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与保健共42页
中医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药方

中医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药方【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云苓15克、女贞子12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连翘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贯众12克、丹参18克、大青叶10克。
【功效】:健脾益肾,解毒化瘀。
【主治】: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3次。
【方解】:乙型肝炎,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症状较少,甚或无明显不适,给辨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究其病机,多缘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
邪毒久而不解,瘀阻经络,阻碍气机,又每致气滞血瘀。
因此,其病机可概括为脾气不足,肝胆湿热,毒瘀互结。
治宜扶正达邪。
方中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脾健则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强盛,自能抗邪外出。
女贞子、白芍、柴胡滋阴柔肝,疏达气机,肝气通达,疏泄正常,则邪自去。
连翘、白花蛇舌草、贯众清热解毒,合茯苓、白术则清热利湿,使湿热得化,邪毒得除。
配柴胡则引药入肝,直达病所。
丹参养血活血,合柴胡则通肝络,合白芍则养肝血、柔肝体。
全方标本齐治,补泄兼施,寒温并调,疏散相合,故可治疗肝之病变。
【加减】:若大便干燥者,加虎杖12~15克;胁痛,舌有瘀斑者,加三七3克冲服,郁金10克。
急躁易怒,口苦者,加重柴胡用量,并加栀子10克。
若口苦、苔腻等,湿热较重者,加入茵陈、黄芩。
转自:中医可爱的理想的博客乙肝神效方(祖传秘方)处方:泽漆40克,黄芪2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大黄12克,苦参15克,柴胡12克,猪苓10克,赤芍15克,贯众10克,甘草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两次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
疗效:服药一疗程95%肝功五项转为正常,病态症状消失,疗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64%,疗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77%,并产生抗体,自服药之日起,足3个月复查,保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注:方中主药泽漆,为国家统一标准正规命名,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绝不可用泽泻,泽兰,牛漆,干漆等任何药物代替,药用其茎叶,味苦,微笑寒,有小毒,临床常用于各种急慢性感染,疮疖肿毒,如传染性肝炎,各种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胃炎,癣疮发痒等症。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证治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证治汪秀琴 薛博瑜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教处,1中医内科教研室,江苏210029)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R256.4 祖国医学并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名,但是,乙肝的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症积”、“肝瘟”、“臌胀”等记载颇相类似,中医药治疗对此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丰富多彩的治法方药,是世界医学征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11祖国医学对乙肝的认识《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伤寒论》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其中所记载的小便黄、目黄、安卧懒动、不思饮食等症状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指出“湿热相薄,……民病黄疸”;《金匮要略・黄疸论》篇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和热。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确定了黄疸的基本治则。
《医宗必读・积聚》篇提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这些原则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辨证治疗刘如秀(1)将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湿热俱盛夹有肝郁、肝脾两虚夹有湿热、脾阳不足夹有湿热三型,分别采用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黄芩滑石汤加减(茵陈18g,栀子、黄柏、大黄、黄芩各9g,柴胡12g),自拟经验方(柴胡、半夏、黄芩、甘草、栀子、枳壳各9g,白芍、连翘各12g麦芽、神曲、山楂各27g),平胃散合四苓散加减(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柴胡、半夏、黄芩各9g,茵陈15g,猪苓、藿香12g,麦芽、神曲、山楂各27g)。
结果:治愈25例(69.4%),好转20例(27.8%),无效1例(2.7%),总有效率97.2%。
浅述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浅述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发的,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且病理过程长,病情变化速度快,容易恶化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的甚至会转化成肝癌。
由于慢性乙肝的病理过程比较长,且目前在我国西医治疗法中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能治疗慢性乙肝这种病,而中医药治理具有副作用小、疗效高的特点,所以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
标签:中医药;慢性乙肝;治疗慢性乙肝的病位在肝,同时也涉及到脾和肾,主要是由于湿热疫毒外侵而导致的。
当前西医治疗慢性乙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难以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易变异、仍存在隐匿性慢性乙肝、治疗手段受限等。
虽然西医有抗病毒药物核昔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这两大类相对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而中医药治疗的副作用比较小,且疗效快,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1 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慢性乙肝是西医病名,就中医而言,慢性乙肝可归纳于“胁痛”以及“肝瘟”等范畴中。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慢性乙肝应归于“疫气”的范畴,由于湿热疫气难以解除而伤到肝和脾,从而导致慢性乙肝的发生;还有的认为慢性乙肝主要是因为肝郁脾虚以及脾肾两虚而导致的;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肝阴不足以及阴血不足是导致慢性乙肝发生的主要原因。
2 对慢性乙肝治疗方法的分析2.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体现了采用中医药治病的灵活性。
慢性乙肝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阴汗不足型、气滞血瘀型以及寒湿阻遏型。
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阴汗不足型用一贯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用膈下逐瘀汤合旋覆花汤加减治疗;寒湿阻遏型用茵陈术附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
将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分成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五中类型,分别用经验方加茵陈蒿汤、加柴芍六君子、合一贯煎、合附子理中丸、合膈下逐淤汤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PPT课件

抗炎、抗氧化药物
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 胞。
抗纤维化药物
防止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进 程。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 度劳累。
心理支持
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提高治疗依从性。
定期复查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 体,改善症状。
特殊人群的治疗
分类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直接原 因,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并对肝脏造 成损害。
传播途径
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 播,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
慢性乙型肝炎对健康的危害
01
02
03
肝脏功能损害
儿童患者
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关注生长发 育情况。
妊娠期患者
确保母婴安全,合理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
老年人患者
考虑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谨慎,关注不良 反应。
肝硬化、肝癌患者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 生存期。
04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 最有效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快 接种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
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 功能持续损害,进而发展 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 病。
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多种 并发症,如肝性脑病、门 静脉高压、腹水等。
心理压力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面 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社 交障碍、歧视等。
0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乏力
由于肝功能受损,患者 常常感到疲劳乏力,即 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
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科普

慢性乙肝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科普发布时间:2023-01-11T01:09:31.8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0期作者:陈光福[导读] 说起慢性乙肝,大家都不会很陌生,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肝脏炎性病变引起陈光福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064说起慢性乙肝,大家都不会很陌生,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肝脏炎性病变引起。
目前常见的肝炎类型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种,其中乙肝是五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该病感染率较高,所以临床上要对此种疾病万分注意,一旦出现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到位,就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若肝炎患者不及时治疗,可形成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在治疗的时候,哪种治疗方法更靠谱?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乙肝的世界,看看应该如何制定乙肝患者的治疗方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获得最佳的身体状态?1.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众所周知,慢性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在讨论如何治疗之前,我们先了解下乙肝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的?只有了解了它的传播途径,我们才能有意识的从源头注意和遏制。
1.1血液血液约占到了人体体重的15%,是体液的重要组成比分,也是病毒最愿意待的地方,所以当有传染病的存在时,病毒首先会通过血液的方式向外传播,这也就是为什么血液传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传染方式。
其次,血液中的病毒会通过扩散到达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羊水等体液中,并通过这些体液传播给他人。
另外,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进入血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分餐制,避免病毒通过细小的口腔黏膜伤口传播至体内,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种方式叫做隔绝传播途径,是专家们提出的治疗传染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ZHONG YI ZHONG YAO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医证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
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价,结果显示出现频次居于前8位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医的“疫毒”、“黄疸”、“胁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其痛”等病证范畴。
不愈。
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一、病因病机二、常见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
肝为五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1991年最常见相兼证型。
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三、辨证施治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鉴于慢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以肝胆湿热和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肝郁脾虚两种证型为主要证型,我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们提出以“清热利湿”、“疏肝实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脾”为主线,再根据不同证型的兼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有学者对国内外近40年来有关中挟症候,虚实轻重,适当加减,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李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任医师) 钟琳(医师)53. All Rights Reserved.而达到治疗目的。
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脾……。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乙肝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一、阳盛阴虚型阳盛阴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偏旺,肝阴不足等症状。
针对这一证型,可以使用以下中药草方进行治疗。
1. 丹参饮组成:丹参、黄芩、柴胡、黄连、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阿胶、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五味子饮组成:五味子、黄芩、柴胡、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二、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另一种常见证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柴胡疏肝饮组成: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枳壳苦参饮组成:枳壳、苦参、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三、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乙肝患者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证型,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身体虚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牡丹皮、麦冬。
功效:滋阴养肝肾,补益精血。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肝肾双补饮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麦冬、丹参、黄芩、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肾,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以上所述的中药草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乙肝』中药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乙肝』中药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慢性乙肝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平均年发病率为120-140/10万。
其中尤以乙型肝炎(HB)为突出。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高达57.63%,即全国至少有6亿人感染过HBV。
HBsAg阳性率9.75%,约有1.2 亿人,占全球的1/3;其中约1/4将发展为慢性肝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
目前有现症慢性乙肝患者2000多万人。
每年有23.7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有15.6万人死于肝癌。
乙型肝炎不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还为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慢性乙肝的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较高,再加不恰当的滥用药物,更加重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直接医疗耗费约300亿元人民币。
因此,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探求慢性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1.抗病毒治疗;2.免疫调节治疗;3. 中医药治疗;4.“保肝”药物对症治疗;5.基因治疗;6.心理治疗及基础治疗。
一、治疗措施和药物介绍1、一般措施基础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许多急性乙肝和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经休息、营养而病情缓解。
首先应给予合理饮食,营养支持,禁忌烟酒。
生活工作中应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但在急性乙肝早期肝酶明显升高或者慢性肝病病变明显活动时,均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病人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常有种种心理负担,医生应作耐心的解释,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尤为重要。
病人也应该树立准确的观点,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定期随访和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病情发展甚至治愈疾病。
2、“保肝”药物辅助和对症药物的治疗俗称“保肝”治疗。
目前辅助药物众多,商品名称更多,按其作用类型可区分为几大类,有些药物可能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