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王崧舟分析矛盾 把握结构 卖火柴的小女孩 (1)感想心得体会思考

第2讲:把握结构
我的收获:王老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深入分析了本课的三组结构特点。
从思维逻辑层面讲,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始终从形式的把握入手达到理解和发现意义的目的。
现实——幻觉——现实(道具支架是火柴、火柴、火柴)
词语频率3次、14次、1次(18次)
火柴特点(擦燃、光明、幻觉、熄灭、黑暗、现实)隐喻结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逐级往上提升。
幻觉的叙事结构从擦亮火柴开始,每一次现实和幻觉都不一样,渴望和层级也不断上升。
对每一次擦火柴的叙事,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叙事结构每一次都有微妙而精致的变化,第三次擦火柴的叙事结构是转折的关键,需要越来越强烈,幻觉越来越真实。
困扰读者的问题:这篇童话为什么不写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就跟奶奶飞走了呢?
1.从人性需求的角度看:需求强烈、逐步递升;
2.从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3.从篇章节奏的角度看: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4.从彰显主旨的角度看:蓄势铺垫、卒章显致;
王老师推荐我们读的第二本书《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一定要多学习。
王崧舟分析矛盾 把握结构 卖火柴的小女孩 (2)感想心得体会思考

第2讲把握结构5.19
我的收获:王老师以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深入分析矛盾(提炼矛盾、比较矛盾、还原矛盾)。
以三年级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从分析矛盾入手进行文本解读:第一对矛盾:现实——幻觉,这是最现实、最明显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性格—-遭遇,这是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第三对矛盾:环境(小女孩生活的环境、社会现实)——内心(光明、善良)。
王老师说从思维的逻辑层面上讲,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始终是从形式的把握入手达到理解和发现意义的目的,“现实——幻觉——现实”这个转变过程中,火柴出现了18次,火柴一词分别在三部分中出现3次、14次、1次“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这些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火柴是现实和幻觉转变的重要的媒介,更让我赞叹的是王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居然发现小女孩的5次幻觉暗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火炉给予温暖——生理需求;烤鸭能够饱食——生理需求;圣诞树能够富足——安全需求;奶奶带来关爱——归属需求;飞走带来幸福——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从人性需求的角度看:需求强烈、逐步提升;
2.从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3.从篇章节奏的角度看:邮箱有略、突出重点;
4.从彰显主旨的角度看:蓄势铺垫、卒章显志。
8 卖火柴的小女孩【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童话世界“风吹乱了白色雪花/候鸟去南方安了家/想邀请企鹅说说话/围巾我怎么送给他……”奇幻的想象构建出一个烂漫的童话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结识了善良的王子,听到美人鱼在哭泣,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那时的我们在母亲温暖的怀里,听着童话安然入眠,温馨的梦里弥漫着爱的芬芳。
打开课本,让我们到童话王国去探险,去听听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去陪伴一粒种子逐渐成长,和红头蟋蟀一起到牛肚子里旅行,同蚂蚁队长一起搬运香甜的奶酪。
童话教会了我们真、善、美,奠定了我们一生爱的基石,让我们在她的指引下,学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着践行善良、诚信、勤奋……。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可充分借助文本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感性认识,由此引起他们阅读童话的兴趣,鼓励他们大量阅读,继而由读到写,进一步激发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那一定会很好1从种子的生命历程中体会它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牛肚子里旅行2绘制“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讲述故事;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朋友间的真情。
一块奶酪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故事内容,结合人物言行评价人物形象。
习作我来编童话 2借助教材提供的内容编故事、拟题;学会并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
8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篇,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得了解作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文本的背景。
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成一个故事。
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聚焦想象,彰显神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与设计

主持入:_非常课堂•实践IE-mail:280545335@|聚焦想象,彰显神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与设计周佩君龙点睛《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篇经典老课文,全文 1250多字,原编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以下简称“六 下”),现编人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且为此单元第一篇课文。
该课文兼具了“老”文、“长”文两个特点,也是年段跨度最大的一篇,实为一篇难 教之文。
统编语文教材倡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从二年 级起,教材就编人了不少长文。
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长课文被编入三年级,还是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 不解。
这个编排是否科学?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我们发现,课文虽相同,放到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段中,教学目标明显不 同。
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只有根据人文主题和 语文要素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把握好这篇老课文的新 教法e如果执教者还持原有的观念,抓住小女孩悲惨 的命运及“幸福”的含义不放,教起来就会有难度,不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比课后习题,我们发现,人教版六下的能力 训练点聚焦于对整个故事主要内容的把握,并需要学 生理解、关心人物命运,与其有情感共鸣。
而统编语 文教材中的习题更注重感受想象的神奇。
有了以上梳 理,我们明晰了此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 学“支点”“丰富的想象”,感知童话的文体特点,感受想象让童话神奇无比,对印象深刻的部分能表达 一定的看法,在童话变幻的情境中感受人物情感的变 化等。
《卖火柴的小女孩》1-4自然段聚焦小女孩的悲 惨处境,5-9自然段以反复的情节层层推进了小女孩的幻想,有一定的规律性。
统编一、二年级语文教材 中有不少课文是以反复的情节推进故事发展的,学生 对此并不陌生。
如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长文《动物王国 开大会》以反复的结构行文;二年级上册的《风娃娃》以风娃娃去的地方为线索,在相似的结构中变化情 节,且课文字数也较多;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均为反复结构的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主要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瑟缩在街角,她的手脚冻得发红。
她穿着破烂的衣服,头上顶着一顶破旧的帽子,身边放着一篮子火柴。
她的家庭贫困,生活艰难,她不得不在寒风中卖火柴来维持生计。
小女孩心里想着家里的温暖,想着妈妈的拥抱,但是她卖火柴的声音却显得那么微弱。
路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路,没有人停下来买她的火柴。
夜幕降临,寒风更加刺骨,小女孩挨饿受冻,瑟瑟发抖。
就在这时,小女孩突然点燃了一根火柴,火光映照出了一个温暖的画面,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一顿丰盛的晚餐;一个燃烧的炉火,散发出温暖的光芒;一个温暖的家,里面有她深爱的妈妈。
小女孩渴望着这份温暖,她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梦境。
然而,火柴熄灭了,梦境消失了,小女孩又回到了寒风中。
她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一次,她看到了一个满是糖果和玩具的圣诞树,还有一个穿着红袍的圣诞老人。
小女孩期盼着这份快乐,她不想离开这个美好的梦境。
然而,火柴熄灭了,梦境消失了,小女孩又回到了寒风中。
她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她不敢再点燃火柴。
最后,小女孩不堪寒冷,静静地躺在了雪地上,闭上了眼睛,她看到了妈妈的笑容,她感到了温暖和安宁。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小女孩的尸体,她紧紧抱着一篮子未卖出的火柴,脸上带着微笑。
人们为她的遭遇感到悲伤,但是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个小女孩,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我们,贫穷和冷漠是社会的现实,我们不能把眼前的苦难和困境置之不理。
我们应该关爱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抱怨和浪费,因为有些人比我们过得更加艰难。
愿小女孩在天堂里得到温暖和幸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说课稿。
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我为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已经听过,理解内容并不难,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
从内心和作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理念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的确,使学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更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创造精神的培养。
因此,我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1、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设计思路1、把握一条情感脉络教学中应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悲,由悲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2、培养三种能力(1)探究感悟能力。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话先从医生讲起。
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告诉你最便捷的办法——“B超”“彩超”“CT”,情况不重的打点滴、吃进口药,情况严重的留院继续观察。
总之,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华佗再世、扁鹊再生,难了。
夸张一点说,医生运用的手段越现代,自身的医功却开始越来越退化。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一、为什么教师要文本细读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
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
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
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二、什么叫文本细读1、概念的说明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的教材解读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涉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这里旧事重提,并不新鲜。
但由于没有专门写过体会,于是还有必要“赘述”一番。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这里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教学中的适用性、可能性,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标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童话故事
一、引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部著名的童话故事,首次发表于1845年。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至深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内容概述
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寒冷的新年夜,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但她没有卖出一根。
她又冷又饿,只好坐在角落里点燃火柴取暖。
在火柴的光亮中,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炉火、美味的食物、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
然而,当火柴熄灭时,一切美好的景象都消失不见。
最后,小女孩在新年的第一天冻死在街头。
三、主题解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是一部童话,但它所揭示的主题却非常深刻。
首先,它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人对社会的不公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其次,它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的那些美好景象,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它提出了对社会改革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弱势群体,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结语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悲悯的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使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名篇不断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几代人成长的精神食粮。
在安徒生众多的作品中,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目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
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象,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对于这样一篇虽说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够准确理解的文章,我们需要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
一.了解创作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动机。
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
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
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
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
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
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赴丹麦拍摄记录片,导演王越在深入接触了安徒生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
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
”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
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画片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
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
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
二.整体把握,“还原”“复现”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文本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到十一自然段,小女孩一共划了5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奶奶、第五次奶奶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
如果将小女孩这些梦想罗列在一起,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可是安徒生却是这样,一次次地反复描写,把这些美好的梦想放在了五次点燃火柴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小女孩梦想变化的嬗递,也用女孩的动作“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着。
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反复叙事,不仅读起来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
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要“原”,将作者写作的意图“复现”出来,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西方童话,解读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西方文化的背景。
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不朽,就是他的童话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这位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作品主题中总是洋溢着美好与高尚,谦卑与高贵,恬淡隐忍与梦想的追求——这人性最光辉、最伟大之处,为此作品的宗教内涵同样值得重视。
文中两次提到上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
谈到“上帝”,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
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量,这也许并不是迷信,而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
最后,小女孩幸福地死去。
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
幸福着幸福更好,但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应当学会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
拥有一颗面对苦难的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获得属于自己幸福!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
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
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
三.回归文本,关注语言“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吕叔湘先生),“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夏丏尊先生),“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xxx),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
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
“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
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小”中孕育着“大”。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
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
3.结构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因进行有条例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
”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1)整篇文章的前后对比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
(2)第二部分中关于小女孩获得“幸福”的描写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特征。
教学解读一.教学目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通过预习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能通过关键词语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象,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并能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
4.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二.教学流程设计(一)感悟美好的幻想。
引导品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所出现的五次幻象,感悟幻象的美好。
(二)感悟悲惨的现实。
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悲惨现实。
(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朗读密切结合起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层层加深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将朗读与感悟并行推进。
)(三)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感情。
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她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以及将小女孩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擦火柴的情景作比较。
一次次的对比,将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的感悟推向高潮,并引发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拓展延伸。
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深入文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根有据的找理由,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
)(五)作业设计。
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
(读写结合:由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感悟与对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姚婷2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