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3年《二力平衡》教学设计6篇

2023年《二力平衡》教学设计6篇

2023年《二力平衡》教学设计6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工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二)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一)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用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二)探究新知:力的平衡1、学生在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题:一个物体虽然受几个力作用,但这几个力的相互抵消,相当于,这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这时物体处于。

教室里的电风扇受到,由于电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电风扇处于状态,这两个力是一对。

2、学生分组讨论,举几个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例子,并进行受力分析。

3、练习:下列四种情况中,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的是()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B、自由下落的石块C、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的人D、沿斜坡加速向上行使的汽车(三)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提出问题: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2、猜想假设:由力的三要素想到:这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

还可能的关系是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3、设计实验:(1)如何探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如何探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3)如何探究两个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进行实验,合作完成。

5、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且作用在,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6、评估交流: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力的大小是否相等时,发现两个拉力的大小始终不相等,而且总是相差相同的数值,原因可能是什么呢?(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如下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2、一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列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灯受到重力与灯对线的拉力B、灯受到的重力与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灯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力量D、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与灯线对灯的拉力3、某同学沿水平向南的方向用20N的力推着一辆车匀速前进,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是,方向是,小车在竖直方向上还受到和的作用,它们是的。

(完整)二力平衡教案

(完整)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的平衡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阿阿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二力平衡》一等奖说课稿3篇

《二力平衡》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二力平衡》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b.利用实验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c.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
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b.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知识巩固与应用:
a.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b.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天平称量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二力平衡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面对问题的自信心。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涵盖二力平衡条件的各个方面。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目的: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它们是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关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方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天平等,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2. 新课讲授(1)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2)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4)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判断二力是否平衡?3. 课堂练习(1)判断以下哪些是二力平衡的情况。

A. 拉力和支持力B. 重力和压力C. 两个相等的力D. 两个方向相反的力(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以下情况是否满足二力平衡。

A.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B. 一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牵引力和阻力C. 一架飞机在空中飞行,受到推力和空气阻力4. 课堂小结(1)回顾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强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二力平衡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后作业要适量,避免加重学生负担。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学会分析并解决二力平衡问题;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当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时,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第二步:概念解释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物体,并标注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

解释二力平衡的含义:当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物体将保持平衡。

第三步:原理阐述解释二力平衡的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二力平衡,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因此物体保持静止。

第四步: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并解释原因。

实例1:一根杆上挂着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杆水平静止,这是一个二力平衡。

分析:上下两个物体对杆分别施加向下和向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故杆保持平衡。

实例2:一个物体被两个力拉扯,其中一个力的方向与物体上另一个力的方向相同,大小相等,这是一个二力平衡。

分析: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平衡。

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第五步:问题探究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回答。

问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力的大小分别为3N和5N,物体是否为二力平衡?解答:不是二力平衡。

两个力方向相反,但力的大小不相等,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受到合力的作用而产生加速度。

问题2: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物体是否为二力平衡?解答:不是二力平衡。

虽然两个力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受到合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

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巩固对于二力平衡的理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实践活动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场景,要求通过分析和计算,判断该场景是否为二力平衡,并给出解释。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等奖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包括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

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难点:二力平衡的应用【教具、学具、实验器材】带有滑轮的铁架台、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剪刀【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二二力大小相等二力力平二力方向相反平衡衡的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条应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用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篇二: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凤翔县职教中心肖红江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

“二力平衡”安排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力”后,考虑到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本设计从如何指导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开始,延伸到学生自主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
衡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
合的协作精神。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展开的。

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摩擦力、浮力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
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
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
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
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

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棉线、钩码、滑轮、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 分钟)
播放视频:匀速上升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宇宙飞船、放在课桌上的书本、
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等。

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现实情况是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思考分析,物体有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有的静止。

在竖直方向上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感受力与美的结合,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30 分钟)
(一)二力平衡
上面的现象中潜水艇和飞船,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书本和电灯都处于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二力平衡?
思考:是不是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一定会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运动状态呢?也就是说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呢?
演示:用手拉着钩码加速往上提。

引导学生思考:
(1)钩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手往上提钩码时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2)这说明了钩码受到的两个力是平衡力吗?
思考: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下面我们
通过桌面上的小车进行探究。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图 1
如图 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放钩码。

思考:
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

下面就让小车保持静止,看一看它受到的两个拉力应该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3)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图 1 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实验时如何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小车所受二力情况
小车运动情况
(静止与否)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5)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小车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小车能保持静止,
从而得出结论。

(6)评估:
可以向学生指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
很小,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

学生归纳:
平衡状态:把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都称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生交流回答:
钩码受到重力和拉力两个力的作用。

因为钩码做加速运动,没有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重力和拉力不是平衡力。

这说明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不一定
是平衡力。

教师引导学生把探究中的问题思考清楚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
归纳,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简单地说,就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所以先来研究这种简单的问题。

应使学生认识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并不总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由此
引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里
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规律。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思考:
(1)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若电线的拉力为 2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
(2)重力为 2N 的课本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多大?
(3)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受到
的阻力是多少?
总结: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判断出作用在物体上
的两个力是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

如果牵引力
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牵引力和
阻力相等时,火车又将怎样运动?
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物体受一个力,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

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思考: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试着把它们加以区别。

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思路分析回答:电灯受重力和电线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和电线的拉力是平衡力。

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灯受到的重力为2N。

学生交流回答: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可能匀速直线前进。

学生交流回答相同点是:都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们最根本的不同点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

两个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就不可能是平衡力;两个力中,发生作用的物体只要出现第三个,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

通过举例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课堂小结
(5 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
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