那年月,能尝到一点鱼腥味,实在是一种出乎意料的享受。

⒄当时,我们那一级学生大都在河那边住,河上没桥,只放着几块石头。

因此,每次水涨之后,石头被冲走了,他就一定会撸起裤腿,下河捞石搭桥,这几成常例。

一次搬石,他踩在青苔上一滑,跌了一跤,眼镜掉在地上,断了一只镜腿。

无法,只好找了根线绑在头上。

这以后,李老师的眼镜就一直这样绑着。

那时太穷,谁有闲钱修眼镜。

⒅石头放在水里相当不稳,李老师不知又从哪儿弄来一些蛇皮袋子,装上沙,牢牢扎住口,放在水里,既牢实,又安全,很受我们欢迎。

后来才知道,那些蛇皮袋子是他给人家供销社背了半下午的水泥换来的。

⒆上三年级的那年,有人反映说他是地主出身,不能教农民的子弟,会带坏了孩子,让支书的儿子代替了他那份工作。

在一个雨雾朦胧的早晨,他戴着那副断腿的眼镜,背着被子,在我们的目送下,默默地走出校门,踏过他垒的桥,悄悄地走了。

⒇这以后,我就再也没见到过他,也没听到过他的任何消息。

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他是否还在人世,不知他是否还会时时想起那条清澈的小河,以及河边那无邪的笑声。

(21)重回小河边,当年他垒的那座桥早已被水冲毁了。

可他不知道,他已在学生的心中搭了一座桥,一座通向美丽、善良、人性的桥,那座桥是永远也不会倒的。

1.本文深情地回忆了李老师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事件概括类)2.为什么作者忘不了那座桥?(★主旨概括类)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两个细节描写的表现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